汪澤民,字叔誌,宋代端明殿學士汪藻的七世孫,其先祖原係徽州婺源人,後寓居宣城,遂為宣城人。少小時家中貧困,但勤奮好學,貫通諸經,以《春秋》中鄉貢,授職寧國路儒學正。汪澤民興學教士,和宣城世家舊族交情很好,常和他們一起遊山玩水,切磋詩文,還把妹妹嫁給梅氏後人,宣城曆代文人雅士輩出,令汪澤民驚歎不已,他與宣城舉人張師愚致力收集這些文人的作品和事跡,計劃整理匯編成集。


    汪澤民考中進士,授嶽州路、平江路同知,朝廷征收江南包銀,奉委辦理,引起百姓不滿而起事,為此,他被改任南安路推官。潮州路判官錢珍以私怨誣殺推官梁輯,牽涉到廉訪副使劉安仁,下獄者多達200餘人。汪澤民奉命審理此案,他悉心查訪,依法辦理,錢珍自殺,劉安仁以受賄除名,其餘開釋。


    雖在各地為官,汪澤民仍不斷和宣城友人詩文書信來往,留心編書之事,汪澤民任國子司業,與貢師道等修遼、金、宋三史,書成後升集賢直學士、階太中大夫。這時,汪澤民已無心做官,打算告老回宣城專心編書,大學士和尚挽留他說:“集賢、翰林,實養老尊賢之地,先生何為遽去?願少留,以副上意。”汪澤民說:“以布衣叨榮三品,誌願足矣。”於是以嘉議大夫、禮部尚書致仕。汪澤民移家宛陵,吟詩編撰,“超然若忘世者”。和友人秋遊敬亭山,汪澤民作詩道:“湘中三年夢鄉井,敬亭重遊心自醒。雙流夾鏡一溪來,千仞齊雲兩峰並。叢祠秋報同奠桂,蘭若晚酣催煮茗。晴嵐暖翠灼花時,往覓丹梯登絕頂。”前後曆時十幾年,汪澤民終於和張師愚編成《宛陵群英集》,後來宣城人施璿刻板刊行。夙願已了,汪澤民在家教兒子及外甥梅致和《春秋》。梅致和字彥遠,後著《春秋類編》12卷、《文集》10卷、《詠馬圖詩》、《太湖十義刻象》等。


    蘄黃義軍進犯宣城,廉訪使道童雅用汪澤民所施計策擊退來犯者,守住了城池,次年長槍軍瑣南班等又來攻城,朋友勸汪澤民避離,汪澤民仍留下出謀劃策,破城後遇害。宣城人把他葬在嶧山,還在他舊居城南晏公橋畔建了祠堂,元廷追封他為譙國郡公,諡文節。


    汪澤民著有詩集《巢深》、《燕山》、《宛陵遺稿》,編有《元詩選》等。他與張師愚合編的《宛陵群英集》,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共錄作者近200人,詩1393首,分古今體訂為28卷;雖然僅是一鄉之歌詠,卻足以稱洋洋大觀,這是宣城文化史上一部扛鼎巨製,對後世的影響巨大。到明、清時期,宣城名士梅鼎祚、施閏章等在《宣城總集》和《宛陵群英集》的基礎上,編成了宣城曆史上最完備的詩文總集——《宛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