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字源潔,號潔庵,武進人,文學家、醫學家。生下來是白發,滿月後才變黑,曾奉朱棣之命前往各地追尋建文帝朱允炆下落。曆仕六朝,前後近六十年,為人節儉寬厚,喜怒不形於色,是宣宗的“托孤五大臣”之一。任禮部尚書三十二年,留心醫學,曾與戴思恭講《內》、《難》諸經,推仲景為醫學正宗,著述有《衛生易簡方》、《芝軒集》、《律身規鑒》等。


    胡濙,生性節儉,為人寬厚,喜怒不形於色,能屈尊待人,在禮部任職多年,禮部上表恭賀祥瑞,按官銜他應當第一個署名,人們因此說他喜歡奉迎。南城人龔謙會很多妖術,胡濙把他推薦為天文生,他還推薦道士仰彌高,說他懂得陰陽兵法,派他去守邊,因此時人頗譏諷他。胡濙留心醫學,曾與戴思恭講《內》、《難》諸經,推仲景為醫學正宗,著述有《衛生易簡方》、《芝軒集》、《律身規鑒》等。


    明史專家認為,實際上從永樂初起,先後共有四路人馬在追尋建文帝一行的下落。這四路人馬中,與建文帝最具關聯的要屬胡濙,胡濙因為追蹤建文帝時間之長、範圍之大、力度之強成為永樂帝最忠實的“超級捕快”。據史料記載,胡濙先後曾有三次入閩:第一次他到了武夷山,名義是尋訪張三豐,尋訪張三豐之所以與建文帝扯上關係,民間與武林中一直在傳說,建文帝逃亡途中,張三豐一直在暗中保護建文帝。


    據史書記載,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即派人尋找過張三豐,如果當時民間與武林中的傳說是確有其事,那就說明朱元璋已經找到了張三豐,並且對他有所囑托,另有一種傳說是張三豐曾到過四川眉山瓦屋山傳道,創立了“屋山派”,朱棣擔心張三豐造反,以瓦屋山是“妖山”為借口,派兵剿滅,張三豐是逃了,一直被胡濙追至武夷山。這件事在明徐象梅著的《兩浙名賢錄》中有記載。


    追到武夷山的胡濙,最後還是被擺脫掉了,張三豐“最終不知所終”,來到武夷山的胡濙在此留下了一首詩,詩雲:武夷形勝一蓬萊,山下停舟幾往回,未盡平生遊覽意,雲縑寫入畫圖來。當然,也有可能是傳說中的張三豐並不存在,南京明史學者馬渭源認為,作為還算是一個明君的朱棣,會派一個重要朝臣去追蹤一個傳說中的仙人,而且整整找了十四年,這不太符合有為之君的正常行為。因此,不管胡濙是奉命對全國寺院進行頒行僧道度牒、對僧人進行登記造冊還是長年巡訪仙人在外,其真實目的不言而喻。因為建文帝采取了聲東擊西方式逃亡,胡濙跑錯了方向,由於方向不對頭,結果是無功而返,直到回到南京,向朱棣匯報了外出所見所聞,直至十七年,胡濙開始第二次出訪。


    當胡濙再次出發尋找建文帝時,他將目標鎖定在了東南沿海———歸屬海洋文化的“斷發紋身”之所,浙、閩、粵一帶。來到了福州閩侯雪峰寺,在那兒他刻下了一段有關潔庵禪師頗有爭議的身世的碑文,胡濙的造假行為暴露了他的雪峰山之行的真實目的,以此免讓世人知曉建文帝尚在人間,且隱蹕在雪峰寺的史實,既要達到讓雪峰寺和尚封口,又要讓後人無從查考建文帝之事,立個碑還是很有必要的。在《明實錄》與清編《明史·胡濙傳》中,看到的有關明永樂十七年胡濙再度出巡的行程記錄中,隻有“巡查江、浙、湖、湘諸府”,而沒有閩粵兩省,而在《雪峰山誌》中所載的胡濙自己所寫的《碑記》中,就十分明確地寫著“奉使閩粵”一語。


    第三次到閩浙邊,目的極有可能是清理建文帝遺跡,關於胡濙來閩的三次記載中,史學家認為以這最後一次記載最為重要,它在明萬曆年間進士黃景昉著的《國事唯疑》一書中有著明確的記錄。在閩東通往周邊的浙南、閩中的古官道兩側,有幾十座寺廟同時被毀,幾千名僧人同時被殺,對這一曾經發生在閩東大地上的慘案,正史與官修地方誌雖然沒有一個字的記載,但是民間與宗教界都代代相傳此事。這顯然是一個有計劃的摧毀行為,目的就是封鎖建文帝尚在人世間的消息,消除其在寺廟的影響。


    借機摧毀建文帝與從亡大臣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以臨濟宗為主流的禪宗佛教係統,因為這個係統從上到下都是支持和保護建文帝的。因而也就成為胡濙、周覺成及其手下錦衣衛的重點清理區域,而胡濙及其手下越是關注閩東,就越能證明建文帝就在閩東的某個寺廟隱蹕,其越是大麵積地摧毀閩東的寺院,屠殺大批閩東臨濟宗的僧人,就越能佐證上金貝古墓就是建文帝陵。


    除了清理寺廟以外,胡濙及其手下還對閩東的文化典籍進行了一次大清理,無論是《州誌》《府誌》還《縣誌》,竟然找不到任何與建文帝史事關聯的記載,而這種現象在浙西、蘇南一帶就不存在,這也從一個側麵印證了建文帝流落閩東,金邶寺是他的最後歸宿。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