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獻章,字公甫,別號石齋,新會縣白沙裏人,又稱白沙先生,世稱為陳白沙,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古琴家。嶺南地區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也是明朝從祀孔廟的四人之一,是明代心學的奠基者,被後世稱為“聖代真儒”、“聖道南宗”、“嶺南一人”。
陳獻章,一生充滿了坎坷與不平靜,幾次科舉不中,一身學問但仕途無望,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初期向明中葉的曆史發展過程,他的大半生時光,是在王振弄權、土木之變、英宗複辟等社會動亂中度過的。
在當時,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封建社會注入新的發展機遇,而在這段時間,也是一個學術氣氛沉悶的時代,宋以來的程朱理學占據了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而陳獻章在思想學說的創立,打破了程朱理學原有的理論格局,使明代的學術開始了新的階段。
陳獻章,幼年時期已十分聰明伶俐,很有靈性,讀書識字很快,一目數行,過目不忘,早年熱衷科舉,二十歲在童試中考中秀才,同年秋天參加鄉試,考中第九名舉人,入京會試中副榜進士,被選入國子監讀書。2次參加會試,均不中,落第後前往拜江西程朱理學家吳與弼為師,精研“古聖賢垂訓之書”。半年後,他回歸白沙村築陽春台為書室,專心讀書,其思想逐漸由崇尚讀書窮理的程朱理學轉向主張求之本心的陸九淵心學。
陳獻章重遊太學,因有感觸而寫出《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詩》,國子監祭酒邢讓大加讚許,譽為“真儒複出”,自此他的才名大震京師。3年後第二次參加會試仍名落孫山,由是決意棄絕仕途,返回故裏移誌於治學。陳獻章回到白沙後,專心在家鄉講學授徒,名氣日增。江西按察使陳煒、提督學校按察副使鍾英等學政要員,聘請陳獻章到白鹿洞書院擔任掌教,但最後被陳獻章以理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與朱子相差甚遠為由婉拒了。
先後受到廣東布政使彭韶、巡撫都禦史朱英的推薦,憲宗下詔征用,雖應召赴京,以奉養老母為由力辭,憲宗遂授以翰林院檢討銜,而允其返歸白沙村。此後至卒,他一直居留鄉間,聚徒講學。他不但主張靜坐室中,提倡“以自然為宗”的修養方法,他所說的“自然”,即萬事萬物樸素的、本然的、無任何負累的、絕對自由自在的存在狀態。要求人們善於在這種“自然”狀態中無拘無束地去體認“本心”。極力倡導“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心學世界觀。
陳獻章心學的出現,標誌著明初程朱理學統一局麵的結束,也是明代心學思潮的開始,和後起的王陽明的心學,共同構成了明代心學的主要內容。陳獻章在治學和教育上,頗有影響,成為明代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如他的“貴疑”論,在教育理論上,就很有價值,他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主張讀書要敢於提出疑問,求之於心,進行獨立思考,不要迷信古人經傳,徒然背誦書中一些章句。他說:“抑吾聞之:《六經》,夫子之書也;學者徒誦其言而忘味,《六經》一糟粕耳,猶未免於玩物喪誌。”他告誡學生,在治學和求知的道路上,“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然否苟由我,於子何有焉?”他認為如此不用“心”求學,對自己是不會有任何收益的,一生致力於授徒講學,弟子遍天下,為表彰其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將陳獻章從祀孔廟,追諡文恭,其平生著述,後編為《白沙子全集》傳世。
陳獻章的名聲遠播,四方學者都紛紛前來要求執弟子之禮,入學受教,設教十餘年,不少學生得益於他的教誨,成為朝廷的棟梁柱石,“嶺南學派”亦於此形成。後來身兼禮、吏、兵三部尚書職務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華閣大學士卒贈太師的名臣梁儲,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其它弟子有李承箕、林緝熙、張廷實、賀欽、陳茂烈、容一之、羅服周、潘漢、葉宏、謝佑、林廷瓛等。
陳獻章病逝於故土,終年72歲,諡號“文恭”,朝廷下詔建家祠於白沙鄉,並賜額聯及祭文肖像,曰“崇正堂”,聯曰:“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皇帝又詔準其從祀孔廟。據考證在嶺南地區的曆史人物中,能從祀於孔廟者,隻有陳白沙一人而已,故有“嶺南一人”、“嶺學儒宗”之譽。
陳獻章,一生充滿了坎坷與不平靜,幾次科舉不中,一身學問但仕途無望,生活的年代,正是明朝初期向明中葉的曆史發展過程,他的大半生時光,是在王振弄權、土木之變、英宗複辟等社會動亂中度過的。
在當時,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封建社會注入新的發展機遇,而在這段時間,也是一個學術氣氛沉悶的時代,宋以來的程朱理學占據了意識形態的統治地位,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而陳獻章在思想學說的創立,打破了程朱理學原有的理論格局,使明代的學術開始了新的階段。
陳獻章,幼年時期已十分聰明伶俐,很有靈性,讀書識字很快,一目數行,過目不忘,早年熱衷科舉,二十歲在童試中考中秀才,同年秋天參加鄉試,考中第九名舉人,入京會試中副榜進士,被選入國子監讀書。2次參加會試,均不中,落第後前往拜江西程朱理學家吳與弼為師,精研“古聖賢垂訓之書”。半年後,他回歸白沙村築陽春台為書室,專心讀書,其思想逐漸由崇尚讀書窮理的程朱理學轉向主張求之本心的陸九淵心學。
陳獻章重遊太學,因有感觸而寫出《和楊龜山此日不再得詩》,國子監祭酒邢讓大加讚許,譽為“真儒複出”,自此他的才名大震京師。3年後第二次參加會試仍名落孫山,由是決意棄絕仕途,返回故裏移誌於治學。陳獻章回到白沙後,專心在家鄉講學授徒,名氣日增。江西按察使陳煒、提督學校按察副使鍾英等學政要員,聘請陳獻章到白鹿洞書院擔任掌教,但最後被陳獻章以理學思想和教學方法,與朱子相差甚遠為由婉拒了。
先後受到廣東布政使彭韶、巡撫都禦史朱英的推薦,憲宗下詔征用,雖應召赴京,以奉養老母為由力辭,憲宗遂授以翰林院檢討銜,而允其返歸白沙村。此後至卒,他一直居留鄉間,聚徒講學。他不但主張靜坐室中,提倡“以自然為宗”的修養方法,他所說的“自然”,即萬事萬物樸素的、本然的、無任何負累的、絕對自由自在的存在狀態。要求人們善於在這種“自然”狀態中無拘無束地去體認“本心”。極力倡導“天地我立,萬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心學世界觀。
陳獻章心學的出現,標誌著明初程朱理學統一局麵的結束,也是明代心學思潮的開始,和後起的王陽明的心學,共同構成了明代心學的主要內容。陳獻章在治學和教育上,頗有影響,成為明代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如他的“貴疑”論,在教育理論上,就很有價值,他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
主張讀書要敢於提出疑問,求之於心,進行獨立思考,不要迷信古人經傳,徒然背誦書中一些章句。他說:“抑吾聞之:《六經》,夫子之書也;學者徒誦其言而忘味,《六經》一糟粕耳,猶未免於玩物喪誌。”他告誡學生,在治學和求知的道路上,“我否子亦否,我然子亦然。然否苟由我,於子何有焉?”他認為如此不用“心”求學,對自己是不會有任何收益的,一生致力於授徒講學,弟子遍天下,為表彰其在學術上的重大貢獻,將陳獻章從祀孔廟,追諡文恭,其平生著述,後編為《白沙子全集》傳世。
陳獻章的名聲遠播,四方學者都紛紛前來要求執弟子之禮,入學受教,設教十餘年,不少學生得益於他的教誨,成為朝廷的棟梁柱石,“嶺南學派”亦於此形成。後來身兼禮、吏、兵三部尚書職務的重臣湛若水,以及官拜文華閣大學士卒贈太師的名臣梁儲,都是他的入室弟子。其它弟子有李承箕、林緝熙、張廷實、賀欽、陳茂烈、容一之、羅服周、潘漢、葉宏、謝佑、林廷瓛等。
陳獻章病逝於故土,終年72歲,諡號“文恭”,朝廷下詔建家祠於白沙鄉,並賜額聯及祭文肖像,曰“崇正堂”,聯曰:“道傳孔孟三千載,學紹程朱第一支。”,皇帝又詔準其從祀孔廟。據考證在嶺南地區的曆史人物中,能從祀於孔廟者,隻有陳白沙一人而已,故有“嶺南一人”、“嶺學儒宗”之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