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調陽,廣西桂林人,一說祖籍大冶市茅潭港呂家村,字和卿,號豫所,諡文簡,明朝後期名臣,曆仕嘉靖、隆慶、萬曆三朝,以廉正聞於朝野。自幼聰穎,刻苦攻讀,廷試高中一甲榜眼,初授翰林院編修,後曆任國子監祭酒、禮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次輔,加封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建極殿大學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傅、光祿大夫、柱國等,死後贈太保,諡“文簡”。教育監生時,注重言傳身教,先德而後藝,為穆宗帝講學,引經據古以規時政,深得朝廷敬重。擔任會試主考官時,張居正的長子張敬修落榜。因病辭官歸鄉,卒於桂林,葬北郊獅子嶺。
呂調陽,自幼聰明好學,6歲便離家讀書,18歲的呂調陽鄉試中舉,高中榜眼,授翰林編修,出任會試分校官。父母相繼去世,呂調陽回鄉守喪,重回翰林後任國子監司業。隆慶年間,呂調陽先後出任南北兩京國子監祭酒,因其曾從師於國子監祭酒、陽明學派學者“永康學”的代表程文德,遂以永康之學教授諸生。在任時重視道德教育,拋棄傳統的注入式,代之以啟發式,並以身作則,後又升任南京禮部侍郎,充會試考官。
受張居正的舉薦,呂調陽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協助首輔張居正進行改革,以穩重不爭受到神宗的器重。先後加官晉銜,直到他去世,官銜已為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呂調陽十分注重道德修養,性尤淡泊,身上穿的雖是蟒玉之服,為了潔淨也經常洗滌。每次為穆宗侍講經筵之前,他必先作齋戒沐浴,以示虔誠肅穆,講解時引經據典,切規時政,從不故弄玄虛,誇誇其談。深諳大明朝典章禮儀,加入內閣後,成為國家重大事務的禮儀主持人之一,“若大喪,若大婚,若崇祭,若薦號,若降夷、受俘,諸臣儀曠典事,鹹籍公相成以當上心。”
呂調陽身處腐敗官場,而始終保持一身正氣,“門無私謁”,他為國家辦事,有成績從不炫耀,也不願意聽別人對他歌功頌德。“所樹惟恐見知,所急惟恐見德”,“人故無所藉以頌公”。去世後,張居正認為他就是當代的丙吉,稱讚他“公質行多長厚,餘獨心服其在政府,斷斷乎有古大臣之風”,“在漢丙吉,今也則公”。
在明王朝沒落的官場之中,他曆仕三朝,職務隻升不降,發跡的嘉靖年間,有大奸臣嚴嵩父子柄權,呂調陽卻能鶴立雞群,不隨浮沉,靠的是持正不偏,不脅肩諂媚,靠的是自己手腳幹淨,嚴嵩也曾想拉攏他,但他“固謝不往”;萬曆年間,內閣高拱與張居正間的鬥爭也十分激烈,但呂調陽輔佐張居正改革而不為政敵所忌刻,他先於張居正致仕還鄉,急流勇退,從而避免了張居正死後被政敵攻訐而遭受的抄家之禍。所以後人論述這段明史,說呂調陽是“識時務的俊傑。”做到了“律呂調陽”。
呂調陽的著作很少,除與張居正合編《帝鑒圖說》外,並纂修嘉靖、隆慶兩朝實錄。張居正請修《穆宗實錄》,神宗允準,命成國公朱希忠為監修官,大學士張居正、呂調陽為總裁官。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合疏奏請開館續修會典,是月神宗敕諭內閣,擇日開館。此典籍修至萬曆十三年完稿,至十五年二月上表進書,前後十餘年,纂成萬曆《明會典》二百二十八卷。他偶爾也作詩,據稱“為詩若文,古雅醇厚,不事模擬”,可惜不見流傳。
呂調陽,自幼聰明好學,6歲便離家讀書,18歲的呂調陽鄉試中舉,高中榜眼,授翰林編修,出任會試分校官。父母相繼去世,呂調陽回鄉守喪,重回翰林後任國子監司業。隆慶年間,呂調陽先後出任南北兩京國子監祭酒,因其曾從師於國子監祭酒、陽明學派學者“永康學”的代表程文德,遂以永康之學教授諸生。在任時重視道德教育,拋棄傳統的注入式,代之以啟發式,並以身作則,後又升任南京禮部侍郎,充會試考官。
受張居正的舉薦,呂調陽以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協助首輔張居正進行改革,以穩重不爭受到神宗的器重。先後加官晉銜,直到他去世,官銜已為光祿大夫、柱國、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
呂調陽十分注重道德修養,性尤淡泊,身上穿的雖是蟒玉之服,為了潔淨也經常洗滌。每次為穆宗侍講經筵之前,他必先作齋戒沐浴,以示虔誠肅穆,講解時引經據典,切規時政,從不故弄玄虛,誇誇其談。深諳大明朝典章禮儀,加入內閣後,成為國家重大事務的禮儀主持人之一,“若大喪,若大婚,若崇祭,若薦號,若降夷、受俘,諸臣儀曠典事,鹹籍公相成以當上心。”
呂調陽身處腐敗官場,而始終保持一身正氣,“門無私謁”,他為國家辦事,有成績從不炫耀,也不願意聽別人對他歌功頌德。“所樹惟恐見知,所急惟恐見德”,“人故無所藉以頌公”。去世後,張居正認為他就是當代的丙吉,稱讚他“公質行多長厚,餘獨心服其在政府,斷斷乎有古大臣之風”,“在漢丙吉,今也則公”。
在明王朝沒落的官場之中,他曆仕三朝,職務隻升不降,發跡的嘉靖年間,有大奸臣嚴嵩父子柄權,呂調陽卻能鶴立雞群,不隨浮沉,靠的是持正不偏,不脅肩諂媚,靠的是自己手腳幹淨,嚴嵩也曾想拉攏他,但他“固謝不往”;萬曆年間,內閣高拱與張居正間的鬥爭也十分激烈,但呂調陽輔佐張居正改革而不為政敵所忌刻,他先於張居正致仕還鄉,急流勇退,從而避免了張居正死後被政敵攻訐而遭受的抄家之禍。所以後人論述這段明史,說呂調陽是“識時務的俊傑。”做到了“律呂調陽”。
呂調陽的著作很少,除與張居正合編《帝鑒圖說》外,並纂修嘉靖、隆慶兩朝實錄。張居正請修《穆宗實錄》,神宗允準,命成國公朱希忠為監修官,大學士張居正、呂調陽為總裁官。內閣大學士張居正、呂調陽、張四維合疏奏請開館續修會典,是月神宗敕諭內閣,擇日開館。此典籍修至萬曆十三年完稿,至十五年二月上表進書,前後十餘年,纂成萬曆《明會典》二百二十八卷。他偶爾也作詩,據稱“為詩若文,古雅醇厚,不事模擬”,可惜不見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