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餘,一作陳餘,魏國大梁人,秦朝末年群雄之一。性格高傲,早年交好張耳,成為刎頸之交。大澤鄉起義之後,同投奔陳勝,後跟隨武臣占據趙地,武臣自立為趙王後,他出任大將軍。武臣被部將李良殺死,陳餘與張耳立趙歇為趙王。李良引秦軍大將章邯攻趙,張耳、趙歇敗走巨鹿,被秦將王離包圍,陳餘因自己兵少而不敢進兵攻秦,張耳大怒,責怪陳餘不守信義,陳餘方出兵五千去救巨鹿,然而全軍覆沒。項羽大軍至,大勝秦軍,解巨鹿之圍,張耳再次見陳餘時,怪他背信棄義,陳餘一氣之下將帥印交出,從此張、陳兩人絕交。


    項羽分封諸侯王時,陳餘隻被封為侯,心有不滿,聯合齊王田榮擊走張耳,複立趙歇為趙王,趙歇以陳餘為代王,號“成安君”。韓信平魏之後,與張耳一同攻趙,陳餘未接受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輕視韓信的背水列陣法,敗後被斬殺於泜水。


    秦滅魏幾年後,秦始皇聽說陳餘和張耳是魏國的知名人士,就懸賞拘捕,有捉住張耳的人賞給千金,捉住陳餘的人賞給五百金。張耳、陳餘就改名換姓,一塊兒逃到陳地,充當裏監門維持生活,兩人相對而處,裏中小吏曾因陳餘犯了小的過失鞭打他,陳餘打算起來反抗,張耳趕快用腳踩他,示意他接受鞭打,小吏走後,張耳就把陳餘帶到桑樹下,責備他說:“當初和你怎麽說的?如今遭到小小的屈辱,就要死在裏吏身上嗎?”陳餘認為他說的對。秦朝發出命令文告,懸賞拘捕他兩人,他倆也利用裏監門的身份向裏中的居民傳達上邊的命令。


    陳勝在蘄州起義,打到陳地,軍隊已擴充到幾萬人,張耳、陳餘求見陳勝。陳勝和他的親信們平時多次聽說張耳、陳餘有才能,隻是未曾見過麵,這次相見非常高興。陳地的豪傑父老就勸陳勝說:“將軍身穿堅固的鎧甲,手拿銳利的武器,率領著士兵討伐暴虐的秦國,重立楚國的政權,使滅亡的國家得以複存,使斷絕的子嗣得以延續,這樣的功德,應該稱王。況且還要督察並率領天下各路的將領,不稱王是不行的,希望將軍立為楚王。”


    陳勝就此征求陳餘、張耳的看法,他們二人回答說:“秦國無道,占領了人家的國家,毀滅了人家的社稷,斷絕了人家的後代,掠盡百姓的財物。將軍怒目圓睜,放開膽量,不顧萬死一生,是為了替天下人除殘去暴。如今剛剛打到陳地就稱王,在天下人麵前顯示出自己的私心。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率兵向西挺進,派人去擁立六國的後代,作為自己的黨羽,給秦國增加敵對勢力。給它樹敵越多,它的力量就越分散,我們的黨羽越多,兵力就越強大,如果這樣,就用不著在遼闊的曠野荒原上互相廝殺,也不存在堅守強攻的縣城,鏟除暴虐的秦國,就可以占據鹹陽向諸侯發號施令。各諸侯國在滅亡後又得以複立,施以恩德感召他們,如能這樣,那麽帝王大業就成功了。如今隻在陳地稱王,恐怕天下的諸侯就會懈怠不相從了。”陳勝沒聽從他們的意見,於是自立稱王。


    陳餘又勸陳勝說:“大王調遣梁、楚的軍隊向西挺進,當務之急是攻破函穀關,來不及收複黃河以北的地區,我曾遍遊趙國,熟悉那裏的傑出人物和地理形勢,希望派一支軍隊,向北出其不意地奪取趙國的土地。”於是,陳勝任命自己的老朋友,陳地人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陳餘擔任左右校尉,撥給三千人的軍隊,向北奪取趙地。


    陳餘和武臣等人從白馬津渡過黃河,到各縣對當地傑出的人物遊說道:“秦國的亂政酷刑殘害天下百姓,已經幾十年了。北部邊境有修築萬裏長城的苦役,南邊廣征兵丁戍守五嶺,國內國外動蕩不安,百姓疲憊不堪,按人頭收繳穀物,用簸箕收斂,用來供給軍費開支,財盡力竭,民不聊生。加上嚴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寧。陳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導天下,在楚地稱王,縱橫兩千裏,沒有不響應的,家家義憤填膺,人人鬥誌旺盛,有怨的報怨,有仇的報仇,縣裏殺了他們的縣令縣丞,郡裏殺了他們的郡守郡尉。如今已經建立了大楚國,在陳地稱王,派吳廣、周文率領百萬大軍向西攻擊秦軍。在這時不成就封侯大業的,不是人中的豪傑。請諸位互相籌劃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認為苦於秦國的暴政時間太長久了。憑著普天下的力量攻打無道昏君,報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據土地的大業,這是有誌之士不可錯過的時機啊!”所有的豪傑都認為這話說得很對,於是他們行軍作戰、收編隊伍,擴充到幾萬人的軍隊,武臣自己立號稱武信君,攻克趙國十座城池,其餘的都據城堅守,沒有肯投降的。


    武臣、陳餘帶兵朝東北方向攻擊範陽,範陽人蒯通成功勸降範陽令,隨後不戰而降的有三十餘座城池。到達邯鄲後,張耳、陳餘聽說周章的部隊已經進入關中,兵敗於戲亭,又聽說為陳勝攻城略地的各路將領多遭讒言詆毀,獲罪被殺,或者怨恨陳勝不采納他們的計謀,不能晉封為將軍,而讓他們做校尉,就勸武臣說:“陳王在蘄縣起兵,到了陳地就自立稱王,不一定要擁立六國諸侯的後代。如今,將軍用三千人馬奪取了幾十座城池,獨自據有河北廣大區域,如不稱王,不足以使社會安定下來。況且陳王聽信讒言,若是有人回去報告,恐怕難免禍患。還不如擁立其兄弟為王;否則,就擁立趙國的後代。將軍不要失掉機會,時機緊迫,不容喘息。”武臣聽從了他們的勸告,於是,自立為趙王,任用陳餘做大將軍,張耳做右丞相,邵騷做左丞相。


    武臣派人回報陳勝,陳勝聽了大發雷霆,想要把武臣等人的家族殺盡,並發兵攻打武臣,房君勸阻說:“秦國還沒有滅亡而誅殺武臣等人的家族,這等於又樹立了一個像秦國一樣強大的敵人。不如趁此機會向他祝賀,讓他火速帶領軍隊向西挺進,攻打秦國。”陳勝認為他說的對,聽從了他的計策,把武臣等人的家屬遷移到宮裏,軟禁起來。


    陳勝派使者向武臣祝賀,讓他火速調動軍隊向西進入關中,張耳、陳餘勸武臣說:“大王在趙地稱王,這並不是楚國的本意,隻不過是將計就計來祝賀大王。楚王滅掉秦國之後,一定會加兵於趙。希望大王不要向西進軍,要向北發兵奪取燕、代,向南進軍收繳河內,擴充自己的勢力範圍。這樣,趙國向南依靠大河,向北擁有燕、代,楚國即使戰勝秦國,也一定不敢強製趙國。”武臣認為他們講的對,因而不向西發兵,而派韓廣奪取燕地,李良奪取常山,張黶奪取上黨。


    韓廣的軍隊到達燕地,燕人趁勢擁立韓廣做燕王,武臣就和張耳、陳餘向北攻擊燕國地界。有一次武臣空閑外出,被燕軍抓獲。燕國的將領把他囚禁起來,要瓜分趙國一半土地,才歸還趙王。趙國派使者前去交涉,燕軍就把他們殺死,繼續要求分割土地。張耳、陳餘為這件事憂慮重重。有一個幹勤雜的士兵對他同宿舍的夥伴說:“我要替張耳、陳餘去遊說燕軍,就能和趙王一同坐著車回來。”同住的夥伴們都譏笑他說:“使臣派去了十幾位,去了就立即被殺死,你有什麽辦法能救出趙王呢?”他還是跑到燕軍的大營。燕軍的將領見到他,他卻問燕將說:“知道我來幹什麽?”燕將回答說:“你打算救出趙王:”他又問:“您知道張耳、陳餘是什麽樣的人嗎?”燕將說:“是賢明的人。”他繼續問:“您知道他們的意圖是什麽?”燕將回答說:“不過是要救他們的趙王罷了。”


    趙國的勤雜兵就笑著說:“您還不了解這兩個人的打算。武臣、張耳、陳餘手執馬鞭指揮軍隊攻克了趙國幾十座城池,他們各自也都想麵南而稱王,難道甘心終身做別人的卿相嗎?做臣子和做國君難道可以相提並論嗎?隻是顧慮到局勢初步穩定,還沒有敢三分國土各立為王,權且按年齡的大小為序先立武臣為王,用以維係趙國的民心。如今趙地已經穩定平服,這兩個人也要瓜分趙地自立稱王,隻是時機還沒成熟罷了。如今,您囚禁了趙王,這兩個人表麵上是為了救趙王,實際上是想讓燕軍殺死他,這兩個人好瓜分趙國自立為王。以原來一個趙國的力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燕國,何況兩位賢王相互支持,以殺害趙王的罪名來討伐,滅亡燕國是很容易的了。”燕國將領認為他說的有道理,就歸還武臣,勤雜兵就替武臣駕著車子,一同歸來。


    李良殺武臣,趙人很多是張耳、陳餘的耳目,因此張耳、陳餘能夠逃脫,收拾武臣的殘破軍隊,得到五萬人。有的賓客勸告張耳說:“你們倆都是外鄉人,客居在此,要想讓趙國人歸附,很困難;隻有擁立真正的趙王後代,以正義扶持,才可以成就功業。”於是他們尋訪到趙歇,擁立為趙王,讓他住在信都。李良進兵攻擊陳餘,陳餘反而打敗了李良,李良隻好逃回去,投奔秦將章邯。


    章邯領兵到邯鄲,把城裏的百姓都遷到河內,摧毀了城郭,蕩平了所有的建築物,張耳和趙歇逃入钜鹿,被秦將王離團團圍住。陳餘在北邊收集常山的殘餘部隊幾萬人,駐紮在钜鹿城以北。章邯的軍隊駐紮在钜鹿城以南的棘原。修築甬道與黃河接連,給王離運送軍糧。王離兵多糧足,急攻钜鹿。钜鹿城內糧食已盡,兵力很弱,張耳多次派人召陳餘前來救援,陳餘考慮到自己的兵力不足,敵不過秦軍,不敢前往。


    相持了幾個月,不見救兵,張耳大怒,怨恨陳餘,派張黶、陳澤前去責備陳餘說:“當初我和您結為生死之交,如今趙王和我將要死於早晚之間,而您擁兵數萬,不肯相救,那同生共死的交情在哪兒呢?假如您要信守諾言,為什麽不和秦軍決一死戰?何況還有十分之一二獲勝的希望。”陳餘說:“我估計即使向前進軍,最終不光救不成趙,還要白白地全軍覆沒。況且我之所以不去同歸於盡,是想為趙王、張先生向秦國報仇。如今一定要去同歸於盡,如同把肉送給饑餓的猛虎,有什麽好處呢?”張黶、陳澤說:“事已迫在眉睫,需要以同歸於盡來確立誠信,哪裏還顧得上以後的事呢!”陳餘說:“我死沒什麽顧惜的,隻是死而無益,但是我一定按照二位的話去做。”就派了五千人馬讓張黶、陳澤帶領著試攻秦軍,到了前線便全軍覆沒了。


    正當這時,燕、齊、楚聽說趙國危急,都來救援,張耳之子張敖,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萬多人趕來,都在陳餘旁邊安營紮寨,卻作壁上觀,不敢攻擊秦軍。項羽的軍隊多次截斷了章邯的甬道,王離的部隊缺乏軍糧,項羽率領全部軍隊渡過黃河,打敗了章邯,章邯帶兵潰退,各國諸侯的軍隊才敢攻擊圍困钜鹿的秦國軍隊,俘虜了王離,秦將涉間自殺身亡。


    這時,趙歇、張耳才得以走出钜鹿城,感謝各國諸侯,張耳和陳餘相見,責備陳餘不肯救趙以及追問張黶、陳澤的下落,陳餘惱怒地說:“張黶、陳澤以同歸於盡責備我,我派他們帶領五千人馬先嚐試著攻打秦軍,結果全軍覆沒,沒有一人幸免。”張耳不信,認為把他們殺了,多次追問陳餘。陳餘大怒,說:“沒有料到您對我的怨恨是如此的深啊!難道您以為我舍不得放棄這將軍的職位嗎?”就解下印信,推給張耳。張耳也感到驚愕,不肯接受。陳餘站起身來上廁所,有個賓客趁機勸張耳說:“我聽說‘天上的賜予不去接受,反而會遭到禍殃’。如今,陳將軍把印信交給您,您不接受,違背天意不吉祥。趕快接收它!”張耳就佩帶了陳餘的大印,接收了他的部下。陳餘回來,也怨恨張耳不辭讓就收繳了大印,於是疾步走出去。張耳就收編了他的軍隊。陳餘獨自和他部下親信幾百人到黃河邊的湖澤中打魚捕獵去了。從此,陳餘、張耳就在感情上產生了裂痕。


    趙歇又回到信都居住,張耳跟隨著項羽和其他諸侯進入關中,陳餘則逃到南皮居住。項羽分封諸侯,張耳向來交遊很廣,很多人替他說好話,項羽平常也聽說張耳有才能,於是分割趙國的土地封張耳做常山王,定都於信都,並把信都改名為襄國。


    陳餘舊有的賓客中很多人規勸項羽說:“陳餘、張耳同樣對趙國有功。”項羽因為陳餘不隨從入關,又聽說他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圍的三個縣封給他,把趙歇遷都代縣,改封為代王。張耳到他的封國去,陳餘更加惱怒,說:“張耳和我功勞相等,張耳封王,隻有我封侯,這是項羽不公平。”待到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陳餘便派夏說去遊說田榮道:“項羽做為天下的主宰,卻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給將軍們去稱王,把原來稱王的都遷到壞地方,如今,竟然把趙王遷居代縣!希望大王借給我軍隊,以南皮作為您遮擋防衛的屏障。”田榮打算在趙國樹立黨羽用以反對楚國,就派遣了軍隊聽從陳餘的指揮。陳餘隨即調動了所屬三個縣的全部軍隊襲擊常山王張耳。張耳敗逃,在甘公的勸說下投奔漢王劉邦,適逢劉邦發動還定三秦之戰,正在廢丘圍攻章邯的軍隊,張耳謁見劉邦,劉邦以優厚的禮遇接待了他。


    陳餘打敗張耳以後,全部收複了趙國的土地,他把趙歇從代縣接回來,又做了趙國的國君,趙歇對陳餘感恩戴德,封陳餘為代王,號“成安君”。陳餘因為趙歇軟弱,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不到封國去,留下來輔佐趙王,而派夏說以國相的身份駐守代國。


    劉邦向東進擊楚國,派使者通知趙國,要和趙國共同伐楚,陳餘說:“隻要漢王殺掉張耳,趙國就從命。”於是,劉邦找到一個和張耳長得相像的人斬首,派人拿著人頭送給陳餘,陳餘才發兵助漢,劉邦在彭城以西打了敗仗,陳餘又覺察到張耳沒死,就背叛了劉邦。韓信平定魏地不久,就與張耳一同攻打趙國的井陘,陳餘未接受謀士李左車的建議,輕視韓信的背水列陣法,敗後被斬殺於泜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史事講將1三國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夏半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夏半生並收藏史事講將1三國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