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章 吃苦受累算什麽
漢武帝:這個穿越者太敢說 作者:我要吃山竹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溫室的存在,讓鄭莊和許藝兩人經常碰麵,
幾次接觸下來,鄭莊對許藝在種地方麵的見解非常認可,
原本他以為這是許藝作為農家傳人的底蘊,後來才知道,在種地方麵的底蘊,農家也比不上陸鳴。
“不曾想富民侯師門中還有如此傳承,”
丞相公孫弘上前一步,“陛下,種田之事關係甚大,富民侯所言的精耕細作牽扯廣泛,
關於種田技術方麵,臣認為需經多方驗證之後才能推行天下。”
這段時間的變化太多、太大,公孫弘感覺自己老了,隻想安安穩穩的幹完最後一段時間,
事關農桑,萬一那些技術並沒有作用,甚至是有害的,讓參與實驗的百姓吃不上飯,
他這個丞相也不得安生。
“丞相言之有理,我建議先進行試點,取得效果之後再進行推廣。”
這不是巧了麽,陸鳴也是這麽想的,
從小那點種地的經驗,根本不足以讓陸鳴成為一個種地專家,
充其量是個嘴強王者。
一直以來,陸鳴主打的做事方針就是自己多動嘴,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除非實在沒有專業的人,才會自己上場。
公孫弘有些驚訝,他本以為陸鳴年少得誌,這段時間風頭正勁,容不得別人的意見,
就像當年的主父偃一樣,得勢之後極度猖獗,
沒想到陸鳴在所做之事一直都很順利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冷靜,
能耐住性子一步步推進,
光是這份心性就已經勝過許多驟然得勢之人。
“富民侯可有合適的實驗地點,沒有的話我為你推薦一個。”
汲黯對於陸鳴所說的精耕細作很有信心,想要為自己治下的百姓爭取些好處。
“我打算選擇木葉村,但是田畝數量有限,勞煩右內史再推薦推薦。”
木葉村隻有一百多戶人家,都是因六道溝煤礦產生的拆遷戶,
這個村是為朝廷提供煤礦信息的優良代表,拆遷之前的典型貧困村,
多重因素疊加,在陸鳴眼中,沒有比這更適合的實驗對象了,
隻不過人數有點少,擁有的土地麵積也不夠。
“說來慚愧,我治下的一些地方田畝貧瘠,產出有限,百姓生活貧困,不知道這種地方能不能試用富民侯的精耕細作。”
為了避免陸鳴誤會,汲黯立刻補充道:
“精耕細作也不是神仙術法,這點我是很清楚的,
富民侯另外再尋找一些上好的田地,各種田地都全麵的進行實驗才能檢測出效果。”
“右內史說的有道理,”
劉徹立即表態,事關農業增產,他不希望有人借此問題來攻擊陸鳴,
別說精耕細作在下等田上沒有作用,就是隻能在上等田上實現增產效果,都是大漢的一個絕大利好。
“天下各處田地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不管富民侯的精耕細作有多大作用,隻要能有所增產,就是大功一件。”
“多謝陛下寬宏,多謝右內史提醒”
陸鳴拱手作揖,“隻要是能正常產糧的田地,我相信在實行精耕細作後都能有所增產,
隻是如此種田會比較累。”
精耕細作不是說說而已,沒有機械化的時代,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本就貧困的那些家庭不可能有餘錢去雇傭別人來幹活,
為了滿足精耕細作的要求,隻能自家人努力幹活了,很可能比以前更累。
朝堂上眾人聞言,紛紛笑出聲來,
“富民侯有些過於善良了,增產啊,誰會在意累不累呢?”
百姓辛苦麽?
當然辛苦,也正因為辛苦,他們才不會在意更加辛苦一些。
漢文帝時,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說:“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一石大約有一百二十斤,換言之,每畝地的產量也就是一百二十斤(漢斤),
一百畝地,聽起來很多,每年一萬兩千斤的產量聽起來也不少,但除去稅收外,五口人還能剩下多少口糧呢?
誰要是租種豪強大戶的田地,直接抽去一半,剩餘的六千斤糧食要支撐五口人一年的口糧,平均到每天不過三斤多糧食,
百姓的肚子裏沒油水,隻靠這些糧食根本吃不飽。
種植自己田地的百姓,按照朝廷三十稅一的比例繳納農稅,日子才會好過一些。
反正都已經很累了,隻要累不死,為了多收點糧食,沒人在意會不會更累,累也願意。
“隻要能讓百姓見到增產的效果,富民侯不必擔心沒人願意學習新技術。”
是啊,能增產的話,誰會在意新技術更累人呢。
陸鳴有些無奈,不要說這個時代,就是自己小時候村裏種玉米已經可以使用拖拉機了,
農忙時節依然會讓人累的渾身酸痛,躺在地上沒有起身的力氣,手腳都快斷了似的,
沒有大範圍機械化的時代,種地就是要吃苦受累。
最終除了木葉村拆遷後新分得的田地外,又在汲黯治下選了幾處地方作為實驗場所,大農令鄭莊也提供了幾處村子,
還有人想要加入進來,陸鳴果斷拒絕,再多就照看不過來了。
……
未央宮,
“後世各個王朝時期,田地畝產能有多少。”
劉徹很明智的沒有和現代比較,光是化肥一項就讓他明白,古代和現代根本比不了,隻好和同樣的封建王朝進行對比。
“不確定,沒有看過確切的數據,以大漢的斤數算,最高的可能是明清時期,小麥能有二三百斤左右的畝產。”
糧食產量問題太過複雜,不同地區,不同田地狀況,產量都不一樣,無法一概而論,隻能說個大概。
即便如此,二三百斤對大漢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飛躍,翻了一倍啊。
“大漢…大漢能達到麽?”
劉徹有些顫抖,不要說翻一倍,就是增長五成,對大漢來說都是值得祭拜宗廟的大事,
有了這些糧食,大漢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打匈奴的時候,就會有更多身強力壯的戰士。
“陛下,這需要時間。”
幾次接觸下來,鄭莊對許藝在種地方麵的見解非常認可,
原本他以為這是許藝作為農家傳人的底蘊,後來才知道,在種地方麵的底蘊,農家也比不上陸鳴。
“不曾想富民侯師門中還有如此傳承,”
丞相公孫弘上前一步,“陛下,種田之事關係甚大,富民侯所言的精耕細作牽扯廣泛,
關於種田技術方麵,臣認為需經多方驗證之後才能推行天下。”
這段時間的變化太多、太大,公孫弘感覺自己老了,隻想安安穩穩的幹完最後一段時間,
事關農桑,萬一那些技術並沒有作用,甚至是有害的,讓參與實驗的百姓吃不上飯,
他這個丞相也不得安生。
“丞相言之有理,我建議先進行試點,取得效果之後再進行推廣。”
這不是巧了麽,陸鳴也是這麽想的,
從小那點種地的經驗,根本不足以讓陸鳴成為一個種地專家,
充其量是個嘴強王者。
一直以來,陸鳴主打的做事方針就是自己多動嘴,把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除非實在沒有專業的人,才會自己上場。
公孫弘有些驚訝,他本以為陸鳴年少得誌,這段時間風頭正勁,容不得別人的意見,
就像當年的主父偃一樣,得勢之後極度猖獗,
沒想到陸鳴在所做之事一直都很順利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冷靜,
能耐住性子一步步推進,
光是這份心性就已經勝過許多驟然得勢之人。
“富民侯可有合適的實驗地點,沒有的話我為你推薦一個。”
汲黯對於陸鳴所說的精耕細作很有信心,想要為自己治下的百姓爭取些好處。
“我打算選擇木葉村,但是田畝數量有限,勞煩右內史再推薦推薦。”
木葉村隻有一百多戶人家,都是因六道溝煤礦產生的拆遷戶,
這個村是為朝廷提供煤礦信息的優良代表,拆遷之前的典型貧困村,
多重因素疊加,在陸鳴眼中,沒有比這更適合的實驗對象了,
隻不過人數有點少,擁有的土地麵積也不夠。
“說來慚愧,我治下的一些地方田畝貧瘠,產出有限,百姓生活貧困,不知道這種地方能不能試用富民侯的精耕細作。”
為了避免陸鳴誤會,汲黯立刻補充道:
“精耕細作也不是神仙術法,這點我是很清楚的,
富民侯另外再尋找一些上好的田地,各種田地都全麵的進行實驗才能檢測出效果。”
“右內史說的有道理,”
劉徹立即表態,事關農業增產,他不希望有人借此問題來攻擊陸鳴,
別說精耕細作在下等田上沒有作用,就是隻能在上等田上實現增產效果,都是大漢的一個絕大利好。
“天下各處田地情況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不管富民侯的精耕細作有多大作用,隻要能有所增產,就是大功一件。”
“多謝陛下寬宏,多謝右內史提醒”
陸鳴拱手作揖,“隻要是能正常產糧的田地,我相信在實行精耕細作後都能有所增產,
隻是如此種田會比較累。”
精耕細作不是說說而已,沒有機械化的時代,必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本就貧困的那些家庭不可能有餘錢去雇傭別人來幹活,
為了滿足精耕細作的要求,隻能自家人努力幹活了,很可能比以前更累。
朝堂上眾人聞言,紛紛笑出聲來,
“富民侯有些過於善良了,增產啊,誰會在意累不累呢?”
百姓辛苦麽?
當然辛苦,也正因為辛苦,他們才不會在意更加辛苦一些。
漢文帝時,晁錯在《論貴粟疏》中說:“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
一石大約有一百二十斤,換言之,每畝地的產量也就是一百二十斤(漢斤),
一百畝地,聽起來很多,每年一萬兩千斤的產量聽起來也不少,但除去稅收外,五口人還能剩下多少口糧呢?
誰要是租種豪強大戶的田地,直接抽去一半,剩餘的六千斤糧食要支撐五口人一年的口糧,平均到每天不過三斤多糧食,
百姓的肚子裏沒油水,隻靠這些糧食根本吃不飽。
種植自己田地的百姓,按照朝廷三十稅一的比例繳納農稅,日子才會好過一些。
反正都已經很累了,隻要累不死,為了多收點糧食,沒人在意會不會更累,累也願意。
“隻要能讓百姓見到增產的效果,富民侯不必擔心沒人願意學習新技術。”
是啊,能增產的話,誰會在意新技術更累人呢。
陸鳴有些無奈,不要說這個時代,就是自己小時候村裏種玉米已經可以使用拖拉機了,
農忙時節依然會讓人累的渾身酸痛,躺在地上沒有起身的力氣,手腳都快斷了似的,
沒有大範圍機械化的時代,種地就是要吃苦受累。
最終除了木葉村拆遷後新分得的田地外,又在汲黯治下選了幾處地方作為實驗場所,大農令鄭莊也提供了幾處村子,
還有人想要加入進來,陸鳴果斷拒絕,再多就照看不過來了。
……
未央宮,
“後世各個王朝時期,田地畝產能有多少。”
劉徹很明智的沒有和現代比較,光是化肥一項就讓他明白,古代和現代根本比不了,隻好和同樣的封建王朝進行對比。
“不確定,沒有看過確切的數據,以大漢的斤數算,最高的可能是明清時期,小麥能有二三百斤左右的畝產。”
糧食產量問題太過複雜,不同地區,不同田地狀況,產量都不一樣,無法一概而論,隻能說個大概。
即便如此,二三百斤對大漢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飛躍,翻了一倍啊。
“大漢…大漢能達到麽?”
劉徹有些顫抖,不要說翻一倍,就是增長五成,對大漢來說都是值得祭拜宗廟的大事,
有了這些糧食,大漢可以供養更多的人口,打匈奴的時候,就會有更多身強力壯的戰士。
“陛下,這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