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學探討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請出題!”
孫元化三人眼中精光閃爍,臉上滿是自信的表情。
“第一,現在的火銃和鳥銃都是火繩點燃火藥,缺陷你們都很清楚,如何改進?”
眾人聽見第一個問題,皆是眉頭緊皺,火繩槍從發明到現在兩百多年了。
填彈時間慢、發射頻率低、準頭差,射程近、下雨天受影響,這些缺陷一直沒有改進。
怎麽可能就這麽提問的功夫就能改進?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畢懋康眉頭皺了皺:“陛下,臣最近在研究如何讓槍自己生火,而不是依靠火繩和人力點燃,
這樣就節省了裝火繩、點火、火繩燃燒的時間,從而提高發射頻率。”
崇禎心中一震,暗道果然這位開始在研究燧發槍了。
曆史記載,燧發槍是畢懋康在1635的刊印的《軍器圖說》中,詳細的記載了原理,書中燧發槍的名字就叫生火槍。
東暖閣內很是安靜,皆是吃驚的看著畢懋康,連孫元化和徐天啟都不例外。
“想法很不錯,有合適的方法嗎?”
這回輪到畢懋康愣住了:“陛下相信可以做出這種自動生火的槍?”
“為什麽不信?雷電能讓森林燃燒、燧石碰撞能點燃材火、刀劍碰撞速度夠快也能產生火星,現實中既然有,那我們就一定能掌握。”
“任何一項成果的誕生,都是天才的創意和無數試驗的結果,怕的就是沒有想法。”
崇禎語氣很是堅定,自動生火算啥?後世啥沒見過?
畢懋康苦笑,目光不自覺的轉動,透過屋內眾人的身影,他的餘光看到了龍案上的蠟燭,腦海中一道靈光閃過。
喃喃自語:“雷電、燧石、刀劍碰撞……碰撞……”
崇禎見狀心中鬆了口氣,不枉他提醒,畢懋康終於領悟到了。
朝著眾人比劃了一下後,慢慢朝著另一邊走去,眾人也跟了上去。
“他似乎想到了什麽,我們不要打擾他,我們繼續。”
崇禎說完,看向了徐光啟和孫元化。
“兩位愛卿,你們是火炮行家,火炮存在著炸膛、裝填和發射速度慢、移動慢、鑄造慢等缺陷,
威力是大,但離朕的預期差了一些,如何改進?”
眾人直呼好家夥,如不是剛剛皇帝肯定了畢懋康的想法,他們都覺得皇帝是在故意為難這孫元化和徐光啟。
畢懋康給了回應,他們也想聽聽這兩人是不是也來個異想天開的創意。
徐光啟和孫元化兩人對視了一眼後,孫元化:“陛下,這些問題臣等也思索過,也有些想法。”
“哦!說說看!”
“陛下,可否借筆墨紙硯一用?”
不待崇禎示下,一邊候著的王承恩立刻從龍案上拿過筆墨紙硯,鋪在了一邊的桌子上。
孫元化提筆蘸墨:“陛下,臣以為研製火器必須明理識性,推物理之妙,合乎事物之特性,才能製成合用的成品。”
說完直接在宣紙上畫了一個紅夷大炮的圖形,然後又在遠處畫了幾個小圓點,又用直線和曲線將炮口和原點連了起來。
眾人看的一臉懵逼,崇禎卻是心中極為震撼,比剛剛畢懋康說的燧發槍的創意還要震驚。
別人看不懂,他卻是看明白了孫元化要表達的意思。
“陛下,臣試射過很多次,臣發現射程與射角,全用其直勢,亦用其曲勢,曲勢過半,不能殺人矣。”
大致意思就說,炮彈在空中飛行,既要向前飛,也要向下墜,合成了一條曲線軌跡。
過曲線頂點後,速度減慢,動能減小,殺傷力削弱,最後速度為零,殺傷力消失。
這簡直是和伽利略對拋物線的論述如出一轍了,這才是崇禎震撼的地方。
要知道這才17世紀初,還算封建的農業社會。
“陛下,這就是射程和威力的問題,但這兩個問題又受到諸多因素的製約,
射程和填充在炮管中的火藥多少、壓實程度有關係,放多了就會炸膛,放少了和壓鬆了射程近,
解決方法就是增加炮管和練鐵的工藝水平,或者增加炮管厚度,或者彈重、裝藥量與火炮口徑成一定比例的設計。”
“再說說威力的問題,紅夷大炮是實心彈,臣等也在思考是不是能換成小號的萬人敵,或者裝滿火藥的彈矢,
或者改良火藥,同等重量的火藥發揮出的威力不一樣,
這些都是臣等的思考,可惜沒有銀子和人手,臣等也隻能空想而已。”
“好、好、好……孫愛卿,你真是讓朕驚喜,讓朕開了眼界,讓你們回來算是回來對了,有你們在,大明的火器畢竟屹立世界之巔。”
崇禎毫不吝惜的誇讚著,雖然這玩意在後世很好解決,但在這個時代已經是超越了時代性的想法了。
“不過,朕對火炮也有三點想法,你看看有沒有道理。”
孫元化一拱手:“請陛下示下!”
“第一,現在火炮的炮管是泥膜做的,泥巴本身是不光滑的,倒入鐵水冷卻後,整個鑄件表麵就會特別粗糙,極大影響發射的精確度和質量,而且還是一次性的,
既然如此我們能不能找一個新的物質做模型,能夠反複利用,例如鐵模、銅模等等,這樣不就能大量製作炮管了嗎?”
“第二,火藥,你剛剛說了改良火藥配方,在這基礎之上,將火藥用的硝、硫、碳研磨的再細一些,混合的會更好一些!
在秘密的環境中,燃燒的越快,產生衝擊力越大,是不是可以增加射程?”
“第三,現在的火銃和火炮的火藥,因為種種原因都是在現場臨時攪拌的,耽誤時間不說,遇到陰雨天氣受潮了就沒法用了,
朕在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將做好的火藥搞成顆粒狀,這樣在運輸的過程就不會讓硝、硫、碳分離了,也免得再次攪,不知可不可行?”
這就是後世提出的想要火藥威力大就要讓火藥顆粒化,明末雖然有這個意識,但做的不夠徹底,讓火藥顆粒化的黏合物差了點。
其次就是鐵模鑄炮,這是兩百多年後龔振麟在他的他的《鐵模圖說》中記載的。
有些時候,有的想法不是他們想不到,而是被時代和局限性束縛,不敢去想。
徐光啟和孫元化兩人隻是稍微一思索便立刻露出了震驚和佩服之色。
“陛下大才,三種想法細想是可行的,但具體能做到什麽程度、能否成功我們需要大量的試驗才能得知。”
眾臣也滿是錯愕,他們這段時間經曆了太多,總以為能看清楚這位新帝,誰知越接觸越看不懂。
練兵、商業這些都不說了,現在連火器都懂,還能提出讓大明火器研究最強的幾個人受益。
錯愕的同時,他們也都很開心,有如此大才的皇帝,再由他們這些人輔助,重振大明指日可待。
到時候,他們也都能名垂千古。
看著震驚的群臣,崇禎不動聲色,心中卻暗爽,小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若是還鎮不住你們,以後還怎麽玩?
砰!
就在眾人驚喜時,突然一道聲音在東暖閣內響起,將眾人嚇了一跳。
眾人循聲望去,竟然是剛剛沉寂的畢懋康,此刻的狀若瘋狂。
孫元化三人眼中精光閃爍,臉上滿是自信的表情。
“第一,現在的火銃和鳥銃都是火繩點燃火藥,缺陷你們都很清楚,如何改進?”
眾人聽見第一個問題,皆是眉頭緊皺,火繩槍從發明到現在兩百多年了。
填彈時間慢、發射頻率低、準頭差,射程近、下雨天受影響,這些缺陷一直沒有改進。
怎麽可能就這麽提問的功夫就能改進?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畢懋康眉頭皺了皺:“陛下,臣最近在研究如何讓槍自己生火,而不是依靠火繩和人力點燃,
這樣就節省了裝火繩、點火、火繩燃燒的時間,從而提高發射頻率。”
崇禎心中一震,暗道果然這位開始在研究燧發槍了。
曆史記載,燧發槍是畢懋康在1635的刊印的《軍器圖說》中,詳細的記載了原理,書中燧發槍的名字就叫生火槍。
東暖閣內很是安靜,皆是吃驚的看著畢懋康,連孫元化和徐天啟都不例外。
“想法很不錯,有合適的方法嗎?”
這回輪到畢懋康愣住了:“陛下相信可以做出這種自動生火的槍?”
“為什麽不信?雷電能讓森林燃燒、燧石碰撞能點燃材火、刀劍碰撞速度夠快也能產生火星,現實中既然有,那我們就一定能掌握。”
“任何一項成果的誕生,都是天才的創意和無數試驗的結果,怕的就是沒有想法。”
崇禎語氣很是堅定,自動生火算啥?後世啥沒見過?
畢懋康苦笑,目光不自覺的轉動,透過屋內眾人的身影,他的餘光看到了龍案上的蠟燭,腦海中一道靈光閃過。
喃喃自語:“雷電、燧石、刀劍碰撞……碰撞……”
崇禎見狀心中鬆了口氣,不枉他提醒,畢懋康終於領悟到了。
朝著眾人比劃了一下後,慢慢朝著另一邊走去,眾人也跟了上去。
“他似乎想到了什麽,我們不要打擾他,我們繼續。”
崇禎說完,看向了徐光啟和孫元化。
“兩位愛卿,你們是火炮行家,火炮存在著炸膛、裝填和發射速度慢、移動慢、鑄造慢等缺陷,
威力是大,但離朕的預期差了一些,如何改進?”
眾人直呼好家夥,如不是剛剛皇帝肯定了畢懋康的想法,他們都覺得皇帝是在故意為難這孫元化和徐光啟。
畢懋康給了回應,他們也想聽聽這兩人是不是也來個異想天開的創意。
徐光啟和孫元化兩人對視了一眼後,孫元化:“陛下,這些問題臣等也思索過,也有些想法。”
“哦!說說看!”
“陛下,可否借筆墨紙硯一用?”
不待崇禎示下,一邊候著的王承恩立刻從龍案上拿過筆墨紙硯,鋪在了一邊的桌子上。
孫元化提筆蘸墨:“陛下,臣以為研製火器必須明理識性,推物理之妙,合乎事物之特性,才能製成合用的成品。”
說完直接在宣紙上畫了一個紅夷大炮的圖形,然後又在遠處畫了幾個小圓點,又用直線和曲線將炮口和原點連了起來。
眾人看的一臉懵逼,崇禎卻是心中極為震撼,比剛剛畢懋康說的燧發槍的創意還要震驚。
別人看不懂,他卻是看明白了孫元化要表達的意思。
“陛下,臣試射過很多次,臣發現射程與射角,全用其直勢,亦用其曲勢,曲勢過半,不能殺人矣。”
大致意思就說,炮彈在空中飛行,既要向前飛,也要向下墜,合成了一條曲線軌跡。
過曲線頂點後,速度減慢,動能減小,殺傷力削弱,最後速度為零,殺傷力消失。
這簡直是和伽利略對拋物線的論述如出一轍了,這才是崇禎震撼的地方。
要知道這才17世紀初,還算封建的農業社會。
“陛下,這就是射程和威力的問題,但這兩個問題又受到諸多因素的製約,
射程和填充在炮管中的火藥多少、壓實程度有關係,放多了就會炸膛,放少了和壓鬆了射程近,
解決方法就是增加炮管和練鐵的工藝水平,或者增加炮管厚度,或者彈重、裝藥量與火炮口徑成一定比例的設計。”
“再說說威力的問題,紅夷大炮是實心彈,臣等也在思考是不是能換成小號的萬人敵,或者裝滿火藥的彈矢,
或者改良火藥,同等重量的火藥發揮出的威力不一樣,
這些都是臣等的思考,可惜沒有銀子和人手,臣等也隻能空想而已。”
“好、好、好……孫愛卿,你真是讓朕驚喜,讓朕開了眼界,讓你們回來算是回來對了,有你們在,大明的火器畢竟屹立世界之巔。”
崇禎毫不吝惜的誇讚著,雖然這玩意在後世很好解決,但在這個時代已經是超越了時代性的想法了。
“不過,朕對火炮也有三點想法,你看看有沒有道理。”
孫元化一拱手:“請陛下示下!”
“第一,現在火炮的炮管是泥膜做的,泥巴本身是不光滑的,倒入鐵水冷卻後,整個鑄件表麵就會特別粗糙,極大影響發射的精確度和質量,而且還是一次性的,
既然如此我們能不能找一個新的物質做模型,能夠反複利用,例如鐵模、銅模等等,這樣不就能大量製作炮管了嗎?”
“第二,火藥,你剛剛說了改良火藥配方,在這基礎之上,將火藥用的硝、硫、碳研磨的再細一些,混合的會更好一些!
在秘密的環境中,燃燒的越快,產生衝擊力越大,是不是可以增加射程?”
“第三,現在的火銃和火炮的火藥,因為種種原因都是在現場臨時攪拌的,耽誤時間不說,遇到陰雨天氣受潮了就沒法用了,
朕在想,我們是不是可以將做好的火藥搞成顆粒狀,這樣在運輸的過程就不會讓硝、硫、碳分離了,也免得再次攪,不知可不可行?”
這就是後世提出的想要火藥威力大就要讓火藥顆粒化,明末雖然有這個意識,但做的不夠徹底,讓火藥顆粒化的黏合物差了點。
其次就是鐵模鑄炮,這是兩百多年後龔振麟在他的他的《鐵模圖說》中記載的。
有些時候,有的想法不是他們想不到,而是被時代和局限性束縛,不敢去想。
徐光啟和孫元化兩人隻是稍微一思索便立刻露出了震驚和佩服之色。
“陛下大才,三種想法細想是可行的,但具體能做到什麽程度、能否成功我們需要大量的試驗才能得知。”
眾臣也滿是錯愕,他們這段時間經曆了太多,總以為能看清楚這位新帝,誰知越接觸越看不懂。
練兵、商業這些都不說了,現在連火器都懂,還能提出讓大明火器研究最強的幾個人受益。
錯愕的同時,他們也都很開心,有如此大才的皇帝,再由他們這些人輔助,重振大明指日可待。
到時候,他們也都能名垂千古。
看著震驚的群臣,崇禎不動聲色,心中卻暗爽,小樣的,站在巨人的肩膀,若是還鎮不住你們,以後還怎麽玩?
砰!
就在眾人驚喜時,突然一道聲音在東暖閣內響起,將眾人嚇了一跳。
眾人循聲望去,竟然是剛剛沉寂的畢懋康,此刻的狀若瘋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