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強勢的一句話,群臣臉色再次一變。


    孫傳庭立刻道:“陛下,臣以為四種途徑,武舉占四成,基層選拔占三成、世襲占兩成、蒙蔭占一成。”


    “不可!”


    武將中一人站了出來:“陛下,臣以為武舉、基層、世襲各占三成,蒙蔭占一成”


    “不妥,臣以為四種途徑各占兩成半的好!”


    ……


    群臣爭吵著,都在為自己的利益集團爭取利益,文官想要將蒙蔭提高,因為這他們後代唯一能成為武將的一條捷徑。


    勳貴們則是想要世襲的比例高一些,而部分武將則是想要基層提拔高一些。


    但無論是哪一種,大家都很默契沒有的動武舉的份額。


    皇帝擺明了是讓武舉有更好的去處,這會兒動武舉份額不是想不好過嗎?


    對於這種爭論,崇禎是喜聞樂見的。


    過了好一會兒,王承恩在崇禎的示下開口了,群臣慢慢的停止了爭論。


    “就按孫傳庭所說,武舉四成、基層選拔三成,世襲兩成、蒙蔭一成。”


    不待群臣回應,崇禎看著文臣:“自太祖起,截止到今年,文科考了八十餘次,錄取進士大約是兩萬兩千人左右,這算下來一場是兩百七十人左右,


    而武科從成化開始,至今三十六場,一共才錄取了三千兩百餘人,則算每場八十八人,你們還要搶武舉的位置嗎?”


    崇禎說完,又看向勳貴:“你們都是世襲公侯伯爵位,都是勳貴名門,名額都給你們了,百姓們還要不要出頭了,大明是你們的,還是百姓的?”


    “諸位,其實不管是蒙蔭也好,世襲也罷,朕都不反對,


    但朕想問問,他們懂兵法嗎?懂怎麽練兵嗎?懂怎麽行軍打仗嗎?朕將幾千人交給一個什麽都不懂的人,這是帶兵還是送死?”


    “以後凡部推武將,除基層選拔,其它三種都必須去最前線的軍中曆練半年以上,由兵部、軍紀監察部和所在軍中聯合評估,達到標準再由兵部調配。”


    群臣臉色微變,最前線,那就代表著最危險,文官的子孫可不一定會武,去了軍中基本都是九死一生。


    群臣對崇禎的說法沒有爭辯,軍人不懂帶兵打仗,上陣殺敵,還算是軍人嗎?


    這一刻,群臣忽然鬆了口氣。


    以前的蒙蔭、世襲是一種榮譽、捷徑,現在基本就是送死了,這種封賞不要也罷。


    看著沉默的群臣,崇禎忽然有些遺憾,他是多麽想有人站出來反對,他的大刀已經饑餓難耐了。


    “既然諸位沒有意見,那這事就這麽定了,吏部和兵部做好計劃呈給朕。”


    “臣等領旨!”


    等群臣回應後,崇禎看著孫傳庭,眼中滿是讚許。


    “孫愛卿,既然你提出了五條建議,那最後一條的「武舉改革,推用質量,賢進庸退」,你可以想法?”


    崇禎就這麽隨口一問,哪知孫傳庭卻是立刻出班了。


    “陛下,您可聽說過「將材武科」?”


    “將材武科?”


    崇禎輕聲重複了一句,隨後搖了搖頭。


    群臣眉頭輕皺,麵帶思索之色,部分似乎想起了什麽,眼中滿是驚訝之色。


    看著群臣的表情,崇禎就猜到這個「將材武科」可能在曆史上出現過,而且很有名,但他的確沒有絲毫的印象。


    “孫愛卿,你詳細說說!”


    “陛下,將材武科是萬曆末年有大臣提出對武科的改革,意在重視武科,疏通武舉仕途停滯之弊端,將考試內容分為了三場,


    初場考武藝,科目為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


    二場考營陣、地雷、火藥、戰車等項;


    三場考兵法、天文、地理等;”


    聽著孫傳庭的回應,崇禎眼中滿是驚訝之色。


    他雖然不知道這三場考試的考核標準是什麽,但這三場考試確實很全麵了。


    很少有人精通這三場考試,有人精通其中一項,也有兩項的,但就看怎麽用了。


    初場武藝高強之人可放進基層帶兵,一位武藝高強的人對基層是一種鼓舞,屬於實幹型人才。


    二場的地雷、火藥都是技術性的活,如果精通可以放入火器營中,屬於技術人才。


    三場的兵法、地理等,可以帶兵,也可以做個副手,出謀劃策等等,屬於指揮型人才。


    如此有前瞻性的建議,朝廷竟然沒有重視,當真是可惜了。


    從另一角度來看,皇帝是真的不重視武舉。


    “陛下,武舉的考核方式可以這麽做,但武舉三甲錄取武進士人數以及授予的官職還沒有定下來,這些也需要確定下來,”


    崇禎聽完麵帶思索之色。


    大明至今兩百多年,每場文科差不多錄取兩百到三百人,這是因為用人的地方多,但武舉肯定不能錄取這麽多。


    一來參加的人數不是太多,二來是錄取多了,空缺少,待推的又多了,弊端還是革除不掉。


    現在有兩百八十萬軍隊,按照他的設想,以後軍人走職業化路線。


    不再有軍戶、軍屯了,軍人就是軍人,負責打仗,百姓就好好種地,各不相幹。


    現在的這種戰時為軍,和時為民,簡直就是有些不倫不類。


    看似沒有消耗百姓和朝廷的糧食,實際上軍田都被各級將領給私吞了。


    等平了建奴後,大明王朝的軍隊除了鎮守九邊的軍隊,以及禁軍和京營外,兩京十三省,每省各有三到五萬軍隊就足夠了。


    算下來,大明職業總軍數控製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萬是最好的,再弄30萬的預備役就足夠了。


    如果各省是五萬人,就是十個衛所,指揮使、指揮同知在三十人左右,兩京十三省合計需要四百五十人,千戶更是七百五十人。


    ……


    崇禎慢慢的算著賬,群臣也看著沉思的崇禎,武舉錄取人數的多少直接關係到他們的利益。


    好一會兒後崇禎才出聲,群臣精神一震。


    “自此以後,武舉每科錄取科人數為八十八人,設一甲三名、二甲十七人名、三甲六十八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昆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昆吾並收藏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