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8章 築城震懾,春風化雨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對,沒錯,就是築城!”
“我們就每隔三百裏就建設一座大城,一座比他們諸國任何一城都要大很多的城池,要做好規劃。
總之就是要繁華,比他們任何一城都繁華,這是心理上的震懾,也是讓諸國百姓羨慕。
這些城在建設的時候工匠由大明選派,當地征召百姓,這麽做的目的有三個。
一是讓當地百姓看看大明朝廷對百姓的態度,不是強製而且還管吃給銀子,與他們自己對比,就能看出誰的好了;
第二,消耗一下當地百姓的精力,集中看管一部分,免得他們沒事搞事情;
第三,中南半島的建築和大明的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遷移的百姓肯定看不習慣的,這些大城就相當於大明在那裏的根,有大城在,他們就能安心。
第四則是通過大明工匠的技術、大明官員和軍士的管理等,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的認知。
這些大城建好之後一半給我們遷移的百姓居住,一半給諸國百姓居住,但不是無條件的,可以做出一些標準。
諸如從零開始,一家五口都會漢語和文字的,名額限定一百個,再例如做過生意的且會講漢語和文字的、或者做出對大明有貢獻的等等。
無論是哪種方式,都隻有居住權,沒有所有權,且居住權隻有十年或者二十年,到期之後根據在居住期間的表現給予繼續居住或者送離,或者可以半價買下來,依舊是先用後還的原則。”
眾人連連點頭,可聽到第三條的時候就有些迷糊了,戶部給事中閻文山拱了拱手:“袁閣老,前麵三條下官明白,但這第四條下官有些看不懂了!”
“對於大多數百姓來說,居住在城中還不如城外村落中自在方便吧,即便是免費讓他們住,估計也不願意進去。”
“閣老,下官也是這麽個看法,而且他們都有農田,出去耕種費時費力的,不如城外村落方便。”
“城中有城中的好,熱鬧、生活方便,可購買針頭線腦、油鹽醬醋,一個月去一次也就足夠了,相對城外的安靜、自在,這點便利就不算什麽了。
而且現在戰事已經平定了,又沒有劫匪盜賊能威脅到生命……嗯,不對,有沒有了我們說了算,難道閣老是想以這種方法逼他們進去?”
眾人也是猛地一驚,皆是看著出聲之人,而後又看向袁可立,眼中滿是驚訝。
難道這位名臣真的會用這種手段?
不過很快釋然,能達到目的,搞點恐嚇的小手段也無傷大雅。
“不是我們假扮,而是一定有,因為很多人不願意歸附大明,隻能落草為寇,那總要生活吧,除了劫掠還能怎麽辦?
還有很多勳貴等等看著我們大軍離開想趁機獨立的,到時候是不是就有戰爭了?
別說我們剛剛清理完了,哪怕是三五年內,小規模的真正也會一直持續,在這種壓力下,有的是人想進入城內生活。”
袁可立搖了搖頭,而後道:“壓力下隻是其一,其二,進入城內我們可以給他們找活計幹,給他們賺取銀子的機會,
而分給他們的田地依舊歸他們所有,他們是自己種也好去租給別人也罷,反正隻要按時交稅、不買賣,隨他們自己。
諸位覺得這種條件下,還有百姓會拒絕進入城內嗎?”
當然不會,這是群臣齊刷刷的答案。
有免費房子能居住,有工作賺銀子,又能收取部分佃租,一來一去的賺大了。
百姓不是不想進城居住,但那不是沒條件嗎?現在有條件了,還是免費的,傻子才會拒絕。
至於說要求會說漢語和寫漢字等等條件,就不是大問題,還是那句話,對普通百姓而言,能讓他們吃飽穿暖,皇帝誰當不是當?
“而且,我們城內的房屋全部按照大明的規製,可以仿照歸化城,全部是三合院,內部家具等也都是大明的,不允許隨意更換。”
“如果按照這個方法,一座城按極限的五萬人算,三百裏一座,以幾國的麵積,三十座就夠了,折算是一百五十萬人。
剩餘的三百五十萬人,則是分散以城池為中心的兩百裏方圓內,如此既能最大限度的保證他們的安全,也能最大限度的同化城池周邊的諸國百姓。
以這些城池和周邊百姓,估摸著能同化掉千萬人左右,這就足夠了。
一來同化的是一個持續的事情,二來他們還有部分人口散落在偏僻山間等等,我們也是有心無力,隻能交給時間了。”
“陛下,以上就是臣的一些思考,是否可行,還需要諸位同僚再議!”
“袁愛卿過謙了,你這些思考基本無需再議,稍微細化就能直接拿過來用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古人誠不欺我也。”
崇禎輕輕的拍了拍扶手,臉上滿是感慨之色:“從建城開始,就開始通過工匠向諸國百姓傳遞大明建城、建房的思想,我大明的房屋建築是何等的博大精深。
一個屋頂都要幾十種,各種技術更是令人歎為觀止。
上合日月星辰,下承地理風水,中接時辰八字,哪一個都不是外域之地能媲美的。
居住在這樣的城池之中,出門見到雄城建築,進屋感受院落精美,習慣漢人的審美。
與嚴刑酷法、強力鎮壓相比,潛移默化才是最可怕的!”
呼……
群臣神色再次一震。
潛移默化四個字如同驚雷在腦海中炸響,他們經過皇帝的感慨才後知後覺的發現袁可立提出的建城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皇帝都看出來了,他們竟然都沒有看出來。
用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來形容這種手段都不足為過。
一時間,眾人看向袁可立的神色滿是敬佩。
五百萬人口多嗎?的確是多,但相對於之前的兩千萬百姓,已經算是很少了。
雖然依舊需要五千萬銀兩,但這筆銀子國庫還是能拿出來的,最關鍵的是遷移的過程方便管理且一年內就能完成,這才是最大的收獲。
最大的困擾問題就這麽悄無聲息的解開了,就在眾人喜笑顏開時,一名大臣突然道:“不對呀!”
“我們就每隔三百裏就建設一座大城,一座比他們諸國任何一城都要大很多的城池,要做好規劃。
總之就是要繁華,比他們任何一城都繁華,這是心理上的震懾,也是讓諸國百姓羨慕。
這些城在建設的時候工匠由大明選派,當地征召百姓,這麽做的目的有三個。
一是讓當地百姓看看大明朝廷對百姓的態度,不是強製而且還管吃給銀子,與他們自己對比,就能看出誰的好了;
第二,消耗一下當地百姓的精力,集中看管一部分,免得他們沒事搞事情;
第三,中南半島的建築和大明的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我們遷移的百姓肯定看不習慣的,這些大城就相當於大明在那裏的根,有大城在,他們就能安心。
第四則是通過大明工匠的技術、大明官員和軍士的管理等,潛移默化的改變他們的認知。
這些大城建好之後一半給我們遷移的百姓居住,一半給諸國百姓居住,但不是無條件的,可以做出一些標準。
諸如從零開始,一家五口都會漢語和文字的,名額限定一百個,再例如做過生意的且會講漢語和文字的、或者做出對大明有貢獻的等等。
無論是哪種方式,都隻有居住權,沒有所有權,且居住權隻有十年或者二十年,到期之後根據在居住期間的表現給予繼續居住或者送離,或者可以半價買下來,依舊是先用後還的原則。”
眾人連連點頭,可聽到第三條的時候就有些迷糊了,戶部給事中閻文山拱了拱手:“袁閣老,前麵三條下官明白,但這第四條下官有些看不懂了!”
“對於大多數百姓來說,居住在城中還不如城外村落中自在方便吧,即便是免費讓他們住,估計也不願意進去。”
“閣老,下官也是這麽個看法,而且他們都有農田,出去耕種費時費力的,不如城外村落方便。”
“城中有城中的好,熱鬧、生活方便,可購買針頭線腦、油鹽醬醋,一個月去一次也就足夠了,相對城外的安靜、自在,這點便利就不算什麽了。
而且現在戰事已經平定了,又沒有劫匪盜賊能威脅到生命……嗯,不對,有沒有了我們說了算,難道閣老是想以這種方法逼他們進去?”
眾人也是猛地一驚,皆是看著出聲之人,而後又看向袁可立,眼中滿是驚訝。
難道這位名臣真的會用這種手段?
不過很快釋然,能達到目的,搞點恐嚇的小手段也無傷大雅。
“不是我們假扮,而是一定有,因為很多人不願意歸附大明,隻能落草為寇,那總要生活吧,除了劫掠還能怎麽辦?
還有很多勳貴等等看著我們大軍離開想趁機獨立的,到時候是不是就有戰爭了?
別說我們剛剛清理完了,哪怕是三五年內,小規模的真正也會一直持續,在這種壓力下,有的是人想進入城內生活。”
袁可立搖了搖頭,而後道:“壓力下隻是其一,其二,進入城內我們可以給他們找活計幹,給他們賺取銀子的機會,
而分給他們的田地依舊歸他們所有,他們是自己種也好去租給別人也罷,反正隻要按時交稅、不買賣,隨他們自己。
諸位覺得這種條件下,還有百姓會拒絕進入城內嗎?”
當然不會,這是群臣齊刷刷的答案。
有免費房子能居住,有工作賺銀子,又能收取部分佃租,一來一去的賺大了。
百姓不是不想進城居住,但那不是沒條件嗎?現在有條件了,還是免費的,傻子才會拒絕。
至於說要求會說漢語和寫漢字等等條件,就不是大問題,還是那句話,對普通百姓而言,能讓他們吃飽穿暖,皇帝誰當不是當?
“而且,我們城內的房屋全部按照大明的規製,可以仿照歸化城,全部是三合院,內部家具等也都是大明的,不允許隨意更換。”
“如果按照這個方法,一座城按極限的五萬人算,三百裏一座,以幾國的麵積,三十座就夠了,折算是一百五十萬人。
剩餘的三百五十萬人,則是分散以城池為中心的兩百裏方圓內,如此既能最大限度的保證他們的安全,也能最大限度的同化城池周邊的諸國百姓。
以這些城池和周邊百姓,估摸著能同化掉千萬人左右,這就足夠了。
一來同化的是一個持續的事情,二來他們還有部分人口散落在偏僻山間等等,我們也是有心無力,隻能交給時間了。”
“陛下,以上就是臣的一些思考,是否可行,還需要諸位同僚再議!”
“袁愛卿過謙了,你這些思考基本無需再議,稍微細化就能直接拿過來用了,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古人誠不欺我也。”
崇禎輕輕的拍了拍扶手,臉上滿是感慨之色:“從建城開始,就開始通過工匠向諸國百姓傳遞大明建城、建房的思想,我大明的房屋建築是何等的博大精深。
一個屋頂都要幾十種,各種技術更是令人歎為觀止。
上合日月星辰,下承地理風水,中接時辰八字,哪一個都不是外域之地能媲美的。
居住在這樣的城池之中,出門見到雄城建築,進屋感受院落精美,習慣漢人的審美。
與嚴刑酷法、強力鎮壓相比,潛移默化才是最可怕的!”
呼……
群臣神色再次一震。
潛移默化四個字如同驚雷在腦海中炸響,他們經過皇帝的感慨才後知後覺的發現袁可立提出的建城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皇帝都看出來了,他們竟然都沒有看出來。
用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來形容這種手段都不足為過。
一時間,眾人看向袁可立的神色滿是敬佩。
五百萬人口多嗎?的確是多,但相對於之前的兩千萬百姓,已經算是很少了。
雖然依舊需要五千萬銀兩,但這筆銀子國庫還是能拿出來的,最關鍵的是遷移的過程方便管理且一年內就能完成,這才是最大的收獲。
最大的困擾問題就這麽悄無聲息的解開了,就在眾人喜笑顏開時,一名大臣突然道:“不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