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1章 不是難題的難題,九省遷移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保護當地百姓的私有財產,這是同化的基本條件之一,因為這是人心。
如果貴族們都主動投降了,朝廷自然是沒法沒收他們的耕地,那麽就沒有耕地分配給遷移過去的百姓。
唯一的辦法就是開墾朝王室控製的荒地。
如此一來的問題是,就耽誤朝廷的稅收,更耽誤糧食收成,要知道糧食收成關乎著大明的旱災以及後期的修建運河的藏富於民的計劃。
就在群臣思索時,龍椅上的崇禎輕笑了一下,他還以為是什麽大問題,結果卻是這個在他看來很簡單的事情。
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傳信給忠貞侯秦良玉、朱燮元、洪承疇,讓他們在清理的過程中,將那些貴族、官員們幹掉一部分。
當然了也不是濫殺無辜,提前派人調查一番,收集一點罪證,他就不信這群人真的有那麽幹淨,以他對那幾國的了解,十個砍九個都不大可能出錯。
至於找什麽借口,那都是幾位統帥一句話的事兒。
這既是清除了不穩定因素,也是替諸國百姓出口惡氣獲得他們的感激,還能獲得耕地和大量的財富,一舉三得。
非常時期行非常規手段,他可沒有這個時間跟諸國的貴族們磨磨唧唧、猶猶豫豫的。
但這事兒不能公之於眾,秘而不宣才是最好的。
“好了,此事朕早有安排,諸位無需擔心,去諸國的官員胥吏直接接手、再征召百姓清丈耕地就是了!”
崇禎出聲了,打斷了眾人的思索,而後立刻轉變話題:“遷移百姓和遷移標準已經定下來了,那就再商議一下從哪裏遷移吧!”
群臣中自然也有聰明,立刻就猜到了皇帝的方法。
但這事兒的解釋權在皇帝,那些貴族不甘心當亡國奴,資助各地殘軍或者密謀造反、意圖蠱惑百姓製造騷亂,被大軍直接鎮壓,抄沒所有家產。
無論哪個理由,都沒有人能反駁。
不說全部了,隻要砍了三五成,就能滿足所需了。
隻是這話皇帝不好說,他們更不好說,反正達成目的就行了。
戶部尚書畢自嚴很是自覺的出班回應皇帝轉變話題:“陛下,臣以為從湖廣、江西、江蘇、四川、廣東、廣西、福建以及河南、陝西等九省遷移百姓。
按比例算,前七省八成,後兩省兩成。
臣主要是這麽考慮的,中南半島幾乎都是種植水稻的,那麽遷移的百姓自然是以種植水稻的百姓為主,
這不僅僅是考慮到耕種的技術還要考慮到飲食習慣問題,遷移的百姓已經是背土離鄉,再讓他們改變飲食習慣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吃不好自然是無法進行耕作和從事其他事情的,前七個省份都是以水稻為主,抽調他們完全合適;
其次前七省的人口比計較多,尤其是江浙一帶的人口居大明首位,遷移一些出去對當地的經濟和稅收不會產生較大影響,且留出部分耕地可以彈性使用。
第三,廣東、廣西與安南、南掌接壤,可以經鎮南關和欽州那邊直接過去,或者經西江、珠江水道再坐戰船南下,到時候穿過安南進入南掌和真臘都是方便的。
如此既能省出很多時間,又能免除遷移的意外。
而湖廣、江西、江蘇則可從長江南下再坐戰船南下穿過安南西側的長山山脈,進入南掌、真臘、暹羅等。
而四川則是可以直接南下穿過雲南進入緬甸,陝西和河南或許可以從淮河南下乘坐戰船南下。
第四,陝西和河南兩地現在是旱災比較嚴重的地方,遷移部分走也能減緩我們後期的救災壓力。
但這兩地都是以小麥為主,無論是種植和飲食都不行,所以隻占兩成。”
“陛下,臣從地域和農業的角度來分析,小麥生產需要低溫,這也是為什麽小麥在大明北方種植,且都是秋末冬初才開始播種,
開春之後剛好能滿足小麥育穗期和抽穗期所需要的低溫、光照充足的環境。
而中南半島氣候溫熱且多雨,這點與小麥耐旱是相反的,水多了就容易兵有病蟲害,不利於產量,往往都是事倍功半。
從這一個方麵方麵來說遷移水稻區域的百姓比種植小麥區域的百姓更為有利,畢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陛下,臣讚同畢尚書的想法,福建、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布政司隨便一個遷移四百萬都是可以的,但那就太單一的。
一是容易抱團和聯合排外,二是過於單一不利於同化,複雜多樣選擇性就多,
三是隻是逮著一個省份薅,大量遷移後留下的空地、房屋等等也不好處理;
四是如此優惠的條件估計其他布政司的百姓也想去,總得給他們一個機會。”
“的確是,遼東剛剛收複,本身就缺人,不可能遷移,北直隸人口的確夠多但距離太遠了,山東人口也多但以小麥種植為主不合適、山西雖然也是旱災區但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太遠了。
雲南和貴州倒是與南掌、緬甸接壤,可那邊人口本就不算太多,再前移走那就更空了。
安徽倒也是個選擇,可未來這裏要挖江淮運河,所需人力物力等需要這裏的人口來支撐,算下來也隻有畢尚書所說的這幾個布政司合適了!”
“陛下,如幾位大人所分析一樣,無論是從遷移路線和時效性,還是從種植技術和飲食習慣,這幾個布政司都是最好的選擇。”
……
畢自嚴提議,群臣紛紛附和。
從距離、環境、耕種、遷移速度、人口密度等等各個方麵分析,又通過排除法等確定了九個布政司。
對於群臣的建議,崇禎自然是沒有拒絕的理由,隻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最大限度的將百姓遷移過去且安置好就行了。
他的任務是把握大的方向,而不是細節。
就待崇禎準備拍板的時候,袁可立再次出聲了:“陛下,臣對移民還有一個想法!”
如果貴族們都主動投降了,朝廷自然是沒法沒收他們的耕地,那麽就沒有耕地分配給遷移過去的百姓。
唯一的辦法就是開墾朝王室控製的荒地。
如此一來的問題是,就耽誤朝廷的稅收,更耽誤糧食收成,要知道糧食收成關乎著大明的旱災以及後期的修建運河的藏富於民的計劃。
就在群臣思索時,龍椅上的崇禎輕笑了一下,他還以為是什麽大問題,結果卻是這個在他看來很簡單的事情。
他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傳信給忠貞侯秦良玉、朱燮元、洪承疇,讓他們在清理的過程中,將那些貴族、官員們幹掉一部分。
當然了也不是濫殺無辜,提前派人調查一番,收集一點罪證,他就不信這群人真的有那麽幹淨,以他對那幾國的了解,十個砍九個都不大可能出錯。
至於找什麽借口,那都是幾位統帥一句話的事兒。
這既是清除了不穩定因素,也是替諸國百姓出口惡氣獲得他們的感激,還能獲得耕地和大量的財富,一舉三得。
非常時期行非常規手段,他可沒有這個時間跟諸國的貴族們磨磨唧唧、猶猶豫豫的。
但這事兒不能公之於眾,秘而不宣才是最好的。
“好了,此事朕早有安排,諸位無需擔心,去諸國的官員胥吏直接接手、再征召百姓清丈耕地就是了!”
崇禎出聲了,打斷了眾人的思索,而後立刻轉變話題:“遷移百姓和遷移標準已經定下來了,那就再商議一下從哪裏遷移吧!”
群臣中自然也有聰明,立刻就猜到了皇帝的方法。
但這事兒的解釋權在皇帝,那些貴族不甘心當亡國奴,資助各地殘軍或者密謀造反、意圖蠱惑百姓製造騷亂,被大軍直接鎮壓,抄沒所有家產。
無論哪個理由,都沒有人能反駁。
不說全部了,隻要砍了三五成,就能滿足所需了。
隻是這話皇帝不好說,他們更不好說,反正達成目的就行了。
戶部尚書畢自嚴很是自覺的出班回應皇帝轉變話題:“陛下,臣以為從湖廣、江西、江蘇、四川、廣東、廣西、福建以及河南、陝西等九省遷移百姓。
按比例算,前七省八成,後兩省兩成。
臣主要是這麽考慮的,中南半島幾乎都是種植水稻的,那麽遷移的百姓自然是以種植水稻的百姓為主,
這不僅僅是考慮到耕種的技術還要考慮到飲食習慣問題,遷移的百姓已經是背土離鄉,再讓他們改變飲食習慣就有些強人所難了。
吃不好自然是無法進行耕作和從事其他事情的,前七個省份都是以水稻為主,抽調他們完全合適;
其次前七省的人口比計較多,尤其是江浙一帶的人口居大明首位,遷移一些出去對當地的經濟和稅收不會產生較大影響,且留出部分耕地可以彈性使用。
第三,廣東、廣西與安南、南掌接壤,可以經鎮南關和欽州那邊直接過去,或者經西江、珠江水道再坐戰船南下,到時候穿過安南進入南掌和真臘都是方便的。
如此既能省出很多時間,又能免除遷移的意外。
而湖廣、江西、江蘇則可從長江南下再坐戰船南下穿過安南西側的長山山脈,進入南掌、真臘、暹羅等。
而四川則是可以直接南下穿過雲南進入緬甸,陝西和河南或許可以從淮河南下乘坐戰船南下。
第四,陝西和河南兩地現在是旱災比較嚴重的地方,遷移部分走也能減緩我們後期的救災壓力。
但這兩地都是以小麥為主,無論是種植和飲食都不行,所以隻占兩成。”
“陛下,臣從地域和農業的角度來分析,小麥生產需要低溫,這也是為什麽小麥在大明北方種植,且都是秋末冬初才開始播種,
開春之後剛好能滿足小麥育穗期和抽穗期所需要的低溫、光照充足的環境。
而中南半島氣候溫熱且多雨,這點與小麥耐旱是相反的,水多了就容易兵有病蟲害,不利於產量,往往都是事倍功半。
從這一個方麵方麵來說遷移水稻區域的百姓比種植小麥區域的百姓更為有利,畢竟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人來做。”
“陛下,臣讚同畢尚書的想法,福建、廣東、江蘇、浙江等沿海布政司隨便一個遷移四百萬都是可以的,但那就太單一的。
一是容易抱團和聯合排外,二是過於單一不利於同化,複雜多樣選擇性就多,
三是隻是逮著一個省份薅,大量遷移後留下的空地、房屋等等也不好處理;
四是如此優惠的條件估計其他布政司的百姓也想去,總得給他們一個機會。”
“的確是,遼東剛剛收複,本身就缺人,不可能遷移,北直隸人口的確夠多但距離太遠了,山東人口也多但以小麥種植為主不合適、山西雖然也是旱災區但無論是水路還是陸路都太遠了。
雲南和貴州倒是與南掌、緬甸接壤,可那邊人口本就不算太多,再前移走那就更空了。
安徽倒也是個選擇,可未來這裏要挖江淮運河,所需人力物力等需要這裏的人口來支撐,算下來也隻有畢尚書所說的這幾個布政司合適了!”
“陛下,如幾位大人所分析一樣,無論是從遷移路線和時效性,還是從種植技術和飲食習慣,這幾個布政司都是最好的選擇。”
……
畢自嚴提議,群臣紛紛附和。
從距離、環境、耕種、遷移速度、人口密度等等各個方麵分析,又通過排除法等確定了九個布政司。
對於群臣的建議,崇禎自然是沒有拒絕的理由,隻要在合理的範圍內、最大限度的將百姓遷移過去且安置好就行了。
他的任務是把握大的方向,而不是細節。
就待崇禎準備拍板的時候,袁可立再次出聲了:“陛下,臣對移民還有一個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