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之前臣說建立三十座大城用以按安置部分遷移的百姓和獎勵給諸國百姓,為了吸引百姓入城要給他們找工作。


    那麽找什麽工作呢,普通酒樓、客棧、商鋪等等可能滿足不了需求?


    臣在想,我們在遷移百姓的時候能不能遷移一些有技術性的、帶有傳承性的。


    諸如?蘇州緙絲織造、?石灣陶塑技藝、?景德鎮手工製瓷技藝、?宜興紫砂陶製作、福州脫胎漆器、佛山鐵鍋、禹州中藥炮製、杭州蜜餞、大理鶴慶銀器、蕪湖染織、蘇州家具等等。


    按照大城所在的位置以及周邊的環境、物產等等布置一兩種的技術性的工匠在那邊。


    據鄭和下西洋的記載,緬甸東南部沿海的有一個群島就有大量鐵礦,我們可以將佛山鐵鍋和製作鐵器的工匠安置在這裏,


    如此就能發揮當地的物資優勢,又能發揮港口優勢,那裏是海貿必經之地,而佛山鐵鍋在海外是極受歡迎的。


    重要的是能給百姓一份夥計,不會不要緊,先從學徒開始、一點點的來,讓諸國百姓見識到大明的繁華,心生敬仰,進而從心裏歸順。


    當然了,我們得將核心技術掌控在自己手中,至少在十年二十年內、甚至更長時間是不能傳出去的。”


    咦……


    群臣齊齊驚咦了一聲,眼中冒著光。


    崇禎也是一驚,眼中滿是笑意,這個想法實在是太可行了,如此每個地方有一個產業來支撐了,帶動當地的發展!


    至於說核心技術外傳這事兒不大可能會出現,華夏幾千年的文明有多少好東西不是失傳在了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句話中了?


    以那些技術師傅的尿性,想要接觸到核心,哪有那麽簡單?


    按照規矩,徒弟入門後,先幹粗雜活兒,擔水、掃地等等,幹上一年左右,師父考驗徒弟過關後,才開始傳授基本的,期間更是管教甚嚴。


    能成為大師的哪個不是火眼金睛的,心術不正、不誠心的連第一道門檻都過不了。


    華夏有句古話:三年學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成師父,能熬到七年的,那就是真心認同,核心技術學會就學會了,也就無所謂了。


    技術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大明這種流傳了幾千年的、極具華夏審美及各種寓意於一身的技術,更是文化濃縮的代表。


    這讓崇禎想起了後世的笑話,有人說華夏沒有自己的奢侈品,結果有網友回答了,華夏不是沒有奢侈品,隻是那些奢侈品普通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


    國外的奢侈品還能咬咬牙買一個,可華夏的奢侈品你就是將牙槽給咬碎了也買不起,有些東西你就是有錢都買不到。


    諸如翡翠黃金縷、織成帝王衣的雲錦,再如藕絲步雲履、龍泉印泥等等,哪一個不是得有深厚的文華底蘊才能研究出來的。


    華夏的奢侈品分為四個等級,可知道、看的到、買的起、擁有過。


    “朕同意袁愛卿的想法,在選擇遷移百姓的時候,若是有技術方麵的工匠願意遷移過去,可以給一定的便利,諸如免稅等等。


    遷移百姓曆來都是戶部負責,此事就由畢愛卿負責吧!”


    “臣遵旨!”


    畢自嚴沒有推遲立刻回應,微微思索後問道:“陛下,華夏曆史上雖然有幾次大遷移,但除了太祖年間的遷移外,其餘都是因為戰亂主動拖家帶口遷移的,


    而太祖年間的遷移則是按照‘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我們是否也采取這種方法?”


    聽著這個問題,崇禎是真的愣了一下,因為他實在是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不過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好一會兒之後,崇禎回過神來看向群臣:“朕以為不用效仿太祖,理由有三,


    第一,太祖時期人口才不到六千萬人,如果采用全家遷移的方式,那勢必不能遷移更多的戶數達到多樣化的目的,所以隻能選擇這種方式。


    但大明如今有近兩億人,無論是戶數還是人口都遠超太祖時期,完全不用擔心遷移地人人口稀疏的問題;


    其次,當年太祖遷移是大明剛開國,四方還未徹底穩定,采用這種是為了防止暴動,無論哪一方造反,另一方就是人質。


    而如今我大明實力強橫,橫掃宇內,完全不畏懼這些;


    第三,當年全國才六千萬人,而山西就有四百三十萬,開墾的耕地足夠多,遷移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煙斷絕的地方恢複生機,


    若是將人全家遷走了,那已經開墾成良田的耕地就要荒廢了,留一些繼續耕地,不至於荒廢。


    第四,當年的遷移更多的是招誘、征派的強迫辦法,百姓不願意離開故土,因為故土難舍,還有祖墳、宗祠要看護,


    以當時的條件,數千裏的路程一次遷移可能終身都沒法再回去看一眼了,隻能采用這種走一半留一半,讓走的人有些念想的折中的方式。


    但大明如今內部澄清、外部安寧,有日行五百裏的蒸汽機商船,過幾年可能就是日行千裏了,


    待幾年後各大能通航的河道疏浚完成,三大運河開通,回來探親也就是十天半個月的事兒。


    中南半島人均五畝,一年三熟差不多就是三十石,即便是因為糧食多了糧價降低,也得一兩銀子兩石,一年收入十五兩,


    一家三五口能收入三五十兩,至少能結餘一半左右。


    如果商船按照沙船的比例及消耗,三千裏的探親頂多三五兩銀子的路費,來回半個月,這個百姓們能承擔的起。


    這都遷移到外域了,雖然也是大明的疆域,但畢竟還是和內地有些許不同,再讓人家強製分開有些不合適。


    所以朕以為,采取自願原則、技術工匠優先、先到先得的方式。”


    說到這裏,崇禎停頓了下來,眼中神光閃爍,聲音陡然提高了一些:“如果我們開出的條件依舊不足以打動百姓的話,那朕還有一個殺手鐧。


    一個讓報名的百姓欣喜若狂、讓觀望百姓後悔到捶足頓哭的殺手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昆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昆吾並收藏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