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7章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陛下,想遷移的百姓太多了,但我們隻有五百萬人的計劃,分配到的各州縣百姓都在嚷嚷著增加名額。
沒有分配到的,諸如雲南、四川、山西、南直隸等地百姓質問朝廷為什麽不遷移他們?沒有一視同仁等等。”
“不少地方百姓喊出了隻要遷移路上管吃管住,其他條件一樣,可以不要安家費。
甚至不少商人願意倒貼銀子買名額進入中南半島,最高開出了三百兩銀子一個名額。”
“嗯?”
看著統計奏疏的崇禎抬起了頭,看著畢自嚴的眼中滿是驚訝。
他以為是有人借此鬧事兒呢,結果是增加遷移名額,屬實超出了他的意料之外。
窮家難舍,故土難離;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人不離鄉,鳥不離枝;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
人老思故鄉,鳥老思巢穴;
丟了家鄉口,不如守家狗;
……
一句句都是表達故土難離,百姓不願搬遷的想法,否則明初的移民也不會用了各種手段了。
他都做好了如果百姓們不支持,那他就強製征召,為此惹怒百姓們也必須完成目標。
可如今不僅幾天時間就夠了,還有百姓因為名額不夠鬧事的,甚至說花銀子買名額,這簡直跟聽天書一樣。
崇禎看著袁可立和畢自嚴:“你們的想法呢?”
“陛下,此事臣和內閣、六部尚書聊過,一致的意見是不能開這個口子,我們自然是希望遷移的百姓是越多越好,最好有個兩三千萬,能加速同化,
但問題也不少,大城及百姓房屋等等跟不上,容易出問題的。
二是遷移百姓太多我們也不好管控,我們不知道同化的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問題,人越多越容易出事兒,如果幾年後效果還可以,那就再遷移就是了;
三是現在有百姓不要這個了,那遷移去了之後他們的房屋和生活的家夥事兒怎麽辦?雨季來臨,濕熱環境容易出問題的。
若是因此死上幾百上千,那問題就大了,以後他們會不會那這個安家費的事兒說事兒都不好說。
所以,臣等的意思,暫時先安撫,等熱鬧勁過了就沉寂下去了,遷移的這部分百姓安穩了,達到我們的預期再準備二次遷移也是可以的。
到那個時候商事完全推動、海外諸國補償銀子到位了,我們也沒有那麽大壓力了。”
“那就這麽定了,等第一批遷移完成之後看了效果後再說。”
崇禎點了點頭,無規矩不成方圓,定了就是定了,有了要求就妥協會讓百姓習慣,以後更不好搞了,哪怕這個要求是有利的一麵也不行。
“繼續說說商人買名額的事情。”
聽著皇帝問,袁可立看了畢自嚴一眼:“至於商人們出銀子購買名額,無非是看中了中南半島的市場,
六千萬兩的安家費都會在短時間內在中安半島消耗掉,諸如建房物料、置辦家夥事兒、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
而且一年三熟的優勢以及大明的管理,可以預見,中南半島未來的二十年人口一定會翻倍甚至兩倍都是有可能的,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隻要搶先占領了那裏,賺足了口碑,未來真的是可以躺著賺銀子的。
其次就是那裏的海域優勢,不用蒸汽機戰船也能到利未亞(非洲)諸國,可以在沒有蒸汽機的情況下擁有分一杯海貿的羹。
臣等的意思是既然他們想去,那就讓他們去好了,咱們大明的商人總比中南半島原住民做生意的好,
不是說原住民不好,而是逼著原住民與大明商人接觸,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也是利用商事上的優勢打壓原住民的商事,讓他們不得不依靠大明。”
“行,此事你們看著安排,各行各業都要挑一些,不能讓他們形成壟斷,挑一些優質的,依舊是先到先得,不允許徇私。”
“臣遵旨!”
畢自嚴立刻回應,而後道:“陛下,臣等還有一個想法,雖然我們不能增加遷移百姓的這個口子,但可以折中,
我們要在那裏建數十座大城、城中的酒樓客棧商鋪,以及五百萬百姓所需的房屋,至少得百萬座,這些建設都需要工匠,
朝廷對所有人的房屋進行了規定,普通百姓不得超過三間五架,正常情況下,農村百姓的房屋都是三合院,一明兩暗,即中間堂廳,兩邊臥室。
尺寸大概是寬十二米,進深六米,簷高二米,兩坡水。瓦工、木工、泥工等二十人,耗費一到兩個月,
既然這樣,我們的意思是招募大批工匠進入中南半島,在國土資源管理部劃定的耕地周邊集中建立房屋,如此的好處有五點,
第一可以形成流水作業,減少建房所需時間。
一座土坯房需要經過很多流程,諸如築強夯土和屋頂茅草的收集、夯土工具和平整工具的準備、地基的清理、開建、內外整修等等。
諸如牆體夯築完成後需要等凝固幹涸後才能搞屋頂結構搭建,屋頂弄好也得晾曬幾天後才能茅草鋪設,
如果十幾二十座一起開建,那麽就能流水作業,減少等待時間,繼而減少建設時間。
其次,節省物料、降低成本,一座房子和十座房子所用物料是一樣的,大批量準備肯定比少量的成本要低;
第三,提前建好了,免得百姓去了還要找工匠、因為工匠少而等幾個月的時間,出現搶工匠、坐地起價等現象發生,進而出現打架鬥毆等。
第四,工匠們都是大明的,那工錢都算是大明百姓賺到了,算是藏富於民的一部分吧。
最後,百姓去了簡單收拾就能直接居住了,然後立刻投入到耕種之中,早耕種就意味著糧食從產出,這是我們急缺的。”
“嗯!”
崇禎輕聲回應了一聲,又思索了幾息後看向王承恩:“立刻傳範景文來見朕。”
“奴婢遵旨!”
王承恩回應了一聲,立刻離開。
而崇禎則是走到龍案前提筆開始畫著什麽,一張又一張。
這一舉動讓袁可立和畢自嚴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但他們都知道皇帝似乎又有什麽想法了。
沒有分配到的,諸如雲南、四川、山西、南直隸等地百姓質問朝廷為什麽不遷移他們?沒有一視同仁等等。”
“不少地方百姓喊出了隻要遷移路上管吃管住,其他條件一樣,可以不要安家費。
甚至不少商人願意倒貼銀子買名額進入中南半島,最高開出了三百兩銀子一個名額。”
“嗯?”
看著統計奏疏的崇禎抬起了頭,看著畢自嚴的眼中滿是驚訝。
他以為是有人借此鬧事兒呢,結果是增加遷移名額,屬實超出了他的意料之外。
窮家難舍,故土難離;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
人不離鄉,鳥不離枝;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
人老思故鄉,鳥老思巢穴;
丟了家鄉口,不如守家狗;
……
一句句都是表達故土難離,百姓不願搬遷的想法,否則明初的移民也不會用了各種手段了。
他都做好了如果百姓們不支持,那他就強製征召,為此惹怒百姓們也必須完成目標。
可如今不僅幾天時間就夠了,還有百姓因為名額不夠鬧事的,甚至說花銀子買名額,這簡直跟聽天書一樣。
崇禎看著袁可立和畢自嚴:“你們的想法呢?”
“陛下,此事臣和內閣、六部尚書聊過,一致的意見是不能開這個口子,我們自然是希望遷移的百姓是越多越好,最好有個兩三千萬,能加速同化,
但問題也不少,大城及百姓房屋等等跟不上,容易出問題的。
二是遷移百姓太多我們也不好管控,我們不知道同化的過程中會出現哪些問題,人越多越容易出事兒,如果幾年後效果還可以,那就再遷移就是了;
三是現在有百姓不要這個了,那遷移去了之後他們的房屋和生活的家夥事兒怎麽辦?雨季來臨,濕熱環境容易出問題的。
若是因此死上幾百上千,那問題就大了,以後他們會不會那這個安家費的事兒說事兒都不好說。
所以,臣等的意思,暫時先安撫,等熱鬧勁過了就沉寂下去了,遷移的這部分百姓安穩了,達到我們的預期再準備二次遷移也是可以的。
到那個時候商事完全推動、海外諸國補償銀子到位了,我們也沒有那麽大壓力了。”
“那就這麽定了,等第一批遷移完成之後看了效果後再說。”
崇禎點了點頭,無規矩不成方圓,定了就是定了,有了要求就妥協會讓百姓習慣,以後更不好搞了,哪怕這個要求是有利的一麵也不行。
“繼續說說商人買名額的事情。”
聽著皇帝問,袁可立看了畢自嚴一眼:“至於商人們出銀子購買名額,無非是看中了中南半島的市場,
六千萬兩的安家費都會在短時間內在中安半島消耗掉,諸如建房物料、置辦家夥事兒、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等。
而且一年三熟的優勢以及大明的管理,可以預見,中南半島未來的二十年人口一定會翻倍甚至兩倍都是有可能的,這是一個龐大的市場,
隻要搶先占領了那裏,賺足了口碑,未來真的是可以躺著賺銀子的。
其次就是那裏的海域優勢,不用蒸汽機戰船也能到利未亞(非洲)諸國,可以在沒有蒸汽機的情況下擁有分一杯海貿的羹。
臣等的意思是既然他們想去,那就讓他們去好了,咱們大明的商人總比中南半島原住民做生意的好,
不是說原住民不好,而是逼著原住民與大明商人接觸,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也是利用商事上的優勢打壓原住民的商事,讓他們不得不依靠大明。”
“行,此事你們看著安排,各行各業都要挑一些,不能讓他們形成壟斷,挑一些優質的,依舊是先到先得,不允許徇私。”
“臣遵旨!”
畢自嚴立刻回應,而後道:“陛下,臣等還有一個想法,雖然我們不能增加遷移百姓的這個口子,但可以折中,
我們要在那裏建數十座大城、城中的酒樓客棧商鋪,以及五百萬百姓所需的房屋,至少得百萬座,這些建設都需要工匠,
朝廷對所有人的房屋進行了規定,普通百姓不得超過三間五架,正常情況下,農村百姓的房屋都是三合院,一明兩暗,即中間堂廳,兩邊臥室。
尺寸大概是寬十二米,進深六米,簷高二米,兩坡水。瓦工、木工、泥工等二十人,耗費一到兩個月,
既然這樣,我們的意思是招募大批工匠進入中南半島,在國土資源管理部劃定的耕地周邊集中建立房屋,如此的好處有五點,
第一可以形成流水作業,減少建房所需時間。
一座土坯房需要經過很多流程,諸如築強夯土和屋頂茅草的收集、夯土工具和平整工具的準備、地基的清理、開建、內外整修等等。
諸如牆體夯築完成後需要等凝固幹涸後才能搞屋頂結構搭建,屋頂弄好也得晾曬幾天後才能茅草鋪設,
如果十幾二十座一起開建,那麽就能流水作業,減少等待時間,繼而減少建設時間。
其次,節省物料、降低成本,一座房子和十座房子所用物料是一樣的,大批量準備肯定比少量的成本要低;
第三,提前建好了,免得百姓去了還要找工匠、因為工匠少而等幾個月的時間,出現搶工匠、坐地起價等現象發生,進而出現打架鬥毆等。
第四,工匠們都是大明的,那工錢都算是大明百姓賺到了,算是藏富於民的一部分吧。
最後,百姓去了簡單收拾就能直接居住了,然後立刻投入到耕種之中,早耕種就意味著糧食從產出,這是我們急缺的。”
“嗯!”
崇禎輕聲回應了一聲,又思索了幾息後看向王承恩:“立刻傳範景文來見朕。”
“奴婢遵旨!”
王承恩回應了一聲,立刻離開。
而崇禎則是走到龍案前提筆開始畫著什麽,一張又一張。
這一舉動讓袁可立和畢自嚴都有些摸不著頭腦,但他們都知道皇帝似乎又有什麽想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