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0章 解決皇權不下鄉,實踐出真理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作者:昆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除了江蘇和安徽外,被選去朝鮮的那些胥吏個個都幹的非常不錯,合格的也高達八成以上。”
“他們為什麽做的不錯?除了內心的堅守外,更得益於他們自身的特長,在他們所負責的哪一個板塊內是遊刃有餘,每一次的問題他們都能迅速的找到最為合適的應對之法。”
“朕為什麽在國學內設置諸多科目?就是想讓他們學習到更加專業的知識,然後在胥吏的位置上去印證所學,
而後主政一方時不被下屬蒙蔽的同時,能夠準確、快速的應對每一次的問題,而不是外行領導內行、不懂的非要瞎指揮。
朕這麽說,你們能明白嗎?”
群臣齊刷刷的點頭,眼中滿是讚同之色。
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事兒來做,這是最好的。
誠如皇帝所說,一個不懂水利的人去主管水利,一個失誤的決策就是堤壩衝毀、良田淹沒、數萬百姓流離失所。
他們是認同皇帝的想法,但內心還有些抗拒的。
皇帝的做法會極大提升官員的能力和專業性,辦事效率會極大的提高。
抗拒的是他們的後輩也要從胥吏開始做起,但大明官職就那麽多,每年兩千多的胥吏能有多少晉升的?
可他們知曉,皇帝早就在為今天做準備了,諸如廢除秀才六大特權、廢除孔家、三年前南直隸在民間招募胥吏,以及此次的加科也是。
之前他們還在納悶皇帝為什麽要突然加科了,而且還是給路費食宿、要求應考盡考,他們隻當是中南半島和扶桑缺官員,現在看來他們猜錯了。
此次的加科就是給舉人們最後一次機會,自己把握不住,那就怪不得任何人了。
做了如此多的準備,既然提出了,那就沒有反對的可能。
“陛下,從胥吏做起好處多多,但臣還有一個擔憂,畢竟胥吏自古以來都是各地鄉紳把控,現在朝廷這麽做肯定會和它們起衝突的,到時候會不會聯合起來打壓我們的國學學子?”
“哼,敢聯合打壓,那我們就敢殺。”
崇禎沒有出聲,兵部尚書侯恂冷哼了一聲:“以前是沒辦法對他們隻能睜隻眼閉隻眼,現在有辦法了,
若是順從那也就罷了,可若是暗地裏搞些小動作,那就殺了,震懾一下他們的同時也給國學學子們空出一些位置。”
他媽的……
眾人心中爆了粗口,悻悻的看了侯恂一眼。
以前富家的子弟看不上胥吏的位置,普通百姓沒資格染指胥吏的位置,隻能由縣鄉裏的那些人霸占著。
現在胥吏是通往上層的起點,那自然是要爭上一爭了。
有朝廷的政令,有富商士紳和普通百姓的聯合,胥吏也隻能往邊靠,一旦搞事情那事情就大了。
“可他們若是配合,那就沒有空缺,畢業的兩千人怎麽辦?”
“房愛卿,這是不可能的,胥吏有十餘萬人,怎麽可能個個都能遵紀守法、兢兢業業的做事兒,若真能如此,那就是大明百姓之福。
空缺不夠那就繼續往外擴張就是了,有他們齊心協力,同化都是小事情了。
很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其次,你們不要忘記了,胥吏也是有俸祿的,而且還是朝廷給的俸祿,那他們的任免權就在朝廷手上,考核不合格直接罷黜還是可以的吧,或者年齡大了總得退下來吧。
第三……”
呼……
急促的呼吸聲響起,群臣瞳孔瞬間放大了幾分。
他們竟然忘了胥吏已經是由朝廷發俸祿的,以前胥吏不拿俸祿,那麽年齡大了或者其他問題退下來後,依舊是由家族子弟接任。
可現在拿了俸祿,再有退下來的,那就得朝廷指派了,至於反對,那根本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皇帝在定胥吏俸祿的時候就已經在布局科舉改革的事情了?
算上之前的,那就是五項準備了。
崇禎不管他們在想什麽,繼續道:“第三,國學有三千人,朕的設想是前百分之五留在京城、再百分之十留在布政司、再百分之十留在州府、其餘百分之七十五留在各縣。
但這三千人不一定非得進入胥吏,有些人可以出去自己做,諸如農學科目的可以去果商那裏工作,研究增產、運輸、保存、加工等等;
在諸如建築的,可以自己拉一個團隊起來,承接各大富商園林的修建、甚至是朝廷的一些工程,隻要保證質量也是可以的。
在諸如明算,可以去各大商隊,海貿一開,術算一類是急缺的。
再例如外文,去海貿的商隊大把的需求,若是再會明算,那就是稀缺人才。
如果這麽算的話每年能有七成的人進入胥吏行列就算不錯了。”
咦……
群臣再次輕咦一聲,眼中滿是詫異和不可思議之色。
“陛下,三級教育都是免費的,如果算下來,一個學子從社學開始到國學畢業,九年時間至少需要四五十兩銀子,這……”
“不止!”
崇禎打斷了畢自嚴的話:“四五十兩是遠遠不夠的,社學是啟蒙開智、郡學是更深一層加上國學的基礎課程,
這兩個層級都隻是提供吃住等等,耗費不了多少,一年也就三五兩銀子。
可國學就不一樣了,前兩年學習基礎知識,第三年就要實操了。
書本是書本、知道歸知道,還要能做出來,你們要記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諸如農業的要不要去地裏實際操作,這個過程中要提供耕地、農具、種子、各種想法所學的物料等等。
在諸如建築,要不要上手操作?工匠的工具一套得多少件?要不要提供木料、場地等等?這些不僅需要銀子,更需要消耗時間去準備。
在諸如外語,你想學外語就得去海外吧,來回路費、在那邊食宿費用等等,都需要銀子吧。
算下來,百兩銀子都算是少的。”
好家夥……
群臣再次怔住了,皇帝的這個設想真是絕了,如果按照這個模式,畢業後的學子基本能直接入手胥吏的工作了。
可越是如此,他們越是疑惑了,耗費如此大的代價皇帝竟然說可以不聽從朝廷的安排,那辦這個國學的目的是什麽?
畢自嚴接著剛才的話,將這個疑問問了出來,崇禎聽完後掃視了一圈群臣,輕笑道:“為什麽不可以?”
“他們為什麽做的不錯?除了內心的堅守外,更得益於他們自身的特長,在他們所負責的哪一個板塊內是遊刃有餘,每一次的問題他們都能迅速的找到最為合適的應對之法。”
“朕為什麽在國學內設置諸多科目?就是想讓他們學習到更加專業的知識,然後在胥吏的位置上去印證所學,
而後主政一方時不被下屬蒙蔽的同時,能夠準確、快速的應對每一次的問題,而不是外行領導內行、不懂的非要瞎指揮。
朕這麽說,你們能明白嗎?”
群臣齊刷刷的點頭,眼中滿是讚同之色。
專業的事兒交給專業的事兒來做,這是最好的。
誠如皇帝所說,一個不懂水利的人去主管水利,一個失誤的決策就是堤壩衝毀、良田淹沒、數萬百姓流離失所。
他們是認同皇帝的想法,但內心還有些抗拒的。
皇帝的做法會極大提升官員的能力和專業性,辦事效率會極大的提高。
抗拒的是他們的後輩也要從胥吏開始做起,但大明官職就那麽多,每年兩千多的胥吏能有多少晉升的?
可他們知曉,皇帝早就在為今天做準備了,諸如廢除秀才六大特權、廢除孔家、三年前南直隸在民間招募胥吏,以及此次的加科也是。
之前他們還在納悶皇帝為什麽要突然加科了,而且還是給路費食宿、要求應考盡考,他們隻當是中南半島和扶桑缺官員,現在看來他們猜錯了。
此次的加科就是給舉人們最後一次機會,自己把握不住,那就怪不得任何人了。
做了如此多的準備,既然提出了,那就沒有反對的可能。
“陛下,從胥吏做起好處多多,但臣還有一個擔憂,畢竟胥吏自古以來都是各地鄉紳把控,現在朝廷這麽做肯定會和它們起衝突的,到時候會不會聯合起來打壓我們的國學學子?”
“哼,敢聯合打壓,那我們就敢殺。”
崇禎沒有出聲,兵部尚書侯恂冷哼了一聲:“以前是沒辦法對他們隻能睜隻眼閉隻眼,現在有辦法了,
若是順從那也就罷了,可若是暗地裏搞些小動作,那就殺了,震懾一下他們的同時也給國學學子們空出一些位置。”
他媽的……
眾人心中爆了粗口,悻悻的看了侯恂一眼。
以前富家的子弟看不上胥吏的位置,普通百姓沒資格染指胥吏的位置,隻能由縣鄉裏的那些人霸占著。
現在胥吏是通往上層的起點,那自然是要爭上一爭了。
有朝廷的政令,有富商士紳和普通百姓的聯合,胥吏也隻能往邊靠,一旦搞事情那事情就大了。
“可他們若是配合,那就沒有空缺,畢業的兩千人怎麽辦?”
“房愛卿,這是不可能的,胥吏有十餘萬人,怎麽可能個個都能遵紀守法、兢兢業業的做事兒,若真能如此,那就是大明百姓之福。
空缺不夠那就繼續往外擴張就是了,有他們齊心協力,同化都是小事情了。
很可惜,這是不可能的。
其次,你們不要忘記了,胥吏也是有俸祿的,而且還是朝廷給的俸祿,那他們的任免權就在朝廷手上,考核不合格直接罷黜還是可以的吧,或者年齡大了總得退下來吧。
第三……”
呼……
急促的呼吸聲響起,群臣瞳孔瞬間放大了幾分。
他們竟然忘了胥吏已經是由朝廷發俸祿的,以前胥吏不拿俸祿,那麽年齡大了或者其他問題退下來後,依舊是由家族子弟接任。
可現在拿了俸祿,再有退下來的,那就得朝廷指派了,至於反對,那根本不存在的。
也就是說皇帝在定胥吏俸祿的時候就已經在布局科舉改革的事情了?
算上之前的,那就是五項準備了。
崇禎不管他們在想什麽,繼續道:“第三,國學有三千人,朕的設想是前百分之五留在京城、再百分之十留在布政司、再百分之十留在州府、其餘百分之七十五留在各縣。
但這三千人不一定非得進入胥吏,有些人可以出去自己做,諸如農學科目的可以去果商那裏工作,研究增產、運輸、保存、加工等等;
在諸如建築的,可以自己拉一個團隊起來,承接各大富商園林的修建、甚至是朝廷的一些工程,隻要保證質量也是可以的。
在諸如明算,可以去各大商隊,海貿一開,術算一類是急缺的。
再例如外文,去海貿的商隊大把的需求,若是再會明算,那就是稀缺人才。
如果這麽算的話每年能有七成的人進入胥吏行列就算不錯了。”
咦……
群臣再次輕咦一聲,眼中滿是詫異和不可思議之色。
“陛下,三級教育都是免費的,如果算下來,一個學子從社學開始到國學畢業,九年時間至少需要四五十兩銀子,這……”
“不止!”
崇禎打斷了畢自嚴的話:“四五十兩是遠遠不夠的,社學是啟蒙開智、郡學是更深一層加上國學的基礎課程,
這兩個層級都隻是提供吃住等等,耗費不了多少,一年也就三五兩銀子。
可國學就不一樣了,前兩年學習基礎知識,第三年就要實操了。
書本是書本、知道歸知道,還要能做出來,你們要記住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諸如農業的要不要去地裏實際操作,這個過程中要提供耕地、農具、種子、各種想法所學的物料等等。
在諸如建築,要不要上手操作?工匠的工具一套得多少件?要不要提供木料、場地等等?這些不僅需要銀子,更需要消耗時間去準備。
在諸如外語,你想學外語就得去海外吧,來回路費、在那邊食宿費用等等,都需要銀子吧。
算下來,百兩銀子都算是少的。”
好家夥……
群臣再次怔住了,皇帝的這個設想真是絕了,如果按照這個模式,畢業後的學子基本能直接入手胥吏的工作了。
可越是如此,他們越是疑惑了,耗費如此大的代價皇帝竟然說可以不聽從朝廷的安排,那辦這個國學的目的是什麽?
畢自嚴接著剛才的話,將這個疑問問了出來,崇禎聽完後掃視了一圈群臣,輕笑道:“為什麽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