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9年,劉邦斬蛇起義,自號“沛公”。
“哎呀喂!聽說酒徒劉邦造反了,稀罕事,哥幾個,咱們湊湊熱鬧去!”
豐縣、沛縣兩地的百姓紛紛投奔而來,
劉邦打的旗號是陳勝分支義軍,陳勝是楚人,劉邦也是,故此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不到一天的功夫,縣衙門前就聚集了兩三千人。
打仗前總得有個誓師儀式吧?比如三國諸葛亮開戰前,總要算上一卦,稱之為“馬前課”。
蕭何肚裏有墨水,又喜歡收集書籍。
他翻了翻老“皇曆”,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命人搭了個草台子,還掛了一塊幔帳。
到時好讓劉邦作一個戰前講演。
由於匆忙,台子搭的不夠穩當,但願這天別刮大風。
劉邦煞有介事,淨手焚香,殺三牲(豬、牛、羊)祭祀祖先。
禮畢,劉邦開始組建內閣,還真有模有樣,模仿秦始皇那樣。
封蕭何為丞相,曹參為行軍參謀,夏侯嬰、樊噲為中軍統製。
周勃為先鋒,再任命一些連、排、班之類的頭目……
劉邦也整不明白許多官名詞,隻好胡亂起個官稱。
別看是“草台班子”,“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按劉邦的話說:“做大事一定要鋪開場麵,好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打仗前要犒賞三軍,酒壯慫人膽,微醺狀態打仗才猛!
加之劉邦又好酒,於是下令擺酒壯威。吃飽喝足好上戰場。
次日,義軍沿泗水河往北進發,首先拿下的城池是胡陵、方與兩縣城,此戰是劉邦的首義之戰,眾人一臉的嚴肅。
……
秦末是戰火紛紛的年代。
陳勝、吳廣在安徽大澤鄉發動起義,隨之革命火種迅速熊熊燃燒起來。
劉邦在沛縣起義。
與此同時,項梁和他的侄子項羽在江蘇南部起義。
秦末這三支勢力強勁的反秦力量。
陳勝占據天時,秦始皇剛好去世,秦二世交接班,正是秦國亂作一團的時候。
項梁從秦滅楚後就沒停止反秦,一直想光複楚國的天下。
項梁,楚國下相人,今江蘇宿遷人。
楚國豪門世家,名將項燕之子。
項燕在楚國滅亡時,被秦將王翦圍困自殺而死。
可以說項家的美好生活被秦始皇一手毀了。你說老項家能不和老秦家死磕嗎?
當時項梁為逃避追殺,帶著族人和侄子項羽逃到了吳中躲了起來。
漢初吳中指的是今江蘇南,浙江北一帶。
秦始皇第五次遊會稽的時候,項氏叔侄二人藏身浦江岸邊草叢中。
當時項羽還小,大約十幾歲光景。項梁大氣不敢出,項羽看到秦始皇時,發自肺腑道:彼可取而代之。
項羽意思是說:“我長大了要取代秦始皇。”
項梁一聽嚇得慌忙捂住項羽的口,不讓他亂說,以免引起滅族之禍。
這件事說明項羽比劉邦誌向高,當初劉邦在鹹陽見到秦始皇時,發自肺腑道:“大丈夫就應該就像這樣。”
列位看官,仔細琢磨一下,是不是有所不同?
項羽說出我要取代秦始皇。劉邦說我要向秦始皇學習。
雖然二人說法不同,但目的都一樣,那就是做皇帝。
項羽,名,籍。中國曆史上的大力神。他從小不愛學習,喜歡舞槍弄棒。
司馬遷說項羽有“力拔山兮”之神力,目生雙瞳,非常人也。
不過最初項梁不喜歡侄子貪玩。
他訓斥侄子道:“不好好上學將來一事無成,你想一輩子碌碌無為嗎?”
“叔叔,讀那麽多書有什麽用?認幾個字會寫自己名字足矣,我又不想當官發財!”
項羽反駁道。
“一讀書你就犯困,一練武你就喊累,你想幹什麽?”
“叔叔,你別生氣,我要學萬人敵本領。”
項梁為之一驚,原來侄子要學一個人能打趴下一萬人的本領。
哈哈,有誌向!項梁轉怒為喜道:“好小子,果然是我項家猛男,那我就教你兵法戰策吧!”
項梁傾囊相授,項羽一開始覺得新鮮,沒學半月就膩了。
“叔叔,你教我點別的吧,這些方塊陣學的我頭蒙。”
項羽說什麽也不學排兵布陣了,最終隻學了個一知半解。
假如項羽用心學,他將是智勇雙全之人。可惜基礎沒打好。
總體來說,劉邦的軍事才能高於項羽。
項梁的一舉一動無不影響著項羽,他把這侄子當兒子對待。
由於項梁過於放任項羽,某種意義上也是害了他。
——
當陳勝吳廣起義後,會稽郡守殷通找到項梁,商量如何抵抗陳勝起義軍的進攻。
也就是說殷通是保皇派,要聯合項梁對抗陳勝隊伍。
項梁是反秦的,這一點殷通不知道,項梁避禍吳中,肯定不會暴露過去。
由於項梁在當地很有名望,殷通這才找他商量事。
你說這不是殷通找死嗎?
為了反秦複國,項梁暗中指使侄子項羽殺了殷通。
郡守死了,項梁成了郡守。
他隨後召集八千子弟兵,命項羽為大將,眾人渡江挺進中原,項氏叔侄舉起了反秦大旗。
項梁是貴族出身,陳勝是雇農出身,按實力和能力,項梁遠超陳勝。
不過項梁沒能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失去了振臂一呼的號召力,所以他的起義軍隻能屈居陳勝之下。
劉邦和項梁同時起義,劉邦的勢力要弱於項梁,劉邦成了小三。
這三支隊伍均以陳勝為首腦。
陳勝以陳縣為指揮中心,建立了張楚政權。
陳勝的陳縣,就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一帶。
換句話說,河南、安徽、江蘇、山東這四省,成了秦二世和義軍爭奪的地盤。
隻要三支部隊齊心協力占據這四省,天下基本成起義軍的了。
然後積蓄力量進攻鹹陽,一舉可拿下秦朝。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話說劉邦率領義軍,首戰就是攻打胡陵和方與這兩個地方。
劉邦第一次打仗,心裏直敲小鼓,心中的緊張寫在臉上。
蕭何、曹參看在眼中。
此時他倆來到劉邦馬前道:“沛公,胡陵、方與這兩縣的縣令,往常和我倆關係不錯。
我倆願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兩位縣令歸降。”
劉邦一聽大喜,心想“兵不血刃是上上之策。”
“有這層關係我們當然要利用,減少損失比什麽都強!”劉邦高興道。
蕭何、曹參去當說客。
蕭曹二人果然有兩把刷子,對兩個縣的縣令曉以大義。
就像大人哄孩子一樣,一手拿糖果,一手拿戒尺,愣是說服兩位縣令獻城投了降了。
誰也沒想到,首戰就這樣輕輕鬆鬆拿下了這兩座城。
然而當劉邦率軍進攻下一個目標剛離開,這兩座城,在趕來救援的秦泗水監平威脅下,改旗易幟,又成了秦國地盤。
剛開始劉邦沒有作戰經驗,也沒有管理經驗,他們攻城掠地,就像那狗熊掰棒子,一邊掰一邊丟。
甚至有的縣城反複三次都不止。
對於這種情況不難理解,整個局勢不明朗,誰也不知道結果如何,大家都做“騎牆派”。
在道德淪喪的秦末,“多姓家奴”很常見,即便是劉邦的好朋友,說翻臉就翻臉。
——
鑒於攻下的城池沒義軍士兵留守,造成城池反複易手的教訓。
劉邦在打下家鄉豐縣後,特意留下好友雍齒看守。
說雍齒是劉邦的好朋友,那是抬舉了劉邦。
說實話,雍齒從來就看不起劉邦,因為二人不是一個階層的人。
雍齒是沛縣豪強地主階級,劉邦是中層農民。
劉邦想拔高身份,使勁巴結像雍齒,王陵、盧綰、張耳這些土豪們。
“不管怎樣,這些土豪和我玩在一起,看不起我不要緊。”劉邦不要求他們對自己忠心。
劉邦剛開始反秦,他要做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隨後他把看守豐縣根據地的重要任務交給了雍齒,自己則帶著部隊向薛縣進發。薛縣:今山東滕州市。
沛公忙著開疆拓土,沒想到後院起火了。
秦末三支反秦力量,麵對秦國的土地,都睜著血紅的眼睛去搶。
由於沒有明確的分配,再加上被秦滅掉的六國貴族“死火複燃”,紛紛加入進搶地盤大軍。
如此一來,有些地方就出現了你爭我奪的現象,這事就讓雍齒趕上了。
劉邦帶部隊開拔後,陳勝就派魏國人周市來攻取豐縣。
周市,魏國河南人。
陳勝起義後,周市跟隨舊主、魏國王室後裔魏咎共事陳勝。
話說周市兵臨豐縣,他沒有上來就進攻,而是以攻心為上,派人遊說雍齒投降。
使者麵見雍齒道:“豐縣居民多是魏國移民過來的,這地盤是魏國的,理應還給魏國。
將軍識時務開城門投降,豐縣可免去血光之災。”
使者威脅完雍齒就起身告辭了。
當時周市人多勢眾,雍齒作抵抗猶如以卵擊石。
雍齒內心激烈鬥爭著,他拿不定主意是死守還是保百姓。
“我是抵抗還是背叛劉邦?抵抗死路一條。
以死效忠劉邦,問題是劉邦值得我為他賣命嗎?”
雍齒陷入沉思。
第二天周市見雍齒沒動靜,於是派第二個使者來勸說雍齒。
使者道:“如果將軍放棄抵抗,投誠魏國,魏王說封你為侯,此地還是你的地盤。”
雍齒左右為難,富貴就在眼前,朋友之義算個球……
雍齒經不住誘惑,最終投降了魏國。
隨後引出了劉邦“三打豐縣”這一事件。
“哎呀喂!聽說酒徒劉邦造反了,稀罕事,哥幾個,咱們湊湊熱鬧去!”
豐縣、沛縣兩地的百姓紛紛投奔而來,
劉邦打的旗號是陳勝分支義軍,陳勝是楚人,劉邦也是,故此有一定的群眾基礎。
不到一天的功夫,縣衙門前就聚集了兩三千人。
打仗前總得有個誓師儀式吧?比如三國諸葛亮開戰前,總要算上一卦,稱之為“馬前課”。
蕭何肚裏有墨水,又喜歡收集書籍。
他翻了翻老“皇曆”,選了一個黃道吉日,命人搭了個草台子,還掛了一塊幔帳。
到時好讓劉邦作一個戰前講演。
由於匆忙,台子搭的不夠穩當,但願這天別刮大風。
劉邦煞有介事,淨手焚香,殺三牲(豬、牛、羊)祭祀祖先。
禮畢,劉邦開始組建內閣,還真有模有樣,模仿秦始皇那樣。
封蕭何為丞相,曹參為行軍參謀,夏侯嬰、樊噲為中軍統製。
周勃為先鋒,再任命一些連、排、班之類的頭目……
劉邦也整不明白許多官名詞,隻好胡亂起個官稱。
別看是“草台班子”,“麻雀雖小,五髒俱全”。
按劉邦的話說:“做大事一定要鋪開場麵,好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基礎。”
打仗前要犒賞三軍,酒壯慫人膽,微醺狀態打仗才猛!
加之劉邦又好酒,於是下令擺酒壯威。吃飽喝足好上戰場。
次日,義軍沿泗水河往北進發,首先拿下的城池是胡陵、方與兩縣城,此戰是劉邦的首義之戰,眾人一臉的嚴肅。
……
秦末是戰火紛紛的年代。
陳勝、吳廣在安徽大澤鄉發動起義,隨之革命火種迅速熊熊燃燒起來。
劉邦在沛縣起義。
與此同時,項梁和他的侄子項羽在江蘇南部起義。
秦末這三支勢力強勁的反秦力量。
陳勝占據天時,秦始皇剛好去世,秦二世交接班,正是秦國亂作一團的時候。
項梁從秦滅楚後就沒停止反秦,一直想光複楚國的天下。
項梁,楚國下相人,今江蘇宿遷人。
楚國豪門世家,名將項燕之子。
項燕在楚國滅亡時,被秦將王翦圍困自殺而死。
可以說項家的美好生活被秦始皇一手毀了。你說老項家能不和老秦家死磕嗎?
當時項梁為逃避追殺,帶著族人和侄子項羽逃到了吳中躲了起來。
漢初吳中指的是今江蘇南,浙江北一帶。
秦始皇第五次遊會稽的時候,項氏叔侄二人藏身浦江岸邊草叢中。
當時項羽還小,大約十幾歲光景。項梁大氣不敢出,項羽看到秦始皇時,發自肺腑道:彼可取而代之。
項羽意思是說:“我長大了要取代秦始皇。”
項梁一聽嚇得慌忙捂住項羽的口,不讓他亂說,以免引起滅族之禍。
這件事說明項羽比劉邦誌向高,當初劉邦在鹹陽見到秦始皇時,發自肺腑道:“大丈夫就應該就像這樣。”
列位看官,仔細琢磨一下,是不是有所不同?
項羽說出我要取代秦始皇。劉邦說我要向秦始皇學習。
雖然二人說法不同,但目的都一樣,那就是做皇帝。
項羽,名,籍。中國曆史上的大力神。他從小不愛學習,喜歡舞槍弄棒。
司馬遷說項羽有“力拔山兮”之神力,目生雙瞳,非常人也。
不過最初項梁不喜歡侄子貪玩。
他訓斥侄子道:“不好好上學將來一事無成,你想一輩子碌碌無為嗎?”
“叔叔,讀那麽多書有什麽用?認幾個字會寫自己名字足矣,我又不想當官發財!”
項羽反駁道。
“一讀書你就犯困,一練武你就喊累,你想幹什麽?”
“叔叔,你別生氣,我要學萬人敵本領。”
項梁為之一驚,原來侄子要學一個人能打趴下一萬人的本領。
哈哈,有誌向!項梁轉怒為喜道:“好小子,果然是我項家猛男,那我就教你兵法戰策吧!”
項梁傾囊相授,項羽一開始覺得新鮮,沒學半月就膩了。
“叔叔,你教我點別的吧,這些方塊陣學的我頭蒙。”
項羽說什麽也不學排兵布陣了,最終隻學了個一知半解。
假如項羽用心學,他將是智勇雙全之人。可惜基礎沒打好。
總體來說,劉邦的軍事才能高於項羽。
項梁的一舉一動無不影響著項羽,他把這侄子當兒子對待。
由於項梁過於放任項羽,某種意義上也是害了他。
——
當陳勝吳廣起義後,會稽郡守殷通找到項梁,商量如何抵抗陳勝起義軍的進攻。
也就是說殷通是保皇派,要聯合項梁對抗陳勝隊伍。
項梁是反秦的,這一點殷通不知道,項梁避禍吳中,肯定不會暴露過去。
由於項梁在當地很有名望,殷通這才找他商量事。
你說這不是殷通找死嗎?
為了反秦複國,項梁暗中指使侄子項羽殺了殷通。
郡守死了,項梁成了郡守。
他隨後召集八千子弟兵,命項羽為大將,眾人渡江挺進中原,項氏叔侄舉起了反秦大旗。
項梁是貴族出身,陳勝是雇農出身,按實力和能力,項梁遠超陳勝。
不過項梁沒能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失去了振臂一呼的號召力,所以他的起義軍隻能屈居陳勝之下。
劉邦和項梁同時起義,劉邦的勢力要弱於項梁,劉邦成了小三。
這三支隊伍均以陳勝為首腦。
陳勝以陳縣為指揮中心,建立了張楚政權。
陳勝的陳縣,就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一帶。
換句話說,河南、安徽、江蘇、山東這四省,成了秦二世和義軍爭奪的地盤。
隻要三支部隊齊心協力占據這四省,天下基本成起義軍的了。
然後積蓄力量進攻鹹陽,一舉可拿下秦朝。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話說劉邦率領義軍,首戰就是攻打胡陵和方與這兩個地方。
劉邦第一次打仗,心裏直敲小鼓,心中的緊張寫在臉上。
蕭何、曹參看在眼中。
此時他倆來到劉邦馬前道:“沛公,胡陵、方與這兩縣的縣令,往常和我倆關係不錯。
我倆願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兩位縣令歸降。”
劉邦一聽大喜,心想“兵不血刃是上上之策。”
“有這層關係我們當然要利用,減少損失比什麽都強!”劉邦高興道。
蕭何、曹參去當說客。
蕭曹二人果然有兩把刷子,對兩個縣的縣令曉以大義。
就像大人哄孩子一樣,一手拿糖果,一手拿戒尺,愣是說服兩位縣令獻城投了降了。
誰也沒想到,首戰就這樣輕輕鬆鬆拿下了這兩座城。
然而當劉邦率軍進攻下一個目標剛離開,這兩座城,在趕來救援的秦泗水監平威脅下,改旗易幟,又成了秦國地盤。
剛開始劉邦沒有作戰經驗,也沒有管理經驗,他們攻城掠地,就像那狗熊掰棒子,一邊掰一邊丟。
甚至有的縣城反複三次都不止。
對於這種情況不難理解,整個局勢不明朗,誰也不知道結果如何,大家都做“騎牆派”。
在道德淪喪的秦末,“多姓家奴”很常見,即便是劉邦的好朋友,說翻臉就翻臉。
——
鑒於攻下的城池沒義軍士兵留守,造成城池反複易手的教訓。
劉邦在打下家鄉豐縣後,特意留下好友雍齒看守。
說雍齒是劉邦的好朋友,那是抬舉了劉邦。
說實話,雍齒從來就看不起劉邦,因為二人不是一個階層的人。
雍齒是沛縣豪強地主階級,劉邦是中層農民。
劉邦想拔高身份,使勁巴結像雍齒,王陵、盧綰、張耳這些土豪們。
“不管怎樣,這些土豪和我玩在一起,看不起我不要緊。”劉邦不要求他們對自己忠心。
劉邦剛開始反秦,他要做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隨後他把看守豐縣根據地的重要任務交給了雍齒,自己則帶著部隊向薛縣進發。薛縣:今山東滕州市。
沛公忙著開疆拓土,沒想到後院起火了。
秦末三支反秦力量,麵對秦國的土地,都睜著血紅的眼睛去搶。
由於沒有明確的分配,再加上被秦滅掉的六國貴族“死火複燃”,紛紛加入進搶地盤大軍。
如此一來,有些地方就出現了你爭我奪的現象,這事就讓雍齒趕上了。
劉邦帶部隊開拔後,陳勝就派魏國人周市來攻取豐縣。
周市,魏國河南人。
陳勝起義後,周市跟隨舊主、魏國王室後裔魏咎共事陳勝。
話說周市兵臨豐縣,他沒有上來就進攻,而是以攻心為上,派人遊說雍齒投降。
使者麵見雍齒道:“豐縣居民多是魏國移民過來的,這地盤是魏國的,理應還給魏國。
將軍識時務開城門投降,豐縣可免去血光之災。”
使者威脅完雍齒就起身告辭了。
當時周市人多勢眾,雍齒作抵抗猶如以卵擊石。
雍齒內心激烈鬥爭著,他拿不定主意是死守還是保百姓。
“我是抵抗還是背叛劉邦?抵抗死路一條。
以死效忠劉邦,問題是劉邦值得我為他賣命嗎?”
雍齒陷入沉思。
第二天周市見雍齒沒動靜,於是派第二個使者來勸說雍齒。
使者道:“如果將軍放棄抵抗,投誠魏國,魏王說封你為侯,此地還是你的地盤。”
雍齒左右為難,富貴就在眼前,朋友之義算個球……
雍齒經不住誘惑,最終投降了魏國。
隨後引出了劉邦“三打豐縣”這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