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歇被章邯手下大將王離胖揍了一頓,趙軍扛不住,趙王及臣子們,在手下保護下逃進了巨鹿城


    這時趙王向楚王熊心求援,“楚王,小弟有難,在巨鹿被秦軍團團包圍,速發兵來救!


    來晚了就見不到兄弟了!”


    趙王有事找領導是對的。


    熊心是起義軍的共主,豈能袖手旁觀,於是派軍隊去救趙王~~~


    誰知楚王從彭城發兵到巨鹿,楚國救兵足足走了兩個月,這是咋回事呢?


    咱們把鏡頭切到章邯斬殺項梁後。


    章邯殺了項梁後,並沒有進攻彭城,而是殺向了趙國。


    趙軍怎麽能抵擋住如狼似虎的秦軍進攻呢?一敗塗地!


    邯鄲城被攻破,趙相張耳勸趙王歇趕快逃,“大王,此時不跑就來不及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跑路是必須的,趙王歇毫不動搖。


    就這樣,張耳趁亂保護著趙王歇向北逃進了巨鹿城(今河北平鄉縣)。


    ……


    張耳和陳餘是刎頸之交,屬於焦不離孟,孟不離焦的關係。


    然而在關鍵的生死之戰,陳餘卻沒在張耳和趙王身邊。


    原來早在秦軍包圍邯鄲之前,陳餘奉趙王之命到常山(今河北正定)一帶,招募士兵,陳餘僥幸躲過了一劫。


    章邯攻下邯鄲後,把邯鄲百姓全部遷徙到了河內,然後一把火燒毀了邯鄲城。


    “趙王歇,你以為跑到巨鹿就沒事了?想啥哪!”


    章邯發出嘲弄的聲音。


    隨後他派手下大將王離為主帥,蘇角、涉間為副,三人率20萬大軍去攻打巨鹿。


    章邯留下來是為他們籌措軍糧。同時叮囑王離一定要活捉趙王歇,還有那個狗頭軍師張耳!


    章邯手下的這三位將軍都是一等一的牛人。王離是秦國名將王翦之孫,王賁之子。


    蘇角和涉間二人曾是蒙恬手下的猛將,後奉二世之命,跟隨王離一起來幫章邯。


    巨鹿城中的張耳和趙王腳跟還沒站穩,秦軍就追擊而至,把巨鹿城團團包圍。


    張耳站在城頭一看,秦軍黑壓壓一片望不到邊。


    “臥槽!這得有40萬大軍,指望楚軍一支人馬救援肯定不行。”


    張耳走下城頭,趕緊向齊國、燕國等諸侯國求救。


    張耳一口氣寫了十幾封求援信,派人混出城去送信給各諸侯王。


    當時楚王熊心就收到了趙國的求救信。他開始考慮派誰率軍隊去救趙國。


    在楚王熊心準備派兵之前。為一件事項羽和劉邦吵了起來。


    為麽事呢?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熊心召集六國諸侯開會,討論誰帶兵西進打鹹陽這件事。


    鹹陽是秦國的國都所在地,陳勝起義時,其手下大將周文打到了潼關。


    眼看要得手,誰知半路殺出個章邯,周文被章邯打敗自殺而亡。


    熊心召開這次諸侯大會,就是要確立一位帶兵西進的統帥。


    熊心在台上麵向各路諸侯道:“各路英雄豪傑,有誰願意帶兵攻打鹹陽?”


    眾諸侯一聽紛紛表示自己可以去。


    率先打下鹹陽等於滅了秦國,誰不願意爭頭功呢?


    當然這裏麵包括劉邦和項羽,二人還為此爭吵了起來。


    其他諸侯見二人爭搶,覺得搶不過二人。也許覺得攻打頭陣有危險,都選擇了沉默。


    熊心不願意讓項羽率軍西進攻打鹹陽,假如項羽立下大功,他的日子更不好過。


    熊心傾向選擇劉邦。


    此時隻見項羽站起來道:“大王,我們項家與秦國有不共戴天之仇。


    遠的不說,我的叔叔就死在了章邯之手,這次應該由我帶兵殺進鹹陽。”


    楚王不好意思直接回絕項羽。


    笑笑說:“今天咱就討論到這吧!回頭我征求一下三老的意見,明天我宣布結果,散會!”


    到了晚上,熊心召來丞相呂青、呂臣父子以及彭城三老,商量是派項羽還是劉邦去攻打鹹陽。


    丞相呂清首先發表意見,他說劉邦寬厚待人,項羽殘暴不仁,劉邦去為好。


    接著呂青道,“項羽在襄城之戰後大肆屠城,殺光了全城的官兵和百姓。


    這種人攻下鹹陽同樣會屠城。


    而劉邦則寬厚待人。


    宮中的三老和老臣們,也說項羽不適合帶兵西進。


    說假如項羽攻破了鹹陽,按他平時的表現肯定會屠城,這樣有可能會引起兵變。


    為防患未然,還是不讓他去為好。


    劉邦寬厚容人,讓他帶兵西進比較合適。


    就這樣,熊心定下了讓劉邦攻鹹陽的方案。


    無巧不巧,到了第2天,還沒宣布,趙國的求援信到了,趙王請求熊心派兵解巨鹿之圍。


    這也等於給熊心找了個下台階。


    說讓劉邦西進不讓項羽去,項羽肯定不滿意。


    這下好了,可派項羽去解巨鹿之圍。


    熊心盤算好這一切,召集諸侯們開會。


    會上宣布劉邦率軍西進攻鹹陽。


    項羽、宋義、範增三人帶兵去救趙王。


    同時拜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以宋義為主帥兵發巨鹿。


    熊心最後宣布“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意思是說誰先攻破鹹陽誰做關中王。


    熊心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激勵各路諸侯奮勇爭先推翻秦國。


    此時項羽心中雖不滿意,轉而一想,解趙國之圍後,我馬上帶兵西進也不遲。


    想那劉邦有何本事攻下鹹陽?最後還得靠我。


    想到此,項羽心情不再那麽鬱悶。


    ……


    熊心拜宋義為上將軍,顯然是為了打壓項羽。


    項羽為副,他得聽宋義的指揮。


    宋義,項羽,範增一行人,帶著5萬楚軍,匯合燕國和其他的諸侯國的10萬聯軍,一起開赴巨鹿。


    項羽的心思是盡快把趙王救出來,然後率軍西進與劉邦爭頭功。


    秦末關中是指秦朝都城鹹陽及周邊的地區,包括現在的陝西省中部,渭河平原(關中平原)地區。


    關中在秦末時期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是秦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秦國發源地和統治核心區域。


    此外關中地區還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堅固的防禦工事。


    有諸多優勢,這也是蕭何、範增兩位謀士,為何讓他們的主人西進,爭當關中王的原因所在。


    世間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


    項羽越是著急趕路,宋義卻唱起了反調,不走了。


    話說救趙部隊走到安陽(今山東曹縣)時,宋義命令部隊駐紮了下來,不走了。


    這一停就是一個月,項羽急眼了,去找宋義質問為何駐紮不走?


    宋義翻翻白眼道:“你懂個啥?用腦子想想好不好?我這招叫以逸待勞。


    我就是讓趙國和秦國打得兩敗俱傷,然後楚軍再發起進攻。”


    項羽憤怒道:“我們應該和趙軍裏應外合,夾擊秦軍,


    如果貽誤戰機,秦軍勝了,士氣高漲的時候,咱們能打得過秦軍嗎?


    況且秦軍人多勢眾,超過我們兩倍的兵力,哪有便宜可占?


    如果趙國有把握取勝,他們還請援兵幹嘛?


    如果楚軍不救趙國,趙國必敗,秦軍必勝,何談什麽以逸待勞?”


    項羽實戰知識不輸宋義,直懟得宋義啞口無言。


    宋義覺得丟了麵子,惱羞成怒,將項羽逐出大帳。


    下令誰再惑亂軍心者定斬不饒。


    駐紮到第40天,宋義依然沒有上路的意思。


    項羽再次找到宋義,誰知宋義和他的部下正在喝酒狂歡。


    原來宋義設宴歡送他兒子宋襄去齊國任丞相。


    宋義和齊國使者高陵君顯是朋友,他通過高陵君顯向齊王賄賂,他的兒子宋襄被推薦做了齊王丞相。


    項羽的怒火實在壓抑不住了,到了晚上,他摸進宋義的大帳,一刀砍死了宋義。


    到了天明,項羽說是奉楚王之令,殺了膽小怕死止步不前的宋義。


    事已至此,楚王熊心隻好任命項羽為上將軍,帶聯軍去救趙王。


    可憐宋義之子宋襄,還沒摸到齊國丞相的相印,半路上就被項羽派出的殺手殺了!


    項羽抖擻精神,帶著楚軍和聯軍,渡過黃河殺奔巨鹿而去。


    ……


    王離、蘇角、涉間三人帶20萬兵馬包圍了巨鹿。


    攻了一個多月愣是攻不下來,隻好圍困巨鹿。


    此時章邯帶著20萬軍隊駐紮在了棘原(今平鄉西南)。


    章邯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麵是保護王離軍隊的側翼,一方麵為王離軍隊提供軍糧。


    打仗糧草先行,王離軍隊每天耗費巨大,從哪兒來?


    還不都是章邯提供的?


    巨鹿之戰打了一年,真正交手隻有兩個月。


    既然不能速戰速決,糧食供應是關鍵。


    為此章邯還派了一支人馬,通過修築土牆形成封閉的通道方便運糧。


    這樣一來,供應王離攻城大軍的糧食就解決了。


    但是巨鹿城趙王軍隊的糧食撐不了多長時間。


    如果項羽的部隊不能盡快解圍,趙王不被打死也得餓死。


    不能再拖延了,項羽帶領楚軍對王離來了一個反包圍。


    這時候的情況是,項羽軍隊有5萬,諸侯聯軍有10萬,總共15萬義軍,要對付40萬秦軍。


    雙方的兵力相差一半還要多,諸侯聯軍心裏沒底,誰都不敢進攻,於是形成了“圍而不打”的局麵。


    巨鹿城頭上的張耳看得清清楚楚。暗道不好,諸侯王們出工不出力。


    這時在常山招募士兵的陳餘,聽到趙王被圍在巨鹿的消息,帶著5000人馬趕了過來,加入到了諸侯聯軍行列。


    張耳派人給陳餘送信,讓他帶兵攻打王離,起個帶頭作用。


    陳餘直接回信拒絕,說讓去打王離無異於“以卵擊石”,去也是送死。


    還是留下我,以後為你和趙王報仇吧!


    張耳再次去信斥責陳餘貪生怕死,說了一些不忠不義的話。


    逼不得已,陳餘讓5000人馬去打王離,結果全軍覆沒。


    時間一天天的過去,如果再拖下去,一旦巨鹿城內缺糧,裏應外合的時機就錯過了。


    時間不等人,項羽果斷命令蒲將軍和英布,帶5000人馬,去摧毀章邯修建的運糧甬道。


    蒲將軍和英布不負重托,成功摧毀了秦軍運糧通道,王離的大軍麵臨著斷糧局麵。


    “一日無糧心中慌”,王離馬上寫了一封信,派手下飛馬去通知章邯發兵包圍項羽軍隊。


    如果章邯按計劃發兵,到時候王離從裏往外打,章邯從外往裏打,這樣就能把項羽部隊夾擊而死。


    人算不如天算,王離的求救信如石沉大海,章邯沒有發兵來救。


    這是怎麽一回事呢?原來這封信落到了章邯的弟弟章平手上。


    章平擔心哥哥傷病還沒好利索,怕哥哥著急舊病複發,沒把求救信交給哥哥。


    也就在這空檔,項羽抓住有利時機,率領楚軍渡過漳河來到了巨鹿城下。


    項羽的意思是,諸侯聯軍,你們不是不敢進攻秦軍嗎?


    我讓你們看看,離開你們,我項羽一樣能解巨鹿之圍。


    在攻擊王離軍隊之前,項羽下令士兵們隻帶三天的口糧。


    言外之意就是,三天拿不下王離軍隊,那就是死路一條。


    渡過漳河以後,項羽下令,把所有的船全部鑿沉,表示這一戰沒有退路可言。


    要麽大家喝慶功酒,要麽讓別人吃大餐。


    此後就出現了“背水一戰”和“破釜沉舟”這兩個成語。


    不得不說項羽這一招激起了士兵們“向死而生”的求生欲望,個個奮勇,人人爭先。


    雖然王離所率領的“北地軍”是秦軍中的鐵軍,但是在不要命的楚軍麵前落了下風。


    在一天時間內,項羽身先士卒,帶領士兵向王離發起了9次進攻。


    換來的結果是,秦軍一敗塗地,主將王離被俘,副將蘇角被殺。


    涉間走投無路,舉火點燃大營,與士兵一起自焚而死。


    章邯得到消息,救援已來不及,知道大勢已去,隻好帶著20萬人馬落荒而逃。


    “巨鹿之戰”是項羽的成名之戰。


    收拾完戰場,那些諸侯王們戰戰兢兢跪在項羽麵前,不敢仰視項羽,嚇得一個個後脊梁冒冷汗。


    巨鹿之戰是項羽揚名立萬的一戰,此後再無人超過他的“以少勝多”的戰績!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