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軍民一路風塵進入了漢中,劉邦的封地在漢中,都城設在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
劉邦為何把都城設在南鄭呢?
因為南鄭處於關中和巴蜀之間,從這裏可以向關中地區發動進攻,
也可以利用南鄭的地理優勢進行防禦,巴蜀險要之地易守難攻。
劉邦當上了王爺,從沛縣一個小混混,跨越階層當上了漢王,
這為他以後創建漢朝打下了基礎。
當一個國的王,其實和唱戲搭台差不多,唱戲有文武生,國家有文武臣,劉邦要組織自己的班底。
總體來說,劉邦倚重從沛縣跟來的人馬,文有蕭何任丞相。
曹參為副,曹參也是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
曹參,字敬伯,沛縣人。
武將有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人。
劉邦深知手中有糧心不慌的道理,進入漢中後,馬上實施了“廣積糧,緩稱霸”的計策,派人安撫人心,組織生產。
漢中多丘陵山脈,劉邦就采取“老虎吃螞蚱”的辦法,讓軍民一起開發出許多邊角地,
基本做到了“千裏無閑田”的標準。
這邊劉邦忙著抓農業促生產、豐盈國庫,積極整訓軍隊,積蓄力量。
那邊項羽也沒閑著,項羽在幹嘛呢?項羽在忙著打壓對他不滿的諸侯。
原來項羽在大封諸侯的時候存有私心,凡是跟隨他進入關中的諸侯都分到了一塊好地。
憑心來說,封功臣這事確實難辦,凡是涉及到個人利益,人們都會爭得頭破血流。
何況項羽還有偏心,這就留下了紛爭。
凡是項羽看著不順眼,平時又不給項羽燒香的諸侯,項羽讓他們挪挪窩,剝奪其原有的豐腴之地,讓他們去貧瘠之地。
比如劉邦是第一個,第二個是韓王成,也就是張良的領導。
韓成一直留守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沒有跟隨項羽進入關中。
項羽認為韓成不是自己人。
項羽的標準是,凡是隨他進入關中,與他一起打天下的人,視為自己人。
韓成沒有跟隨項羽進關中。
在項羽進入鹹陽後,為了封王,韓成這才急急忙忙帶部隊趕到了項羽身邊。
當時範增為項羽出主意道:“賢侄,你讓韓成把張良調離劉邦身邊,你不覺的張良輔佐劉邦是如虎添翼嗎?”。
項羽點頭稱是,於是就讓韓成(人稱橫陽君),以韓國國務繁忙為由,讓張良馬上回去處理公務。
張良無奈,這才有了“棧道前”和劉邦辭別這一幕,
也就有了張良臨別為劉邦獻上“火燒棧道”這一計。
過後項羽沒看出“火燒棧道”其中的奧秘。
不過張良的計謀騙不了範增,範增就對項羽說:
“火燒棧道這是張良的計謀,賢侄不要被表麵現象所迷惑。”
項羽沒把範增這句話放在心上。
原來當時項羽正惱怒韓成沒及時把張良調離劉邦身邊,讓張良火燒了棧道,他把氣發泄在了韓成身上。
回到彭城,項羽以韓成無戰功為由,廢王為侯。
過了兩天,項羽還是不解氣,幹脆把韓成殺了。
收拾完韓成,項羽回頭對齊國大將田榮下了手。
項羽為何要收拾田榮呢?
項羽這人睚眥必報,他叔叔項梁在被秦將章邯追擊時,曾讓田榮帶兵相救,結果田榮沒有出兵,致使項梁遇害。
項羽就把這仇恨記在了田榮頭上。
項羽要報複田榮,為給田榮難堪,他把齊國一分為三。
項羽的目的就是削弱齊國,你田榮覺得齊國強大不聽話,我先把齊國分割成三個小國家。
齊王田市是田榮擁立的(田市是田儋的兒子),項羽就把田市改封到膠東,號膠東王,都即墨。
餘下的齊國地盤,由齊國大將田都繼任為齊王。
田都封王是因為他帶兵跟隨項羽進入了關中,田都分了一大塊原來的齊國土地。
田安帶兵曾連克濟北多座城池,又投降了項羽,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都博陽。
論對齊國的功勞,田榮最大,結果項羽給田榮難堪,別人都封王,就是不封田榮為王。
擱誰誰也不幹。
田榮大怒,扣下田市不放,不許田都接收齊地,這樣一來田榮和田都就打在了一起,
結果田榮打敗了田都,田市趁亂逃脫,逃到了彭城。
這倒成全了田榮。
“項羽你不封我為王,老子自封為王。”
公元前206年秋,田榮宣布獨立,自封為齊王。
這時田榮得知彭越發展起了一支隊伍。
彭越這個人前麵提過,他曾幫助劉邦攻打昌邑。
一晃兩年過去了,彭越逐漸發展壯大,田榮相中了彭越這支隊伍,
於是派人給彭越送去了將軍印,自此彭越就歸順了齊王田榮。
田榮是項羽封侯後,第一個站出來叫板項羽不公的人。
看來田榮比劉邦牛批,劉邦被貶封漢中不敢吱聲。
不過二人有實質上的差別,劉邦隱忍隻是暫時的,劉邦能忍一時之辱,是為了將來一衝飛天。
還有一個人對項羽封侯不滿意,此人就是原來的趙國將軍陳餘。
項羽封諸侯時,把張耳封為了常山王,管轄趙地,定都信都,後改名襄國(今河北邢台市)。
項羽讓原來的趙王歇挪屁股去代地為王,仍號趙王,定都代郡(今張家口蔚縣一帶)。
各位留意到了嗎?項羽封侯時,使用的手法是讓“王”手下的將軍,來瓜分舊“王”手中的資源,
目的就是拉攏將軍為他所用,借機削弱舊王的權力。
張耳當了常山王氣壞了陳餘。
當時陳餘被項羽封了個侯,侯在王之下。
陳餘隻管轄南皮的三個縣,比張耳權力差太多了。
這時有人拱火道:“老陳,你曾經和張耳平起平坐,現在你看人家張耳被封了王,
再看你,隻是個侯,一塊打拚天下,結果卻不一樣,項羽分配不公啊!”
陳餘本來就有氣,前有張耳收其印信的餘怒,加上一些人的拱火,陳餘決定教訓張耳。
找誰幫忙呢?陳餘心想我隻有三個縣的武裝力量,和張耳死磕豈不是找死嗎?
張耳就想到了田榮,田榮不是和項羽鬧掰了嗎?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
張耳就派謀士夏去遊說田榮,說項羽封侯不公,把將軍封為王,分給好地方,把原來的舊王遷到不好的地方。
你看項羽把張耳封到好地方,把趙王歇封到苦寒之地,
項羽大封天下應該公平公正,他卻反其道為之,希望齊王借我一支隊伍,助我消滅張耳迎回趙王……
田榮正想聯合趙國對付項羽,這正是打瞌睡有人送枕頭,
田榮做了個順水人情,發兵助陳餘攻打張耳,結果張耳不敵陳餘,棄城而逃。
陳餘就把趙王歇從代地又迎了回來,複立趙王歇為趙王,
趙王歇對陳餘感恩戴德,拜陳餘為丞相,將代地封給了陳餘,封陳餘為代王,號成安君。
趙王歇為人懦弱,陳餘不敢離開上任代地,於是選擇留下輔佐,
陳餘就讓謀士夏,以相國的身份管理代國。
還有一件事說明項羽不是主持正義的人。
燕王韓廣,不是項羽的心腹,項羽封侯時,把自己的手下大將臧荼封為了燕王,讓原燕王韓廣挪屁股遷往遼東,
韓廣不願意去,臧荼大怒,帶兵攻打韓廣。
韓廣不支敗逃,結果被臧荼快馬趕上一錘子砸死。
事後項羽非但沒有處罰臧荼,反說臧荼殺得好。
總之一句話,項羽封諸侯時沒有做到公平公正,致使群雄心懷不滿,這也為項羽以後敗給劉邦埋下了伏筆~~~
——
劉邦進駐漢中後,雖然以仁義治國,無奈這個地方實在太貧瘠,每天有大批人逃離。
此時劉邦手下將領韓信進諫,此韓信,是已經死去的韓國襄王之孫,不是蕭何月下追的那個韓信,
為有所區別,人們稱韓國襄王之孫韓信為韓王信。
韓王信進諫劉邦道:“漢王,漢軍裏麵的士兵多來自山東,這些士兵都盼著東歸。
你看別的諸侯都封了一個好地方,項羽卻把漢王封在這裏,這與“貶謫(zhe)流放”何異?
漢王,再不想辦法咱們就老死在這裏了,趁一息尚存,望漢王速做決定!”
“你以為我願意待在這裏嗎?現在我們實力不如項羽,你說如何才能重回關中呢?”
劉邦反問道。
突然士兵驚慌來報:“報漢王,兩天不見丞相蕭何了,不知他上哪裏了!”
劉邦大驚,心說莫非這家夥也扛不住跑了?
隨即劉邦派士兵去找尋蕭何。
一天過去了,蕭何音信皆無,急得劉邦抓耳撓腮。
就在第二天中午,蕭何跌跌撞撞跑了進來。
劉邦一看蕭何灰頭土臉滿身塵土,喜出望外道:“你小子總算回來了,你是不是也要逃跑?”
“漢王,我要是逃跑還回來嗎?我是在去追一個人”
蕭何道。
“你看我急昏了頭,是這麽個理,你去追誰呢?”
劉邦問。
“我去追一位大英雄,隻有這位英雄才能助漢王成就霸業。”
蕭何道。
劉邦一聽喜上加喜,道:“丞相回來了,還帶回了一個,這是上天助我有一送一嗎?”
劉邦開玩笑道。
“蕭何,英雄何在?我要見他一見。”
劉邦急切道。
“漢王你讓我歇會行不?我跑了兩天兩夜的路,腿都跑酸了,你讓我坐下來喝口茶水行不?”
蕭何嗔怪道。
劉邦這才意識到自己著急問話,忘了讓蕭何落座喝茶。
各位,蕭何追的是誰呀?不用我多說,蕭何追的是韓信。
蕭何認定韓信是百年難遇的大英雄,隻有把他追回來,輔佐漢王,漢王才能成就大業。
“丞相,韓信為何逃跑?他何德何能被丞相你相中?”劉邦問道。
隻見蕭何喝了一口茶水,對著劉邦打開了話匣子~~~
……
韓信,淮陰縣人(今江蘇淮安),其祖上是楚國貴族,到了韓信的爺爺那輩,家道衰落,
到了韓信這輩就淪為了賤民。
韓信上無片瓦,下無地一壟,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
不會經商,不會務農,因此日子過得吃了上頓沒下頓。
“我靠!比我過去還慘!”劉邦插話道。
蕭何繼續道:“沛公,別看韓信吃不飽肚子,但是他沒有放棄讀書。”
“是嗎?這小子有頭腦,知道把本事儲存下來的道理。”
韓信知識很廣,上至天文,地理,軍事,下至九陰真經書籍,無所不看、無所不精。
蕭何歎了一口氣道:“可惜這些精神食糧不能當飯吃,韓信常常餓肚子。”
後來他發現村外的一條河裏有魚,為了填飽肚子,就去河邊釣魚。
“這辦法不錯,變廢為寶,解決饑飽。”
劉邦又插了一句。
釣到魚回家就清蒸一下打個牙祭,釣不到魚就餓一天~~~
“漢王,漢中三老找你有事。”士卒報告。
韓信隻好關了話匣子。
“蕭何,你先喝茶水,我處理清就回。”
劉邦帶著士卒走了。
——
書中暗表,當時在這條河邊漂洗棉絮的漂母,看到韓信挺可憐,就把自己帶來的飯食分給韓信一半吃。
韓信很感動漂母的一飯之恩,於是對漂母說,“以後我發達了,一定會報答您老的恩情。”
漂母一聽嗬斥韓信道:“你一個堂堂七尺男兒,連口飯都混不上,還有臉說什麽報答,
我不圖報答,隻是怕餓死你罷了。”
漂母的話很有分量,一下子打醒了韓信,從此他發誓要出人頭地。
別看韓信落魄,但是倒驢不倒架,他除了讀書,就是挎著一把劍四處尋找機會。
在那時挎劍行走被視為“貴族風度”,韓信那樣子談不上貴族風度,隻能說是一個不倫不類的“憤青”。
有一天,韓信跨著劍走在淮陰大街上,迎麵就碰到了潑皮無賴,殺豬賣肉的屠夫牛二。
牛二一看韓信瘦弱好欺負,開始挑釁韓信。
他指著韓信道:“別看你腰裏挎著一把劍,人高馬大的,我保證你不敢用劍刺我。
來,有種你刺我!不敢吧?不敢刺我,你就從我的褲襠下麵鑽過去。”
說著牛二叉開兩條腿,讓韓信鑽過去。
當時四周圍滿了看熱鬧的人。
都笑話韓信窩囊。
韓信想了想,衣袍撩起掖在腰間,俯下身,從牛二的胯下鑽了過去。
……
韓信和劉邦一樣都是大英雄,能忍一時之辱,為的就是將來建功立業。
假如韓信一劍刺死了牛二,氣是出了,但是他就攤上了官司,影響他以後的人生。
一個人要成大事,必須認定目標往前走,不受外界的幹擾。
當韓信得知項梁、項羽叔侄在吳中起義後,就投奔了項梁,
項梁讓韓信養馬,項梁死後,項羽沒有重用韓信的意思。
無奈之下,韓信離開項羽投奔了劉邦。
劉邦讓韓信做了炊事班長,這待遇比項羽的養馬高一點點,
但是距離韓信遠大目標相差甚遠。
為此韓信常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
有一次他和炊事班的幾個朋友喝酒,他們炊事班一共13人,
喝至暈乎乎的時候,韓信說自己將來一定會打出一片天地。
這時有人懷疑韓信要造反,於是就向劉邦告了密。
韓信及夥伴一共13人被綁縛刑場斬首,監斬官是夏侯嬰。
夏侯嬰,沛縣人,秦末時為沛縣令專車司機(掌管養馬駕車),在劉邦當亭長時,二人關係很鐵。
有一次劉邦喝醉了酒,誤傷了夏侯嬰,有一個多事的人就把劉邦告了,說劉邦作為亭長欺負夏侯嬰。
後來夏侯嬰聽說劉邦要被判重刑,於是推翻了供詞,說劉邦沒欺負他,
劉邦被釋放,由於夏侯嬰反複推翻供詞,被縣令打了五十大板。
從劉邦三打豐縣起,夏侯嬰就跟隨劉邦幹“革命”,比如打李斯的長子的李由,打秦將章邯……
可以說夏侯嬰是劉邦的忠實手下,
進漢中後,夏侯嬰被劉邦封為列侯,號昭平侯,又擔任太仆(負責皇家馬廄,養馬和訓練馬匹)~~~
說回韓信,韓信是最後一個被砍頭的,當行刑劊子手舉起屠刀砍韓信腦袋時,韓信大喊道:
“漢王正是創業需要人才的時候,難道就這樣殺了一位英雄嗎?”
夏侯嬰一看韓信長得威武身材,隱隱有種王者之氣,心想前麵砍了12人,唯獨這個人喊冤,
莫非這是天意刀下留人?
夏侯嬰就蹲下身和韓信聊了起來,他發現韓信胸懷大略,兵書戰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人才啊人才!
於是就請示劉邦刀下留人,劉邦覺得多殺一個或少殺一個無所謂,
再說一個炊事班長能造什麽反呢?放了他吧,這樣韓信就逃過了一劫。
韓信繼續當他的炊事班長。
夏侯嬰覺得韓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韓信推薦給了丞相蕭何。
這不還沒等蕭何說服劉邦重用韓信,韓信覺得自己沒有前途。
在一個月明之夜,他背上鋪蓋卷,沒通知蕭何一聲,悄悄地走了。
“我是一粒蒲公英,悄悄地來,悄悄地去,天地之大卻沒有我存身之所,拜拜了,我不帶走一片雲彩!”
韓信悲從心來,不由唱了出來。
話說蕭何去找韓信談心,卻發現韓信不見了,床上沒有他的鋪蓋卷,心中一下子就明白了。
“信,你咋這麽傻呢?我還沒來得及向漢王推薦,你咋不辭而別呢!?”
蕭何牽過一匹快馬,飛身而上,打馬去追韓信。
說這話的時候,韓信已經走出了百裏路,蕭何在月下躍馬而追。
對於蕭何來說,韓信就是他眼中的寶。
有句話叫做“千金易得,一將難求。”蕭何認定韓信有西周丞相薑子牙之才,錯失韓信等於錯失了一個朝代。
蕭何心急如焚,“啪啪”不斷用馬鞭抽打馬屁股。
“馬兒你快些跑,追上韓信給你加料吃!”
蕭何自言自語道。
眼瞅著前麵影影綽綽有一個人在行走,蕭何心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謝天謝地,終於追上了韓信~~~
……
劉邦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精彩的故事,催促蕭何繼續往下講。
蕭何道,我還講什麽呢?這不把韓信追回來了。
“漢王,能不能重用韓信,拜韓信為將?”假如漢王不能重用韓信,那麽韓信還是留不住,他一定還會走。
劉邦連忙道,“丞相認為韓信有才能,那就是有才能,我聽丞相的安排。”
我就納悶了,丞相為何對韓信的過往了如指掌呢?
蕭何微微一笑道:“漢王別忘了,在阿房宮裏我搶救了許多秦國書籍和各地方誌,裏麵就有韓信祖上的資料。”
劉邦佩服地點點頭。
“丞相受累了,你為國家追回了棟梁之材,來,以茶代酒敬丞相一杯。”
君臣二人相談甚歡。
“丞相,明天你讓韓信到我這裏報到吧。”
劉邦說道。
“等等,漢王你說啥?讓韓信登門拜訪?不可!牛人脾氣大,韓信一生氣甩手不幹了咋整?”
蕭何沒想到劉邦這麽沒誠意。
“丞相的意思是讓我去請韓信?”劉邦問。
“漢王,欲成大事,就得拿出點誠意來,不然怎能感動韓信為你披荊斬棘呢?”
蕭何勸劉邦禮賢下士。
“好好好,我的丞相,我不但去請,我還要去拜,行了吧。”
蕭何笑稱:“對,一定要拜,還要築壇拜!”
公元前206年,劉邦選了一個黃道吉日,沐浴更衣,清水潔麵,
搭高台為道壇,手捧帥印,氣宇昂昂地走上了高台。
當時軍中將士們都聽說劉邦要拜帥,像老將周勃、灌嬰、樊噲等人,覺得元帥非自己莫屬,
一個個穿得幹幹淨淨,打扮得漂漂亮亮,等著劉邦任命為元帥。
誰知一宣布名單,走上來接過帥印的是名不見經傳的韓信,
眾人不服,但是也沒有當場發飆。
這樣說吧,劉邦任命元帥的儀式搞得很隆重,給足了韓信麵子。
當時劉邦當著三軍將士們說:“以後韓信就是元帥,他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他說什麽,大家要聽,否則軍法從事!”
眾人同聲“遵命”。
儀式結束,大家散去,劉邦喊住韓信,問:“韓元帥,你打算用什麽辦法帶領將士們殺回關中?”
這個問題問的好,蕭何說韓信能力大,但是劉邦沒有見識過,隻是聽蕭何說如何如何。
劉邦雖然拜了韓信為元帥,但是心裏還是沒底,想摸摸韓信有幾斤幾兩?
“漢王,你說你和項羽誰的能力大,還有誰的軍隊實力強?”
韓信反問道。
“我不如項羽能力大,也不如項羽軍隊士兵多,如果憑我能力,一時半會兒殺不回關中。”
劉邦實話實說,我就是不如項羽。
“漢王,你不用妄自菲薄,把自己看的那麽低,你的軟實力已經超過了項羽。”
這不是韓信恭維劉邦,是韓信發自肺腑的 評價。
接下來韓信為劉邦分析了雙方的優勢和劣勢。
韓信說項羽在關中壞了名聲,而漢王約法三章,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漢王取得了民心,項羽失了民心,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漢王,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吧?
另外項羽想讓“三秦將領”遏製漢王東出,關中百姓卻恨透了這三位將領——章邯、司馬欣和董翳。
這三人為了苟活,任憑項羽坑殺了20萬關中士兵。這三位將領,被關中百姓恨之入骨。
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不義之師豈能勝乎?
劉邦拍手稱快,佩服韓信看問題之深透。
劉邦這回服了,然後說:“將軍擇日帶兵,西征可否?”
韓信搖頭道:“漢王,東征不急於一時,我要訓練好軍隊,讓他們聽我指揮,在時機成熟時,一舉拿下關中!”
“好,但憑元帥指揮。”
劉邦下放了軍權。
韓信接下來要訓練士兵,他要把漢軍整訓成一支聽指揮能打勝仗的威武之師。
劉邦為何把都城設在南鄭呢?
因為南鄭處於關中和巴蜀之間,從這裏可以向關中地區發動進攻,
也可以利用南鄭的地理優勢進行防禦,巴蜀險要之地易守難攻。
劉邦當上了王爺,從沛縣一個小混混,跨越階層當上了漢王,
這為他以後創建漢朝打下了基礎。
當一個國的王,其實和唱戲搭台差不多,唱戲有文武生,國家有文武臣,劉邦要組織自己的班底。
總體來說,劉邦倚重從沛縣跟來的人馬,文有蕭何任丞相。
曹參為副,曹參也是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
曹參,字敬伯,沛縣人。
武將有樊噲、周勃、夏侯嬰等人。
劉邦深知手中有糧心不慌的道理,進入漢中後,馬上實施了“廣積糧,緩稱霸”的計策,派人安撫人心,組織生產。
漢中多丘陵山脈,劉邦就采取“老虎吃螞蚱”的辦法,讓軍民一起開發出許多邊角地,
基本做到了“千裏無閑田”的標準。
這邊劉邦忙著抓農業促生產、豐盈國庫,積極整訓軍隊,積蓄力量。
那邊項羽也沒閑著,項羽在幹嘛呢?項羽在忙著打壓對他不滿的諸侯。
原來項羽在大封諸侯的時候存有私心,凡是跟隨他進入關中的諸侯都分到了一塊好地。
憑心來說,封功臣這事確實難辦,凡是涉及到個人利益,人們都會爭得頭破血流。
何況項羽還有偏心,這就留下了紛爭。
凡是項羽看著不順眼,平時又不給項羽燒香的諸侯,項羽讓他們挪挪窩,剝奪其原有的豐腴之地,讓他們去貧瘠之地。
比如劉邦是第一個,第二個是韓王成,也就是張良的領導。
韓成一直留守陽翟(今河南禹州市),沒有跟隨項羽進入關中。
項羽認為韓成不是自己人。
項羽的標準是,凡是隨他進入關中,與他一起打天下的人,視為自己人。
韓成沒有跟隨項羽進關中。
在項羽進入鹹陽後,為了封王,韓成這才急急忙忙帶部隊趕到了項羽身邊。
當時範增為項羽出主意道:“賢侄,你讓韓成把張良調離劉邦身邊,你不覺的張良輔佐劉邦是如虎添翼嗎?”。
項羽點頭稱是,於是就讓韓成(人稱橫陽君),以韓國國務繁忙為由,讓張良馬上回去處理公務。
張良無奈,這才有了“棧道前”和劉邦辭別這一幕,
也就有了張良臨別為劉邦獻上“火燒棧道”這一計。
過後項羽沒看出“火燒棧道”其中的奧秘。
不過張良的計謀騙不了範增,範增就對項羽說:
“火燒棧道這是張良的計謀,賢侄不要被表麵現象所迷惑。”
項羽沒把範增這句話放在心上。
原來當時項羽正惱怒韓成沒及時把張良調離劉邦身邊,讓張良火燒了棧道,他把氣發泄在了韓成身上。
回到彭城,項羽以韓成無戰功為由,廢王為侯。
過了兩天,項羽還是不解氣,幹脆把韓成殺了。
收拾完韓成,項羽回頭對齊國大將田榮下了手。
項羽為何要收拾田榮呢?
項羽這人睚眥必報,他叔叔項梁在被秦將章邯追擊時,曾讓田榮帶兵相救,結果田榮沒有出兵,致使項梁遇害。
項羽就把這仇恨記在了田榮頭上。
項羽要報複田榮,為給田榮難堪,他把齊國一分為三。
項羽的目的就是削弱齊國,你田榮覺得齊國強大不聽話,我先把齊國分割成三個小國家。
齊王田市是田榮擁立的(田市是田儋的兒子),項羽就把田市改封到膠東,號膠東王,都即墨。
餘下的齊國地盤,由齊國大將田都繼任為齊王。
田都封王是因為他帶兵跟隨項羽進入了關中,田都分了一大塊原來的齊國土地。
田安帶兵曾連克濟北多座城池,又投降了項羽,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都博陽。
論對齊國的功勞,田榮最大,結果項羽給田榮難堪,別人都封王,就是不封田榮為王。
擱誰誰也不幹。
田榮大怒,扣下田市不放,不許田都接收齊地,這樣一來田榮和田都就打在了一起,
結果田榮打敗了田都,田市趁亂逃脫,逃到了彭城。
這倒成全了田榮。
“項羽你不封我為王,老子自封為王。”
公元前206年秋,田榮宣布獨立,自封為齊王。
這時田榮得知彭越發展起了一支隊伍。
彭越這個人前麵提過,他曾幫助劉邦攻打昌邑。
一晃兩年過去了,彭越逐漸發展壯大,田榮相中了彭越這支隊伍,
於是派人給彭越送去了將軍印,自此彭越就歸順了齊王田榮。
田榮是項羽封侯後,第一個站出來叫板項羽不公的人。
看來田榮比劉邦牛批,劉邦被貶封漢中不敢吱聲。
不過二人有實質上的差別,劉邦隱忍隻是暫時的,劉邦能忍一時之辱,是為了將來一衝飛天。
還有一個人對項羽封侯不滿意,此人就是原來的趙國將軍陳餘。
項羽封諸侯時,把張耳封為了常山王,管轄趙地,定都信都,後改名襄國(今河北邢台市)。
項羽讓原來的趙王歇挪屁股去代地為王,仍號趙王,定都代郡(今張家口蔚縣一帶)。
各位留意到了嗎?項羽封侯時,使用的手法是讓“王”手下的將軍,來瓜分舊“王”手中的資源,
目的就是拉攏將軍為他所用,借機削弱舊王的權力。
張耳當了常山王氣壞了陳餘。
當時陳餘被項羽封了個侯,侯在王之下。
陳餘隻管轄南皮的三個縣,比張耳權力差太多了。
這時有人拱火道:“老陳,你曾經和張耳平起平坐,現在你看人家張耳被封了王,
再看你,隻是個侯,一塊打拚天下,結果卻不一樣,項羽分配不公啊!”
陳餘本來就有氣,前有張耳收其印信的餘怒,加上一些人的拱火,陳餘決定教訓張耳。
找誰幫忙呢?陳餘心想我隻有三個縣的武裝力量,和張耳死磕豈不是找死嗎?
張耳就想到了田榮,田榮不是和項羽鬧掰了嗎?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
張耳就派謀士夏去遊說田榮,說項羽封侯不公,把將軍封為王,分給好地方,把原來的舊王遷到不好的地方。
你看項羽把張耳封到好地方,把趙王歇封到苦寒之地,
項羽大封天下應該公平公正,他卻反其道為之,希望齊王借我一支隊伍,助我消滅張耳迎回趙王……
田榮正想聯合趙國對付項羽,這正是打瞌睡有人送枕頭,
田榮做了個順水人情,發兵助陳餘攻打張耳,結果張耳不敵陳餘,棄城而逃。
陳餘就把趙王歇從代地又迎了回來,複立趙王歇為趙王,
趙王歇對陳餘感恩戴德,拜陳餘為丞相,將代地封給了陳餘,封陳餘為代王,號成安君。
趙王歇為人懦弱,陳餘不敢離開上任代地,於是選擇留下輔佐,
陳餘就讓謀士夏,以相國的身份管理代國。
還有一件事說明項羽不是主持正義的人。
燕王韓廣,不是項羽的心腹,項羽封侯時,把自己的手下大將臧荼封為了燕王,讓原燕王韓廣挪屁股遷往遼東,
韓廣不願意去,臧荼大怒,帶兵攻打韓廣。
韓廣不支敗逃,結果被臧荼快馬趕上一錘子砸死。
事後項羽非但沒有處罰臧荼,反說臧荼殺得好。
總之一句話,項羽封諸侯時沒有做到公平公正,致使群雄心懷不滿,這也為項羽以後敗給劉邦埋下了伏筆~~~
——
劉邦進駐漢中後,雖然以仁義治國,無奈這個地方實在太貧瘠,每天有大批人逃離。
此時劉邦手下將領韓信進諫,此韓信,是已經死去的韓國襄王之孫,不是蕭何月下追的那個韓信,
為有所區別,人們稱韓國襄王之孫韓信為韓王信。
韓王信進諫劉邦道:“漢王,漢軍裏麵的士兵多來自山東,這些士兵都盼著東歸。
你看別的諸侯都封了一個好地方,項羽卻把漢王封在這裏,這與“貶謫(zhe)流放”何異?
漢王,再不想辦法咱們就老死在這裏了,趁一息尚存,望漢王速做決定!”
“你以為我願意待在這裏嗎?現在我們實力不如項羽,你說如何才能重回關中呢?”
劉邦反問道。
突然士兵驚慌來報:“報漢王,兩天不見丞相蕭何了,不知他上哪裏了!”
劉邦大驚,心說莫非這家夥也扛不住跑了?
隨即劉邦派士兵去找尋蕭何。
一天過去了,蕭何音信皆無,急得劉邦抓耳撓腮。
就在第二天中午,蕭何跌跌撞撞跑了進來。
劉邦一看蕭何灰頭土臉滿身塵土,喜出望外道:“你小子總算回來了,你是不是也要逃跑?”
“漢王,我要是逃跑還回來嗎?我是在去追一個人”
蕭何道。
“你看我急昏了頭,是這麽個理,你去追誰呢?”
劉邦問。
“我去追一位大英雄,隻有這位英雄才能助漢王成就霸業。”
蕭何道。
劉邦一聽喜上加喜,道:“丞相回來了,還帶回了一個,這是上天助我有一送一嗎?”
劉邦開玩笑道。
“蕭何,英雄何在?我要見他一見。”
劉邦急切道。
“漢王你讓我歇會行不?我跑了兩天兩夜的路,腿都跑酸了,你讓我坐下來喝口茶水行不?”
蕭何嗔怪道。
劉邦這才意識到自己著急問話,忘了讓蕭何落座喝茶。
各位,蕭何追的是誰呀?不用我多說,蕭何追的是韓信。
蕭何認定韓信是百年難遇的大英雄,隻有把他追回來,輔佐漢王,漢王才能成就大業。
“丞相,韓信為何逃跑?他何德何能被丞相你相中?”劉邦問道。
隻見蕭何喝了一口茶水,對著劉邦打開了話匣子~~~
……
韓信,淮陰縣人(今江蘇淮安),其祖上是楚國貴族,到了韓信的爺爺那輩,家道衰落,
到了韓信這輩就淪為了賤民。
韓信上無片瓦,下無地一壟,肩不能擔擔,手不能提籃,
不會經商,不會務農,因此日子過得吃了上頓沒下頓。
“我靠!比我過去還慘!”劉邦插話道。
蕭何繼續道:“沛公,別看韓信吃不飽肚子,但是他沒有放棄讀書。”
“是嗎?這小子有頭腦,知道把本事儲存下來的道理。”
韓信知識很廣,上至天文,地理,軍事,下至九陰真經書籍,無所不看、無所不精。
蕭何歎了一口氣道:“可惜這些精神食糧不能當飯吃,韓信常常餓肚子。”
後來他發現村外的一條河裏有魚,為了填飽肚子,就去河邊釣魚。
“這辦法不錯,變廢為寶,解決饑飽。”
劉邦又插了一句。
釣到魚回家就清蒸一下打個牙祭,釣不到魚就餓一天~~~
“漢王,漢中三老找你有事。”士卒報告。
韓信隻好關了話匣子。
“蕭何,你先喝茶水,我處理清就回。”
劉邦帶著士卒走了。
——
書中暗表,當時在這條河邊漂洗棉絮的漂母,看到韓信挺可憐,就把自己帶來的飯食分給韓信一半吃。
韓信很感動漂母的一飯之恩,於是對漂母說,“以後我發達了,一定會報答您老的恩情。”
漂母一聽嗬斥韓信道:“你一個堂堂七尺男兒,連口飯都混不上,還有臉說什麽報答,
我不圖報答,隻是怕餓死你罷了。”
漂母的話很有分量,一下子打醒了韓信,從此他發誓要出人頭地。
別看韓信落魄,但是倒驢不倒架,他除了讀書,就是挎著一把劍四處尋找機會。
在那時挎劍行走被視為“貴族風度”,韓信那樣子談不上貴族風度,隻能說是一個不倫不類的“憤青”。
有一天,韓信跨著劍走在淮陰大街上,迎麵就碰到了潑皮無賴,殺豬賣肉的屠夫牛二。
牛二一看韓信瘦弱好欺負,開始挑釁韓信。
他指著韓信道:“別看你腰裏挎著一把劍,人高馬大的,我保證你不敢用劍刺我。
來,有種你刺我!不敢吧?不敢刺我,你就從我的褲襠下麵鑽過去。”
說著牛二叉開兩條腿,讓韓信鑽過去。
當時四周圍滿了看熱鬧的人。
都笑話韓信窩囊。
韓信想了想,衣袍撩起掖在腰間,俯下身,從牛二的胯下鑽了過去。
……
韓信和劉邦一樣都是大英雄,能忍一時之辱,為的就是將來建功立業。
假如韓信一劍刺死了牛二,氣是出了,但是他就攤上了官司,影響他以後的人生。
一個人要成大事,必須認定目標往前走,不受外界的幹擾。
當韓信得知項梁、項羽叔侄在吳中起義後,就投奔了項梁,
項梁讓韓信養馬,項梁死後,項羽沒有重用韓信的意思。
無奈之下,韓信離開項羽投奔了劉邦。
劉邦讓韓信做了炊事班長,這待遇比項羽的養馬高一點點,
但是距離韓信遠大目標相差甚遠。
為此韓信常常抱怨自己懷才不遇。
有一次他和炊事班的幾個朋友喝酒,他們炊事班一共13人,
喝至暈乎乎的時候,韓信說自己將來一定會打出一片天地。
這時有人懷疑韓信要造反,於是就向劉邦告了密。
韓信及夥伴一共13人被綁縛刑場斬首,監斬官是夏侯嬰。
夏侯嬰,沛縣人,秦末時為沛縣令專車司機(掌管養馬駕車),在劉邦當亭長時,二人關係很鐵。
有一次劉邦喝醉了酒,誤傷了夏侯嬰,有一個多事的人就把劉邦告了,說劉邦作為亭長欺負夏侯嬰。
後來夏侯嬰聽說劉邦要被判重刑,於是推翻了供詞,說劉邦沒欺負他,
劉邦被釋放,由於夏侯嬰反複推翻供詞,被縣令打了五十大板。
從劉邦三打豐縣起,夏侯嬰就跟隨劉邦幹“革命”,比如打李斯的長子的李由,打秦將章邯……
可以說夏侯嬰是劉邦的忠實手下,
進漢中後,夏侯嬰被劉邦封為列侯,號昭平侯,又擔任太仆(負責皇家馬廄,養馬和訓練馬匹)~~~
說回韓信,韓信是最後一個被砍頭的,當行刑劊子手舉起屠刀砍韓信腦袋時,韓信大喊道:
“漢王正是創業需要人才的時候,難道就這樣殺了一位英雄嗎?”
夏侯嬰一看韓信長得威武身材,隱隱有種王者之氣,心想前麵砍了12人,唯獨這個人喊冤,
莫非這是天意刀下留人?
夏侯嬰就蹲下身和韓信聊了起來,他發現韓信胸懷大略,兵書戰策無所不知,無所不曉。
人才啊人才!
於是就請示劉邦刀下留人,劉邦覺得多殺一個或少殺一個無所謂,
再說一個炊事班長能造什麽反呢?放了他吧,這樣韓信就逃過了一劫。
韓信繼續當他的炊事班長。
夏侯嬰覺得韓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韓信推薦給了丞相蕭何。
這不還沒等蕭何說服劉邦重用韓信,韓信覺得自己沒有前途。
在一個月明之夜,他背上鋪蓋卷,沒通知蕭何一聲,悄悄地走了。
“我是一粒蒲公英,悄悄地來,悄悄地去,天地之大卻沒有我存身之所,拜拜了,我不帶走一片雲彩!”
韓信悲從心來,不由唱了出來。
話說蕭何去找韓信談心,卻發現韓信不見了,床上沒有他的鋪蓋卷,心中一下子就明白了。
“信,你咋這麽傻呢?我還沒來得及向漢王推薦,你咋不辭而別呢!?”
蕭何牽過一匹快馬,飛身而上,打馬去追韓信。
說這話的時候,韓信已經走出了百裏路,蕭何在月下躍馬而追。
對於蕭何來說,韓信就是他眼中的寶。
有句話叫做“千金易得,一將難求。”蕭何認定韓信有西周丞相薑子牙之才,錯失韓信等於錯失了一個朝代。
蕭何心急如焚,“啪啪”不斷用馬鞭抽打馬屁股。
“馬兒你快些跑,追上韓信給你加料吃!”
蕭何自言自語道。
眼瞅著前麵影影綽綽有一個人在行走,蕭何心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謝天謝地,終於追上了韓信~~~
……
劉邦從來沒有聽過這樣精彩的故事,催促蕭何繼續往下講。
蕭何道,我還講什麽呢?這不把韓信追回來了。
“漢王,能不能重用韓信,拜韓信為將?”假如漢王不能重用韓信,那麽韓信還是留不住,他一定還會走。
劉邦連忙道,“丞相認為韓信有才能,那就是有才能,我聽丞相的安排。”
我就納悶了,丞相為何對韓信的過往了如指掌呢?
蕭何微微一笑道:“漢王別忘了,在阿房宮裏我搶救了許多秦國書籍和各地方誌,裏麵就有韓信祖上的資料。”
劉邦佩服地點點頭。
“丞相受累了,你為國家追回了棟梁之材,來,以茶代酒敬丞相一杯。”
君臣二人相談甚歡。
“丞相,明天你讓韓信到我這裏報到吧。”
劉邦說道。
“等等,漢王你說啥?讓韓信登門拜訪?不可!牛人脾氣大,韓信一生氣甩手不幹了咋整?”
蕭何沒想到劉邦這麽沒誠意。
“丞相的意思是讓我去請韓信?”劉邦問。
“漢王,欲成大事,就得拿出點誠意來,不然怎能感動韓信為你披荊斬棘呢?”
蕭何勸劉邦禮賢下士。
“好好好,我的丞相,我不但去請,我還要去拜,行了吧。”
蕭何笑稱:“對,一定要拜,還要築壇拜!”
公元前206年,劉邦選了一個黃道吉日,沐浴更衣,清水潔麵,
搭高台為道壇,手捧帥印,氣宇昂昂地走上了高台。
當時軍中將士們都聽說劉邦要拜帥,像老將周勃、灌嬰、樊噲等人,覺得元帥非自己莫屬,
一個個穿得幹幹淨淨,打扮得漂漂亮亮,等著劉邦任命為元帥。
誰知一宣布名單,走上來接過帥印的是名不見經傳的韓信,
眾人不服,但是也沒有當場發飆。
這樣說吧,劉邦任命元帥的儀式搞得很隆重,給足了韓信麵子。
當時劉邦當著三軍將士們說:“以後韓信就是元帥,他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他說什麽,大家要聽,否則軍法從事!”
眾人同聲“遵命”。
儀式結束,大家散去,劉邦喊住韓信,問:“韓元帥,你打算用什麽辦法帶領將士們殺回關中?”
這個問題問的好,蕭何說韓信能力大,但是劉邦沒有見識過,隻是聽蕭何說如何如何。
劉邦雖然拜了韓信為元帥,但是心裏還是沒底,想摸摸韓信有幾斤幾兩?
“漢王,你說你和項羽誰的能力大,還有誰的軍隊實力強?”
韓信反問道。
“我不如項羽能力大,也不如項羽軍隊士兵多,如果憑我能力,一時半會兒殺不回關中。”
劉邦實話實說,我就是不如項羽。
“漢王,你不用妄自菲薄,把自己看的那麽低,你的軟實力已經超過了項羽。”
這不是韓信恭維劉邦,是韓信發自肺腑的 評價。
接下來韓信為劉邦分析了雙方的優勢和劣勢。
韓信說項羽在關中壞了名聲,而漢王約法三章,贏得了百姓的愛戴。
漢王取得了民心,項羽失了民心,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
漢王,這個道理不難理解吧?
另外項羽想讓“三秦將領”遏製漢王東出,關中百姓卻恨透了這三位將領——章邯、司馬欣和董翳。
這三人為了苟活,任憑項羽坑殺了20萬關中士兵。這三位將領,被關中百姓恨之入骨。
恨不能食其肉寢其皮,不義之師豈能勝乎?
劉邦拍手稱快,佩服韓信看問題之深透。
劉邦這回服了,然後說:“將軍擇日帶兵,西征可否?”
韓信搖頭道:“漢王,東征不急於一時,我要訓練好軍隊,讓他們聽我指揮,在時機成熟時,一舉拿下關中!”
“好,但憑元帥指揮。”
劉邦下放了軍權。
韓信接下來要訓練士兵,他要把漢軍整訓成一支聽指揮能打勝仗的威武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