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早就猜到是誰燒了屯糧點,項羽的主要囤糧點在河南睢陽,也就是今商丘市睢陽區。
這裏正是彭越活動的範圍,不是他又是誰?
讓項羽沒有想到的是,這回劉邦還增派了人馬,派盧婉和劉賈幫助彭越。
“不用多想,火燒屯糧點計策肯定是盧綰提出來的。”項羽暗暗思忖
這時盧婉和劉賈的作用,相當於劉邦為彭越派去的“指導員”,“土匪”部隊需要正確引導。
彭越這支遊擊隊在牽製項羽兵力起了重要作用,劉邦想把這支隊伍改編成正規軍。
“彭越啊,彭越,我不把你廢碎屍萬段,我枉為人也!”
項羽的憤怒可以相見。
項羽放棄進攻關中行動,回軍去打彭越,這恰恰中了張良的“調虎離山”計。
不知您發現項羽為何屢次被騙嗎?沒錯,就是項羽缺少像張良、陳平這樣的謀士。
曆史上明朝農民領袖李自成不就和項羽一樣嗎?
李自成本來有一個足智多謀的李岩,李岩為他提出“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明確了政治綱領,為義軍隊伍的發展壯大起了關鍵作用。
李自成的另一位神棍軍師牛金星,嫉妒李岩的才能。
屢次在李自成麵前汙蔑李岩將來要搶闖王的皇位,李自成一怒之下殺了李岩。
從此起義軍失去了“指導員”的約束,淪為賊寇,失了民心。
起義軍從鼎盛到衰敗隻用了81天,李自成最終失敗,在逃跑路上被人殺死。
回頭看項羽不就是李自成這樣的悲劇人物嗎?有一個出主意的範增卻不用,自以為是。
到後麵被張良陳平百般玩弄,悲哀啊項羽!
遠的不說,就說近在項羽眼前的敖倉,酈食其能看到這裏的重要性,對劉邦說:“得敖倉可得天下。”
假如項羽有一個謀士,就會建議他重視敖倉的作用,充分利用敖倉四通八達的水路,借此減輕陸路運糧的困難。
從彭越不斷截擊項羽糧道來看,項羽運糧主要靠陸路。
有可能睢陽是項羽最大的儲糧點,卻被彭越盧婉一把火燒成了灰。
項羽轉頭要打擊彭越。
此時彭越在他熟悉的梁地玩得正嗨,橫打豎打隨心所欲。
這正應了那句話:“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不到兩天的功夫,彭越就攻下了睢陽外黃等17座城池。
項羽率軍到達睢陽屯糧點一看,大火已經熄滅,所有的糧食變成了灰燼,偶爾還有零星的殘餘火苗在跳動。
不用再表述項羽有多憤怒,單看他攻城的架勢就知道有多憤怒!用“摧枯拉朽”這個詞形容再恰當不過。
彭越算是惹到了項羽,他原本是巨野澤盜賊,天不怕地不怕,唯獨怕項羽。
項羽就是他的克星,反過來也說的通,彭越打不過項羽,卻是項羽運糧道上的克星。
“我滴娘啊,項羽這是瘋了吧?盧婉劉賈,咱們還是逃命要緊,這要是讓項羽捉住,還不把咱們生吃活吞?”
彭越建議三十六計走為上。
三人確實沒其他辦法。
“要走就盡快走。否則來不及了!”劉賈道。
想法一致,接下來就是逃跑。
彭越一馬當先,盧婉斷後,三個人帶著部隊撕開一個口子,向東魏國都城臨淄逃去。
外黃城不到半天落入項羽手中。
項羽餘怒未消,發布命令讓城中15歲以上的男丁集中到城東。
他要屠城,要把外黃15歲以上的男丁活埋。
縱觀項羽之前泄憤方式就是屠城。
在此之前他對五座城池進行了大屠殺。
首先是襄城大屠殺:項羽奉命攻打襄城(今河南許昌南部),在攻下襄城後,項羽惱怒守軍將士的頑強抵抗和城中百姓不幫著他,為泄憤進行了屠城,坑殺全城平民。
第二是城陽大屠殺:還在楚王熊心手下為將時,項羽與劉邦共同奉命攻打城陽(今山東青島北部),在攻占城陽後,項羽采取了 屠城的方式來結束打掃戰場,殺光了輔助秦軍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殺:當時章邯率秦軍投降,項羽怕秦軍再次叛亂,隻留下降將章邯,其手下二十萬秦軍被項羽下令坑殺。
第四次是鹹陽大屠殺:項羽在攻入鹹陽後,火燒阿房宮,殺了秦朝降王子嬰和其子女,縱容部下對平民百姓進行燒 殺搶掠,把繁華的秦都變成了一片瓦礫。
第五次破齊大屠殺:項羽在破齊後,坑殺了齊相田榮的降卒,並縱兵進行燒殺搶掠,造成齊國與楚國水火不容,齊國多次反叛。
……
這次項羽沒逮住彭越,把憤怒發泄在外黃百姓身上。
城中百姓看到告示個個膽戰心驚,都知道項羽殘暴,動不動就屠城。
驚恐萬狀的百姓們不敢去集合,也不敢逃,逃也逃不脫,項羽派重兵把守住了城池出入口。
拖一會兒是一會兒,百姓們藏在家裏瑟瑟發抖,祈禱項羽放過他們。
就在這時,有個小孩走進楚軍軍營,小孩大約十三四歲光景。
“站住,小孩子不待在家裏亂走動,你是不是找死?”
哨兵嗬斥小孩道。
“軍爺,煩請通報一聲,我有一事求見霸王相告。”
“呀嘿!小孩子也想見霸王。有啥事給我說,我去通報。”
哨兵警惕性很高。
“事關重要,實在不是小的不相信軍爺,還是通報霸王一聲吧?就說外黃縣令門客之子求見大王,拜托了?”
說完小孩深施一禮。
哨兵很奇怪,這麽小的年紀卻說起話來不卑不亢,有禮有節。
“莫非是神童?小孩能對大王說些什麽呢?”哨兵出於好奇,轉身去通報項羽。
“一個小孩子要見我,能有什麽事呢?”同樣出於好奇,項羽讓小孩進見。
小孩麵見項羽禮畢,項羽賜座。
“你一個小孩子見我有什麽事?”項羽問。
“大王,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外黃縣令門客之子,今年13歲。”小孩說完看了霸王一眼。
霸王示意他接著說:“大王,您說我是不是您的臣民?”
“哈哈,這個問題還用問嗎?當然是了。”
“既然我是大王的子民,那麽大王就是子民的父母,孩子見父母很正常吧?”
這話說的有水平,小孩把項羽比作父母,父母能傷害自己的孩子嗎?項羽想為難小孩都不好意思了。
小孩這招叫先奉承項羽,讓項羽想發火都難為情。”
項羽見多識廣,怎能洞察不出小孩心理?頓時對小孩好感增加了十分。
項羽很佩服小孩的膽量和口才,想和小孩嘮嘮嗑。
“孩子,你有什麽事盡管直說。”項羽難得的心平氣和。
小孩道:“外黃百姓久仰大王威名,無不以追隨大王為榮,怎奈彭越賊寇猖獗,占據外黃,威脅百姓不許出城幫助大王……”
小孩意思是,外黃百姓知道大王愛戴百姓,無奈彭越占據外黃,百姓想幫大王也沒撤,一沒有家夥什,二來出不了城,隻能幹瞪眼。
說完這些話,小孩話鋒一轉道:“我聽傳言大王要屠城,我不相信,大王如堯舜禹般的人物,怎能殺盡城中百姓呢?
肯定有人造謠,大王應該及時平息謠言,再說屠城對大王有損無益。”
項羽再次刮目相看,這小孩說的話層層深入,不斷給我戴高帽,這是讓我收回成命的節奏。
項羽來了興趣,他要試試小孩有多高的水平。
“孩子,你說的話不無道理,你說屠城有損無益,隻要你說出有什麽損失,有什麽益處,我聽的合情合理,我就收回成命。”項羽道。
“大王,百姓猶如水,君王猶如魚,百姓隻想苟且活著。誰當君王他們也需要納糧,彭越來了,百姓沒反抗能力隻能逆來順受。
如果大王善待百姓,楚軍吃飯問題好解決,百姓納糧,殺了百姓對大王豈不是損失嗎?”
小孩思路清晰,清澈的眼神讓人憐愛。
小孩繼續道:“大王,您想一想,假如城中百姓幫著彭越對抗大王,大王能半日破城嗎?
如果外黃百姓齊心對抗大王,大王破城至少在十日以上。”
項羽一聽確實是這麽回事,但凡裏麵有些抵抗,也不可能半日破城。
此時項羽已打消了屠城念頭。
不過他為了進一步試探小孩的水平,問道:“孩子,說說不屠城有什麽好處?”
小孩道:“彭越占領了睢陽外黃等17座城,如果大王此時屠城,那麽另外城市的百姓會怎麽考慮?
既然投降是死,不降也是死,他們就會拚死抵抗,也許抵抗能夠有一條生路。
如果大王不屠城,其它城池就會紛紛獻城投降大王,即日可收複另外城池,兵不血刃難道這不是益處嗎?
項羽聽罷拍手叫好,即刻讓手下收回了成命。
外黃百姓死裏逃生,都以為是項羽良心發現,後來得知他們能逃生,是縣令門客兒子的功勞,無不挑大拇指稱讚。
想想古代13歲的小孩就有如此膽量和智慧,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除了打遊戲吃美食,還會什麽呢?
這裏正是彭越活動的範圍,不是他又是誰?
讓項羽沒有想到的是,這回劉邦還增派了人馬,派盧婉和劉賈幫助彭越。
“不用多想,火燒屯糧點計策肯定是盧綰提出來的。”項羽暗暗思忖
這時盧婉和劉賈的作用,相當於劉邦為彭越派去的“指導員”,“土匪”部隊需要正確引導。
彭越這支遊擊隊在牽製項羽兵力起了重要作用,劉邦想把這支隊伍改編成正規軍。
“彭越啊,彭越,我不把你廢碎屍萬段,我枉為人也!”
項羽的憤怒可以相見。
項羽放棄進攻關中行動,回軍去打彭越,這恰恰中了張良的“調虎離山”計。
不知您發現項羽為何屢次被騙嗎?沒錯,就是項羽缺少像張良、陳平這樣的謀士。
曆史上明朝農民領袖李自成不就和項羽一樣嗎?
李自成本來有一個足智多謀的李岩,李岩為他提出“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明確了政治綱領,為義軍隊伍的發展壯大起了關鍵作用。
李自成的另一位神棍軍師牛金星,嫉妒李岩的才能。
屢次在李自成麵前汙蔑李岩將來要搶闖王的皇位,李自成一怒之下殺了李岩。
從此起義軍失去了“指導員”的約束,淪為賊寇,失了民心。
起義軍從鼎盛到衰敗隻用了81天,李自成最終失敗,在逃跑路上被人殺死。
回頭看項羽不就是李自成這樣的悲劇人物嗎?有一個出主意的範增卻不用,自以為是。
到後麵被張良陳平百般玩弄,悲哀啊項羽!
遠的不說,就說近在項羽眼前的敖倉,酈食其能看到這裏的重要性,對劉邦說:“得敖倉可得天下。”
假如項羽有一個謀士,就會建議他重視敖倉的作用,充分利用敖倉四通八達的水路,借此減輕陸路運糧的困難。
從彭越不斷截擊項羽糧道來看,項羽運糧主要靠陸路。
有可能睢陽是項羽最大的儲糧點,卻被彭越盧婉一把火燒成了灰。
項羽轉頭要打擊彭越。
此時彭越在他熟悉的梁地玩得正嗨,橫打豎打隨心所欲。
這正應了那句話:“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不到兩天的功夫,彭越就攻下了睢陽外黃等17座城池。
項羽率軍到達睢陽屯糧點一看,大火已經熄滅,所有的糧食變成了灰燼,偶爾還有零星的殘餘火苗在跳動。
不用再表述項羽有多憤怒,單看他攻城的架勢就知道有多憤怒!用“摧枯拉朽”這個詞形容再恰當不過。
彭越算是惹到了項羽,他原本是巨野澤盜賊,天不怕地不怕,唯獨怕項羽。
項羽就是他的克星,反過來也說的通,彭越打不過項羽,卻是項羽運糧道上的克星。
“我滴娘啊,項羽這是瘋了吧?盧婉劉賈,咱們還是逃命要緊,這要是讓項羽捉住,還不把咱們生吃活吞?”
彭越建議三十六計走為上。
三人確實沒其他辦法。
“要走就盡快走。否則來不及了!”劉賈道。
想法一致,接下來就是逃跑。
彭越一馬當先,盧婉斷後,三個人帶著部隊撕開一個口子,向東魏國都城臨淄逃去。
外黃城不到半天落入項羽手中。
項羽餘怒未消,發布命令讓城中15歲以上的男丁集中到城東。
他要屠城,要把外黃15歲以上的男丁活埋。
縱觀項羽之前泄憤方式就是屠城。
在此之前他對五座城池進行了大屠殺。
首先是襄城大屠殺:項羽奉命攻打襄城(今河南許昌南部),在攻下襄城後,項羽惱怒守軍將士的頑強抵抗和城中百姓不幫著他,為泄憤進行了屠城,坑殺全城平民。
第二是城陽大屠殺:還在楚王熊心手下為將時,項羽與劉邦共同奉命攻打城陽(今山東青島北部),在攻占城陽後,項羽采取了 屠城的方式來結束打掃戰場,殺光了輔助秦軍抵抗的全城平民。
第三次新安大屠殺:當時章邯率秦軍投降,項羽怕秦軍再次叛亂,隻留下降將章邯,其手下二十萬秦軍被項羽下令坑殺。
第四次是鹹陽大屠殺:項羽在攻入鹹陽後,火燒阿房宮,殺了秦朝降王子嬰和其子女,縱容部下對平民百姓進行燒 殺搶掠,把繁華的秦都變成了一片瓦礫。
第五次破齊大屠殺:項羽在破齊後,坑殺了齊相田榮的降卒,並縱兵進行燒殺搶掠,造成齊國與楚國水火不容,齊國多次反叛。
……
這次項羽沒逮住彭越,把憤怒發泄在外黃百姓身上。
城中百姓看到告示個個膽戰心驚,都知道項羽殘暴,動不動就屠城。
驚恐萬狀的百姓們不敢去集合,也不敢逃,逃也逃不脫,項羽派重兵把守住了城池出入口。
拖一會兒是一會兒,百姓們藏在家裏瑟瑟發抖,祈禱項羽放過他們。
就在這時,有個小孩走進楚軍軍營,小孩大約十三四歲光景。
“站住,小孩子不待在家裏亂走動,你是不是找死?”
哨兵嗬斥小孩道。
“軍爺,煩請通報一聲,我有一事求見霸王相告。”
“呀嘿!小孩子也想見霸王。有啥事給我說,我去通報。”
哨兵警惕性很高。
“事關重要,實在不是小的不相信軍爺,還是通報霸王一聲吧?就說外黃縣令門客之子求見大王,拜托了?”
說完小孩深施一禮。
哨兵很奇怪,這麽小的年紀卻說起話來不卑不亢,有禮有節。
“莫非是神童?小孩能對大王說些什麽呢?”哨兵出於好奇,轉身去通報項羽。
“一個小孩子要見我,能有什麽事呢?”同樣出於好奇,項羽讓小孩進見。
小孩麵見項羽禮畢,項羽賜座。
“你一個小孩子見我有什麽事?”項羽問。
“大王,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外黃縣令門客之子,今年13歲。”小孩說完看了霸王一眼。
霸王示意他接著說:“大王,您說我是不是您的臣民?”
“哈哈,這個問題還用問嗎?當然是了。”
“既然我是大王的子民,那麽大王就是子民的父母,孩子見父母很正常吧?”
這話說的有水平,小孩把項羽比作父母,父母能傷害自己的孩子嗎?項羽想為難小孩都不好意思了。
小孩這招叫先奉承項羽,讓項羽想發火都難為情。”
項羽見多識廣,怎能洞察不出小孩心理?頓時對小孩好感增加了十分。
項羽很佩服小孩的膽量和口才,想和小孩嘮嘮嗑。
“孩子,你有什麽事盡管直說。”項羽難得的心平氣和。
小孩道:“外黃百姓久仰大王威名,無不以追隨大王為榮,怎奈彭越賊寇猖獗,占據外黃,威脅百姓不許出城幫助大王……”
小孩意思是,外黃百姓知道大王愛戴百姓,無奈彭越占據外黃,百姓想幫大王也沒撤,一沒有家夥什,二來出不了城,隻能幹瞪眼。
說完這些話,小孩話鋒一轉道:“我聽傳言大王要屠城,我不相信,大王如堯舜禹般的人物,怎能殺盡城中百姓呢?
肯定有人造謠,大王應該及時平息謠言,再說屠城對大王有損無益。”
項羽再次刮目相看,這小孩說的話層層深入,不斷給我戴高帽,這是讓我收回成命的節奏。
項羽來了興趣,他要試試小孩有多高的水平。
“孩子,你說的話不無道理,你說屠城有損無益,隻要你說出有什麽損失,有什麽益處,我聽的合情合理,我就收回成命。”項羽道。
“大王,百姓猶如水,君王猶如魚,百姓隻想苟且活著。誰當君王他們也需要納糧,彭越來了,百姓沒反抗能力隻能逆來順受。
如果大王善待百姓,楚軍吃飯問題好解決,百姓納糧,殺了百姓對大王豈不是損失嗎?”
小孩思路清晰,清澈的眼神讓人憐愛。
小孩繼續道:“大王,您想一想,假如城中百姓幫著彭越對抗大王,大王能半日破城嗎?
如果外黃百姓齊心對抗大王,大王破城至少在十日以上。”
項羽一聽確實是這麽回事,但凡裏麵有些抵抗,也不可能半日破城。
此時項羽已打消了屠城念頭。
不過他為了進一步試探小孩的水平,問道:“孩子,說說不屠城有什麽好處?”
小孩道:“彭越占領了睢陽外黃等17座城,如果大王此時屠城,那麽另外城市的百姓會怎麽考慮?
既然投降是死,不降也是死,他們就會拚死抵抗,也許抵抗能夠有一條生路。
如果大王不屠城,其它城池就會紛紛獻城投降大王,即日可收複另外城池,兵不血刃難道這不是益處嗎?
項羽聽罷拍手叫好,即刻讓手下收回了成命。
外黃百姓死裏逃生,都以為是項羽良心發現,後來得知他們能逃生,是縣令門客兒子的功勞,無不挑大拇指稱讚。
想想古代13歲的小孩就有如此膽量和智慧,看看我們現在的孩子,除了打遊戲吃美食,還會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