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後遇到的難題一個接著一個,有些事容易解決,比如政治軍事等方麵的事,有張良、陳平、灌嬰等人協助解決。
新出現了一件事,這些人可幫不上忙,也沒有先例可循。
你知道是什麽事嗎?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劉邦去看望老爹劉太公。
假如放在過去,劉太公教訓一下劉邦別總喝酒。
如今身份不同了,劉邦成了皇帝,劉太公要講君臣之禮,恭聽兒子有什麽吩咐。
按劉太公的話說:“兒啊!你是一國之君,當爹的決不能帶頭壞了君臣之禮。
做皇上最要講究尊嚴,這樣才能臣服天下!”
如此一來尷尬了,劉太公要對兒子行跪拜之禮。
按照大臣和百姓對皇上的禮節,劉太公應該跪迎劉邦的到來。
皇上是萬民之主,劉太公是小老百姓,劉邦稱帝是靠自己打拚得來的江山,可不是繼承老爹的天下。
劉太公除了有十幾畝薄田還有什麽呢?況且這些田產和家產劉邦分毫未取,都留給了哥哥。
按道理來說,劉太公也是劉邦的子民,跪拜劉邦理所當然。
但是這又違背倫常,哪有當爹的跪拜兒子呢?
劉太公跪拜劉邦這是折劉邦的壽命。
所以當太公要行跪拜禮時,被劉邦一把扶起。
劉邦心想:“這以後還能不能看望老父親?每次來都這樣尷尬,如何化解呢?”
“秦始皇稱帝後,他爹是如何做的呢?”劉邦心想。
“啊!我想起來了,秦始皇稱帝後,他老爹秦莊襄王已經去世,不存在這個難堪局麵!
秦始皇他爹也是,你多活幾年不行嗎?把這個難題留給了我!”
劉邦一時沒了主意。
到後來,有人給劉太公出主意說,“隻要你兒子來看望你,你就拿著笤帚把大門口掃幹淨。
然後恭敬站在大門旁邊恭候你兒子的到來。”
“這樣也不是長久辦法,老爺子年齡這麽大了,還站在門前恭迎。”劉邦於心不忍。
還得說劉邦腦瓜活絡,他突然想出了加封他老爹的辦法:封劉太公為太上皇。
太上皇就是皇上他爹的意思,“總算帶上了一個“皇”字,級別提高,也就不要跪拜兒子了。”劉邦長長舒了一口氣。
這個難題被劉邦破解,從此以後,隻要皇上的爹活著,“太上皇”成了規製。
“太上皇”這個稱呼就是劉邦發明的。這正應了那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
……
洛陽城南宮:劉邦正讓兩個妃子給他洗腳。
太監趙挫尖著嗓子傳話道:“皇上,虞將軍求見。”
“臥槽!每當我洗腳就有人求見,成特麽規律了!”
劉邦趿拉上鞋道:“進來吧,小樣這麽早來見我何事?”
原來虞將軍帶著老鄉婁敬前來拜見劉邦。
婁敬要向劉邦談談遷都的事情,他要求見劉邦肯定被拒絕,隻好找到老鄉虞將軍幫忙引見一下。
婁敬是誰呢?婁敬是山東臨淄人,當時是名小老百姓,後來成了劉邦手下重要的謀士。
婁敬當時被征發到關中服勞役,路過洛陽,突發奇想,“我特麽的有知識有文化,聽說劉邦很賢明,我何不提個遷都建議,說不定我這勞役能免了。”
想到這些要付諸行動,於是婁敬就找到了老鄉虞將軍。
虞將軍明白了婁敬意思,道:“老鄉,你見皇上總得換身衣服吧?你看你穿的這一身,破棉襖破棉褲,還戴頂軍裝綠的破帽子。”
說著話,虞將軍把自己沒穿過的新衣服給婁敬,讓他換下破衣服。
“將軍,我給皇上提建議,穿著什麽衣服就是什麽衣服,我是不換的!”
婁敬的意思是,假如劉邦以貌取人、以衣取人,他扭頭就走,決不提建議。
他認為這樣的皇帝不值得他提建議。婁敬就是這麽特色。
“行了,就依你”虞將軍拗不過婁敬,帶上他來見劉邦。
劉邦辦事比較講效率,“說吧,有啥事找我?”
“皇上,你應該遷都,洛陽不適合!”婁敬也不含糊,直接亮明觀點。
“你是誰啊?讓我遷都就遷都?你以為這是過家家?今天住膩了,明天搬別處?”
“皇上你先別急,我問你一個問題,您定都洛陽是不是效仿西周做法?”
“對啊!周朝立國790年,不值得效仿嗎?”
“皇上,西周最初建都是鎬京(在今西安市長安區),是周武王建的,因其東北有鎬水,故此起名鎬京。
人家老周家穩定局勢後,為了加強對中原和東方的統治,周公旦決定在洛水和伊水彎曲處的這片平原修建東都洛邑(洛陽)。
並推行分封製,將周族子弟、姻親功臣等分封出去建立諸侯國,製定禮樂,西周才穩定發展起來。”
劉邦道:“這些我知道,我也分封了我子孫和功臣了,有差別嗎?”
“當然有了,西周是穩定局麵才東出洛陽的,西周定都洛陽是為了諸侯國繳納皇糧方便,而陛下剛剛建立國家,能和西周相比嗎?”
婁敬一句話問住了劉邦。
他繼續道:“陛下別忘了和楚霸王爭奪天下死了多少人?這些人上有父母下有兒女,家破人亡傷痕累累,難道都那麽忠誠皇上嗎?
一旦局勢有變,洛陽一馬平川無屏障可守,失天下可在彈指一揮間。”
婁敬的意思是洛陽戰略縱深不夠深遠,不如遷都到關中。
“關中四麵有屏障,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東有崤山和函穀關,又有秦川八百裏肥沃的土地,進可控製東部諸侯國,退可以憑險據守。
有這樣好的地方皇上放著不定都,豈不是暴殄天物?”
說實話婁敬的層層分析最終打動了劉邦,不過他當時沒有表態,他要征求一下張良的意見。
張良也認同婁敬的分析。
劉邦又征求將士們意思,這些將領多是山東人(崤山以東的人,指東方諸侯國人),不願意遠離家鄉,反對遷都關中,說秦朝定都鹹陽,你看二世而亡。
權衡利弊,劉邦最終還是決定遷都關中。
由於秦皇宮鹹陽被項羽放火燒成了瓦礫,劉邦先讓蕭何在鹹陽東南相鄰的長安修建都城,等建好後就遷都長安。
總結一下就是,劉邦於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稱帝,最初定都洛陽,後經婁敬勸說,於五月遷都長安。
因此,劉邦在洛陽定都大約隻有三、四個月。
婁敬提遷都有功,劉邦免其勞役,拜其為郎中,號奉春君。
看到了吧?有個好口才和好頭腦多麽重要,一個遷都建議讓婁敬跨越了階層,從底層一躍成了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賜其“劉”姓,婁敬也稱劉敬。
新出現了一件事,這些人可幫不上忙,也沒有先例可循。
你知道是什麽事嗎?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劉邦去看望老爹劉太公。
假如放在過去,劉太公教訓一下劉邦別總喝酒。
如今身份不同了,劉邦成了皇帝,劉太公要講君臣之禮,恭聽兒子有什麽吩咐。
按劉太公的話說:“兒啊!你是一國之君,當爹的決不能帶頭壞了君臣之禮。
做皇上最要講究尊嚴,這樣才能臣服天下!”
如此一來尷尬了,劉太公要對兒子行跪拜之禮。
按照大臣和百姓對皇上的禮節,劉太公應該跪迎劉邦的到來。
皇上是萬民之主,劉太公是小老百姓,劉邦稱帝是靠自己打拚得來的江山,可不是繼承老爹的天下。
劉太公除了有十幾畝薄田還有什麽呢?況且這些田產和家產劉邦分毫未取,都留給了哥哥。
按道理來說,劉太公也是劉邦的子民,跪拜劉邦理所當然。
但是這又違背倫常,哪有當爹的跪拜兒子呢?
劉太公跪拜劉邦這是折劉邦的壽命。
所以當太公要行跪拜禮時,被劉邦一把扶起。
劉邦心想:“這以後還能不能看望老父親?每次來都這樣尷尬,如何化解呢?”
“秦始皇稱帝後,他爹是如何做的呢?”劉邦心想。
“啊!我想起來了,秦始皇稱帝後,他老爹秦莊襄王已經去世,不存在這個難堪局麵!
秦始皇他爹也是,你多活幾年不行嗎?把這個難題留給了我!”
劉邦一時沒了主意。
到後來,有人給劉太公出主意說,“隻要你兒子來看望你,你就拿著笤帚把大門口掃幹淨。
然後恭敬站在大門旁邊恭候你兒子的到來。”
“這樣也不是長久辦法,老爺子年齡這麽大了,還站在門前恭迎。”劉邦於心不忍。
還得說劉邦腦瓜活絡,他突然想出了加封他老爹的辦法:封劉太公為太上皇。
太上皇就是皇上他爹的意思,“總算帶上了一個“皇”字,級別提高,也就不要跪拜兒子了。”劉邦長長舒了一口氣。
這個難題被劉邦破解,從此以後,隻要皇上的爹活著,“太上皇”成了規製。
“太上皇”這個稱呼就是劉邦發明的。這正應了那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
……
洛陽城南宮:劉邦正讓兩個妃子給他洗腳。
太監趙挫尖著嗓子傳話道:“皇上,虞將軍求見。”
“臥槽!每當我洗腳就有人求見,成特麽規律了!”
劉邦趿拉上鞋道:“進來吧,小樣這麽早來見我何事?”
原來虞將軍帶著老鄉婁敬前來拜見劉邦。
婁敬要向劉邦談談遷都的事情,他要求見劉邦肯定被拒絕,隻好找到老鄉虞將軍幫忙引見一下。
婁敬是誰呢?婁敬是山東臨淄人,當時是名小老百姓,後來成了劉邦手下重要的謀士。
婁敬當時被征發到關中服勞役,路過洛陽,突發奇想,“我特麽的有知識有文化,聽說劉邦很賢明,我何不提個遷都建議,說不定我這勞役能免了。”
想到這些要付諸行動,於是婁敬就找到了老鄉虞將軍。
虞將軍明白了婁敬意思,道:“老鄉,你見皇上總得換身衣服吧?你看你穿的這一身,破棉襖破棉褲,還戴頂軍裝綠的破帽子。”
說著話,虞將軍把自己沒穿過的新衣服給婁敬,讓他換下破衣服。
“將軍,我給皇上提建議,穿著什麽衣服就是什麽衣服,我是不換的!”
婁敬的意思是,假如劉邦以貌取人、以衣取人,他扭頭就走,決不提建議。
他認為這樣的皇帝不值得他提建議。婁敬就是這麽特色。
“行了,就依你”虞將軍拗不過婁敬,帶上他來見劉邦。
劉邦辦事比較講效率,“說吧,有啥事找我?”
“皇上,你應該遷都,洛陽不適合!”婁敬也不含糊,直接亮明觀點。
“你是誰啊?讓我遷都就遷都?你以為這是過家家?今天住膩了,明天搬別處?”
“皇上你先別急,我問你一個問題,您定都洛陽是不是效仿西周做法?”
“對啊!周朝立國790年,不值得效仿嗎?”
“皇上,西周最初建都是鎬京(在今西安市長安區),是周武王建的,因其東北有鎬水,故此起名鎬京。
人家老周家穩定局勢後,為了加強對中原和東方的統治,周公旦決定在洛水和伊水彎曲處的這片平原修建東都洛邑(洛陽)。
並推行分封製,將周族子弟、姻親功臣等分封出去建立諸侯國,製定禮樂,西周才穩定發展起來。”
劉邦道:“這些我知道,我也分封了我子孫和功臣了,有差別嗎?”
“當然有了,西周是穩定局麵才東出洛陽的,西周定都洛陽是為了諸侯國繳納皇糧方便,而陛下剛剛建立國家,能和西周相比嗎?”
婁敬一句話問住了劉邦。
他繼續道:“陛下別忘了和楚霸王爭奪天下死了多少人?這些人上有父母下有兒女,家破人亡傷痕累累,難道都那麽忠誠皇上嗎?
一旦局勢有變,洛陽一馬平川無屏障可守,失天下可在彈指一揮間。”
婁敬的意思是洛陽戰略縱深不夠深遠,不如遷都到關中。
“關中四麵有屏障,南有秦嶺,北有黃土高原,東有崤山和函穀關,又有秦川八百裏肥沃的土地,進可控製東部諸侯國,退可以憑險據守。
有這樣好的地方皇上放著不定都,豈不是暴殄天物?”
說實話婁敬的層層分析最終打動了劉邦,不過他當時沒有表態,他要征求一下張良的意見。
張良也認同婁敬的分析。
劉邦又征求將士們意思,這些將領多是山東人(崤山以東的人,指東方諸侯國人),不願意遠離家鄉,反對遷都關中,說秦朝定都鹹陽,你看二世而亡。
權衡利弊,劉邦最終還是決定遷都關中。
由於秦皇宮鹹陽被項羽放火燒成了瓦礫,劉邦先讓蕭何在鹹陽東南相鄰的長安修建都城,等建好後就遷都長安。
總結一下就是,劉邦於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稱帝,最初定都洛陽,後經婁敬勸說,於五月遷都長安。
因此,劉邦在洛陽定都大約隻有三、四個月。
婁敬提遷都有功,劉邦免其勞役,拜其為郎中,號奉春君。
看到了吧?有個好口才和好頭腦多麽重要,一個遷都建議讓婁敬跨越了階層,從底層一躍成了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賜其“劉”姓,婁敬也稱劉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