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率領文武大臣遷都長安,漢五年(公元前202年)九月,劉邦下令諸侯之子遷徙到關中,以鞏固新都,並下令修建長樂宮。


    長樂宮是在秦代興樂宮基礎上興建起來的一組宮殿,在蕭何監理下,工程很快完成。


    隨後,劉邦把老爹劉太公、老婆呂雉、兒子劉盈以及戚夫人、兒子劉如意統統遷入了長樂宮,一家人享受著天倫之樂。


    有句話叫做:“沒有受不了的罪,卻有享不了的福。”劉邦的老爹劉太公犯了想家的毛病。


    劉太公住不慣豪華宮殿。


    其實不難理解,你看現在農村的老人,去城裏兒子高樓大廈家裏去住,他也住不習慣。


    好多老人覺得在城裏沒有人說話,鄰居老死不相往來,不如在農村,老鄉親們在一起熱熱鬧鬧多好!


    劉太公戀家,三番五次對侍衛說要回豐邑。


    劉邦看出了老父親的心思,於是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召來能工巧匠吳寬:“吳師傅,你帶人去我老家豐邑,把我家的房子,鄰居,街道、橋梁、田野,用畫筆1:1描繪下來。”


    古代工匠身兼畫家本領,比如畫家齊白石最早就是做木匠活的。


    原來劉邦要把豐邑的家鄉場景仿製出來,選擇在酈邑這個地方建造好,讓老父親居住。


    房子街道場景仿造的栩栩如生,劉邦又把家鄉老百姓遷一部分過來,陪伴在劉太公身邊嘮嗑,解除老爹的寂寞。


    最後劉邦改酈邑為新豐宮。


    自此劉太公再也不嚷嚷著回老家了。


    ……


    長樂宮:劉邦讓三名侍女洗腳丫子。


    太監趙挫尖著嗓子傳話道:“皇上,博士叔孫通求見。”


    “奶奶個腿,我一洗腳準有人求見,這特麽成了規律。”劉邦沒好氣嘟囔著。


    這裏有必要介紹一下叔孫通。叔孫通複姓叔孫,單字通,薛邑人,即今山東棗莊人。


    年輕時,叔孫通拜孔子的第八世孫孔鮒為師,學習儒法。


    叔孫通可沒他老師孔鮒正直和高風亮節。


    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鮒把所有的著作藏在了牆壁夾層內,使孔家的經典書本免於浩劫。


    叔孫通最初是秦朝的待詔博士,博士是指知識淵博之士的意思,即百事通。


    陳勝吳廣起義後,秦二世問大臣們發生了什麽事,有的說陳勝吳廣農民起義了,有的說是盜賊造反。


    秦二世就問叔孫通怎麽看這件事?


    “皇上,區區一幫毛賊,何必把他們放在唇齒之間,各處郡守就把他們拿下了!”


    秦二世一聽十分高興,隨後把說陳勝吳廣造反的人統統罷了官,叔孫通受到了獎賞。


    從此“何足掛齒”這句成語問世了。


    事後同僚們紛紛指責叔孫通不講真話,專挑皇帝愛聽的話說,不講原則糊弄皇上。


    最後叔孫通害怕秦二世找他的毛病,打起鋪蓋就偷偷溜走投靠了陳勝。


    陳勝吳廣被鎮壓後,叔孫通轉身投奔了項梁。


    項梁被章邯打敗自殺後,叔孫通轉身投靠了項羽,後投義帝麾下。


    項羽失敗後,這不投奔了劉邦。


    這次叔孫通求見劉邦,是要為朝廷製定禮儀。


    叔孫通拜見劉邦道:“皇上,我聽說您的文武大臣不講禮儀,尤其是那些武將,喝了酒耍酒瘋,有的往大殿上尿泡,有的用劍砍宮殿的柱子,沒有君臣之禮。”


    “叔孫先生,你說的一點沒錯,這些大老粗不懂文明禮貌。”


    原來劉邦膩歪秦朝的嚴苛法律和繁文縟禮,把秦朝禮儀廢除了。


    還有劉邦最厭惡儒生,有一次還往儒生帽子裏尿尿。


    這些事叔孫通早就了解,為了避免給劉邦留下酸儒印象,他這次見劉邦時,特意脫下寬鬆長袖的儒生服,換上了短衣窄袖的楚人服飾。


    劉邦果然對叔孫通增加了五分好感,滿口應允讓叔孫通試試看。同時提出禮儀宜簡單好學不宜太繁瑣。


    “皇上你放心,三皇和五帝的禮儀各不相同,我根據秦朝禮儀,結合咱們大漢朝的實際情況,因地製宜設計一套行之有效的漢家禮儀。”


    劉邦點頭稱是,道:“先生去組織人選演練吧,等演練差不多了,你再訓練這些文臣武將們。有什麽要求盡管提,朝廷全力支持你。”


    叔孫通拜辭而去。


    ……


    漢朝的禮儀均來自孔子的故鄉曲阜,這裏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


    叔孫通趕赴曲阜要召集三百名儒生,幫助他一起製定漢家禮儀。找來找去還差兩人。


    最終還是湊齊了兩人。


    誰知這二人譏笑叔孫通隻會鑽空子拍馬屁謀取利益。說他伺候了許多領導,是個投機者,不是真正的儒家大師,拒絕跟著他混!


    兩個儒生還說:“戰爭造成的死人沒下葬,傷者還在流血,製定什麽禮儀?


    百年盛世才有資格講禮儀。到處是像你這樣的小人,和誰講禮儀?”


    二人堅決不加入叔孫通團隊。


    叔孫通無奈搖搖頭,“真是酸儒,不識時務,莫非離開你二人就不製定禮儀了?”


    叔孫通帶著298名儒生和其門生,馬不停蹄回到了長安。


    叔孫通和弟子儒生找了一塊平坦的廣場開始了演練。


    為了減少人力成本,叔孫通用繩子順成直線,用地上的小草搓成小草人,代替朝中的大臣。


    在司儀主持下,小草人或站立或屈膝跪拜,動作統一行動一致。


    就這樣演練半個月後,叔孫通覺得弟子們掌握的差不多了。


    請來劉邦和陳平等人來觀看,讓這些人提提意見,也好讓皇上提前熟悉一下大致程序。


    劉邦一看心中大喜,這套禮儀十分簡單卻不失內涵。劉邦就怕繁文縟節,怕自己記不住,也讓臣子們厭煩。


    叔孫通創建這套漢家禮儀並沒有費多大勁,他把夏商周的禮儀精華抽出來,結合漢朝實際情況編排好這套禮儀。


    有些事順勢而為如順水行舟,有事半功倍之效果。


    叔孫通能夠變通看問題,不像一些酸儒食古不化。


    我發現我越來越崇拜叔孫通了,他用智慧發揮出自己的才能。


    劉邦心想:“用禮儀約束這些草根將領十分給力,讓他們知道誰是主子誰是臣下,必須形成尊卑觀念,以後再也沒有喝醉酒以劍擊柱這種事情發生了。”


    叔孫通用繩子和小草人訓練禮儀的辦法,受到漢高祖的高度讚揚。


    在十月來臨之前,劉邦讓所有文武大臣都去郊外跟叔孫通認真學習禮儀。


    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宮廷中的每個人在禮儀中都明確自己的位置,曆史上把這件事叫做“綿蕞習儀”。


    叔孫通就是通過“傳幫帶”的辦法,把他創建的這套禮儀普及下去。由於是第一次出現這種新式禮儀,其含金量還是蠻高的。


    劉邦大悅賞叔孫通五百兩黃金。


    叔孫通把這些獎賞都分給了那些儒生和自己的弟子,眾人齊讚老師是孔聖人在世。


    然而有一件事卻被弟子們詬病,那就是老師向皇上舉薦外人,卻不舉薦弟子門生。


    叔孫通把一些豪俠、屠夫、痞子們推薦給劉邦,卻不把滿腹經綸的弟子們推薦給皇上。


    有一位弟子就把指責老師的話傳給了叔孫通。


    叔孫通道:“天下不太平年代,皇上需要莽夫為他打江山,弟子們幫皇上守江山可以。


    大家先別著急,我會在適當時機把你們推薦給皇上。”


    “老師眼光看得遠,要在恰當形勢下推薦人才。”高!實在是高!


    弟子們深深佩服老師的深謀遠慮,到後來叔孫通都把弟子推薦給給了劉邦。


    秦漢初年推行的曆法是顓頊曆,即每年十月初一為新年第一天,也就是人們在十月初一過新年。


    “正好大臣們也演練差不多了,何不借新年酒會正式實施禮儀呢?”


    叔孫通向劉邦提出自己的建議。


    “哈哈,愛卿,我正有此意,咱倆想到一起了!”劉邦深以為然。


    到了初一這一天,文武百官提前得到了通知,說今天是禮儀考試,大家把平時學習的動作做標準,表現好的有賞,做的差的受罰。


    上朝時刻已到!司禮官指揮管弦樂鍾罄一起齊鳴,劉邦乘龍輦由遠而來。


    文臣提前站在東邊,麵向西,武將站得筆直列陣西邊,麵向東。劉邦下龍輦入坐龍椅。


    司禮官一聲跪拜,文武大臣齊刷刷磕頭行跪拜禮。


    “各位愛卿平身。”劉邦說道。


    眾人齊刷刷站了起來。


    “賜酒!”劉邦宣布新年酒會開始。


    文武眾臣按照級別一個個向劉邦敬酒,秩序井然,沒有大聲喧嘩。


    偶爾有站錯隊的被司禮官請了出去罰站。


    “別人喝酒你看著,誰也不願意受罰。”所以人人神情肅穆加倍小心,偌大的朝堂上除了聽到司禮官的號令聽不到任何雜音。


    劉邦樂開了花,酒量超常發揮,居然打了一圈。


    “奶奶個腿,我平生第一次感到當皇帝的牛b,這種居高臨下的感覺真爽,叔孫通果然是人才。”


    劉邦過了一個快樂的新年酒會。


    此後叔孫通成了大漢第一儒家大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