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劉恒為人寬厚仁慈,周勃一直在“號”皇上的脈搏。


    “這個皇帝看上去很老實,看我以後如何拿捏他!”


    有時候寬厚仁慈被視為善良好欺,一旦判定皇上軟弱好欺,周勃就會變得強硬不恭。


    這是人的本性。


    當初文帝感念周勃誅呂有功,每次下朝後,都是起身目送周勃離去。


    周勃為此洋洋得意,在文帝麵前愈發變得不恭起來。


    具體表現是,每次從文帝麵前走過都是仰首挺胸,其他臣子則是低著頭亦步亦趨。


    對此,劉恒手下的郎中袁盎看不下去了,郎中是圍在皇帝身邊出謀劃策的人。


    他對劉恒說:


    “皇上,君臣必須尊卑有序,不能本末倒置,君要有君的威嚴,臣要有臣的卑微。


    是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袁盎的意思是,當皇帝吃不吃一定要端著,不能讓臣子們摸清你的脾氣。


    還說君臣之間的較量,不進則退。這些臣子們不吃好草,你給他點光他就燦爛!


    袁盎分析的沒毛病,這就是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的道理!


    最後袁盎說:“皇上乃一國之君,一定要穩住身段。”~~~


    袁盎,楚地人,他的父親曾是一名江洋大盜,後被官府逮捕杖斃。


    他的哥哥袁噲,在父親死後,為避禍就帶著弟弟袁盎遷徙到了安陵。


    安陵在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東北。


    恰好這一年周勃招兵,袁噲就當兵投奔了周勃,後來成了周勃的得力幹將。


    袁盎在呂後當權時,做了呂祿手下的門客。


    諸呂被鏟除,袁噲求周勃救下了弟弟,並為弟弟安排做了文帝的謀士。


    也就是說周勃對袁盎有救命之恩,當時隻要是諸呂手下的人,都難逃懲罰。


    為此周勃對袁噲道:“你弟弟真不夠意思,我對他有救命之恩,他卻在文帝麵前說我的壞話。”


    袁盎確實在文帝麵前說過周勃的不是。


    比如說周勃在文帝麵前表現的狂妄自大,讓文帝端起威嚴的架子。


    文帝聽從袁盎的話,逐漸對周勃變得嚴肅冷峻,周勃收到了信號,從此收斂了許多。


    後來打聽到是袁盎教給皇帝這樣做的。


    還有一次,劉恒稱讚周勃是社稷功臣,袁盎急忙糾正道:


    “皇上,周勃配不上社稷功臣,社稷功臣是隨國家興亡而同步進行。興,為國盡力,亡,為國捐軀。


    諸呂猖狂時,周勃選擇了隱忍,而不是拚死抗爭!


    而當呂後死後,群臣激憤要鏟除諸呂,周勃是太尉,掌管兵權,


    隻是迎合眾臣發動政變,這才立下了首功,他不過運氣好罷了。”


    文帝一聽有道理,對周勃不再尊敬。


    ……


    說到運氣好,還沒人比得過劉恒。


    劉恒不爭不搶就當上了皇帝,莫非這就是仁者無敵的道理?


    為此劉恒特別感恩,相信好人必有好報。


    他當上皇帝後,第一件事就是開展尊老活動,對全國6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不同程度的補貼。


    比如七八十歲的老人,每年冬天補助5斤棉絮,三斤火炭,90歲的老人增加一倍。


    文帝開了在全國優撫老人的先河。


    事出有因,文帝從小孝敬他的母親薄姬,這就培養了他尊老的優良品質。


    有一次母親病了,劉恒就守在母親床前,衣不解帶,日夜守候熬煎湯藥,


    為了掌握好湯藥的溫度不涼不熱,文帝親嚐湯藥,侍奉母親達三年之久,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文帝破除了這種說法,為此劉恒被列入了“二十四孝”中,“親嚐湯藥”是其中的一孝。


    如今的社會,恰恰缺少劉恒孝敬老人的這種品質。


    劉恒還是一個知恩圖報的皇帝,稱帝不久加封宋昌為壯武侯,其他劉氏諸侯王皆增加了食邑。~~~


    轉眼三年過去了,群臣請求劉恒早立太子。


    劉恒道:“我何德何能?不能霸住劉氏江山不放,我隻做一任皇帝,大家從劉氏後人中選一個當太子吧。”


    其實這是劉恒故作姿態,等著大臣們否定他的提議。


    大臣們都是政治老油條,還能猜不出劉恒這點小心思?


    “皇上英明,百世不遇的明君,不貪吃貪占,超過了高祖皇帝!”


    大臣們不吝嗇讚美之詞,最後畫風一轉道:


    “太子是國家之根本,皇上仁慈寬厚,其後人一定類父,旁枝末葉非正統。


    再說國家政策有一個延續性,太子是皇上的骨肉,自然竭力扶持,太子穩,國家穩!


    最後不忘提醒劉恒,不能像秦始皇那樣不立太子,造成國家混亂。”


    劉恒心中偷著樂,但是臉上卻很嚴肅。


    “眾位愛卿,聽人勸吃飽飯,我劉恒少數服從多數,就依眾臣之言。”


    “三辭三讓”流程做完,劉恒不再裝13,欣然接受。


    劉恒傳旨:“立10歲的劉啟為太子,擺宴三日以示慶賀。”


    ……


    劉啟是文帝的第五子,其母竇夫人,是劉恒的寵妃。


    說起劉啟能當上太子,也是機緣巧合,巧合的讓人懷疑人生。


    劉啟出生後,他上麵的4個哥哥,也就是代王劉恒的王妃,生下的4個兒子都先後死了。


    咋死的無人知道,反正先後掛了。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王妃不久也死了。


    我靠!老天爺都想不通,王妃咋這麽倒黴呢?


    不過有人分析說是王妃過度悲傷,思念兒子導致抑鬱而死的。


    這種說法不無道理。


    不管怎麽說吧,劉啟前麵的4個哥哥先後夭折了,如此劉啟就成了老大。


    竇夫人竇漪房就成了大夫人。


    當時劉恒還是代王,所有的這一切,都好像是為以後劉啟當太子做準備。


    如果再往上推,竇夫人竇漪房遇到的事情也很離奇,離奇的讓人難以置信!


    簡直就是現代版的灰姑娘和水晶鞋的故事~~~


    竇漪房,趙國人,今河北衡水武邑縣人。


    小時候她家窮的叮當響,老鼠上她家串門,找不到吃的,餓得流著眼淚離開!


    竇漪房上麵有一個哥哥,名叫竇長君,有一個弟弟名叫竇廣國。


    家中孩子多勞力少,她娘早早去世了,她爹一個人支撐著家裏的吃穿用度。


    常言道:“屋漏偏逢連陰雨,行船就怕頂頭風!”


    怕什麽來什麽!


    在秦末戰亂的時候,竇漪房的父親去外謀生,乘船遇到了狂風巨浪,船翻人亡,


    就這樣一家就剩下了姐弟三人。


    漢高後元年,呂後招收宮女。


    13歲的竇漪房為了拉扯哥哥和弟弟,就應召去宮中做了呂後的使喚丫頭。


    誰知這以後,在竇漪房身上,發生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情。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