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二年,一些大地主和商人勾結,盯上了農民手中的土地。


    大量買下農民手中的土地進行商業化運作。


    與現在的土地開發“種”大樓有異曲同工之妙。


    商人和大地主買下土地不再種植農作物,而是種植經濟作物煙草。


    種煙草掙的錢比種小麥收益高,但是影響到了大漢國庫儲備。


    賈誼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連夜奮筆疾書,給文帝上了一道《論積貯疏》。


    這道奏折洋洋灑灑780個字: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嚐聞。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賈誼在奏折中陳述了“農轉商”的危害,說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警醒皇上一定要保住大漢土地的底線……


    賈誼眼光確實看得遠。看到了問題嚴重性。


    “皇上,一旦發生戰爭或者災年,朝百姓不種糧食,有錢您也買不到糧食,


    諸侯國不會賣給您,他們別看都是劉氏後人,趁你病,要你命才是他們的共識!”


    文帝深以為然,暗暗佩服賈誼的洞察力。


    暗道:“遍觀朝中大臣,比賈誼從政經驗豐富的臣子多不勝數,唯獨賈誼提出了這個問題,


    不是其他大臣看不出問題所在,而是他們害怕得罪大地主和商人,對棘手問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隨後文帝發詔書禁止土地商業化,商人手中囤積的土地無條件返還給農民,


    這股“土地商業化”不法行為,在朝廷打擊下灰飛煙滅。


    ……


    一年後,由於賈誼成績斐然,文帝提拔他為大中大夫。


    期間,賈誼總結前朝秦的失敗教訓,為文帝上書《過秦論》。


    他借秦之興衰,告誡漢朝統治者要施行仁政,以民為本,大漢才能長治久安……


    對諸侯王賴在京城不走現象,賈誼提出讓駐京諸侯王全部就國,


    目的就是避免這些勳臣左右皇上的決策。


    文帝很欣賞賈誼的銳意進取精神,心說年輕人有闖勁觀念新,我的班底需要“新鮮血液”補充進來。


    半年後,文帝要提拔賈誼為公卿之職。


    “公卿”指的是“三公九卿”,是西漢最高級的官員。


    這時朝中的勳臣,比如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等人提出反對。


    “皇上,賈誼年輕氣盛,欠缺沉穩,大漢是高祖創下的天下,漢承秦製是老丞相蕭何定下的規矩。


    如今賈誼上來就左砍右砍,操之過急會把大漢帶偏離方向,賈誼不適合擔任高級官員。”


    周勃說的冠冕堂皇,其實是這些老臣嫉妒賈誼的才華。


    這些老臣的說辭,實際是打壓新人的招數,是要把賈誼排擠出權力中心。


    文帝不敢得罪這些勳臣,從此疏遠了賈誼。


    漢文帝三年,賈誼被朝廷任命為長沙王太傅,也就是去長沙國當太子的老師。


    長沙國緊挨著南越國,在西漢時期屬於蠻荒之地,讓賈誼去南方任職,無異於貶斥和流放。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勳臣的勢力很強大,皇上想重用銳意改革的年輕人都做不到。


    另外賈誼有才華但沒有背景,此時他的老師張蒼隻是禦史大夫,根本無法和丞相周勃,大將軍灌嬰等人相抗衡。


    受挫的賈誼乘船去長沙國上任,路過汨羅江時,觸景生情想起了懷才不遇的屈原。


    屈原是楚國大夫,詩人,政治家。他為楚懷王獻計獻策抵抗秦國侵略,卻不被君王采納,結果楚國被秦攻滅。


    麵對國破家亡,滿懷悲憤的屈原投汨羅江以身殉國。


    賈誼感慨萬千,想到自己的處境與屈原何其相似,奮筆疾書寫下了《吊屈原賦》。


    “誼為長沙王太傅,既以謫去,意不自得;及度湘水,為賦以吊屈原。


    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


    ……


    漢文帝四年春,周勃辭去丞相之職,由灌嬰接替。文帝廢黜太尉一職。


    周勃第二次出任丞相幹了隻有十個月,為何突然辭職不幹了?


    原來文帝既想利用周勃,又不想讓他做大做強尾大不掉。


    說白了就是既想讓千裏馬奔跑,又給它帶上鎖鏈。


    周勃本就沒有陳平的圓滑,說不出做不出,心中始終悶悶不樂。


    隨後文帝為了打擊周勃,利用賈誼讓諸侯王回到封地的建議,做周勃的思想工作,


    讓他回到封地,給諸侯王們做個表率。


    周勃本來就不想幹了,加上文帝的威逼利誘,一氣之下辭職回了山西侯馬封地。


    周勃辭職後,灌嬰接替了丞相一職。


    到了十一月,北方邊境傳來狼煙警報:匈奴右賢王帶十萬兵馬來犯!


    文帝急忙派丞相灌嬰帶20萬人馬前去迎敵。


    灌嬰率隊伍前腳走,文帝不放心,帶著文臣武將一班人馬前往山西太原坐鎮指揮。


    如此一來長安空虛,看到這一切,濟北王劉興居不禁哈哈大笑道:


    “劉恒啊劉恒,你的末日到了,本王讓你有去無回!”劉興居決定造反。


    濟北王劉興居不是外人,他是劉邦的孫子,老齊王劉肥的第三子,新齊王劉襄、城陽王劉章的弟弟。


    文帝劉恒的侄子。


    劉興居造反豈不是一家人打一家人嗎?沒錯,劉興居一直想報複劉恒。


    這次他看到朝廷人馬傾巢出動去打匈奴,京城空虛,認為這是個機會,於是決定推翻劉恒他做皇帝。


    ……


    原來在誅殺諸呂時,劉襄,劉章、劉興居這哥仨立有大功,是這哥仨率先向諸呂“開炮”的。


    文帝做了皇帝後論功行賞,劉襄本是齊王,封地最大,不用再封了。


    半年後,劉襄去世,其長子劉則承襲了齊王爵位。


    文帝分別封劉章和劉興居二人為城陽王和濟北王。


    二人從侯爺一下子躍升到了王爺。


    但是這哥倆依然不滿意。


    當初文帝要封劉章為趙王,後來聽說劉章最初要擁立他的哥哥劉襄為帝,


    文帝劉恒心中酸溜溜的,生氣之下,隻封了劉章一個城陽王,相對趙王封地小很多,食邑也少。


    過了沒兩年,劉章去世,其子劉喜承襲了城陽王爵位,史稱城陽共王。


    劉興居比較慘,文帝從他大哥劉襄封地割下了幾個郡,設置了濟北國,劉興居做了濟北王。


    劉興居認為兩個哥哥之死,是被文帝活活氣死的,心中充滿了憤怒,


    一旦時機到來,憤怒之火就會噴湧而出,這就是劉興居造反的原因。


    孫子兵法曰:“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劉興居謀反的情報就傳給了文帝劉恒。


    “小兔崽子,一筆寫不出兩個劉來,有什麽不滿當麵提出來,給我玩陰的,想打我個措手不及!劉興居,你還嫩點。”


    文帝慶幸劉興居暴露了真麵目,心說該跳出來的趁早跳出來,這些人都是不定時的定時炸彈。


    文帝心中暗道:“我有久經沙場的灌嬰,豈能怕你小小的濟北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