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後元五年,吳王劉濞忽然心血來潮,讓其長子,當時的吳太子劉賢進京麵聖。


    興許劉濞覺得兒子長大了,將來要接他的班,讓兒子提前和皇上搞好關係。


    劉賢到了長安,辦完公事後,閑暇之餘,就和太子劉啟玩在了一起。


    兩個太子年齡相仿,劉啟比劉賢大兩歲。


    二人又有共同的愛好:下象棋,一來二去就成了好哥們。


    ——哈哈,二人其實是堂兄弟關係。


    有一天,外麵下著雨,原本二人說好去上林苑打獵的。


    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無處可去的二人,擺開“楚漢相爭”的戰場,“兵來將擋”開始了對弈。


    “我吃你的車!”


    劉啟“啪”的一聲,用“炮”打了劉賢一個“車”。


    吳太子劉賢也不示弱,“啪”,用“馬”踩了劉啟的一個“炮”。


    “咦!劉賢這一招還挺厲害的。”劉啟心中暗道。


    劉啟越殺越起勁,勝利的天平傾向了劉啟。


    突然,劉賢用了一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辦法,“將”住了劉啟的“帥”。


    劉啟不幹了,非要悔棋:“這步不算,都倒一步。”


    “羞不羞!每回都這樣,一到關鍵時候就悔棋,以後還咋接班當皇上?”


    劉賢生氣道。


    “喂喂喂!你咋說話,下棋和當皇上有啥關係?


    不就一步棋嗎?你讓我一步不就行了?”


    劉啟嘟囔道。


    劉賢“呼”地站了起來,道:


    “別覺得你是太子就很牛逼,讓不讓你我說了算!


    讓你是情分,不讓你是本分,誰讓你走錯棋的!”


    太子劉啟也“呼”地站了起來。


    “我再問你一遍,讓還是不讓?”


    “臭棋簍子!怎麽!你還敢打我?我也說最後一遍,不讓、不讓、就是不讓!”


    劉賢轉身要走。


    劉啟從沒被人頂撞過,“瑪德!敢給我強嘴!”劉啟抄起棋盤向劉賢頭上狠狠砸去。


    唉呀!撲通一聲,血光飛濺的劉賢摔倒在地。


    你說咋就那麽巧?棋盤的棱角如鋒利的刀子,一下子把劉賢的腦袋開了瓢!


    吳太子劉賢,登時魂飛天外見馬克思去了。


    ……


    “不好了,太子殺人了!”


    宮女聽到爭吵聲,進屋一看,嘴巴不受支配就喊了出來。


    跟隨劉賢一起進京的太子師老李,正和文帝在另一間屋裏嘮嗑。


    “怎麽!太子出事了,剛才還在下棋,走,咱們看看去。”


    李太傅進屋一看,瞬間傻眼了,吳太子劉賢已絕氣身亡。


    太子劉啟傻傻站在那不知所措,喃喃自語道:“我害死克弟弟……”


    倒是文帝夠冷靜,心想“現在說啥都晚了,埋怨劉啟也沒用,人死不能複生!”


    處置這種棘手事,還得靠文帝,他腦瓜轉得飛快,很快找到了突破口。


    文帝突然怒道:“李太傅,你可知罪?”


    “微臣愚鈍,不知犯了何罪?”


    李太傅有點懵圈,皇上為何一上來說我有罪呢?


    原來文帝要李太傅趕緊把劉賢的屍體運回吳國去,故意嚇唬李太傅。


    “太傅,劉賢死了,你沒保護好太子,難道這不是罪嗎?”文帝說這話沒毛病,


    人家賈誼,不就是太子自己騎馬摔死,自責抑鬱而死的嗎?


    “皇上饒命,我這就買口棺材把吳太子弄走。”


    李太傅是個聰明人,怎麽能不知道文帝心中所想?


    “這家夥挺明事理,知道自己該怎麽辦。”文帝暗道。


    此時廷尉張釋之建議文帝將劉賢就地埋在長安。


    “皇上,吳王劉濞是高祖大哥劉仲之子,劉仲如今葬在涇陽縣西北仲山上,


    何不將劉賢葬在他爺爺劉仲身邊?”


    張釋之考慮到劉濞肯定不算完,一定會鬧事,幹脆把劉賢下葬在長安,省去許多麻煩。


    文帝一心想眼不見心不煩,打發走了事。堅持讓李太傅把屍體弄走。


    李太傅能有什麽辦法?他不敢違抗皇命,抽泣著載上劉賢的屍體就往回走。


    “劉賢來時好好的,人回不去了。


    那時還沒有火葬,假如實行火葬,劉賢就變成一堆灰了!


    “——哈哈。”


    父子情深,母子連心,劉賢被砸死那天,吳王劉濞眼皮突然一個勁跳個不停。


    “今兒是咋了?左眼皮跳個不停,是不是要出事。”劉濞心神不寧。


    “王爺,王爺,大事不好,太子被太子劉啟砸死了!”太傅派來提前報信的人稟報道。


    當時劉濞不相信這是真的。不停問長安來的人,“你親眼看到的嗎?”


    “王爺,這事能瞎說嗎?李太傅正帶著太子屍體往回趕呢。”


    得到了兒子的死訊,劉濞一下子癱坐在椅子上。


    “兒啊,好冤啊!為父這就為你報仇!”


    劉濞一怒之下要發兵長安。


    “劉恒啊劉恒,你的兒子是太子,我的兒子也是太子,我要讓你兒子一命賠一命!”


    這時劉濞的門客曹生諫言道:


    “吳王息怒,現在舉事無疑以卵擊石,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等機會來臨再為太子報仇不遲。”


    劉濞止住悲聲,想想門客說的有道理。


    目前吳國雖富強,但憑一國之力無法撼動大漢。


    現實讓劉濞冷靜了下來。


    “哼!休想一推了之!來人,去攔截往回走的棺材,送回長安,停喪在未央宮!”


    士卒剛要出發,劉濞寫了一封信,要他把信交給文帝。


    信的內容有這樣一句話:“天下都是劉家的,劉賢死在長安就葬在長安,何必送回?”


    顯然劉濞對文帝充滿了怨恨!


    以後的“七國之亂”,帶頭的就是吳王劉濞,“削藩和為兒子報仇”是七國之亂的導火索。


    此後劉濞更加不回朝麵見文帝了。


    ……


    轉眼一年過去了,文帝後元六年,中郎將袁盎,因為耿直和不講情麵,得罪了許多朝中大臣,


    眼見袁盎在朝中待不下去了,文帝就外放他到地方任職。


    袁盎先是任隴西都尉,後調任齊國丞相,沒過多久,又調任吳國丞相。


    在袁盎上任吳相時,他的外甥袁種道:


    “舅舅,吳王劉濞在江蘇一帶經營多年,國富民強勢力強大。


    如今又和文帝有嫌隙,你去後千萬小心。”


    “這些事我都知道,我該如何做呢?”袁盎憂心忡忡問。


    聰明的袁盎也有發愁的時候。


    “舅舅,你去吳國後,隻管每日飲酒喝茶就行了,南方潮濕,喝涼茶敗敗火,喝酒消消愁,


    千萬別去管劉濞的任何事,這樣舅舅就能躲過刺客的暗殺。”


    袁種為舅舅出謀劃策。


    “外甥,我去吳國任職,總得有點事情去做吧?總不能喝酒飲茶混日子吧。”


    “舅舅,你隻管勸說劉濞不要造反,堅持每天向他灌輸,一筆寫不出兩個劉來的觀念就行了……”


    冤種自信滿滿叮囑舅舅。


    去了吳國,袁盎采取外甥的辦法,除了喝酒喝茶就是上政治課:“吳王,天下姓劉的是一家……”


    還別說,這招挺好使,劉濞很感激袁盎的教導,一高興就賜給了袁盎“金萬斤”。


    反正劉濞不缺錢,你想想看,劉濞家中有礦有銀行,這點賞賜豈不是毛毛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