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劉將閭,派手下路中大夫火速去長安搬救兵。


    原來齊國遭到了三個藩王的圍攻。


    這三個反王分別是菑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和膠東王劉雄渠。


    說起來你都不信,這幾個撕吧在一起的諸侯王,居然是親兄弟。


    “打仗親兄弟”,這句話用在這也沒毛病。


    “七國之亂”本來就是兄弟之間的撕吧,沒什麽大驚小怪的。


    這四個“王”都是老齊王劉肥的兒子,高祖劉邦的親孫子。


    齊王劉將閭,是這幾個反王的大哥。


    哥幾個為何撕吧了起來?原來在造反前,齊王劉將閭也加入了造反隊伍。


    然而到正式造反後,他卻反悔打了退堂鼓。


    幾個小弟出於憤怒,這才一起圍攻大哥。


    齊國危在旦夕,誰能帶兵去救齊國呢?


    景帝犯了難!


    這時竇嬰走了進來。


    “咦!我咋把他忘了。”


    景帝眼前一亮。


    竇嬰是竇太後的堂侄,清河觀津人,即今河北衡水武邑縣人。


    竇嬰可不白給的,仗義疏財有勇有謀,曾任詹事,負責皇後和太子的家務事。


    後來因惹怒竇太後,被除了宮名,即不許他再來看望太後。


    竇嬰後來幹脆以生病為由辭了職。


    說出來竇嬰得罪太後,也是為了皇上。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次,梁王劉武進京匯報工作。


    到了中午,景帝為弟弟接風洗塵,擺了一桌酒席,母親竇太後也在場。


    酒至半酣時,不知是誰,扯到了“殷道親親,周道尊尊”這一話題。


    什麽是“殷道親親,周道尊尊”呢?


    “殷”,是指殷商朝代。


    周,是指周朝。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殷商朝代是以母親為主,注重親情,實行“兄終弟及”的繼承製度。


    周朝以父親為主,重禮儀,推行尊長繼承製度。


    景帝當著母親的麵,說自己百年之後,咱家實行“殷道親親”繼承製。


    他說我死以後,由弟弟劉武接替皇位。


    劉武明知道這是哥哥的醉話,心中很高興,默認哥哥話是真的。


    竇太後很喜歡小兒子劉武,一聽這話,急忙讓劉武拜謝哥哥,想促成事實。


    這時竇嬰端著一杯酒,走到景帝麵前跪下道:


    “皇上,大漢江山是高祖打下來的,父子相傳,子不在傳孫,


    您說百年以後把皇位傳給弟弟,那以後弟弟死了,皇位傳給誰的兒子呢?


    陛下喝醉酒說醉話,當罰此杯酒。”


    景帝也覺得自己一時失言,於是接話道:


    “這酒夠烈的,我喝高了,該罰!該罰!”


    景帝一飲而盡,這事就被竇嬰掩飾了過去。


    事後,劉武和太後恨竇嬰多管閑事。


    找準機會,竇太後狠狠懟了竇嬰一頓,還削奪了他的宮名。


    意思是剝奪了他隨便進宮探望的權力。


    ……


    如今景帝著急用人,讓竇嬰出山。


    竇嬰心想:“我要吃不吃端著點,不然想用就用,不想用讓我一邊涼快去。”


    竇嬰推說身體有病,不能勝任,讓景帝找別人。


    景帝知道竇嬰有情緒。


    沒辦法,隻好把母親竇太後搬出來說說竇嬰。


    竇太後一聽堂侄拿一把,很生氣,“去把竇嬰給我叫來。”


    “太後,不知叫堂侄何事?”


    竇嬰跪在太後麵前,明知故問。


    “竇嬰,我看你的臉越來越大了,國家有難讓你出山,怎麽推三阻四的?


    有病?我看你麵色紅潤,是腦殼有病吧!”


    竇嬰被太後一罵,頭腦立馬清醒了。


    “太後,我哪敢推三阻四,國家興旺匹夫有責,朝廷召喚,哪怕上刀山下火海,我竇嬰在所不辭!”


    太後這才轉怒為喜。


    “這才是我的好侄子。”


    竇太後用拐杖點了竇嬰一下。


    景帝趁機宣布加封竇嬰為大將軍,賞金萬金。


    “謝主隆恩!”


    竇嬰沒有把這些賞金帶回家,而是放在將軍府門口,將士們誰有困難隨便自取。


    之後竇嬰推薦欒布和酈寄率軍出征,景帝一一接納。


    次日,竇嬰點齊人馬,往滎陽而去。


    他的計劃是首先占據滎陽,然後分兵去救齊王。


    ……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話說周亞夫從灞上出發,率軍去救梁王。


    他製定的行軍路線是出函穀關直奔洛陽。


    剛一上路,有一人攔住了他的去路。那人道:


    “將軍去戰吳楚,勝,宗廟安,不勝,天下危!事關重大,何不聽老夫一言?”


    周亞夫道:“國家興旺,匹夫有責,老先生有何妙計?”


    “妙計談不上,我隻是提醒將軍,那吳王財大氣粗,又好招攬天下亡命之徒。


    將軍如果走函穀關這條路,雖然近,但這條路多狹窄險峻,


    吳王必在崤山、澠池一帶埋伏人馬,將軍從此過,損兵折將勢在必然。”


    “依先生之意,我該走哪條路呢?”周亞夫虛心求教。


    “將軍不如舍近求遠,出藍田走武關這條路。”


    周亞夫猛然想起,當年高祖攻入關中時,走的就是這條路。


    多謝先生指點,敢問先生大名?


    “在下趙涉。”


    周亞夫欣然接受,同時任命趙涉為護軍隨行。


    周亞夫軍隊順利到達了洛陽。


    隨後派一隊人馬去函穀關附近搜尋,果然發現有吳王的伏兵。


    這些人被發現一哄而散,一部分被周亞夫的士兵打死。


    ……


    話說竇嬰占據滎陽,坐鎮指揮。


    竇嬰平時脾氣隨和,許多人都喜歡和他交朋友,如今形勢危急,他一臉嚴肅道:


    “各位將軍,齊國緊急求援,但是行軍到齊國需要時間,唯有加緊行軍,別無他法!”


    他看了一眼欒布和平陽侯曹襄,


    “欒將軍,曹將軍。”


    “——在。”


    “你二人率軍東去救援齊國,日夜兼程不得有誤!”


    “——遵命!”


    二位將軍,千萬火速趕往臨淄,去晚了就被叛軍攻陷了。


    欒布、曹襄領命而去。


    竇嬰轉向酈寄道:“酈將軍,攻打趙國的任務就交給你了,最好把趙王劉遂困在邯鄲。”


    “——遵命!”


    酈寄率軍北去了。


    就在竇嬰分兵派將的時候,景帝讓齊王派來報信的路中大夫趕緊返回齊國,


    去告訴齊王將閭,就說周亞夫已經打敗了吳楚聯軍,讓齊王堅持住,救兵馬上就到。


    原來景帝和竇嬰想到了一起。


    景帝生怕齊王堅持不住投降叛軍,讓路中大夫假傳好消息,以鼓舞齊王的士氣。


    話說路中大夫快馬加鞭,就回到了臨淄城前。


    ——哈哈,衝出來去報信費了老大勁,回去更難,叛軍把臨淄城重重包圍著。


    隻要一露頭,肯定被叛軍捉住。


    怎樣才能把皇上的話傳達給齊王呢?


    有了,路中大夫忽生一計,他主動站了出來,叛軍把他捆了起來。


    叛軍了解到路中大夫是齊王派出去的特使,於是要路中大夫去勸說齊王投降,


    教給他說吳楚聯軍打敗了周亞夫軍隊,齊王,趕快投降吧。


    路中大夫要的就是讓叛軍把自己送到城下,假意同意了。


    就這樣,路中大夫在叛軍將領押解下到了城下。


    齊王聽說路中大夫回到了城下,急忙登上城樓。


    他對著齊王喊道:“齊王堅持住,吳楚聯軍被周亞夫打敗了,援軍馬上到!”


    叛軍將領方知中了路中大夫的計謀,惱怒之下,一刀砍下了路中大夫的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