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王劉將閭,眼瞅著忠於自己的路中大夫身首異處,悲痛萬分。


    決心與叛軍死磕到底。


    ……


    “七國之亂”的主戰場在吳楚聯軍,此時梁王劉武承受著巨大壓力。


    因為吳、楚這兩個強大的諸侯國,正猛攻梁國的地盤。


    吳國和楚國,都是西漢分封的大諸侯國,尤其是楚國,曾是霸王項羽的一畝三分地。


    造反的楚王劉戊,正是劉邦的小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孫子。


    劉邦活著時,最喜歡小弟弟劉交。


    滅了項羽後,就把楚國交給了小弟弟管理。


    吳楚封地廣大,百姓眾多,容易征兵,不用吹灰之力,聯軍兵力就達40萬之眾。


    有道是人過上萬,形形色色。


    吳楚聯軍所到之處如蝗蟲過境,連營紮寨蜿蜒數十裏,氣焰十分囂張。


    劉武一看這陣勢腿先軟了三分。“奶奶滴!以一敵十,這仗沒法打。”


    “沒法打也得打!誰讓我是皇上的親弟弟呢?”


    劉武心中鼓勵自己。


    隨後他硬著頭皮部署兵力。


    這時候,唯有發揮出老鼠戲貓的勇氣,也許還有一條活路。


    在指揮戰鬥的間隙,劉武給朝廷去了一封求援信:


    “皇帝哥哥,您再不發來救兵,就見不到弟弟了!”


    景帝接到信後很納悶,“按時間推算,太尉領兵已經到了,怎麽劉武還要救兵呢?”


    正疑慮間,周亞夫派來的信使到了。


    “皇上,這是周太尉給您的親筆信。”


    景帝急忙拆開看。


    “~啊!原來如此!”


    信的內容大致是:讓皇上轉告劉武,讓他堅持幾天拖住吳楚聯軍,


    他帶著部隊去截斷叛軍的糧道,叛軍沒吃的,不戰自亂……


    景帝從長遠考慮,亞夫的作戰方案是正確的。


    你想啊!亞夫滿打滿算10萬兵力,加上梁王的10萬,聯合起來也不是吳楚聯軍的對手。


    吳楚聯軍的兵力是他們的一倍。


    隨即景帝批準了亞夫的作戰計劃。


    亞夫采取這種作戰計劃,還是他的手下鄧尉獻的計策。


    最初亞夫是要第一時間支援劉武的。


    畢竟劉武是皇上的親弟弟,景帝心疼弟弟,又不斷催促他快點去救。


    這時他的隨軍參謀鄧尉出麵勸阻道:


    “太尉,直接帶軍隊去救梁王,無異於抱薪救火。”


    “~啊!何以見得?”


    “太尉,吳楚聯軍40萬之眾,您區區10萬人馬,去等於送死!


    拋開個人生死不說,直接去救,不但救不了梁王,國家將危矣!”


    “先生,現在這種形勢,如何應對?還望先生指教。”


    亞夫禮賢下士的精神值得點讚。


    “太尉,為今之計,趁吳楚聯軍還沒反應過來,將軍可迅速率軍占據昌邑城,(西漢昌邑城在今山東菏澤巨野縣)


    以此為據點,一來可牽製叛軍,二來可以出奇兵截斷吳楚聯軍的糧道。


    叛軍無糧戰鬥力頓失,以飽軍擊餓軍,事半功倍,叛軍焉能不敗?”


    亞夫聽罷拍手稱快。於是派人把作戰計劃匯報給了景帝。


    雖然說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但亞夫不傻子,劉武是景帝最親近的小弟,


    他如果不說清楚第一時間不去救的原因,太後、皇上能放過他嗎?


    景帝也覺得這套方案可行,於是傳信讓弟弟劉武堅持一個禮拜,亞夫截斷糧道後,回頭去救援。


    景帝沒其他辦法,就是一個“忽悠”外加“拖”字訣。


    ……


    從文帝繼位就開始了裁軍。


    文帝想減輕百姓的負擔,看到不打仗了,於是逐漸削減軍隊數量,丞相逐漸由文官擔任。


    到了景帝繼位,誰知爆發了七國之亂,打了景帝一個措手不及。


    將軍以及士兵數量,遠遠不能滿足戰場上的需要。


    有些事誰也料不到,畢竟文、景二帝不是諸葛亮。


    麵對現實吧!說別的不管用。


    亞夫率軍迅速占據了昌邑城,以靜製動,等待梁王把吳楚聯軍全部吸引住。


    亞夫的作戰計劃,真的就沒人識破嗎?


    非也,吳王手下也有高人。


    在吳王起兵時,吳國大將軍田祿伯提出分兵計劃。


    “吳王,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裏,在下請求帶一路人馬西進,拿下梁國,


    王爺您帶一路人馬入武關走藍田,直搗景帝的老巢,我料定長安空虛,


    最終我們在關中會師,大功可成!”


    老田話音剛落,吳太子直接反對。


    吳太子悄悄耳語老爸道:


    “爹,千萬不能分兵,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假如老田被景帝手下策反,咱們可就被動了。”


    吳王讚同兒子的話,拒絕了老田的建議。


    在攻打梁國時,吳王手下年輕將領桓將軍,向吳王提出建議。


    “吳王,咱們不應該把兵力集中攻打梁國,應該占據滎陽,


    北據敖倉有糧庫,南據成武山有武庫,這樣有吃的有用的。


    哪怕打不下關中,三分天下又何妨?”


    這位年輕將領眼光獨到,當年高祖聽從張良之言占領了滎陽,後來不是打敗了項羽?


    年輕的桓將軍要走當年劉邦這條路。


    吳王詢問老將軍們這條計策可行?老將軍們不敢冒險,都搖頭說年輕人太過莽撞。


    吳王也沒采取這條計策。


    到後來吳王又想采納這條計策,可惜晚了。


    竇嬰率先一步占據了滎陽,看住了敖倉和成武山。


    兩條妙計,當時哪怕吳王采取任何一條,他都能反叛成功。


    可惜他一條都沒采納,大概天命如此吧!


    吳楚聯軍傻傻進攻梁國,這正是景帝和亞夫樂見的場景。


    估計景帝也做出了“丟車保帥”的決定。


    為了他的江山社稷,能犧牲晁錯,難道就不能犧牲劉武嗎?


    梁王肯定不知景帝咋想的,巨大的壓力幾乎讓他崩潰。


    劉武硬扛了一個禮拜,仍然沒有等來亞夫軍隊的到來。


    “奶奶滴!周亞夫這是避重就輕躲了起來,躲在昌邑城裏當烏龜!”


    劉武恨恨罵道。


    “不行,我給皇上寫封告狀信!”


    劉武就給景帝寫了封信,說周亞夫“擁兵自重,見死不救。”


    景帝也很著急,派人催促亞夫趕緊行動。


    當然他不相信亞夫貪生怕死見死不救。


    亞夫何嚐不著急呢?


    但是吳楚聯軍正在強勁勢頭上,雙方兵力懸殊,出兵即敗。


    亞夫不為外界信息所幹擾,按部就班實施計劃。


    吩咐手下堅守不出,叛軍靠近就用箭射回,如此反複,吳王也沒撤。


    劉武求救信如雪片飛到未央宮,到後來景帝都不敢打開看了。


    劉武幾乎是哭訴著要求增援,景帝心煩意亂,哪還有兵可發呢?


    景帝心說,著急也沒用,盼著亞夫早點進行下一步行動吧!


    梁王劉武左等右等等不來救兵,深恨亞夫。


    “奶奶滴!求人不如求己,大不了魚死網破。


    與其死守被動挨打,還不如組織兵力主動出擊。”


    到了壓力極限,梁王反而冷靜了下來。


    他抖擻精神,開始了調兵遣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