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周亞夫骨子裏不讓人待見,大人不喜歡,孩子也不喜歡。
有一次,景帝帶著太子劉徹邀請亞夫吃頓便飯。
當時景帝去廁所小解,劉徹就坐在亞夫對麵,直愣愣看著他,當時劉徹6歲。
直看得亞夫想發火罵娘,“奶奶滴,哪有這樣盯著人看的?”
考慮到是太子,亞夫還是忍了下來。
吃完飯,亞夫臉色很難看的走了。
景帝很奇怪,就問劉徹怎麽回事?
劉徹道:“我看這個人麵相凶惡,日後必反。”
景帝哈哈大笑,心說“小小年紀能看出什麽?”沒當一回事。
哪知若幹年後,亞夫果然與謀反沾上了邊~~~
景帝信奉的是“黃老刑名之學”,它是申不害開創的黃老之學的一個分支,
與竇太後信奉的黃老之學有所區別,
竇太後倡導的是“無為而治”,不過多幹預民生,
景帝之前,實行的就是這種治理政策。
到了景帝有所改變,在黃老之學的基礎上,改革了法治製度,
比如減少了酷刑,增加了懲戒性的刑罰,比如笞刑。
景帝為了全麵培養劉徹,就讓儒家學派的牛批人物衛綰,做了劉徹的老師。
兩年後,衛綰升任禦史大夫,另一位儒家大師王臧出任太子太傅。
所有這些,都成為了繼位後的劉徹,推行儒家之術的原因所在。
最終劉徹用儒家之術,代替了竇太後的黃老之學。
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
人在高位,不能敏銳感覺到身邊的危險,那是很可悲的。
作為丞相的周亞夫,就是這樣的人。
亞夫難道不知道景帝是怎樣的一個人嗎?
從景帝幹的那些事就可以看出來,
冤殺太子,殺晁錯,不為袁盎申冤……,
說他薄情寡義不為過吧?
如今他忌憚正直無私的周亞夫,生怕他鬧事,畢竟亞夫是軍中一哥。
此後,這個平定“七國之亂”的功臣,成了景帝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
另一個原因是為劉徹繼位掃清障礙。
朝廷就是這樣,戰亂的時候想起了功臣,安定下來就會殺功臣~
火上澆油的是,一件事的發生,更加劇了二人之間的矛盾。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有匈奴部落五位將軍來降,景帝為了鼓勵匈奴更多的將領來降,就準備封這五位將領為侯。
這時亞夫站出來反對。“陛下,不可封這五人為侯,一來他們無功勞,
二來若他們封侯,我們的將領在前線拚死拚活都沒封侯,這不公平。
三來作為將領要忠誠,忠於主子是一個將軍最基本的品德。
陛下,你封這五人為侯,是鼓勵眾將不忠啊!”
亞夫從道德層麵反對封侯並沒有錯,景帝從戰略層麵,展示大漢的大度和包容,封侯也沒錯。
但是亞夫堅持自己的提議——不能封侯。
原來他背後是眾將領反對封侯。
眾將誰不想封侯?五位投降的將領就這麽輕鬆封了侯?天理何在?
要封大家都封,不然都別封!
景帝沒辦法,對亞夫生氣道:“不封!不封!這回你滿意了吧!”
五位降將沒被封侯,你說景帝能不冒火嗎?
景帝氣不出,想出了一個辦法,要敲打一下周亞夫。
過了幾天,亞夫受景帝之邀去宮裏吃飯,亞夫坐在桌子前,從仆人口中得知,吃飯的隻有他和皇上。
這時仆人端來了一塊方肉放在他麵前就退了出去,然後又有兩個仆人抬來了一壇子禦酒。
亞夫等仆人送來筷子和酒杯,如此才能吃喝。
左等右等,沒人送來筷子和酒杯。亞夫心中暗罵“奶奶滴!莫非讓我用手抓著吃,提著壇子喝?”
原來景帝提前吩咐了仆人,不許給亞夫送筷子和酒杯,
景帝一來要羞辱亞夫,二來看看他在突發情況下如何解決問題?
亞夫臉色變得越來越難看,實在忍不住,大聲喊道:“有活著的沒有?給我拿來筷子和酒杯!”
景帝從屏風後走了出來,他一直在屏風後觀察著亞夫。
景帝冷冷道:“丞相,肉和酒就放在你麵前,你還想要什麽?”
這是一語雙關的話,景帝暗含意思,我給了你榮華富貴,我能讓你享受,同樣也能讓你享受不到。
就好比筷子和酒杯,我不讓仆人給,沒人敢給你。
肉和酒就放在你麵前,聽我的話,給你筷子和酒杯,不聽我的話,與我唱對台戲,讓你看著卻吃不到嘴裏……
亞夫這才知道景帝這是給他難堪,心中窩著火不好發作,急忙跪下謝罪。
“臣知足,還望皇上恕罪!”
景帝說“起來吧”,“起”字剛出口,亞夫就“忽”地站了起來,
肉也不吃,酒也不喝,轉頭氣衝衝走了。
景帝搖搖頭道:“亞夫這暴脾氣,你說將來怎麽能輔佐幼主呢?”
回到家,亞夫很生氣,他的門客李生看出了端倪:
“丞相,是不是皇上給你難堪了?”
亞夫點點頭。
“丞相,我早看出皇上恨你了。”
亞夫問:“我忠心為國,皇上為何恨我呢?”
“~哈哈!”李生笑道:
“丞相,當年韓信一樣忠心為國,不是一樣被高祖害死了?
還是那句話,功高蓋主,狡兔死,走狗烹啊!……”
“先生,我如何自保呢?”
李生在亞夫耳邊耳語一番,亞夫點頭稱是。
到了第二天上朝時,亞夫提出因病辭職,景帝巴不得他走,沒做任何挽留就批準了。
景帝隨即任命桃侯劉舍為丞相。
看到了吧,景帝早就安排好了,就等亞夫辭職。
劉舍本姓項,楚國下相人,今江蘇宿遷人。
項氏宗族將領項襄之子。
項襄是項燕之子,項羽的叔叔。他和項伯是項家投降劉邦最早的人,後賜姓“劉”。
項襄,也可稱劉襄,在平英布之時立了大功,被封為桃侯。
劉襄去世後,其嫡長子劉舍承襲了爵位。
景帝為了拉攏項氏宗親,於是任命劉舍為丞相。
劉舍沒有什麽政績可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禦史大夫衛綰共同製定了《箠令》。
《箠令》是規範笞刑的執行,減少刑罰的殘酷性。
其中明確規定了執行笞刑所用刑具的尺寸,重量、大小,以及執行中途不能換人等等措施。
《箠令》的實施,為封建製“五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景帝中元六年,丞相劉舍對朝廷官僚機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主要集中在官職名稱的重新命名上。
1、郡守改為太守。
2、郡尉改為都尉。
3、諸侯國丞相改為相。
4、廷尉改為大理。
5、奉常改為太常。
6、典客改為大行,後又改名為大鴻臚。
7、治粟內史改稱大農,後又改為大司農。
8、將作少府改為將作大匠。
劉舍沒有其他本事,就會攛掇景帝在官職上改來改去,還不是一樣換湯不換藥嗎?
有一次,景帝帶著太子劉徹邀請亞夫吃頓便飯。
當時景帝去廁所小解,劉徹就坐在亞夫對麵,直愣愣看著他,當時劉徹6歲。
直看得亞夫想發火罵娘,“奶奶滴,哪有這樣盯著人看的?”
考慮到是太子,亞夫還是忍了下來。
吃完飯,亞夫臉色很難看的走了。
景帝很奇怪,就問劉徹怎麽回事?
劉徹道:“我看這個人麵相凶惡,日後必反。”
景帝哈哈大笑,心說“小小年紀能看出什麽?”沒當一回事。
哪知若幹年後,亞夫果然與謀反沾上了邊~~~
景帝信奉的是“黃老刑名之學”,它是申不害開創的黃老之學的一個分支,
與竇太後信奉的黃老之學有所區別,
竇太後倡導的是“無為而治”,不過多幹預民生,
景帝之前,實行的就是這種治理政策。
到了景帝有所改變,在黃老之學的基礎上,改革了法治製度,
比如減少了酷刑,增加了懲戒性的刑罰,比如笞刑。
景帝為了全麵培養劉徹,就讓儒家學派的牛批人物衛綰,做了劉徹的老師。
兩年後,衛綰升任禦史大夫,另一位儒家大師王臧出任太子太傅。
所有這些,都成為了繼位後的劉徹,推行儒家之術的原因所在。
最終劉徹用儒家之術,代替了竇太後的黃老之學。
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
人在高位,不能敏銳感覺到身邊的危險,那是很可悲的。
作為丞相的周亞夫,就是這樣的人。
亞夫難道不知道景帝是怎樣的一個人嗎?
從景帝幹的那些事就可以看出來,
冤殺太子,殺晁錯,不為袁盎申冤……,
說他薄情寡義不為過吧?
如今他忌憚正直無私的周亞夫,生怕他鬧事,畢竟亞夫是軍中一哥。
此後,這個平定“七國之亂”的功臣,成了景帝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
另一個原因是為劉徹繼位掃清障礙。
朝廷就是這樣,戰亂的時候想起了功臣,安定下來就會殺功臣~
火上澆油的是,一件事的發生,更加劇了二人之間的矛盾。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有匈奴部落五位將軍來降,景帝為了鼓勵匈奴更多的將領來降,就準備封這五位將領為侯。
這時亞夫站出來反對。“陛下,不可封這五人為侯,一來他們無功勞,
二來若他們封侯,我們的將領在前線拚死拚活都沒封侯,這不公平。
三來作為將領要忠誠,忠於主子是一個將軍最基本的品德。
陛下,你封這五人為侯,是鼓勵眾將不忠啊!”
亞夫從道德層麵反對封侯並沒有錯,景帝從戰略層麵,展示大漢的大度和包容,封侯也沒錯。
但是亞夫堅持自己的提議——不能封侯。
原來他背後是眾將領反對封侯。
眾將誰不想封侯?五位投降的將領就這麽輕鬆封了侯?天理何在?
要封大家都封,不然都別封!
景帝沒辦法,對亞夫生氣道:“不封!不封!這回你滿意了吧!”
五位降將沒被封侯,你說景帝能不冒火嗎?
景帝氣不出,想出了一個辦法,要敲打一下周亞夫。
過了幾天,亞夫受景帝之邀去宮裏吃飯,亞夫坐在桌子前,從仆人口中得知,吃飯的隻有他和皇上。
這時仆人端來了一塊方肉放在他麵前就退了出去,然後又有兩個仆人抬來了一壇子禦酒。
亞夫等仆人送來筷子和酒杯,如此才能吃喝。
左等右等,沒人送來筷子和酒杯。亞夫心中暗罵“奶奶滴!莫非讓我用手抓著吃,提著壇子喝?”
原來景帝提前吩咐了仆人,不許給亞夫送筷子和酒杯,
景帝一來要羞辱亞夫,二來看看他在突發情況下如何解決問題?
亞夫臉色變得越來越難看,實在忍不住,大聲喊道:“有活著的沒有?給我拿來筷子和酒杯!”
景帝從屏風後走了出來,他一直在屏風後觀察著亞夫。
景帝冷冷道:“丞相,肉和酒就放在你麵前,你還想要什麽?”
這是一語雙關的話,景帝暗含意思,我給了你榮華富貴,我能讓你享受,同樣也能讓你享受不到。
就好比筷子和酒杯,我不讓仆人給,沒人敢給你。
肉和酒就放在你麵前,聽我的話,給你筷子和酒杯,不聽我的話,與我唱對台戲,讓你看著卻吃不到嘴裏……
亞夫這才知道景帝這是給他難堪,心中窩著火不好發作,急忙跪下謝罪。
“臣知足,還望皇上恕罪!”
景帝說“起來吧”,“起”字剛出口,亞夫就“忽”地站了起來,
肉也不吃,酒也不喝,轉頭氣衝衝走了。
景帝搖搖頭道:“亞夫這暴脾氣,你說將來怎麽能輔佐幼主呢?”
回到家,亞夫很生氣,他的門客李生看出了端倪:
“丞相,是不是皇上給你難堪了?”
亞夫點點頭。
“丞相,我早看出皇上恨你了。”
亞夫問:“我忠心為國,皇上為何恨我呢?”
“~哈哈!”李生笑道:
“丞相,當年韓信一樣忠心為國,不是一樣被高祖害死了?
還是那句話,功高蓋主,狡兔死,走狗烹啊!……”
“先生,我如何自保呢?”
李生在亞夫耳邊耳語一番,亞夫點頭稱是。
到了第二天上朝時,亞夫提出因病辭職,景帝巴不得他走,沒做任何挽留就批準了。
景帝隨即任命桃侯劉舍為丞相。
看到了吧,景帝早就安排好了,就等亞夫辭職。
劉舍本姓項,楚國下相人,今江蘇宿遷人。
項氏宗族將領項襄之子。
項襄是項燕之子,項羽的叔叔。他和項伯是項家投降劉邦最早的人,後賜姓“劉”。
項襄,也可稱劉襄,在平英布之時立了大功,被封為桃侯。
劉襄去世後,其嫡長子劉舍承襲了爵位。
景帝為了拉攏項氏宗親,於是任命劉舍為丞相。
劉舍沒有什麽政績可言,值得一提的是,他和禦史大夫衛綰共同製定了《箠令》。
《箠令》是規範笞刑的執行,減少刑罰的殘酷性。
其中明確規定了執行笞刑所用刑具的尺寸,重量、大小,以及執行中途不能換人等等措施。
《箠令》的實施,為封建製“五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景帝中元六年,丞相劉舍對朝廷官僚機構進行了一係列改革,
主要集中在官職名稱的重新命名上。
1、郡守改為太守。
2、郡尉改為都尉。
3、諸侯國丞相改為相。
4、廷尉改為大理。
5、奉常改為太常。
6、典客改為大行,後又改名為大鴻臚。
7、治粟內史改稱大農,後又改為大司農。
8、將作少府改為將作大匠。
劉舍沒有其他本事,就會攛掇景帝在官職上改來改去,還不是一樣換湯不換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