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醜事通常很隱秘,剛開始沒人知道燕王家的醜事。


    後來主父偃擔任了燕國相。到了燕國後,他大肆貪汙受賄,


    最終被燕王發現了,燕王劉定國揚言要告到朝廷,


    燕王還沒行動,主父偃先行一步,在劉徹麵前告燕王道德淪喪,與父親小妾亂倫。


    劉徹正想收回燕國的封地,主父偃正好提供了機會,於是傳旨賜死劉定國,廢燕國,封地收歸了朝廷~~~


    王太後想起燕王家的事,對徐甲道:“咱家娥子可不嫁這些敗家的諸侯王,徐公公你辛苦了,去管家那裏領賞去吧。”


    王太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落個心靜,沒有理會齊王家的那些醜事。


    倒是主父偃不好惹,這就應了那句話:“閻王好打發,小鬼難纏!”


    這下好了,劉次昌的母親給兒子埋下了禍根。


    禍事還是降臨到齊王劉次昌頭上了!


    有一天,主父偃找到齊王,他用“亂倫,偷情”等字眼刺激齊王。


    “齊王,泡誰不行,非要泡姐姐嗎?”


    主父偃暗示自己掌握了他的亂倫行為。


    主父偃打算敲齊王一筆錢財再做打算。


    誰知齊王年輕少謀,擔心事泄被朝廷製裁,仰脖服毒自盡了。


    主父偃一不做二不休,幹脆把齊王的醜事捅給了劉徹。


    劉徹心中大喜,心說我正發愁找不到這些諸侯王的把柄,哈哈,主父偃給朕提供了機會。


    劉徹大怒,廢除齊國,封地降為郡縣。


    主父偃兩次舉報諸侯王有功,賞金萬金。


    ……


    不得不說主父偃這家夥是個狠人,扳倒的都是大人物。


    他為劉徹謀劃的推恩令,直接瓦解了諸侯國,讓他們變成了無數個小縣城。


    他為劉徹謀劃的遷徙豪強地主,直接把“黑社會”連根拔起。


    這不,他又扳倒了齊王、燕王,他還是衛子夫的恩人,在推舉衛子夫當皇後不遺餘力。


    還有一件事大家不知道,主父偃差點害死董仲舒。


    事情是這樣的:董仲舒是漢朝儒家大師,劉徹跟前的紅人,“獨尊儒術”就是老董提出來的,


    劉徹欣然接受並貫徹執行。


    而主父偃從小學習的是縱橫學,是縱橫家蘇秦、張儀的小迷弟。


    老董和主父偃道不同不相為謀,二人誰也看不上誰,另外,都想在劉徹麵前爭寵。


    這年秋天,遼東高廟及長陵高園殿兩處失火。


    因為董仲舒是“天人合一”的發明者,他就以《春秋》為依據,


    推演起火的原因,並寫了一篇稿子,隨手放在桌上,出去忙別的事去了。


    恰好這一天,主父偃去老董家串門兒,就看到了桌上的那篇稿子,


    他大致看了一下內容,隨後把稿子揣進了兜裏。


    第二天朝議的時候,主父偃拿出稿子,讓皇上智囊團謀士呂步舒過目。


    “呂先生,你看這篇文章寫的如何,分析的有沒有道理?”


    呂步舒是董仲舒的大弟子,他不知道這是老師寫的稿子。


    看了一遍,隨口道:“狗屁不通,分析的純屬扯淡!”


    “是嗎?這是你老師董仲舒寫的。”主父偃冷笑道。


    “胡說八道,我不信”


    “行,你不信,我把它交給皇上,看皇上信不信?”


    主父偃把那個稿子交給了劉徹。


    劉徹一看勃然大怒。


    “主父偃,這是誰寫的?”


    “回皇上,這是董仲舒寫的。”


    原來稿子上淨是說劉徹耗費國庫錢財,又是北抗又是南撫,搞得民不聊生等等語言。


    最後還說,這兩處失火,是上天對朝政不滿的警告。


    誰敢指責皇上做的不對呢?董仲舒覺得皇上對他言聽計從,覺得自己有責任指出皇上錯誤之處,才直言不諱寫了出來。


    但是老董就忽略了劉徹是個強勢人物,這種人打死也不認錯,更不會接受別人的批評。


    皇上震怒,董仲舒倒黴了。


    “來人!把董仲舒給我打進大牢!”


    差人捉拿董仲舒的時候,老董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


    “官爺,我問一下,我犯了什麽罪,你們捉我?”


    “你誹謗皇上,詆毀朝廷。現在奉皇上旨意,請你進監獄喝茶。”


    不由分說,差人就把董仲舒捆了起來,裝進了囚車帶走了。


    大中大夫汲黯與董仲舒關係不錯,急忙進宮跪在劉徹麵前求情。


    “皇上,董仲舒也是為朝廷著想,心情可以理解,措辭可能有些嚴厲,還望皇上放他一馬,


    讓他繼續為朝廷服務。”


    劉徹也是一時氣憤,等過後氣也消了,想想老董也是為朝廷著想。


    忠言逆耳,劉徹不是昏君,能不明白這點道理嗎?


    想到此,劉徹順水推舟就放過了董仲舒。


    有這一次驚嚇,董仲舒說什麽也不敢在朝中為官了,他深深體會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


    不久,董仲舒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去官職回家鄉教書育人去了。


    若幹年後,劉徹又想起了董仲舒,重新把他召回朝廷為官。


    這次丞相公孫弘不高興了,因為董仲舒才華遠在他之上。


    “我不能讓董仲舒留在朝中,否則我的丞相位不保。”


    怎樣才能把董仲舒趕出朝堂呢?思來想去,公孫弘想出了一個辦法。


    上朝後,他向皇上推薦讓董仲舒擔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


    膠西王劉端是武帝劉徹的八哥,母親是程姬。


    公孫弘為何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呢?


    原來劉端是個凶狠之人,凡是在他那裏當國相的,都被他想方百計害死了。


    要麽給國相穿小鞋,要麽下毒,誰當他的國相,誰別想活著出來。


    公孫弘就是想借劉端之手弄死董仲舒。


    誰知道董仲舒上任以後,劉端被老董的學識,人品所感動,二人成了好朋友。


    4年過後,董仲舒再不想過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了,因為劉端他本性狠毒。


    老董害怕有一天自己會死在膠西國,於是就以有病為由辭去了國相,回家養老去了。


    老董曆經三朝,仕途坎坷,太初元年,75歲的董仲舒在家去世。


    不管怎麽說吧,武帝劉徹對他很照顧,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據說劉徹規定,凡是路過這裏的人都要下馬,以示對董仲舒的尊重。


    ……


    當初劉徹“策問”董仲舒時,驚為天人,但是老董終究沒成為劉徹的心腹之人。


    主父偃很快也失寵了。


    有人說,凡是劉徹的心腹都沒落下好下場。這話沒毛病。


    武帝元朔三年,災難降落在了主父偃的頭上。


    趙王劉彭祖狀告主父偃逼死了齊王劉次昌,貪汙受賄數額巨大等罪名。


    趙王劉彭祖是劉徹的七哥。這家夥為人奸詐,善於奉承,表麵恭順內心刻薄。


    劉彭祖的兒子,世子劉丹和齊王劉次昌一樣,也是與妹妹、姐姐通奸。


    劉彭祖害怕主父偃舉報他兒子劉丹亂倫,於是惡人先告狀,就把主父偃告了。


    主父偃被關進了監獄。


    憑心來說,武帝劉徹不想殺主父偃,畢竟他為自己做了許多事兒。


    比如推恩令,遷豪強,建朔方城,推舉衛子夫當皇後等等。


    就在劉徹猶豫的時候,丞相公孫弘進諫道:


    “陛下,不能放過主父偃,推恩令得罪了諸侯王,齊王,燕王死在了他的手上,


    他是諸侯王的克星,殺主父偃,可以減輕諸侯王對朝廷的怨氣,


    否則這種怨氣越積越多,對朝廷不利,對皇上不利,請皇上三思。”


    劉徹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最終殺了主父偃,並誅其其三族。


    劉徹真夠狠的,殺了主父偃也就算了,不知為何還誅了其三族?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