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醜事通常很隱秘,剛開始沒人知道燕王家的醜事。
後來主父偃擔任了燕國相。到了燕國後,他大肆貪汙受賄,
最終被燕王發現了,燕王劉定國揚言要告到朝廷,
燕王還沒行動,主父偃先行一步,在劉徹麵前告燕王道德淪喪,與父親小妾亂倫。
劉徹正想收回燕國的封地,主父偃正好提供了機會,於是傳旨賜死劉定國,廢燕國,封地收歸了朝廷~~~
王太後想起燕王家的事,對徐甲道:“咱家娥子可不嫁這些敗家的諸侯王,徐公公你辛苦了,去管家那裏領賞去吧。”
王太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落個心靜,沒有理會齊王家的那些醜事。
倒是主父偃不好惹,這就應了那句話:“閻王好打發,小鬼難纏!”
這下好了,劉次昌的母親給兒子埋下了禍根。
禍事還是降臨到齊王劉次昌頭上了!
有一天,主父偃找到齊王,他用“亂倫,偷情”等字眼刺激齊王。
“齊王,泡誰不行,非要泡姐姐嗎?”
主父偃暗示自己掌握了他的亂倫行為。
主父偃打算敲齊王一筆錢財再做打算。
誰知齊王年輕少謀,擔心事泄被朝廷製裁,仰脖服毒自盡了。
主父偃一不做二不休,幹脆把齊王的醜事捅給了劉徹。
劉徹心中大喜,心說我正發愁找不到這些諸侯王的把柄,哈哈,主父偃給朕提供了機會。
劉徹大怒,廢除齊國,封地降為郡縣。
主父偃兩次舉報諸侯王有功,賞金萬金。
……
不得不說主父偃這家夥是個狠人,扳倒的都是大人物。
他為劉徹謀劃的推恩令,直接瓦解了諸侯國,讓他們變成了無數個小縣城。
他為劉徹謀劃的遷徙豪強地主,直接把“黑社會”連根拔起。
這不,他又扳倒了齊王、燕王,他還是衛子夫的恩人,在推舉衛子夫當皇後不遺餘力。
還有一件事大家不知道,主父偃差點害死董仲舒。
事情是這樣的:董仲舒是漢朝儒家大師,劉徹跟前的紅人,“獨尊儒術”就是老董提出來的,
劉徹欣然接受並貫徹執行。
而主父偃從小學習的是縱橫學,是縱橫家蘇秦、張儀的小迷弟。
老董和主父偃道不同不相為謀,二人誰也看不上誰,另外,都想在劉徹麵前爭寵。
這年秋天,遼東高廟及長陵高園殿兩處失火。
因為董仲舒是“天人合一”的發明者,他就以《春秋》為依據,
推演起火的原因,並寫了一篇稿子,隨手放在桌上,出去忙別的事去了。
恰好這一天,主父偃去老董家串門兒,就看到了桌上的那篇稿子,
他大致看了一下內容,隨後把稿子揣進了兜裏。
第二天朝議的時候,主父偃拿出稿子,讓皇上智囊團謀士呂步舒過目。
“呂先生,你看這篇文章寫的如何,分析的有沒有道理?”
呂步舒是董仲舒的大弟子,他不知道這是老師寫的稿子。
看了一遍,隨口道:“狗屁不通,分析的純屬扯淡!”
“是嗎?這是你老師董仲舒寫的。”主父偃冷笑道。
“胡說八道,我不信”
“行,你不信,我把它交給皇上,看皇上信不信?”
主父偃把那個稿子交給了劉徹。
劉徹一看勃然大怒。
“主父偃,這是誰寫的?”
“回皇上,這是董仲舒寫的。”
原來稿子上淨是說劉徹耗費國庫錢財,又是北抗又是南撫,搞得民不聊生等等語言。
最後還說,這兩處失火,是上天對朝政不滿的警告。
誰敢指責皇上做的不對呢?董仲舒覺得皇上對他言聽計從,覺得自己有責任指出皇上錯誤之處,才直言不諱寫了出來。
但是老董就忽略了劉徹是個強勢人物,這種人打死也不認錯,更不會接受別人的批評。
皇上震怒,董仲舒倒黴了。
“來人!把董仲舒給我打進大牢!”
差人捉拿董仲舒的時候,老董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
“官爺,我問一下,我犯了什麽罪,你們捉我?”
“你誹謗皇上,詆毀朝廷。現在奉皇上旨意,請你進監獄喝茶。”
不由分說,差人就把董仲舒捆了起來,裝進了囚車帶走了。
大中大夫汲黯與董仲舒關係不錯,急忙進宮跪在劉徹麵前求情。
“皇上,董仲舒也是為朝廷著想,心情可以理解,措辭可能有些嚴厲,還望皇上放他一馬,
讓他繼續為朝廷服務。”
劉徹也是一時氣憤,等過後氣也消了,想想老董也是為朝廷著想。
忠言逆耳,劉徹不是昏君,能不明白這點道理嗎?
想到此,劉徹順水推舟就放過了董仲舒。
有這一次驚嚇,董仲舒說什麽也不敢在朝中為官了,他深深體會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
不久,董仲舒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去官職回家鄉教書育人去了。
若幹年後,劉徹又想起了董仲舒,重新把他召回朝廷為官。
這次丞相公孫弘不高興了,因為董仲舒才華遠在他之上。
“我不能讓董仲舒留在朝中,否則我的丞相位不保。”
怎樣才能把董仲舒趕出朝堂呢?思來想去,公孫弘想出了一個辦法。
上朝後,他向皇上推薦讓董仲舒擔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
膠西王劉端是武帝劉徹的八哥,母親是程姬。
公孫弘為何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呢?
原來劉端是個凶狠之人,凡是在他那裏當國相的,都被他想方百計害死了。
要麽給國相穿小鞋,要麽下毒,誰當他的國相,誰別想活著出來。
公孫弘就是想借劉端之手弄死董仲舒。
誰知道董仲舒上任以後,劉端被老董的學識,人品所感動,二人成了好朋友。
4年過後,董仲舒再不想過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了,因為劉端他本性狠毒。
老董害怕有一天自己會死在膠西國,於是就以有病為由辭去了國相,回家養老去了。
老董曆經三朝,仕途坎坷,太初元年,75歲的董仲舒在家去世。
不管怎麽說吧,武帝劉徹對他很照顧,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據說劉徹規定,凡是路過這裏的人都要下馬,以示對董仲舒的尊重。
……
當初劉徹“策問”董仲舒時,驚為天人,但是老董終究沒成為劉徹的心腹之人。
主父偃很快也失寵了。
有人說,凡是劉徹的心腹都沒落下好下場。這話沒毛病。
武帝元朔三年,災難降落在了主父偃的頭上。
趙王劉彭祖狀告主父偃逼死了齊王劉次昌,貪汙受賄數額巨大等罪名。
趙王劉彭祖是劉徹的七哥。這家夥為人奸詐,善於奉承,表麵恭順內心刻薄。
劉彭祖的兒子,世子劉丹和齊王劉次昌一樣,也是與妹妹、姐姐通奸。
劉彭祖害怕主父偃舉報他兒子劉丹亂倫,於是惡人先告狀,就把主父偃告了。
主父偃被關進了監獄。
憑心來說,武帝劉徹不想殺主父偃,畢竟他為自己做了許多事兒。
比如推恩令,遷豪強,建朔方城,推舉衛子夫當皇後等等。
就在劉徹猶豫的時候,丞相公孫弘進諫道:
“陛下,不能放過主父偃,推恩令得罪了諸侯王,齊王,燕王死在了他的手上,
他是諸侯王的克星,殺主父偃,可以減輕諸侯王對朝廷的怨氣,
否則這種怨氣越積越多,對朝廷不利,對皇上不利,請皇上三思。”
劉徹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最終殺了主父偃,並誅其其三族。
劉徹真夠狠的,殺了主父偃也就算了,不知為何還誅了其三族?
後來主父偃擔任了燕國相。到了燕國後,他大肆貪汙受賄,
最終被燕王發現了,燕王劉定國揚言要告到朝廷,
燕王還沒行動,主父偃先行一步,在劉徹麵前告燕王道德淪喪,與父親小妾亂倫。
劉徹正想收回燕國的封地,主父偃正好提供了機會,於是傳旨賜死劉定國,廢燕國,封地收歸了朝廷~~~
王太後想起燕王家的事,對徐甲道:“咱家娥子可不嫁這些敗家的諸侯王,徐公公你辛苦了,去管家那裏領賞去吧。”
王太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落個心靜,沒有理會齊王家的那些醜事。
倒是主父偃不好惹,這就應了那句話:“閻王好打發,小鬼難纏!”
這下好了,劉次昌的母親給兒子埋下了禍根。
禍事還是降臨到齊王劉次昌頭上了!
有一天,主父偃找到齊王,他用“亂倫,偷情”等字眼刺激齊王。
“齊王,泡誰不行,非要泡姐姐嗎?”
主父偃暗示自己掌握了他的亂倫行為。
主父偃打算敲齊王一筆錢財再做打算。
誰知齊王年輕少謀,擔心事泄被朝廷製裁,仰脖服毒自盡了。
主父偃一不做二不休,幹脆把齊王的醜事捅給了劉徹。
劉徹心中大喜,心說我正發愁找不到這些諸侯王的把柄,哈哈,主父偃給朕提供了機會。
劉徹大怒,廢除齊國,封地降為郡縣。
主父偃兩次舉報諸侯王有功,賞金萬金。
……
不得不說主父偃這家夥是個狠人,扳倒的都是大人物。
他為劉徹謀劃的推恩令,直接瓦解了諸侯國,讓他們變成了無數個小縣城。
他為劉徹謀劃的遷徙豪強地主,直接把“黑社會”連根拔起。
這不,他又扳倒了齊王、燕王,他還是衛子夫的恩人,在推舉衛子夫當皇後不遺餘力。
還有一件事大家不知道,主父偃差點害死董仲舒。
事情是這樣的:董仲舒是漢朝儒家大師,劉徹跟前的紅人,“獨尊儒術”就是老董提出來的,
劉徹欣然接受並貫徹執行。
而主父偃從小學習的是縱橫學,是縱橫家蘇秦、張儀的小迷弟。
老董和主父偃道不同不相為謀,二人誰也看不上誰,另外,都想在劉徹麵前爭寵。
這年秋天,遼東高廟及長陵高園殿兩處失火。
因為董仲舒是“天人合一”的發明者,他就以《春秋》為依據,
推演起火的原因,並寫了一篇稿子,隨手放在桌上,出去忙別的事去了。
恰好這一天,主父偃去老董家串門兒,就看到了桌上的那篇稿子,
他大致看了一下內容,隨後把稿子揣進了兜裏。
第二天朝議的時候,主父偃拿出稿子,讓皇上智囊團謀士呂步舒過目。
“呂先生,你看這篇文章寫的如何,分析的有沒有道理?”
呂步舒是董仲舒的大弟子,他不知道這是老師寫的稿子。
看了一遍,隨口道:“狗屁不通,分析的純屬扯淡!”
“是嗎?這是你老師董仲舒寫的。”主父偃冷笑道。
“胡說八道,我不信”
“行,你不信,我把它交給皇上,看皇上信不信?”
主父偃把那個稿子交給了劉徹。
劉徹一看勃然大怒。
“主父偃,這是誰寫的?”
“回皇上,這是董仲舒寫的。”
原來稿子上淨是說劉徹耗費國庫錢財,又是北抗又是南撫,搞得民不聊生等等語言。
最後還說,這兩處失火,是上天對朝政不滿的警告。
誰敢指責皇上做的不對呢?董仲舒覺得皇上對他言聽計從,覺得自己有責任指出皇上錯誤之處,才直言不諱寫了出來。
但是老董就忽略了劉徹是個強勢人物,這種人打死也不認錯,更不會接受別人的批評。
皇上震怒,董仲舒倒黴了。
“來人!把董仲舒給我打進大牢!”
差人捉拿董仲舒的時候,老董還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罪。
“官爺,我問一下,我犯了什麽罪,你們捉我?”
“你誹謗皇上,詆毀朝廷。現在奉皇上旨意,請你進監獄喝茶。”
不由分說,差人就把董仲舒捆了起來,裝進了囚車帶走了。
大中大夫汲黯與董仲舒關係不錯,急忙進宮跪在劉徹麵前求情。
“皇上,董仲舒也是為朝廷著想,心情可以理解,措辭可能有些嚴厲,還望皇上放他一馬,
讓他繼續為朝廷服務。”
劉徹也是一時氣憤,等過後氣也消了,想想老董也是為朝廷著想。
忠言逆耳,劉徹不是昏君,能不明白這點道理嗎?
想到此,劉徹順水推舟就放過了董仲舒。
有這一次驚嚇,董仲舒說什麽也不敢在朝中為官了,他深深體會到了“伴君如伴虎”的滋味。
不久,董仲舒以身體有病為由,辭去官職回家鄉教書育人去了。
若幹年後,劉徹又想起了董仲舒,重新把他召回朝廷為官。
這次丞相公孫弘不高興了,因為董仲舒才華遠在他之上。
“我不能讓董仲舒留在朝中,否則我的丞相位不保。”
怎樣才能把董仲舒趕出朝堂呢?思來想去,公孫弘想出了一個辦法。
上朝後,他向皇上推薦讓董仲舒擔任膠西王劉端的國相。
膠西王劉端是武帝劉徹的八哥,母親是程姬。
公孫弘為何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端的國相呢?
原來劉端是個凶狠之人,凡是在他那裏當國相的,都被他想方百計害死了。
要麽給國相穿小鞋,要麽下毒,誰當他的國相,誰別想活著出來。
公孫弘就是想借劉端之手弄死董仲舒。
誰知道董仲舒上任以後,劉端被老董的學識,人品所感動,二人成了好朋友。
4年過後,董仲舒再不想過這種提心吊膽的日子了,因為劉端他本性狠毒。
老董害怕有一天自己會死在膠西國,於是就以有病為由辭去了國相,回家養老去了。
老董曆經三朝,仕途坎坷,太初元年,75歲的董仲舒在家去世。
不管怎麽說吧,武帝劉徹對他很照顧,賜葬於長安下馬陵。
據說劉徹規定,凡是路過這裏的人都要下馬,以示對董仲舒的尊重。
……
當初劉徹“策問”董仲舒時,驚為天人,但是老董終究沒成為劉徹的心腹之人。
主父偃很快也失寵了。
有人說,凡是劉徹的心腹都沒落下好下場。這話沒毛病。
武帝元朔三年,災難降落在了主父偃的頭上。
趙王劉彭祖狀告主父偃逼死了齊王劉次昌,貪汙受賄數額巨大等罪名。
趙王劉彭祖是劉徹的七哥。這家夥為人奸詐,善於奉承,表麵恭順內心刻薄。
劉彭祖的兒子,世子劉丹和齊王劉次昌一樣,也是與妹妹、姐姐通奸。
劉彭祖害怕主父偃舉報他兒子劉丹亂倫,於是惡人先告狀,就把主父偃告了。
主父偃被關進了監獄。
憑心來說,武帝劉徹不想殺主父偃,畢竟他為自己做了許多事兒。
比如推恩令,遷豪強,建朔方城,推舉衛子夫當皇後等等。
就在劉徹猶豫的時候,丞相公孫弘進諫道:
“陛下,不能放過主父偃,推恩令得罪了諸侯王,齊王,燕王死在了他的手上,
他是諸侯王的克星,殺主父偃,可以減輕諸侯王對朝廷的怨氣,
否則這種怨氣越積越多,對朝廷不利,對皇上不利,請皇上三思。”
劉徹為了自己的江山穩固,最終殺了主父偃,並誅其其三族。
劉徹真夠狠的,殺了主父偃也就算了,不知為何還誅了其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