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湯提議把鹽、鐵經營權收歸朝廷。


    “皇上,海水煮鹽,開礦冶鐵,乃一本萬利,與匈奴死磕離不開錢財。”


    劉徹點頭讚同這種觀點。


    “陛下,我就納悶了,打仗燒的是金錢,鹽、鐵是兩大來錢的道,為何朝廷不專營呢?”


    劉徹道:過去國家沒錢,為了聚集資金,把鹽、鐵經營權下放到了諸侯王手中。


    你看吳王劉濞“海水煮鹽”,聚斂了巨額財富,這才有了謀反的資本和底氣。


    我爺爺的男寵鄧通,富可敵國,財富不就是來自銅山鑄錢嗎?


    劉徹不是不想專營,他是怕惹怒藩王造反。


    如今張湯提議,劉徹順坡下驢采納,等於斷了諸侯王們的財路,


    你說諸侯王們能不恨張湯嗎?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劉徹前腳發行“五銖錢”,


    淮陽郡的不法分子,就找到了破解鑄造五銖幣的辦法。


    原來淮陽郡的不法分子,賄賂上林三官,拿到了鑄錢模板,隨之淮陽郡私鑄錢幣現象泛濫成災。


    武帝為了斂財,把鑄幣權收歸了中央,他專令上林三官負責鑄造五銖錢,


    (上林三官是指鍾官,技巧和六廄,這是一支綜合性造幣機構。)


    淮陽郡亂象叢生,劉徹尋思誰能勝任管理者呢?思來想去,他覺得汲黯能管理好淮陽郡。


    鑒於此,劉徹任命汲黯為淮陽太守。有能耐的官員自然要派上用場,


    不過也不排除劉徹煩他懟人,外調汲黯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汲黯不願意去地方任職,於是以年老多病為由,拖著不去上任。


    劉徹很生氣,“汲大人,你是不是看不上淮陽太守這個頭銜呢?”


    汲黯忙跪下道:“陛下,您理解錯了,我願意留在您身邊,為陛下您糾正過失,補救缺漏,別無所求。”


    劉徹心中暗笑:心想世界離開誰地球照樣轉,沒有張屠夫,還能吃帶毛的豬?


    “汲大人,你的心情我理解,朕正是要利用你的威望和名聲治理淮陽郡,你身體不好,躺著辦公就行!”


    劉徹連拍帶哄,汲黯沒辦法,不去不行,隻好接過了大印。


    上任前,他找到大行令李息,囑咐道:“李大人,我馬上要走了,不能再參加朝議。


    “汲大人,有什麽吩咐盡管說。”李息小心翼翼道。


    “李大人,你要注意公孫弘和張湯的行為。廷尉張湯巧言善變,不以法律為準繩,處處奉迎皇上的意思。


    公孫弘虛偽狡詐,具有很高的迷惑性,不得不防。


    皇上不想要的,二人就詆毀!


    皇上想要的,二人就讚揚,沒有一點底線,不肯為天下百姓說話。


    此二人為所欲為,您作為朝中老臣,位居九卿,應該及時向皇上進言,


    讓皇上遠離奸佞小人,否則,您和他們都會被誅殺,李大人,切記,別把我的話當耳旁風!”


    汲黯為朝中無人能匡正皇上行為而憂慮。


    令人失望的是,李息畏懼張湯和公孫弘的權勢,不敢與之爭辯,辜負了汲黯的委托。


    後張湯、公孫弘果然事泄被殺,劉徹得知汲黯曾囑咐李息之事,恨李息不作為,憤而殺了李息。


    此乃後話,暫且不提。


    汲黯上任後,不法分子聞之喪膽,加上出重手打擊犯罪分子,私鑄錢幣就此銷聲匿跡。


    淮陽郡在汲黯治理下河晏海清,時和歲豐,百姓安居樂業。


    五年後,汲黯死於任上。


    ……


    公孫弘是由平民升任丞相的,沒有兩把刷子,還真達不到被劉徹重用的地步。


    漢朝出任丞相人選,都是從侯爺中選拔。


    但是,公孫弘是個例外,他不是侯爺,是劉徹封其為丞相後,著急忙慌又封了他一個平津侯。


    因此西漢由丞相封侯,始於公孫弘。


    我們都知道,劉徹比誰都精,不是那麽好糊弄的。


    要說公孫弘能力超群並不符合實際。


    公孫弘年輕時兩次被朝廷辭退。論儒學知識,他遠不是董仲舒的對手。


    但是他一句話,讓老董當了膠西王魔鬼侯爺的國相,如果不是老董機智,早就命喪魔鬼之手了。


    論出謀劃策,他遠不如主父偃,然而他的一句話,劉徹就殺了主父偃。


    論耿直無私,他遠不如汲黯。公孫弘一句話,劉徹就外放汲黯去了淮陽郡。


    論奉迎皇上心意,他遠不如張湯……


    但是,以上這些人,沒有一個在偽裝方麵能超過公孫弘的。


    公孫弘善於表演,迷住了劉徹心竅,因此成了劉徹最信任的人。


    不僅如此,公孫弘還有天時之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意。


    公孫弘第二次進京參加策論的時候,主考官把他的答卷歸到了第三等,也就是低劣答卷中。


    然而劉徹看到他的文章後,直接提到了第一檔,成了最佳策論文章。


    公孫弘因此在60歲時,進入了劉徹的智囊團隊。


    可謂大器晚成。


    公孫弘用了10年的時間,從博士做到了禦史大夫,丞相。


    ……


    武帝元朔六年,臘月初三,這天公孫弘剛吃罷午飯,門衛大爺通報道:


    “丞相,外麵有個人找您,說是您的故友,見還是不見?”


    “故友?”


    “莫非是從山東來的老同事?”


    公孫弘沒發達時,在淄博縣裏當監獄看守。


    “老朋友來了豈能不見?讓他進來吧。”


    然後轉身去裏屋換衣服~


    “公孫老弟,啊!不不,公孫丞相,我來看你來了!”


    來人說著話,把手中提的禮品放在了桌上。


    公孫弘瞟了一眼,都是一些山東土特產,大棗、花生等。


    “唉呀!這不是老於嗎?多年不見了,一晃咱都成老頭了。”


    公孫弘一邊說,一邊讓座端茶。


    來人正是公孫弘年輕時,在監獄當看守的同事。


    原來老於進京匯報工作,順道帶了點家鄉特產來看公孫弘。


    二人有說不完的話……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老於,來了就多住幾天,我這裏房屋不少,


    你就別住驛站了,住在我家裏,咱哥倆好好嘮嘮嗑。”


    “兄弟,你還是原來的仗義脾氣,老哥恭敬不如從命,哈哈!”


    老於本想中午飯肯定有酒有肉,畢竟大老遠來看他,盡地主之誼是人之常情。


    你猜怎麽著?公孫弘為了表現自己節儉,偷偷吩咐廚師吃米粥和饅頭,


    還涼拌了一個‘小蔥拌豆腐’。”


    公孫弘是用這一道菜,寓意自己當丞相“清清白白”,暗示老於,想走我的後門,沒門!


    一天,兩天都是這種粗茶淡飯,老於心中很不高興。


    於是偷偷問府上的仆人,“丞相平時讓你們吃什麽飯呢?”


    “就是現在你吃的這種飯,怎麽了?”


    “沒什麽,隨便問問,丞相可真節儉。”


    “可不是咋滴?丞相也和我們吃同樣的飯。”仆人答道。


    老於一聽這才消了氣,原來丞相也吃這樣的粗茶淡飯,我誤解老朋友了。


    轉眼五天過去了,老於公事也辦完了,說好第二天就回家。


    當天夜裏十一點,老於跑肚子上茅房,方便完回屋,


    經過公孫弘的寢室窗口,裏麵亮著燈,“噫!丞相咋還沒睡?啊,當個國家一把手真不容易。”


    出於好奇,老於伸腦袋往裏瞧,不看還好,一看差點把他的肺氣炸。


    原來屋裏公孫弘穿著貂皮大衣,圍著火爐吃涮羊肉喝禦酒呢!


    “臥靠!公孫弘真特麽虛偽,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在眾人麵前穿粗衣吃粗飯,背後卻錦衣玉食。”


    這樣的朋友不交也罷。


    老於第二天一早,不辭而別回了山東。


    老於用不辭而別的方式告訴公孫弘,“別以為大家都是傻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