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丞相黃霸去世,禦史大夫於定國繼任丞相之位。


    於定國,東海郯人,即今山東郯城人。


    定國有個好爹,他爹於公是法律方麵的專家,定國從小學的也是法律,其父於公就是他的啟蒙老師。


    於公曾任縣令秘書兼書記員,古代縣令管審案,於公相當於法律顧問或者師爺。


    有一年,於公他們這裏出了這樣一件案子。有一家兒媳婦特別孝順,卻被人誣陷殺人被冤殺了。


    孝順兒媳婦名王氏,年輕守寡,身邊無子女。


    80歲的婆婆很心疼兒媳,心說“我年紀大了,拖累兒媳婦,兒媳還這麽年輕就守寡了,


    又無兒無女,等我走了,誰來照顧兒媳呢?”


    婆婆和兒媳都是善良之人,都為對方著想。婆婆就逼著兒媳改嫁。


    兒媳則說,“娘,我不改嫁,我要為你老人家養老送終。”


    婆婆為了讓兒媳早點改嫁。到了晚上,等兒媳熟睡的時候,偷偷到廚房服毒自殺了。


    婆婆有個女兒住在縣城,很少回家照顧母親。


    聽說母親死了,她這個當女兒的就跑回家奔喪。


    她母親明明是自殺的,這個當女兒得一口咬定是嫂子害死了母親。


    “你,你不能冤枉人,我怎麽會害母親呢?”兒媳被小姑子氣得渾身發抖。


    “哼!咱們走著瞧,有你好看的!害死我娘你還嘴硬!”


    小姑子開始了告狀。


    “咚咚咚”小姑子敲起鳴冤鼓。


    縣令大人親自辦案,派人傳喚了這家兒媳婦。


    一審二審完畢,縣令認定是兒媳婦殺了婆婆,理由是家裏沒有其他人。


    於定國的老爸於公則持不同建議:他說:“縣令大人,你說一個孝順兒媳,怎麽會毒殺婆婆呢?


    她想改嫁沒人攔著,婆婆也立下了遺囑,家產歸兒媳。沒有理由兒媳婦殺婆婆。一定是自殺。”


    縣令說兒媳想改嫁也想立牌坊,於是殺了婆婆。


    執意認定兒媳是罪犯,縣令說了算,最終判決兒媳斬刑。


    於公抗訴不采納,抱著案卷在衙門口痛哭喊冤,想扭轉判決結果,


    胳膊終究拗不過大腿,這家兒媳最終還是被斬了。


    兒媳被斬的當天夜裏,天空烏雲密布,不大功夫下起了鵝毛大雪。


    六月天兒卻下起了大雪,三天三夜不停地下,通常來說,六月下鴻雪,天下必有冤情。


    太守親自下來查案,有相師叩見太守道:“太守大人,想必是那家的兒媳有冤情,


    太守可殺一頭牛,親自去那家兒媳墳頭祭祀,大雪可止。”


    太守依言而行,殺牛祭祀,果然雪住天晴。


    此後於公被太守提拔做了縣令,原來的縣令被關進了監獄。


    於公為官一方,沒有出現過一樁冤假錯案,百姓為他立了生祠,稱於公祠。


    於定國就是他父親熏陶下,法律知識與日俱增。


    定國後來被任命為東海郡郡守,他斷案時通常喝兩杯酒,喝的酒越多,判案快而準。


    這和李白的鬥酒詩百篇有異曲同工之妙。


    老於做了十八年的廷尉,沒有一起冤案,人們稱他為於青天。


    定國仕途一帆風順,從廷尉到禦史大夫再到丞相,他被同僚奉為了楷模。


    ……


    於定國繼任丞相的這一年,遠嫁烏孫國的漢朝公主劉解憂請求回歸大漢。


    追更的朋友應該知道,解憂公主是楚王劉戊的孫女,劉戊是皇室宗親,這家夥好事沒做過,壞事做絕。


    反常的是,他有個為國敢於犧牲的好孫女——解憂公主。


    在與烏孫國和親的時候,武帝把解憂公主嫁給了烏孫國王。


    宣帝當政的甘露三年,此時解憂公主已到了古稀之年,大約77歲左右。


    有句話叫做“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解憂公主感到時日不多了。


    於是上書宣帝,表達了自己年老思念故鄉的心情,希望能回到漢朝安度晚年。


    宣帝有感而發,揮筆寫下了:“歸來吧,漂泊異鄉的遊子,大漢敞開懷抱歡迎您歸來!”


    宣帝回了一封信,同意解憂公主歸來,隨後派人將她迎回了長安。


    與公主一同返回的還有她的三個孫子和外交家馮嫽。


    馮嫽當初是劉解憂的陪嫁丫頭,後來嫁給了烏孫右將軍。


    馮嫽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外交家。


    在烏孫國,馮嫽展現出了她的聰明才智,他不僅快速掌握了西域的語言和風俗,


    還多次作為漢朝的使節,代表解憂公主訪問鄰近各國。


    馮嫽宣揚漢朝的文化和教化,為大漢奔走呼號,因此被尊稱為“馮夫人”。


    馮嫽幹的最漂亮的一件事,是奉宣帝之命,成功遊說了烏孫國內的烏就屠。


    此時烏孫國為搶王位打得不可開交。馮嫽勸烏就屠放棄競爭,讓位給漢朝支持的元貴糜。


    在她的勸說下,烏就屠放棄了競爭,從而避免了漢朝與烏孫之間的戰爭,


    漢宣帝對她的外交才能十分讚賞,封她為正史,再次出使烏孫國,


    最終烏孫國成為了漢朝的屬國。


    回到長安後,劉解憂和馮嫽都受到了宣帝的賞賜,並給予了二人公主級別的奉養,


    兩年後劉解憂在長安去世,宣帝以公主的禮儀安葬。馮嫽生卒史書沒有記載。


    ……


    甘露四年,前50年,匈奴呼韓邪單於帶著隨從,不遠萬裏前來大漢拜訪宣帝。


    自此漢匈化幹戈為玉帛,兩國成了友好國家。


    匈奴單於態度誠懇,表示臣服大漢。


    呼韓邪單於帶著誠信而來,低頭做小要當大漢的女婿,


    宣帝感其誠,最終采納平等禮儀接待了匈奴單於。


    匈奴單於剛走,西域各國紛紛派使者來訪,一時間萬國來朝,“漢宣中興”由此而來。


    ……


    漢宣帝真的很完美嗎?非也!他是一位“中興之主”,開創了“孝宣中興”,這是被眾人肯定的。


    但是,他一生犯了不少錯誤,比如殺了一些忠臣,趙廣漢、韓延壽、蓋寬饒,楊惲等人死得冤。


    蓋寬饒和楊惲是如何冤死的?前麵已敘述,不再贅言。


    韓延壽是宣帝一朝的名臣,他以清廉和推行教化而聞名。


    曾任潁川、東郡太守,治理地方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辦法,深受百姓愛戴。


    韓延壽是被禦史大夫蕭望之陷害而死的。


    韓延壽因何與蕭望之產生了矛盾?


    原來禦史大夫蕭望之嫉妒韓延壽治理地方有方。老蕭擔心老韓有一天奪了他的禦史大夫。


    就在老蕭對老韓吹毛求疵的時候,韓延壽在東郡任上,為了閱兵的氣勢,動用了官款裝飾軍隊,添置良馬,甚至組建了儀仗隊。


    蕭望之就把這件事上告了宣帝。


    老韓的這些行為,在當時被視為嚴重的越權行為,有可能被解讀為有造反的嫌疑。


    漢宣帝最怕有人謀反,勃然大怒判處老韓死刑。


    韓延壽在臨刑前,從前治下的百姓和官吏自發為他送行,


    百姓紛紛喊冤:“韓大人死的冤,他是我們的好官員。”


    可見老韓在民間聲望極高。


    韓延壽在監獄會見親人時,告誡兒孫不要再當官,如果當官會像他一樣送命。


    他的三個兒子含淚點頭。韓延壽死後,他的三個兒子和孫子都辭去了官職。


    但是他的孫子韓威,後來又出來做官,並且官至將軍。


    韓威同樣以恩德和信義著稱,但最終也因放高利貸,奢侈和僭越而獲罪被殺。


    乖乖!這種事在韓延壽家族中,似乎形成了一種宿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朝興衰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踏飛花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踏飛花並收藏漢朝興衰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