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聲太大,胤禛明麵上妥協了,他很不爽,妥協歸妥協,兩部他直接管轄,不過私底下,樂姝幾乎在養心殿住下了,永壽宮待的時間都不多,實際上誰在管,不言而喻。
有心人自然能夠察覺到帝王的做法,不過到底有一層遮羞布,帝王有軍權,他們也就當看不見。
再反抗?
皇帝的刀可不怕血染。
就在眾人都以為帝王妥協的時候,京城悄無聲息出了一家報社。
剛開始嘛,報道一些京城內趣聞樂事,民生,農事,格物院最新研究成果,另外還有一部分朝廷政策,以及政策於百姓的作用。
皇城腳下,讀書識字的人多,再加上樂姝近些年來,弄出來不少工坊,培養了不少識字的女子。
報紙的出現突兀又十分自然,很矛盾。
這讓讓京城百姓閑暇之餘多了不少談資,皇城腳下,漸漸多了許多尋常百姓談論國事,談論政策。
胤禛和樂姝那些政策的出發點,也不怕討論。
朝堂的人終於發覺報紙的重要性了,可他們阻止不了,因為報紙接收天下人的投稿,沒人不想出名。
讀書人對報紙的出現接受良好,可孔家漸漸慌了。
雍正七年初,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經報紙報道出來,舉國震驚。
此時報紙在全國都鋪墊開來,並且允許打廣告,不說能夠賺錢,已經能夠自負盈虧了。
這件事就是山東來了數百人,他們身份不同,士農工商都有,不過目的都是為了告禦狀,告的不是別人,是孔家人。
孔家發展至今,族人很多,他們高高在上慣了,皇權都不屑,自然什麽都不怕,麵上君子,可內裏卻什麽都敢做。
地位太高了,生而為人,物質欲望得到了滿足,他們便渴求更極的快樂,什麽惡心事都能做出來。
狀告孔家的罪名包含了很多,觸犯大大小小的律法,更是不把人命放在眼裏,關鍵是還有很多涉及倫理道德,這可是孔家啊!孔家立世的根本就在於德行。
因為告狀的人數太多,再加上太突然,京城百姓都知道了,報紙也十分配合報道,可以說,打的孔家一個措手不及,偏偏人家人證物證俱全。
尋常世家,若是有如此罪證,自然要抄家滅族的,可那是孔家,朝堂的漢人官員,誰敢說自己不是孔夫子的學生。
儒教治國的理念深入人心。
這件事太過突然,明顯有人推動,最有可能的便是坐在上首帝王的手筆。
知道孔家的德行後,他們未必不覺得惡心,可他們害怕皇上改了儒教治國的理念。
孔家人的死活不重要,可孔家代表的儒學存亡很重要。
這事鬧得很大,他們怕,怕皇上滅儒。
胤禛沒打算滅儒,儒學沒錯,可儒教錯了,這是他的體會,他需要讓朝堂上的讀書人多恐懼一會兒。
養心殿,胤禛氣定神閑的跟樂姝一起喝茶,蘇培盛進來。
“皇上,梁公公來了,說太上皇要見皇上。”
康熙這些年,身子依舊如此。
胤禛皺眉:“知道了,你先出去,告訴梁九功,朕會去見太上皇的。”
“是,皇上。”
蘇培盛出去後,胤禛道:“他們坐不住了,沒想到竟然還鬧騰到了皇阿瑪麵前。”
樂姝道:“你逼得太緊了,他們害怕了,去暢春園,多帶些人。”
狗急跳牆,有人觀望,有人恐怕會坐不住。
“我知道的。”
樂姝還是不太放心,提議道:“若不然,我把準備的文章放上去吧,也差不多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他們雖然不懼,可誰知道對方會使什麽手段,萬一太過極端,他們翻車了怎麽辦。
胤禛也知道這個道理:“聽姝姝的。”
胤禛派人給康熙傳了消息,康熙雖然生氣,不過難得理解他。
這種情緒很複雜。
這些年,胤禛做的事,他都知道,雖然不甘心,可心裏還是欣慰的,胤禛不負所托,確實是個好皇帝,做了許多皇帝想做卻做不成的事。
土地兼並的危害哪個皇帝不知道,攤丁入畝的政策能在一定程度遏製土地兼並,能夠讓百姓更好的活下去,以前也不是沒人提出來,類似的政策,也曾出現過,可保持下去,太難了。
封建社會依托於土地,土地問題,是國事,改革起頭容易,可一個不慎,國家都能玩完。
可胤禛做成了,康熙能夠看出來,這政策,不會人亡政息。
胤禛做的好,在另一種程度上,也在說明他不如他,康熙是傲氣的,內心有些挫敗。
子比父強,欣慰有之,挫敗亦有之。
新一期報紙出來了,上麵有一篇有關對孔家和儒家的態度,題目名字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文章一出來,引來了極大的討論。
其內容就是,國有國法,孔家身為孔聖人的後代,不孝祖宗,對不起祖宗,孔家德行配不上孔聖人的血脈,給祖宗抹黑了,隨即又肯定了儒學,否定了孔家,文章批判孔家等同於儒家的傳統認知……
這文章一出來,天下讀書人也看到了皇上的態度,不喜孔家,但是對儒家倒是沒意見。
儒家宣揚“仁”,於百姓教化不可或缺。
在胤禛和樂姝對未來的規劃中,儒家用於教化,儒學的內容,不能全部拿來治國。
目前沒人看出這夫妻倆的打算,讀書人本來也覺得孔家醃臢事太過惡心人,沒鬧騰出來也就算了,可如今鬧騰出來了,人證物證俱全,孔家的金身破了。
經過一番談論,孔家該怎麽治罪就怎麽治罪,沒人以血肉之軀來試探帝王火炮的威力,皇上有意把孔家和儒家分割開來,那就分割好了。
皇上手腕強硬,實力強悍,朝臣便會顯得弱勢一些,隻是他們恐怕不知道,退一步,以後隻能步步退。
孔家那邊,胤禛早就盯著了,派官員去治罪沒用,他派了軍隊鎮壓。
血流成河不至於,不過這場變故,死了很多人。
不是沒有讀書人批判胤禛,隻是他有報紙,報紙審核掌握在他和樂姝手裏,報紙內容以白話為主,通俗易懂。
報紙成了皇帝和普通百姓直接溝通的媒介,然後讀書人發現,他們引以為傲的輿論導向權利,沒了!
他們才後知後覺,當今這位帝王的手段何等可怕。
他用民心給自己塑了金身,這金身,牢不可破。
有心人自然能夠察覺到帝王的做法,不過到底有一層遮羞布,帝王有軍權,他們也就當看不見。
再反抗?
皇帝的刀可不怕血染。
就在眾人都以為帝王妥協的時候,京城悄無聲息出了一家報社。
剛開始嘛,報道一些京城內趣聞樂事,民生,農事,格物院最新研究成果,另外還有一部分朝廷政策,以及政策於百姓的作用。
皇城腳下,讀書識字的人多,再加上樂姝近些年來,弄出來不少工坊,培養了不少識字的女子。
報紙的出現突兀又十分自然,很矛盾。
這讓讓京城百姓閑暇之餘多了不少談資,皇城腳下,漸漸多了許多尋常百姓談論國事,談論政策。
胤禛和樂姝那些政策的出發點,也不怕討論。
朝堂的人終於發覺報紙的重要性了,可他們阻止不了,因為報紙接收天下人的投稿,沒人不想出名。
讀書人對報紙的出現接受良好,可孔家漸漸慌了。
雍正七年初,京城發生了一件大事,經報紙報道出來,舉國震驚。
此時報紙在全國都鋪墊開來,並且允許打廣告,不說能夠賺錢,已經能夠自負盈虧了。
這件事就是山東來了數百人,他們身份不同,士農工商都有,不過目的都是為了告禦狀,告的不是別人,是孔家人。
孔家發展至今,族人很多,他們高高在上慣了,皇權都不屑,自然什麽都不怕,麵上君子,可內裏卻什麽都敢做。
地位太高了,生而為人,物質欲望得到了滿足,他們便渴求更極的快樂,什麽惡心事都能做出來。
狀告孔家的罪名包含了很多,觸犯大大小小的律法,更是不把人命放在眼裏,關鍵是還有很多涉及倫理道德,這可是孔家啊!孔家立世的根本就在於德行。
因為告狀的人數太多,再加上太突然,京城百姓都知道了,報紙也十分配合報道,可以說,打的孔家一個措手不及,偏偏人家人證物證俱全。
尋常世家,若是有如此罪證,自然要抄家滅族的,可那是孔家,朝堂的漢人官員,誰敢說自己不是孔夫子的學生。
儒教治國的理念深入人心。
這件事太過突然,明顯有人推動,最有可能的便是坐在上首帝王的手筆。
知道孔家的德行後,他們未必不覺得惡心,可他們害怕皇上改了儒教治國的理念。
孔家人的死活不重要,可孔家代表的儒學存亡很重要。
這事鬧得很大,他們怕,怕皇上滅儒。
胤禛沒打算滅儒,儒學沒錯,可儒教錯了,這是他的體會,他需要讓朝堂上的讀書人多恐懼一會兒。
養心殿,胤禛氣定神閑的跟樂姝一起喝茶,蘇培盛進來。
“皇上,梁公公來了,說太上皇要見皇上。”
康熙這些年,身子依舊如此。
胤禛皺眉:“知道了,你先出去,告訴梁九功,朕會去見太上皇的。”
“是,皇上。”
蘇培盛出去後,胤禛道:“他們坐不住了,沒想到竟然還鬧騰到了皇阿瑪麵前。”
樂姝道:“你逼得太緊了,他們害怕了,去暢春園,多帶些人。”
狗急跳牆,有人觀望,有人恐怕會坐不住。
“我知道的。”
樂姝還是不太放心,提議道:“若不然,我把準備的文章放上去吧,也差不多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他們雖然不懼,可誰知道對方會使什麽手段,萬一太過極端,他們翻車了怎麽辦。
胤禛也知道這個道理:“聽姝姝的。”
胤禛派人給康熙傳了消息,康熙雖然生氣,不過難得理解他。
這種情緒很複雜。
這些年,胤禛做的事,他都知道,雖然不甘心,可心裏還是欣慰的,胤禛不負所托,確實是個好皇帝,做了許多皇帝想做卻做不成的事。
土地兼並的危害哪個皇帝不知道,攤丁入畝的政策能在一定程度遏製土地兼並,能夠讓百姓更好的活下去,以前也不是沒人提出來,類似的政策,也曾出現過,可保持下去,太難了。
封建社會依托於土地,土地問題,是國事,改革起頭容易,可一個不慎,國家都能玩完。
可胤禛做成了,康熙能夠看出來,這政策,不會人亡政息。
胤禛做的好,在另一種程度上,也在說明他不如他,康熙是傲氣的,內心有些挫敗。
子比父強,欣慰有之,挫敗亦有之。
新一期報紙出來了,上麵有一篇有關對孔家和儒家的態度,題目名字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文章一出來,引來了極大的討論。
其內容就是,國有國法,孔家身為孔聖人的後代,不孝祖宗,對不起祖宗,孔家德行配不上孔聖人的血脈,給祖宗抹黑了,隨即又肯定了儒學,否定了孔家,文章批判孔家等同於儒家的傳統認知……
這文章一出來,天下讀書人也看到了皇上的態度,不喜孔家,但是對儒家倒是沒意見。
儒家宣揚“仁”,於百姓教化不可或缺。
在胤禛和樂姝對未來的規劃中,儒家用於教化,儒學的內容,不能全部拿來治國。
目前沒人看出這夫妻倆的打算,讀書人本來也覺得孔家醃臢事太過惡心人,沒鬧騰出來也就算了,可如今鬧騰出來了,人證物證俱全,孔家的金身破了。
經過一番談論,孔家該怎麽治罪就怎麽治罪,沒人以血肉之軀來試探帝王火炮的威力,皇上有意把孔家和儒家分割開來,那就分割好了。
皇上手腕強硬,實力強悍,朝臣便會顯得弱勢一些,隻是他們恐怕不知道,退一步,以後隻能步步退。
孔家那邊,胤禛早就盯著了,派官員去治罪沒用,他派了軍隊鎮壓。
血流成河不至於,不過這場變故,死了很多人。
不是沒有讀書人批判胤禛,隻是他有報紙,報紙審核掌握在他和樂姝手裏,報紙內容以白話為主,通俗易懂。
報紙成了皇帝和普通百姓直接溝通的媒介,然後讀書人發現,他們引以為傲的輿論導向權利,沒了!
他們才後知後覺,當今這位帝王的手段何等可怕。
他用民心給自己塑了金身,這金身,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