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你還敢說,他是詐降
嫡女被家人苛待後,全員跪求原諒 作者:樊溪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眼見情勢緊張,謝卯、滕予儒主動勸和。
“王爺、戚大人請息怒。”
猜到他們也有一計,戚磊怒意不得消解,更是雷霆萬鈞,一陣拂袖,表意嗤之以鼻。
“哼。”
謝卯一笑置之,不予計較。
“二位大人有所顧慮,在下認為,理所應當,祈請王爺莫與動怒。”
他故作設身處地,入情入理,論起戚陶二人的感受。
“州牧台諸公,追隨帝瑾王多年,從未有過他誌;密樞台眾位,追隨皇上數年,亦是毫無生亂之心。”
“此二者獻計,哪怕是萬全之策,二位大人也是切切不敢為之。正如戚大人所言,他既要忠心王爺,又要護著封正台一眾下屬,現實境況,不允許他衝動行事。”
聽他提出一個新的思路,顧念廷猶似雲開霧散,恍然大悟。
“謝大人言之在理,這麽說來,他們顧慮重重,確是情有可原。”
明白顧念廷想聽的話,謝卯順意附和。
“王爺休休有容,海納百川;在下不才,甘拜下風。”
顧念廷悅色難掩。
“謝大人過謙。”
他轉眸戚陶二人,眸意瞬間淩厲。
“謝大人感同身受,為你們說話,可謂通情達理。”
“你們負恩昧良,黯著一張臉做甚,還不謝他?”
戚磊氣得不行,直接背身以對。
“哼!”
陶康平習以為常,說起好話。
“戚大人身子不爽,我代為恩謝。”
“謝大人,多虧有你理解,感激不盡,深表涕零。”
謝卯保持禮貌,微微一笑。
“二位大人客氣。”
他接著自己的話,繞回計策。
“二位大人既有憂慮,那麽,州牧台和密樞台諸位,暫時不宜為王爺出謀劃策。”
“尹司台,則不然。”
“在座賢者皆知,尹司台曾有內亂。前尹司丞鄭大人,誌隨琴公主,企圖占據尹司台之勢,幾次三番用計,並暗伏殺手,欲奪滕大人性命。而後,滕大人與我偶遇,暫在寒舍避身,方脫大難。”
“再後,琴公主受審,供認幕後指使,既有皇上,又有帝瑾王。說完這話,她便自行了斷,以致此案,無從追查下去。”
“琴公主之言,甚有構陷之嫌,雖說不可輕信,但是滕大人心裏,多少會有一些隔閡。因此,他叮囑尹司台眾人,安於職事,不許參與朝局之爭。”
“如是悠悠歲月,一仍舊貫,直到月溪郡主救治家母,滕大人和我,為報恩情,才有一點點追隨帝瑾王之心。”
“但是沒過多久,王爺便至謝府,揭露帝瑾王的真麵目。我等知曉,險些遭人利用,自是心慕手追,改誌而來,報答王爺重恩,殞身不渝。”
“我之愚孝,即便不值一提,卻也名動一時;王爺醫治家母,一如救命之恩,在下沒身不忘。”
“滕大人抱寶懷珍,知恩報德,此乃人所共知;縱我寸心小恩,不足掛齒,他亦斷然不會辜負。”
“綜上而言,由滕大人和我獻計,不知戚陶二位大人,可否安心?”
顧念廷頷首而笑,十分滿意。
“謝大人思慮,甚為周全。”
戚磊睇目,看著謝卯,麵色泠然,沒有一絲溫度。
“謝大人言之鑿鑿,奈有曲解,醫治令堂者,非是王爺,而是太醫林大人。就算你們二人真心改誌,也該跟隨林大人,與王爺何幹?”
謝卯有禮有節糾正。
“戚大人此言差矣,跟隨林大人,不就是誌向王爺嗎?”
戚磊毫不客氣回駁。
“林大人之疑未定,此人根本就是詐降!”
聽到“詐降”二字,顧念廷立時不滿。
“你住口。”
“林大人穿針引線,介紹本王,與在座諸位大人相識相熟,立下不世之功。”
“你還敢說,他是詐降?”
林暮離開座位,謙謙一禮,恭敬有加。
“涓滴之勞,尺寸之功,卻得王爺這般讚譽,在下功薄蟬翼,愧不敢當。”
顧念廷示意回座,不舍累他一分,轉而對著戚磊,依舊隻有訓斥。
“你學學林大人,被你當眾數落,依然心懷寬廣。”
“不像你,醜惡嘴臉,不可一世。”
訓罷,他自然而然接上謝卯的話。
“依本王看,尹司台諸公獻謀,最為妥當。”
說著,他落目謝卯和滕予儒,笑吟吟發問。
“請問謝、滕二位大人,計將安出?”
如同之前兩條計策,謝卯也是先行分析局勢。
“回稟王爺,行刺帝瑾王,絕非易事;除掉賢妃,略顯輕率。顏族天下,何以屹立如山五百多年?說白了,不就是民心所向。”
“在下拙見,現今狀況,王爺應以安定民心為重。”
民心,顧念廷渴望已久,立即起了興趣。
“謝大人所言是也。”
“不過,收服民心,難免需要一筆花費,宸王府的庫房,唯恐難以承受。再者,先前,本王為了施恩百姓,費去許多銀兩,奈何成效,平平無奇,不見一絲波瀾。”
“布慈黎民之事,曆來先皇,都是足履實地,竭盡全力而為,方可深得民心。本王懵懂無知,請問謝大人,這種事,何以用計?”
聽出顧念廷有些自卑,又想被人肯定,謝卯暫放計策,轉而奉承。
“王爺宅心仁厚,故而看待他人,亦是無有惡意。其實,足履實地、不務空名者,唯王爺一人耳。”
滕予儒緊隨其後,好聲好氣恭維。
“謝大人所言極是。先前成效一般,皆因王爺為人做事,過於真誠。”
夢境太美,顧念廷徹底迷失,全然不想清醒,桃眸眯成一條縫,憨笑不已。
“二位大人過獎,懇請不吝賜教。”
哄好顧念廷之後,滕予儒繼續講述計策。
“前時,拓彬縣糧食收成總數,於小陶大人任職期間,出了一些問題。”
聽出這次鋒芒,像是對準自己愛子,陶康平即刻提起十二分精神,神情尤其嚴肅。
滕予儒沒有過多在意陶康平的變化,自顧自敘言。
“此案早已查清,小陶大人並無貪墨之實,毋庸置疑。”
聽罷這話,陶康平悄悄鬆了一口氣。
滕予儒話鋒一轉。
“但是,並無實據證明,戚陶二位大人,與此事無關。小陶大人那時,隻是一介地方小官,何有職權、哪來膽量,貪墨全縣百姓的食糧?除非,有人在背後,為他撐腰……”
“王爺、戚大人請息怒。”
猜到他們也有一計,戚磊怒意不得消解,更是雷霆萬鈞,一陣拂袖,表意嗤之以鼻。
“哼。”
謝卯一笑置之,不予計較。
“二位大人有所顧慮,在下認為,理所應當,祈請王爺莫與動怒。”
他故作設身處地,入情入理,論起戚陶二人的感受。
“州牧台諸公,追隨帝瑾王多年,從未有過他誌;密樞台眾位,追隨皇上數年,亦是毫無生亂之心。”
“此二者獻計,哪怕是萬全之策,二位大人也是切切不敢為之。正如戚大人所言,他既要忠心王爺,又要護著封正台一眾下屬,現實境況,不允許他衝動行事。”
聽他提出一個新的思路,顧念廷猶似雲開霧散,恍然大悟。
“謝大人言之在理,這麽說來,他們顧慮重重,確是情有可原。”
明白顧念廷想聽的話,謝卯順意附和。
“王爺休休有容,海納百川;在下不才,甘拜下風。”
顧念廷悅色難掩。
“謝大人過謙。”
他轉眸戚陶二人,眸意瞬間淩厲。
“謝大人感同身受,為你們說話,可謂通情達理。”
“你們負恩昧良,黯著一張臉做甚,還不謝他?”
戚磊氣得不行,直接背身以對。
“哼!”
陶康平習以為常,說起好話。
“戚大人身子不爽,我代為恩謝。”
“謝大人,多虧有你理解,感激不盡,深表涕零。”
謝卯保持禮貌,微微一笑。
“二位大人客氣。”
他接著自己的話,繞回計策。
“二位大人既有憂慮,那麽,州牧台和密樞台諸位,暫時不宜為王爺出謀劃策。”
“尹司台,則不然。”
“在座賢者皆知,尹司台曾有內亂。前尹司丞鄭大人,誌隨琴公主,企圖占據尹司台之勢,幾次三番用計,並暗伏殺手,欲奪滕大人性命。而後,滕大人與我偶遇,暫在寒舍避身,方脫大難。”
“再後,琴公主受審,供認幕後指使,既有皇上,又有帝瑾王。說完這話,她便自行了斷,以致此案,無從追查下去。”
“琴公主之言,甚有構陷之嫌,雖說不可輕信,但是滕大人心裏,多少會有一些隔閡。因此,他叮囑尹司台眾人,安於職事,不許參與朝局之爭。”
“如是悠悠歲月,一仍舊貫,直到月溪郡主救治家母,滕大人和我,為報恩情,才有一點點追隨帝瑾王之心。”
“但是沒過多久,王爺便至謝府,揭露帝瑾王的真麵目。我等知曉,險些遭人利用,自是心慕手追,改誌而來,報答王爺重恩,殞身不渝。”
“我之愚孝,即便不值一提,卻也名動一時;王爺醫治家母,一如救命之恩,在下沒身不忘。”
“滕大人抱寶懷珍,知恩報德,此乃人所共知;縱我寸心小恩,不足掛齒,他亦斷然不會辜負。”
“綜上而言,由滕大人和我獻計,不知戚陶二位大人,可否安心?”
顧念廷頷首而笑,十分滿意。
“謝大人思慮,甚為周全。”
戚磊睇目,看著謝卯,麵色泠然,沒有一絲溫度。
“謝大人言之鑿鑿,奈有曲解,醫治令堂者,非是王爺,而是太醫林大人。就算你們二人真心改誌,也該跟隨林大人,與王爺何幹?”
謝卯有禮有節糾正。
“戚大人此言差矣,跟隨林大人,不就是誌向王爺嗎?”
戚磊毫不客氣回駁。
“林大人之疑未定,此人根本就是詐降!”
聽到“詐降”二字,顧念廷立時不滿。
“你住口。”
“林大人穿針引線,介紹本王,與在座諸位大人相識相熟,立下不世之功。”
“你還敢說,他是詐降?”
林暮離開座位,謙謙一禮,恭敬有加。
“涓滴之勞,尺寸之功,卻得王爺這般讚譽,在下功薄蟬翼,愧不敢當。”
顧念廷示意回座,不舍累他一分,轉而對著戚磊,依舊隻有訓斥。
“你學學林大人,被你當眾數落,依然心懷寬廣。”
“不像你,醜惡嘴臉,不可一世。”
訓罷,他自然而然接上謝卯的話。
“依本王看,尹司台諸公獻謀,最為妥當。”
說著,他落目謝卯和滕予儒,笑吟吟發問。
“請問謝、滕二位大人,計將安出?”
如同之前兩條計策,謝卯也是先行分析局勢。
“回稟王爺,行刺帝瑾王,絕非易事;除掉賢妃,略顯輕率。顏族天下,何以屹立如山五百多年?說白了,不就是民心所向。”
“在下拙見,現今狀況,王爺應以安定民心為重。”
民心,顧念廷渴望已久,立即起了興趣。
“謝大人所言是也。”
“不過,收服民心,難免需要一筆花費,宸王府的庫房,唯恐難以承受。再者,先前,本王為了施恩百姓,費去許多銀兩,奈何成效,平平無奇,不見一絲波瀾。”
“布慈黎民之事,曆來先皇,都是足履實地,竭盡全力而為,方可深得民心。本王懵懂無知,請問謝大人,這種事,何以用計?”
聽出顧念廷有些自卑,又想被人肯定,謝卯暫放計策,轉而奉承。
“王爺宅心仁厚,故而看待他人,亦是無有惡意。其實,足履實地、不務空名者,唯王爺一人耳。”
滕予儒緊隨其後,好聲好氣恭維。
“謝大人所言極是。先前成效一般,皆因王爺為人做事,過於真誠。”
夢境太美,顧念廷徹底迷失,全然不想清醒,桃眸眯成一條縫,憨笑不已。
“二位大人過獎,懇請不吝賜教。”
哄好顧念廷之後,滕予儒繼續講述計策。
“前時,拓彬縣糧食收成總數,於小陶大人任職期間,出了一些問題。”
聽出這次鋒芒,像是對準自己愛子,陶康平即刻提起十二分精神,神情尤其嚴肅。
滕予儒沒有過多在意陶康平的變化,自顧自敘言。
“此案早已查清,小陶大人並無貪墨之實,毋庸置疑。”
聽罷這話,陶康平悄悄鬆了一口氣。
滕予儒話鋒一轉。
“但是,並無實據證明,戚陶二位大人,與此事無關。小陶大人那時,隻是一介地方小官,何有職權、哪來膽量,貪墨全縣百姓的食糧?除非,有人在背後,為他撐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