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心怡聽張其金講到要對自己修心,她若有所思,過了很久,她才說道:“你說得沒錯,在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中,養生長壽是一大特點,不少醫學家都認為,修心是一條重要的養生之道,形成了較為係統的修心理論。比如形神兼養、以求身心的和諧,以及保持心理健康、樹立良好的道德情操,養德以修心;又或者節製情欲、時調養,遵循古老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來養性調神,以達到修心的目的等等。然而佛教的修心則與之則大不相同,其中心思想在於說明諸法‘性空幻有’的道理。”


    袁心怡看著張其金嚴肅地繼續說道:“我在這裏所說的‘性空’,主要是指佛所說的一切法,即一切現象都沒有實在的自性;‘幻有’是指一切法雖然自性空,但並非虛無,假有的現象仍是存在的。認為世俗認識的一切對象,均屬‘因緣和合’,假而不實;唯有通過‘般若’對世俗認識的否定,才能把握佛教真理,達到覺悟解脫。”


    “我聽說因緣所生法,是指生滅變化之有為法,‘因’是前麵的一個動機;隻要前麵一動,連鎖的關係就來了,就是‘緣’。因緣其實是宇宙的最基本規律,世界上的所有事、情、現象、物件都不會突然產生。任何事物的產生,必須有一個前‘因’和適當的環境條件配合,即所謂助緣,或稱為‘緣’。當‘因’與‘緣’配合得成熟時,就會產生結果。如柏樹,其種子為能生起之因,日光、水土、肥料、人工、氣候等為其助緣;此樹不離因緣,即生成此樹之因與緣亦皆各由其各別之因緣而生成。樹是植物如此,依此類推,禽獸、人,乃至諸天、二乘、菩薩、佛亦皆因緣和合而成,無一法不從因緣生。一切有情之類,不明此義,故迷執而輪回六道。全部佛法,皆說明此義以開導一切有情眾生,以此義故,因緣所生法可貫通一切佛法。”張其金說道。


    “你說得沒錯,《心經》的道理也同樣涵蓋,所以因緣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因緣。法即事事物物,而因緣即每法親生之因與助成之緣。因緣所生法認為是‘我’的每一個人,實質上是不存在的,隻是各種因緣的集合體,所以當體即空,並不是要空了它才是解脫,而是沒有一個實體需要去解脫。所以祖師說,本來無縛,何用求解。”袁心怡對張其金說道。


    “如釋迦牟尼佛所悟的‘緣起性空’四字,‘緣起’即是一切法因緣而生,緣聚則有,緣散則無,當體即空,人我,法我當下即是不存在的。此即是人無我,法無我,哪有我可得。‘性空’即是是否有一個本性可得,印度教說的梵我,基督教的神,及某些宗教的神我,道、存在、本性、真心等等,佛說本性也空,所謂真如,如來藏,心即是佛等等,也隻是權宜之說。本性空不隻是沒有一個實在的本性,而是說一個空也不可得,這即是性空,淨灑灑無一法可得,是為究竟。然而,性空不礙妙有,妙有即是這因緣所生之法,它的當下即性空。所以《楞嚴經》說,‘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起滅,不實如空華’是也。緣聚則有,緣散則無因緣所生法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也是《心經》的重要佛法道理。”張其金對袁心怡說。


    “我已經跟你說過,因緣所生法,是指生滅變化之有為法,‘因’是前麵的一個動機;隻要前麵一動,連鎖的關係就來了,這就是緣。‘因’與‘緣’配合得成熟時,就會產生結果。因緣所生法認為是‘我’的每一個人,實質上是不存在的,隻是各種因緣的集合體,所以當體即空,並不是要空了它才是解脫,而是沒有一個實體需要去解脫。所以祖師說,本來無縛,何用求解。雖然性空,但並不礙妙有,妙有即是這因緣所生之法,它的當下即為性空。”袁心怡講到這裏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對於這些,你肯定還不能理解,但你要明白《心經》的人生觀是‘人生是苦’。因為人生一切都是無常,都會變化,佛教中就以無常變化的意思來說人生都是苦的。這‘苦’是什麽意義呢?是有缺陷,不永久,沒有徹底的意思。”


    “這點是我最有感受的了。”張其金歎息了一聲說:“我們的人生本來就是煩惱,本來就是苦的。比如生命的誕生是苦的,嬰兒出生要經過一個痛苦的過程;步入老年是苦的,因為老之將至;‘病’和‘死’更令人難過;得不到希望擁有的東西是苦;要與喜歡的人分開是苦;不喜歡的人、不喜歡的東西,又偏偏經常碰到是苦;有些事情,本來是開心快樂的,但快樂之後又怎樣呢?快樂是否永恒呢?快樂過去後也會變成苦,諸如此類人生的這一切本來就是煩惱,就是苦的。所以我想問你,既然佛教認為人生本來就是苦,那麽佛教是消極的宗教嗎?”


    袁心怡回答道:“佛陀在成佛後,他首先教導人們的便是‘四聖諦’。‘四聖諦’是‘苦、集、滅、道’四種正確的人生真理,‘聖’是正的意思。‘諦’是真理的意思。人生活在這個世上就會有煩惱和執著,也就是‘苦’;而煩惱是由人的執著造成的,也就是‘集’;隻有放棄煩惱和執著,也就是‘滅’;人才能走上正確的道路,也就是‘道’。‘道’是修行的道路,也就是方法。這四個如何脫離人生苦惱,獲得永恒快樂的階段是‘四聖諦’,也就是《心經》中說的‘無苦集滅道’。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很多問題,但我們不可自怨自艾,我們可以先認清問題的所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苦,然後找出問題的根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集,再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滅,最後製定解決的方案,並付諸實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道。所以‘四聖諦’又是一個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佛教還認為貪、嗔、癡是造成人生苦惱的一切因,減少貪念,減少憎恨,提升自己的智慧,增加慈悲心,是減少人生苦惱的有效途徑。”


    在袁心怡說完這些話之後,她看了看四周,微笑著說道:“你看,我與你聊著,不知不覺我家已經到了。如果你還對佛學感興趣的話,以後我會跟你係統講解的。”


    “你可要信守你的話喲!”張其金調皮地對袁心怡說:“今天聽了你對《金剛經》、《壇經》和《心經》的講解,我感覺佛學真的是博大精深,對我的人生觀真的起到了引導作用。”


    “隻要你有這點感悟,也不枉我一路的苦口婆心了。”袁心怡說完,與張其金打了個再見的手勢就走了。


    張其金看著袁心怡遠去的背影,內心感慨萬千。


    其實張其金明白,修行之中最大的困難不是來自於外界,而是源自於我們自身。如果我們不肯放下自我,那麽修行之路必然布滿荊棘。


    在袁心怡走了幾分鍾後,張其金直到看不見她的背影,才轉身從原路返回向學校方向走去。


    張其金從一開始就沒準備回家,他計劃今天就是要在外麵去放縱一下自己的身心靈。他才在袁心怡走了之後,就半途折返。


    當他走到學校附近的時候,他就找了一個比較熟悉的飯店,開了個包間,自己點了很多菜,飽餐了一頓。


    以前如果下大雨,他跟龍薇都不會回去,都會來這家飯店吃飯的,時間久了,也就跟這裏的老板熟悉了。所以他今天一個人在這裏點了很多的菜,並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他也無所顧忌了。


    在張其金吃飽之後,他摸了摸自己的肚皮,就讓老板來買單。


    在老板結完帳後,他打了個飽嗝,覺得今天這頓飯吃得還可以,他就走出了飯店。


    其實張其金變得這樣能吃,是與他身上所擁有的量子糾纏血靈珠和燭龍入體後有著極大的關係。


    飲食對於張其金來說,確實是至關重要。這正如王陽明所說的,他不僅要結合自身的特點來製定相應的食譜,把訓練、飲食、休息有機地結合起來,係統地、科學地進行練習,還應該注意營養的平衡。


    不過這遠遠還不行,在王陽明看來,支持量子血靈珠所帶來的瞬間移動和燭龍所附加的洪荒之力還是遠遠不夠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心學家王陽明說了,他所練的速成鍛煉法,至少要兩個月的時間才看得出真效果。


    想到這裏,張其金問王陽明:“導師,我問您,您說兩個月之後,我會有多強?”


    “那要看你自己,如果成效大的話,你到時候可以爆發出五成的能量;如果成效不大,那也至少能讓你在使用三成能量的時間上得到增強。”宇宙太極圖裏的王陽明回答道。


    “使用時間得到增長,當年導師您能駕馭完整的洪荒之力嗎?”張其金問王陽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量子血靈珠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其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其金並收藏量子血靈珠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