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其金聽著鄒若雅的講解,心裏卻在想道:“導師的思想的確是太精湛了,但現在我卻沒有時間來深入研究導師的心學思想,我現在關心的是在出土的文物中到底有沒有什麽東西能夠跟自己身上這塊量子血靈珠是有關的。”


    想到此,他大腦裏突然冒出了王陽明不久前跟他提到過威寧劍,現在聽鄒若雅說還要展出王陽明使用過的威寧劍,他不由得對威寧劍頗感興趣起來。


    在鄒若雅講完《傳習錄》後,他接著就問道:“小姨,那您對王陽明使用過的威寧劍也應該有所研究了。”


    “是的,威寧劍最開始時不是王陽明的寶劍。因王陽明自幼便以威寧伯王越為偶像,在機緣巧合下,他在工部時恰被分到督造王越的墓,因他加倍盡心盡力,王家後人為了感謝他督造王越墓的真誠,便把威寧劍贈送給了他。”


    對於這段佳話,張其金也曾看過有關王越的家人贈送王陽明威寧劍的整個軼事。


    威寧劍的確是赫赫有名的威寧伯王越的遺物,因此劍與王越的封號有關,所以就稱之為“威寧”劍,其目的是為了紀念成化十六年的威寧海之戰。


    王越在威寧海戰役中,他以大同宣府兩鎮精兵兩萬人大勝韃靼,安定西陲數年。


    威寧劍曾隨王越數次上北疆戰場殺過不少韃靼強盜,是把久經沙場的好劍。


    1499年,是王陽明第三次參加科考,這次在經曆了科場泄題案後,王陽明取得二甲第七名的成績,考中進士,他第一份工作被安排到工部實習,稱“觀政”。


    日複一日的上班族生活,很是無聊。但老天爺不會讓王陽明的生活平庸地過下去,王陽明明白自己的聖人之誌,也要一步一個腳印來實現。終於他接到了一份美差,讓他興奮不已,是什麽事讓王陽明如此高興呢,原來是為他的偶像,也就是明朝中期名將威寧伯王越修墓。


    除了這個原因,這個修墓工作也是王陽明參加工作以來獨立運行的第一份工作,雖然是個監督修墓的工作,但王陽明異常激動。王越是王陽明的偶像,是他膜拜的英雄,能為自己的偶像修墓也是一種責任和榮耀。


    這個王越有什麽能耐,讓年少心高氣傲的王陽明膜拜至此呢?王越論文采,論才氣,論膽略,可謂文武通才。特別是其用兵,公認的有古之名將的風度。


    駐防大同的時候,王越曾帶領一千士兵巡視邊防,同行的還有高級別的保國公朱永。可是剛走出沒多遠,就一頭撞上了敵人的大部隊。


    朱永一時不知所措,叫王越趕緊撤。


    王越沒空理他,揮兵搶占附近的製高點,居高臨下,主動進入攻擊位置。


    敵兵一時摸不清虛實,雖人數眾多,還是不敢靠前。雙方就這麽僵持著,直到日暮。


    王越看機會來了,於是命部隊悄悄從山後撤退,朱永率七百人走在前頭,王越親率三百勇士殿後。


    王越同時給出了如下命令:敢出聲的,斬。敢回頭看的,斬。敢越次出列的,斬。“三斬”的命令保證了一千人的隊伍宛如一條寂靜的蛇,悄無聲息地遊動在暮夜中。


    如此急行五十裏,終於安全抵達大同城下,一人不失,一件兵器沒丟,創造了一個奇跡。


    漢代名將李廣,亦不過如此。


    值得大書一筆的,還有“紅鹽池之戰”。成化九年,也就是公元1473年。王越趁韃靼人別處打劫之機,遠道奔襲他們留在河套紅鹽池的老營,一舉搗毀其連營五十餘裏的巢穴,能燒的都給燒了,能帶走的一點都沒給他們留下。


    王越不僅打了勝仗,且所帶去的部下,一個都沒少。


    此役之後,韃靼人不敢複居河套者二十年。


    王陽明後來擅長奇襲,可以說也有王越的影響。


    王越一生三次出塞,收河套地。他在河套地區抵禦蒙古韃靼部,打得這支鐵骨、熱血的軍隊落花流水、聞風喪膽,單這點他就創造了永樂以來,明軍對壘蒙古軍最為成功的戰爭神話。


    傳說王越自小就聰明過人、膽識過人。


    當年,王越在參加廷試時,不知從何處刮來一陣狂風。飛沙走石過後,別人倒是沒有大礙,唯獨王越一人的考卷被刮得不見蹤影。看著一個不錯的考生就將這樣不明不白地斷送前程,在座考生和考官都向他投來同情加惋惜的目光。


    倒是王越本人,像是沒事人兒一樣,隻見他不慌不忙地和監考老師又要了一張空白考卷,利用剩下很少的時間重新作答,筆走龍蛇。這種淡定氣質本已讓人敬佩,更讓無數人咋舌的是:王越居然還中了進士。更加傳神的是那張卷子其實並沒有丟,它隨風飄啊飄,就飄到朝鮮國去了,直到朝鮮使臣在當年秋天來進貢時,又恭敬地給帶回來了。


    在當官後,王越每到一地都能“警懾貪汙,激濁揚清,議論風發,見事風生,眾皆佩服”,讓當地人民的生活提升一個檔次。偏偏這王越又是一個文藝範兒,寫得一手好詩。


    這樣一個英雄故事的男主角。直讓有英雄情結的王陽明追慕崇拜得一塌糊塗。但同樣是這個英雄,卻偏偏是千夫所指的“白臉奸臣”,這讓人很難接受。


    是的,英雄也會有硬傷,有死角。像希臘戰神阿喀琉斯照樣有脆弱的腳後跟,王越一樣也有。


    王越在戰場上臨危不亂,英勇無比,他的弱點不在於他哪次戰爭指揮失利,而在於他和太監汪直的關係堪稱莫逆。這讓人很受不了!


    中國人的傳統理論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偏偏這王越就喜歡和大壞蛋汪直膩在一起,搞在一起,還不避嫌。


    汪直是什麽人啊?一個有野心沒人品、有功績沒底線的太監。那是萬貴妃的走狗,是在背後拉著“皮偶”皇帝朱見深左右擺動的人。和這樣的人做朋友,真是讓人難往好的方麵聯想。


    雖然最後王越因為軍事和汪直鬧掰了,但他仍洗不去“勾結奸黨、助紂為虐”的罵名。


    1499年,那時的王陽明還處苦讀詩書的年頭裏,但王越卻在甘州前線不甘心地去世了。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王越在臨死前還被諫官連續上章彈劾,指責他為李廣同黨。事件的原因隻是受孝宗寵愛的宦官李廣貪汙受賄畏罪自殺所牽連。因王越與李廣走得近,他又栽了,兩次都栽在宦官手上。


    世人都說王越貪功,可他之後的大明王朝,卻少有人再能有他一樣的功績。而我們,也能從他的詩情中觸摸到他內心深處的一份平靜:


    戰亂別離,生死權且不畏懼!聚散別離,恩怨對錯,總是空。君不聞他《浪淘沙》:遠水接天浮,渺渺扁舟。去時花雨送春愁。今日歸來黃葉鬧,又是深秋。聚散兩悠悠,白了人頭。片帆飛影下中流。載得古今多少恨,都付沙鷗。


    好在這時的皇帝朱佑樘給了王越一個相對公平的認可,皇帝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太傅,諡號襄敏。


    王越的確是明朝曆史上難得的軍事將領。


    對於王越和他特立獨行的一生,王陽明和皇帝的看法是高度統一的,那就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給予其超越世俗的諒解與尊重!


    給這樣的英雄人物修建墳墓,自是王陽明求之不得的,何況還是王陽明的偶像級前輩。所以,當天賜良機來到時,王陽明接到皇帝的命令,讓他去督造修建王越墓的命令時,他是興奮的。


    王陽明認為,在他督造修墓的日子裏,王越的後人完全有機會向他證實王越的卓越不凡,而他同樣有機會去了解到他想了解的一些事。


    所以,王陽明在接到讓他奉旨建王越墓時,他覺得光榮而神聖。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量子血靈珠傳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其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其金並收藏量子血靈珠傳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