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姨,我當然讀過了。”張其金在作出回答後,他的腦子裏就自動出現了一段有關《傳習錄》的文字,他就對鄒若雅緩緩地說道:“小姨,我給您念上一段,您看我讀過沒有?”
張其金說完,就說道:
先生剛剛辭官回到越地時,沒有多少朋友來探訪,後來從四方來遊學求教的人一天天多了起來。
癸未年以後,先生住宅周圍的房屋就已經人滿為患,像天妃、光相等寺廟,每一間臥室,常常是吃住在一起的幾十人,晚間都躺不下,隻好輪流睡覺,坐席談話唱歌日夜不斷。南鎮、禹穴、陽明洞遠近的寺廟,隻要能站腳的地方,都成了誌同道合的人的徜徉之地。先生每次要開講座了,前後左右環坐聽講的人,經常不少於幾百人,迎來送往,日日不停。
甚至有在這兒待了一年多的,還不知道姓名。每次到了分別的時候,先生經常歎息說:“你們雖然走了,但我們還同在這天地間,如果和我有相同的誌趣,我也很自豪呀!”學生們每次聽完講座出門,從來沒有不跳躍說好的。
我曾經聽同門的前輩說:“先生拜南京兵部尚書以前,雖然跟從的人也不少,但也沒有像如今在越地這樣的盛況。這雖然說是先生講學的日子長了,信譽日隆,但更主要的還是先生的學術越來越精密,感召力和實用性自然和以前大不相同。”
(我)說:以前南元善在越地刻印《傳習錄》,分為上、下兩冊。下冊收錄了先生的八封書信。其中在《答徐成之》兩封信中,先生說:“天下人肯定朱熹否定陸九淵,這樣的論斷時間長了,想要反過來,十分困難。這兩篇姑且算是為了調解朱陸之爭,讓人自己思考去得到收獲。”因此,南元善將這兩封信放在下冊的開頭,大概也是這個用意吧。
現在,世人已明白朱陸之辯的內涵。我刻印先生的《文錄》時,把兩封信置於《外集》中,主要是有些觀點還不夠完善,因此,現不作收錄。
其餘關於知行本體的論述,最詳細的莫過於《答人論學》《答周道通書》《答陸清伯書》《答歐陽崇一》等四封書信。而論述學者日常用功學習的格物理論,最詳細的莫過於《答羅整庵書》。
先生一生冒天下之非議,在萬死一生的逆境中始終不忘講學,唯恐我們不明道,而被功利和技巧所迷惑,以致淪為禽獸夷狄而不自知。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直到死去才停止。這種孔孟以來聖賢所獨有的良苦用心,並不因學生和親人的勸慰而有絲毫的減輕。
這種情懷,在《答聶文蔚》的第一封信中表現得最為詳盡。這幾封信,均按南元善以前所錄的舊版本而收錄。而揭示“必有事焉”和“致良知”功夫,用明白簡潔的語言,讓人聽了就能動手去做的,莫過於先生《答聶文蔚》的第二封信,所以在此我也增錄進來了。
南元善當時處凶險之境,竟然仍以講授先生的學說為己任,最終遭受奸臣排擠,但他卻因這一生能夠聽聞老師的學說而感到慶幸,絕沒有分毫的憂憤和悔恨。他刻錄《傳習錄》,人們隻看到了他對於有誌於學的朋友幫助很大,但不知他其時處境的艱難。我現在對其版本所做的增刪,是出於對於目前情況的考慮,而不是我忍心去增加或減損。
王守仁是文武全才,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曾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
《傳習錄》的前一部分,介紹了王陽明辭官回到越地後的講學情況;第二部分對《傳習錄》的編排、刻印等有關問題作了些說明。
當張其金在跟鄒若雅說完這些文字後,他問道:“小姨,我想聽聽您對《傳習錄》的看法?”
“我哪有資格去評論《傳習錄》,但我要告訴你,《傳習錄》之於王陽明,就像《論語》之於孔子一樣重要,這一點從書名中可以看出,也是陽明弟子表達對老師的敬仰的一種方式。在日本,王陽明的《傳習錄》被尊為‘宇宙之書’,可在國內,它幾乎沒有什麽名氣,讀過的人就更少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遺憾和悲哀。這也是我想讓你和龍薇去研讀這本書的原因。當然,如果你想了解陽明心學的話,你更應該去看看。”
“小姨說得沒錯,《傳習錄》作為人生的‘智慧之書’,無論是從為人處世,還是到齊家立業,再到平治天下,所有的生命情感盡在其中,人生中的絕大部分困惑,也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我想,隻要我和龍薇深讀這本書,肯定能讓我和龍薇走進心學的精深之處,找尋到人生真正的意義和獲得永恒幸福的方法。同時也能幫助我和龍薇修煉出更加強大的,充斥於內心世界的神奇智慧,開啟精彩人生的正向能量。”張其金激情地說道。
“隻有這種想法還不夠,你必須付諸在行動上,如果你能吃透這本書,你就能掌控自己的內心世界,再也不會受不良情緒的幹擾,到那時,就沒有任何困難能阻止你。”鄒若雅說道。
“哪我問小姨一個問題,可以嗎?”
“你想問什麽直接就行了。”
“好,那我想問小姨,您對王陽明《傳習錄》的掌握程度到底有多深?”
鄒若雅見張其金問她這麽一個問題,她微微一笑,說道:“我在部隊的時候就非常愛好這本書。《傳習錄》上卷是王陽明講學的語錄,由徐愛、陸澄和薛侃所輯並經王陽明本人審閱而成,主要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為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傳習錄》下卷,是王陽明去世後陳九川、黃直等提供並經整理的語錄,此部分雖未經陽明先生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也算是稀世之物了。”
說到王陽明的四句教,這裏還有個典故。
初春時節,到處鬱鬱蔥蔥,心學大師王陽明就在這生機盎然的天地間,為他的弟子們講解心學。正津津有味時,一老農來求見。
老農不是來聽課的,而是想和他做一筆買賣。
老農說,最近家裏財政狀況堪憂,很多地方需要現金。可悲的是,他沒有現金,所以決定將自己的一塊田地賣給王陽明。
王陽明當即拒絕。並說道:“君子應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劫。你是農夫,田地是你的生存源泉,我若買了你的地,你是能解了近憂,可將來怎麽辦?”
王陽明決定,借給老農所需要的現金,還款日期不限。老農感激涕零,拿著錢千恩萬謝地走了。
故事倘若到此為止,那就成了小故事大道理的道德版,所以必有下文。下文就是:幾日後,王陽明和弟子們到山水間遊玩。在一處風景如畫之地,王陽明看向山凹處一塊田地,不禁讚歎道:“你們看,那裏麵山背水,遠看如菩薩蓮花寶座,實在是風水寶地啊。”
有弟子試探性地問道:“老師喜歡這塊田地?”
王陽明眉飛色舞:“怎能不喜歡?良知能知善惡,它告訴我這就是‘善’的,我真是如喜歡美色(如好好色)一樣喜歡這塊田地。”隨即,王陽明臉色呈現出遺憾的神情,“可惜它不是我的。”
該弟子笑道:“它理應是您的,隻是您舍了。”
王陽明迷惑地看著該弟子。
該弟子解釋道:“這塊田地就是幾日前那個來和您做買賣的老農的。他當初要賣給您的地就是這塊地。”
王陽明“哎喲”了一聲,人人都能聽出他語氣裏的懊悔。
可語音未落,王陽明馬上扼腕頓足,說道:“我怎麽會有這種想法?!”
眾弟子茫然。
王陽明找了個地方坐下來,緊閉雙眼,靜如枯木。許久,才睜開眼,看到弟子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神態,他緩緩說道:“我剛才的那想法就是私欲啊,欣喜的是,總算被我克掉了。”
眾弟子恍然大悟。
其實講這個故事不是目的,這個故事是“形而下”的器,我們真正要講述的是這個故事背後的、“形而上”的道。這個道就是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裏的“善”是中庸、中和、不偏不倚的意思;“惡”是過或不及的意思。“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精髓,同時也是簡易明快了解陽明心學的工具,更是陽明心學的“天機”。
張其金說完,就說道:
先生剛剛辭官回到越地時,沒有多少朋友來探訪,後來從四方來遊學求教的人一天天多了起來。
癸未年以後,先生住宅周圍的房屋就已經人滿為患,像天妃、光相等寺廟,每一間臥室,常常是吃住在一起的幾十人,晚間都躺不下,隻好輪流睡覺,坐席談話唱歌日夜不斷。南鎮、禹穴、陽明洞遠近的寺廟,隻要能站腳的地方,都成了誌同道合的人的徜徉之地。先生每次要開講座了,前後左右環坐聽講的人,經常不少於幾百人,迎來送往,日日不停。
甚至有在這兒待了一年多的,還不知道姓名。每次到了分別的時候,先生經常歎息說:“你們雖然走了,但我們還同在這天地間,如果和我有相同的誌趣,我也很自豪呀!”學生們每次聽完講座出門,從來沒有不跳躍說好的。
我曾經聽同門的前輩說:“先生拜南京兵部尚書以前,雖然跟從的人也不少,但也沒有像如今在越地這樣的盛況。這雖然說是先生講學的日子長了,信譽日隆,但更主要的還是先生的學術越來越精密,感召力和實用性自然和以前大不相同。”
(我)說:以前南元善在越地刻印《傳習錄》,分為上、下兩冊。下冊收錄了先生的八封書信。其中在《答徐成之》兩封信中,先生說:“天下人肯定朱熹否定陸九淵,這樣的論斷時間長了,想要反過來,十分困難。這兩篇姑且算是為了調解朱陸之爭,讓人自己思考去得到收獲。”因此,南元善將這兩封信放在下冊的開頭,大概也是這個用意吧。
現在,世人已明白朱陸之辯的內涵。我刻印先生的《文錄》時,把兩封信置於《外集》中,主要是有些觀點還不夠完善,因此,現不作收錄。
其餘關於知行本體的論述,最詳細的莫過於《答人論學》《答周道通書》《答陸清伯書》《答歐陽崇一》等四封書信。而論述學者日常用功學習的格物理論,最詳細的莫過於《答羅整庵書》。
先生一生冒天下之非議,在萬死一生的逆境中始終不忘講學,唯恐我們不明道,而被功利和技巧所迷惑,以致淪為禽獸夷狄而不自知。先生終生兢兢業業地追求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直到死去才停止。這種孔孟以來聖賢所獨有的良苦用心,並不因學生和親人的勸慰而有絲毫的減輕。
這種情懷,在《答聶文蔚》的第一封信中表現得最為詳盡。這幾封信,均按南元善以前所錄的舊版本而收錄。而揭示“必有事焉”和“致良知”功夫,用明白簡潔的語言,讓人聽了就能動手去做的,莫過於先生《答聶文蔚》的第二封信,所以在此我也增錄進來了。
南元善當時處凶險之境,竟然仍以講授先生的學說為己任,最終遭受奸臣排擠,但他卻因這一生能夠聽聞老師的學說而感到慶幸,絕沒有分毫的憂憤和悔恨。他刻錄《傳習錄》,人們隻看到了他對於有誌於學的朋友幫助很大,但不知他其時處境的艱難。我現在對其版本所做的增刪,是出於對於目前情況的考慮,而不是我忍心去增加或減損。
王守仁是文武全才,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於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曾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後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講學,在紹興、餘姚一帶創建書院,宣講“王學”。
《傳習錄》的前一部分,介紹了王陽明辭官回到越地後的講學情況;第二部分對《傳習錄》的編排、刻印等有關問題作了些說明。
當張其金在跟鄒若雅說完這些文字後,他問道:“小姨,我想聽聽您對《傳習錄》的看法?”
“我哪有資格去評論《傳習錄》,但我要告訴你,《傳習錄》之於王陽明,就像《論語》之於孔子一樣重要,這一點從書名中可以看出,也是陽明弟子表達對老師的敬仰的一種方式。在日本,王陽明的《傳習錄》被尊為‘宇宙之書’,可在國內,它幾乎沒有什麽名氣,讀過的人就更少了,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遺憾和悲哀。這也是我想讓你和龍薇去研讀這本書的原因。當然,如果你想了解陽明心學的話,你更應該去看看。”
“小姨說得沒錯,《傳習錄》作為人生的‘智慧之書’,無論是從為人處世,還是到齊家立業,再到平治天下,所有的生命情感盡在其中,人生中的絕大部分困惑,也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我想,隻要我和龍薇深讀這本書,肯定能讓我和龍薇走進心學的精深之處,找尋到人生真正的意義和獲得永恒幸福的方法。同時也能幫助我和龍薇修煉出更加強大的,充斥於內心世界的神奇智慧,開啟精彩人生的正向能量。”張其金激情地說道。
“隻有這種想法還不夠,你必須付諸在行動上,如果你能吃透這本書,你就能掌控自己的內心世界,再也不會受不良情緒的幹擾,到那時,就沒有任何困難能阻止你。”鄒若雅說道。
“哪我問小姨一個問題,可以嗎?”
“你想問什麽直接就行了。”
“好,那我想問小姨,您對王陽明《傳習錄》的掌握程度到底有多深?”
鄒若雅見張其金問她這麽一個問題,她微微一笑,說道:“我在部隊的時候就非常愛好這本書。《傳習錄》上卷是王陽明講學的語錄,由徐愛、陸澄和薛侃所輯並經王陽明本人審閱而成,主要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為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傳習錄》下卷,是王陽明去世後陳九川、黃直等提供並經整理的語錄,此部分雖未經陽明先生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並記載了王陽明提出的‘四句教’。也算是稀世之物了。”
說到王陽明的四句教,這裏還有個典故。
初春時節,到處鬱鬱蔥蔥,心學大師王陽明就在這生機盎然的天地間,為他的弟子們講解心學。正津津有味時,一老農來求見。
老農不是來聽課的,而是想和他做一筆買賣。
老農說,最近家裏財政狀況堪憂,很多地方需要現金。可悲的是,他沒有現金,所以決定將自己的一塊田地賣給王陽明。
王陽明當即拒絕。並說道:“君子應成人之美,不可趁火打劫。你是農夫,田地是你的生存源泉,我若買了你的地,你是能解了近憂,可將來怎麽辦?”
王陽明決定,借給老農所需要的現金,還款日期不限。老農感激涕零,拿著錢千恩萬謝地走了。
故事倘若到此為止,那就成了小故事大道理的道德版,所以必有下文。下文就是:幾日後,王陽明和弟子們到山水間遊玩。在一處風景如畫之地,王陽明看向山凹處一塊田地,不禁讚歎道:“你們看,那裏麵山背水,遠看如菩薩蓮花寶座,實在是風水寶地啊。”
有弟子試探性地問道:“老師喜歡這塊田地?”
王陽明眉飛色舞:“怎能不喜歡?良知能知善惡,它告訴我這就是‘善’的,我真是如喜歡美色(如好好色)一樣喜歡這塊田地。”隨即,王陽明臉色呈現出遺憾的神情,“可惜它不是我的。”
該弟子笑道:“它理應是您的,隻是您舍了。”
王陽明迷惑地看著該弟子。
該弟子解釋道:“這塊田地就是幾日前那個來和您做買賣的老農的。他當初要賣給您的地就是這塊地。”
王陽明“哎喲”了一聲,人人都能聽出他語氣裏的懊悔。
可語音未落,王陽明馬上扼腕頓足,說道:“我怎麽會有這種想法?!”
眾弟子茫然。
王陽明找了個地方坐下來,緊閉雙眼,靜如枯木。許久,才睜開眼,看到弟子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神態,他緩緩說道:“我剛才的那想法就是私欲啊,欣喜的是,總算被我克掉了。”
眾弟子恍然大悟。
其實講這個故事不是目的,這個故事是“形而下”的器,我們真正要講述的是這個故事背後的、“形而上”的道。這個道就是王陽明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這裏的“善”是中庸、中和、不偏不倚的意思;“惡”是過或不及的意思。“四句教”是陽明心學的精髓,同時也是簡易明快了解陽明心學的工具,更是陽明心學的“天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