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食惡果釀悲劇。


    一日,石安不慎遺失了官印,整個官府頓時陷入了混亂之中。


    人們匆匆忙忙地四處尋找,卻一無所獲。


    就在眾人束手無策之際,那女子卻微笑著對石安說:


    “夫君無需憂慮,隻需將井中之水抽幹便可找回官印。”


    石安半信半疑地按照她的指示去做,果然在井底找到了官印。


    當石安詢問她如何得知官印所在時,她隻是笑而不語。


    隱隱約約之間,王氏心中好像有一絲明悟,女子仿佛已經洞悉到那個盜竊之人究竟姓甚名誰。


    令人費解的是,她竟然對此事緘默不語,任憑別人如何追問,都堅決不肯吐露隻言片語。


    那位神秘的女子自從進入石家之後,其一舉一動愈發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與眾不同。


    她時而沉默寡言,時而又喜怒無常;有時像個天真無邪的孩童般活潑可愛,有時卻又如曆經滄桑的老人一般深沉內斂。


    種種怪異行徑實在難以用常理去解釋。


    漸漸地,石安不禁心生疑竇:


    這個女人難道真的不是普通凡人?


    莫非她乃是一隻由妖狐幻化而成的精怪?


    抱著這樣的念頭,石安決定要親自驗證一番。


    每當夜幕降臨、萬籟俱寂之際,他便會派遣心腹手下,悄悄地潛伏至那女子的居所附近,暗中觀察她的一舉一動。


    可是經過多日的監視,這些探子們僅僅隻是聽到,從屋內傳出陣陣床鋪搖晃,以及衣物抖動的聲響罷了,並未能發現其他任何異常情況。


    如此一來,不僅沒有打消掉石安心頭的疑慮,反而使得他越發地惶恐不安起來。


    畢竟這種莫名其妙的現象實在太過詭異,著實叫人摸不著頭腦啊!


    盡管如此,那女子與王氏之間的感情卻日益深厚。


    她們相互扶持、相互慰藉在這個充滿猜忌和不安的家中,找到了一絲溫暖和慰藉。


    好景不長,一日石安因公事外出未歸,家中隻留下王氏和那女子兩人。


    她們相約共飲,以解寂寞之苦。


    不料酒過三巡,兩女子竟不勝酒力,醉倒在席間。


    待王氏醒來之時,卻發現那女子已經化身為一隻美麗的狐狸躺在身邊。


    王氏心中雖有驚訝和害怕但,更多的是對她的憐愛和不舍。


    她輕輕地為狐狸蓋上錦被,守護在她身旁,直到石安歸來。


    石安一進門,便聽到了王氏的述說,心中怒火中燒,立即拔劍欲殺那女子。


    王氏見狀連忙勸阻道:


    “她雖是狐妖但並未傷害過我們反而多次幫助我們為何非要置她於死地呢?”


    然而石安卻聽不進任何勸告執意要斬妖除魔。


    狐妖醒來後,看到石安如此無情無義,心中充滿了憤怒和失望。她怒斥石安:


    “你行事如虺蝮般狠毒,性情又如豺狼般殘忍,我與你在一起是絕不會長久的!”


    “你曾服用的丹藥,現在我要收回!”


    說著,她朝石安吐了一口唾沫,那唾沫落在石安的臉上,頓時讓他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意,仿佛被冰水澆透一般。


    緊接著,石安感到喉嚨中一陣奇癢難忍,不由自主地嘔吐起來。


    他吐出的東西正是之前吞下的丹藥,它們完好無損地躺在地上,仿佛從未被消化過一般。


    狐妖見狀,拾起丹藥,怒不可遏地離開了房間。


    石安想要追趕她,但轉眼間她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從那以後,石安的舊病再次複發,而且比以前更加嚴重。


    他整夜咳嗽不止,鮮血染紅了衣襟和床單。


    盡管他四處求醫問藥,但始終無法根治。


    半年之後,他終於支撐不住,病逝於家中。


    異史氏(即《聊齋誌異》的作者蒲鬆齡)在評論此事時說:


    “石孝廉(古代對孝廉的尊稱,此處借指石安)風度翩翩如書生一般,人們都說他能屈能伸、禮賢下士、待人溫和。”


    “他壯年早逝時,士林中人無不為之悼念。”


    “當聽說他辜負狐妖一事時,我不禁想起那個同樣背信棄義的李十郎(可能指唐代傳奇小說中的某個負心人物)。”


    “石安與李十郎相比,又有何異呢?”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


    做人應該講究誠信和道義,不能因為一己私利而背信棄義、傷害他人。


    否則,最終隻會落得個眾叛親離、自食惡果的下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話連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摘星箋紅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摘星箋紅葉並收藏白話連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