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年間,天下雖風雨飄搖,民間卻流傳著一段奇異而溫馨的故事,主角是一位自稱為“靜山”的猴仙。


    這猴仙,不同於凡間俗物,它非但精通詩文,更能預知吉凶,其神跡遍傳河間一帶,引得無數人心生敬畏與好奇。


    話說河間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姓李,人稱李叟。


    他性情溫和,樂善好施,家中時常賓客盈門。


    一日,李叟家中突現異象,夜間常有微光閃爍,伴隨著低語聲,似有人在低吟淺唱,又似在探討經史子集。


    鄰裏皆以為奇,卻不知緣由。


    直至一日,一位遠道而來的道士路過此地,聽聞此事,便上門拜訪,告知李叟:


    “此乃仙家降臨之兆,定有非凡之物寄居於此。”


    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了當朝高少宰念東先生的耳中。


    念東先生,學識淵博,對奇聞異事尤為感興趣。


    他聽聞此事後,不禁心生向往,決定親自探訪。


    念東先生對家中晚輩言道:


    “世間真有如此奇事?吾輩當親見為實。”


    於是,他修書一封,托人送至李叟家中,信中言辭懇切,表達了對猴仙的敬仰之情,並希望能有機會一見真容。


    彼時,念東先生的祖父正臥病在床,病情沉重,家人焦急萬分。


    念東先生心念一動,或許這猴仙能有所助益,便又添上一句:


    “侯靜山,百年一遇之仙,或能解我祖疾之苦,不可不晤。”


    李叟接信後,雖感驚訝,卻也滿懷期待。


    他按照信中所言,備下香案,命仆人牽著馬匹,前往念東先生府上迎接。


    一番周折後,念東終於抵達,然而,靜山猴仙卻遲遲未現。


    眾人焚香祈禱,靜待仙蹤。


    就在眾人心焦之際,忽聞屋頂之上傳來一聲洪亮的讚歎:


    “好人家!”


    眾人驚愕之餘,紛紛抬頭仰望,卻隻見風過無痕,不見仙影。


    緊接著,那聲音又在屋簷間響起,似乎正緩緩降臨。


    李叟激動不已,起身說道:


    “大仙至矣!”


    說罷,他整理衣冠,引領眾人出迎。


    就在眾人屏息以待之時,屋內突然響起一陣爽朗的笑聲,隨即,一位身著長袍,麵容慈祥的老者憑空出現,正是靜山猴仙。


    他拱手作揖,與眾人一一相見,言談舉止間透露出超凡脫俗的氣質。


    靜山猴仙入座後,與念東先生及家人暢談詩文,引經據典,妙語連珠,令在座眾人無不歎服。


    談及念東先生的祖父病情,猴仙輕歎一聲,道:


    “生死之事,乃自然之理,難以強求。”


    “然,汝等孝心可嘉,吾雖不能逆天改命,卻可贈一言以慰其心。”


    言罷,他輕聲細語,對念東先生的祖父病情做了一番分析,並囑咐家人悉心照料,或許能有所轉機。


    念東先生與兄弟二人,彼時尚為學子,正逢科舉之期。


    猴仙見狀,又笑道:


    “二公子才情出眾,此次科考闈卷亦屬上乘,但切記,經書之道,在於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


    “若能再加勤勉,他日雲路高登,亦非難事。”


    二子聞言,感激涕零,誓要更加努力,不負仙望。


    不久之後,念東先生的祖父還是撒手人寰,家人悲痛欲絕。


    猴仙之言,雖未能挽回祖父性命,卻也讓念東先生一家,感受到了來自仙界的關懷與溫暖。


    至於那猴仙靜山的來曆,據說原是山中一靈猴,因機緣巧合,得高人指點,修煉成精。


    它曾隨一猴人走村串巷,表演雜技,後因不慎斷鎖逃逸,遁入深山。


    數十年間,它潛心修行,終得仙體。


    仙途漫漫,它亦感孤獨,遂決定下山尋找有緣人,寄居李叟家中,自號靜山,以詩文會友,以仙術助人。


    隻是,世間萬物,皆有定數。


    靜山猴仙雖能預知吉凶,卻也無法改變所有人的命運。


    它的每一次出現,都是對人性的一次考驗,也是對世間真情的一次頌揚。


    而那段關於靜山猴仙的傳奇故事,也隨著時間的流逝,成為了河間、乃至整個大明王朝中一段不朽的佳話。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話連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摘星箋紅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摘星箋紅葉並收藏白話連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