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春耕忙
逃荒被丟下,我選擇躺平 作者:陸米蒂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年初四又開始下起了春雨,這兩天也有村裏的人陸續來拜年,尤其是來年要來幫忙建房的幾家。
溪江村把初五稱為“起芽”,標誌著春耕正式開始。
雨一直下到初七拂曉時分才停,早上起來,天是陰著的,趁著沒有下雨,一大家子又開始出動,搶著要把所有的旱地翻一輪,撒上灰和漚的肥,除了剛學會走路的冬至和腿受傷的林守義在家,其它幾個孩子都被叫到旱地裏拔草撿樹枝碎石。
林秋緣腳上穿著竹子為底,稻草為體的鞋子,踩在鬆軟的地裏,吭哧吭哧地幫忙拔草,等大人們開始犁地的時候,林秋緣趁機在田間地頭撒著種子,還在一旁的空地上埋下幾顆枇杷和李子種子,又澆上空間裏的水,發不發芽什麽的,隻能聽天由命了。
快到中午,柳芸娘背著一背簍嫩草,牽著林秋緣和陳念,喚了幾個小的一起,先回家去做飯,嫩草是給家裏的牛羊兔帶的。
初八是趕集的日子,隻何氏和陳氏去了,陳舅公駕著牛車,一同去了鎮上,說是要買些家禽回來喂著。
幾個孩子時不時就在坡上對著橋的方向翹首以盼,等到看見牛車停在橋邊,幾人就滿臉興奮地往橋邊跑去。
“哇!奶!小雞和小鴨!這麽多呀!”
陳氏和何氏一人提著一籠子家禽回來,黃絨絨的小鴨子在裏麵顯得尤為可愛,陳家和幾人非常歡喜地圍著裝著雞的竹簍子轉。
雞鴨被關進前幾天就搭起來的院子裏,就挨著開出來的那塊菜地,幾個小的在給雞鴨睡覺的棚子裏,鋪上了厚厚的稻草,免得晚上太冷,給凍死了。
柳二舅把楠竹挖空,給雞鴨做了水槽和食槽,剁了嫩草,拌上先前給稻穀脫殼留下來的米糠,把雞鴨一隻隻逮過去在食槽裏吃一口,又在水槽裏啄一口後,才挨個放開。
幾個小豆丁看著院子啄來啄去的雞鴨,一臉興奮,仿佛馬上就能吃上雞鴨肉一般。
林秋緣忍住手癢,她真的很想把她空間裏的雞鴨也放出來啊!生生按捺住這個想法,隻等著小雞長大,到時候家裏孵小雞小鴨的時候,再把她空間出產的蛋換進去孵。
而後幾個小的每天又多了一項任務——去田間地頭的菜上逮蟲,拿回來拌在雞食裏喂雞。
林秋緣也時不時從空間裏抓出幾把飼料甩在院子裏等雞鴨去啄,心裏默默禱告,希望它們快快長大,然後進他們的肚子……啊不是,快快下蛋,讓他們一直都有蛋吃。
看著村子裏油菜花開遍了田野地間,林秋緣覺得她現在的生活愜意極了,每天的任務就是抓抓蟲,拔拔草,放放羊,賞賞花,除了不被允許離開家之外,日子簡直不要太美好。
一直到元宵節前兩天,水田才大致犁完一輪。
陳舅公在年前就選了家門口那塊水田來育苗,也施了底肥,就等著過了雨水後,準備開始撒種育苗。
當然,稻種全被林秋緣偷偷換成了空間出產的稻穀。
旱地的各種菜種,也已經移栽上了。
林秋緣沒有大人帶著,就不被允許出門,所以地裏栽了些啥,她也不太清楚,隻知道她在竹林附近撒的一些適合春天種植的種子,也被移栽了,她很是期待今年的菜地大豐收。
過了元宵,一家子休息了兩天,期間還柳外公等人還去了一趟縣城,帶著林守義去換藥。
林守義的腿傷了也快有月餘了,林秋緣見眾人久沒回來,不由得有些擔心。
她平常也會趁她爹不注意,往他喝水的碗裏放藥來著,難道被他爹發現了藥味,全給倒了?她那可是空間出品的良藥啊!她花了大把的銀拉買的。
林秋緣在家裏胡思亂想著,突然一隻小手抓住了她的衣服。
一低頭,林秋緣就對上了冬至滴溜溜的大眼睛。
“姐~”
冬至對著林秋緣笑得露出沒有幾顆牙的牙齦。
林秋緣摸了摸她的小臉蛋,伸出一根手指頭讓她抓著,開始帶著冬至連起走路來,不一會愁緒就被冬至給轉移了。
陳氏看見外孫女又恢複到活蹦亂跳的樣子,不由得搖了搖頭,抬頭往橋邊眺望著,遠遠地就看到村道上出現一架牛車慢慢晃悠著,已經到了村長家門口,正往橋邊這個岔路走著。
“永康,你姐他們好像回來了!”
陳氏快步走到竹林旁,對正在編籮筐的幾人喊道。
今兒個隻有陳外公、柳幺舅和柳芸娘同林守義一起進城去,其它人說著是休息,實際上還是在忙碌著,給家裏編些家夥什。
柳二舅幾人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起身開始搬獨輪車,往橋邊推去。
……
聽到她娘說她爹底子好,恢複的不錯,估摸著下個月可以開始試著慢慢活動開來,再養個個把月腿上的骨頭就能完全長好了,林秋緣這才放下心來,很狗腿地對著她爹噓寒問暖。
眾人又開始在田間地頭忙碌起來。
男人們忙著去給水田撒肥,女人們忙著去山頂的那塊坡地種棉花,棉花種子是從老家帶過來的。
是的,沒有聽錯,種棉花!
幾個孩子幫忙往棉花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稻草。
林秋緣一邊幹活,一邊懷疑自己到底穿到什麽朝代來了?
細想似乎又覺得沒錯,雖然確實是明清才開始推廣種植棉花的,但不能代表在這之前沒有別的地方有種棉花啊!而且……她這是沒聽過的朝代,她糾結這些做什麽!?
挨著棉花的幾塊滿是野草的荒地也被開墾出來,陳氏在縣城買到了苦蕎種子,買了一鬥,估摸著有三十斤左右,在荒地上,就淺淺地撒了一遍底肥,就把苦蕎種子全都一股腦種下了。
聽村裏人說,苦蕎這玩意兒不需要太肥的地,長勢很好,產量也還可以,雖然收割起來麻煩了些,但不用讓人操太多的心,也不用施很多的肥,倒是很便利,也彌補了他們沒來得及種冬小麥的缺口。
聽她外婆說,他們已經把一背簍甘薯、地豆還有十斤玉高粱給育上種了。
溪江村是個寶地,村裏家家戶戶都有種甘薯、地豆和玉高粱,不過他們這地兒把甘薯叫紅苕,把地豆叫洋芋,把玉高粱叫苞穀,說是幾十年前遷居到溪江村的先祖帶來的,從那以後家家戶戶都有種植這幾種作物,就算有旱災,勒一勒褲腰帶,也是能活得下去的。
尤其是洋芋,是溪江村村民最愛種的,一年可以種兩到三茬,好好保存的話,也可以吃一年,也是高產了。
林秋緣聽見這些熟悉的稱呼,差點哭了出來,這才是她記憶中的名字啊!真的很難不懷疑這裏的先祖是穿越人士!
天氣回暖,一大家子也不敢歇息,又開始修整田埂,準備給水田蓄水。
得虧他們靠近河落,可以利用地勢,用竹筒引水,倒是方便了許多。
到驚蟄前,該早春種植的作物和菜,已經基本上搶種上了,水稻也撒種育上了苗。
一直忙碌到二月二龍抬頭,眾人才敢喘一口氣,歇息一天。
男人們全都去找村裏的剃發匠去剃發刮胡子,寓意新的一年從頭開始,除舊布新。
女人們則在家撒灰線,將灶灰從坡下一直撒向灶房內,形成彎曲如龍蛇的圖案,林秋緣聽她外婆說這叫“引龍回”,寓意引導龍神進入家中,帶來財富和吉祥,他們現在住在棚屋內,也隻能這樣簡單操作一下了。
二月二,為了避免刺傷龍眼或驚擾龍神,女人們在這一天不能用針和打掃衛生,以示尊敬。
村民們還自發在田間地頭祭拜龍神和土地神,祈求龍神帶來雨水,確保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感謝土地神以及祈求土地賜予豐收。
陳舅公和柳外公也帶著幾個舅舅們參與其中,進行了簡簡單單地祭祀活動。
林秋緣前世沒有見過這樣特殊的儀式,她對二月二的印象就隻停留在龍抬頭要剃頭上,所以見到村民們在田間地頭舞龍舞獅時,實在是大受震撼,激動得一直鼓掌,隻把兩隻手拍成豬蹄才作罷。
林秋緣還在這天晚上吃上了一碗簡簡單單的龍須麵,吃的非常滿足,就連麵湯都喝了個幹淨。
二月三是張三家上梁的日子,幾個舅舅也提了豬肉和紅燭前去幫忙,聽柳幺舅說那場麵可熱鬧了,勾的幾個小的心癢癢。
毫不意外,柳幺舅又被柳外公踹了一腳,打發他去山上找野菌子去,林秋緣這才真的被勾的心癢癢,很想跟著一起去。
沒過兩天,村長帶人來到了他們的小山坡。
原來是裏長來替知縣大人勸農耕桑,來給他們家幾戶送桑苗和蠶種,順帶還帶來知縣大人的口信,來問問林守義的腿的恢複情況。
裏長噓寒問暖了一波,又鼓勵大家勤懇勞作,話了會兒家常後,一家子畢恭畢敬地送走了裏長和村長,這才把桑苗種到了田埂上,又搭了個棚架,鋪上穀草,對蠶種進行保溫催種。
最後還是去趙大匠家的田埂上采摘了一背簍桑葉回來,放在了甕缸裏保存著,留著慢慢喂蠶,畢竟他們家的桑樹都還是小樹苗……
溪江村把初五稱為“起芽”,標誌著春耕正式開始。
雨一直下到初七拂曉時分才停,早上起來,天是陰著的,趁著沒有下雨,一大家子又開始出動,搶著要把所有的旱地翻一輪,撒上灰和漚的肥,除了剛學會走路的冬至和腿受傷的林守義在家,其它幾個孩子都被叫到旱地裏拔草撿樹枝碎石。
林秋緣腳上穿著竹子為底,稻草為體的鞋子,踩在鬆軟的地裏,吭哧吭哧地幫忙拔草,等大人們開始犁地的時候,林秋緣趁機在田間地頭撒著種子,還在一旁的空地上埋下幾顆枇杷和李子種子,又澆上空間裏的水,發不發芽什麽的,隻能聽天由命了。
快到中午,柳芸娘背著一背簍嫩草,牽著林秋緣和陳念,喚了幾個小的一起,先回家去做飯,嫩草是給家裏的牛羊兔帶的。
初八是趕集的日子,隻何氏和陳氏去了,陳舅公駕著牛車,一同去了鎮上,說是要買些家禽回來喂著。
幾個孩子時不時就在坡上對著橋的方向翹首以盼,等到看見牛車停在橋邊,幾人就滿臉興奮地往橋邊跑去。
“哇!奶!小雞和小鴨!這麽多呀!”
陳氏和何氏一人提著一籠子家禽回來,黃絨絨的小鴨子在裏麵顯得尤為可愛,陳家和幾人非常歡喜地圍著裝著雞的竹簍子轉。
雞鴨被關進前幾天就搭起來的院子裏,就挨著開出來的那塊菜地,幾個小的在給雞鴨睡覺的棚子裏,鋪上了厚厚的稻草,免得晚上太冷,給凍死了。
柳二舅把楠竹挖空,給雞鴨做了水槽和食槽,剁了嫩草,拌上先前給稻穀脫殼留下來的米糠,把雞鴨一隻隻逮過去在食槽裏吃一口,又在水槽裏啄一口後,才挨個放開。
幾個小豆丁看著院子啄來啄去的雞鴨,一臉興奮,仿佛馬上就能吃上雞鴨肉一般。
林秋緣忍住手癢,她真的很想把她空間裏的雞鴨也放出來啊!生生按捺住這個想法,隻等著小雞長大,到時候家裏孵小雞小鴨的時候,再把她空間出產的蛋換進去孵。
而後幾個小的每天又多了一項任務——去田間地頭的菜上逮蟲,拿回來拌在雞食裏喂雞。
林秋緣也時不時從空間裏抓出幾把飼料甩在院子裏等雞鴨去啄,心裏默默禱告,希望它們快快長大,然後進他們的肚子……啊不是,快快下蛋,讓他們一直都有蛋吃。
看著村子裏油菜花開遍了田野地間,林秋緣覺得她現在的生活愜意極了,每天的任務就是抓抓蟲,拔拔草,放放羊,賞賞花,除了不被允許離開家之外,日子簡直不要太美好。
一直到元宵節前兩天,水田才大致犁完一輪。
陳舅公在年前就選了家門口那塊水田來育苗,也施了底肥,就等著過了雨水後,準備開始撒種育苗。
當然,稻種全被林秋緣偷偷換成了空間出產的稻穀。
旱地的各種菜種,也已經移栽上了。
林秋緣沒有大人帶著,就不被允許出門,所以地裏栽了些啥,她也不太清楚,隻知道她在竹林附近撒的一些適合春天種植的種子,也被移栽了,她很是期待今年的菜地大豐收。
過了元宵,一家子休息了兩天,期間還柳外公等人還去了一趟縣城,帶著林守義去換藥。
林守義的腿傷了也快有月餘了,林秋緣見眾人久沒回來,不由得有些擔心。
她平常也會趁她爹不注意,往他喝水的碗裏放藥來著,難道被他爹發現了藥味,全給倒了?她那可是空間出品的良藥啊!她花了大把的銀拉買的。
林秋緣在家裏胡思亂想著,突然一隻小手抓住了她的衣服。
一低頭,林秋緣就對上了冬至滴溜溜的大眼睛。
“姐~”
冬至對著林秋緣笑得露出沒有幾顆牙的牙齦。
林秋緣摸了摸她的小臉蛋,伸出一根手指頭讓她抓著,開始帶著冬至連起走路來,不一會愁緒就被冬至給轉移了。
陳氏看見外孫女又恢複到活蹦亂跳的樣子,不由得搖了搖頭,抬頭往橋邊眺望著,遠遠地就看到村道上出現一架牛車慢慢晃悠著,已經到了村長家門口,正往橋邊這個岔路走著。
“永康,你姐他們好像回來了!”
陳氏快步走到竹林旁,對正在編籮筐的幾人喊道。
今兒個隻有陳外公、柳幺舅和柳芸娘同林守義一起進城去,其它人說著是休息,實際上還是在忙碌著,給家裏編些家夥什。
柳二舅幾人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起身開始搬獨輪車,往橋邊推去。
……
聽到她娘說她爹底子好,恢複的不錯,估摸著下個月可以開始試著慢慢活動開來,再養個個把月腿上的骨頭就能完全長好了,林秋緣這才放下心來,很狗腿地對著她爹噓寒問暖。
眾人又開始在田間地頭忙碌起來。
男人們忙著去給水田撒肥,女人們忙著去山頂的那塊坡地種棉花,棉花種子是從老家帶過來的。
是的,沒有聽錯,種棉花!
幾個孩子幫忙往棉花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稻草。
林秋緣一邊幹活,一邊懷疑自己到底穿到什麽朝代來了?
細想似乎又覺得沒錯,雖然確實是明清才開始推廣種植棉花的,但不能代表在這之前沒有別的地方有種棉花啊!而且……她這是沒聽過的朝代,她糾結這些做什麽!?
挨著棉花的幾塊滿是野草的荒地也被開墾出來,陳氏在縣城買到了苦蕎種子,買了一鬥,估摸著有三十斤左右,在荒地上,就淺淺地撒了一遍底肥,就把苦蕎種子全都一股腦種下了。
聽村裏人說,苦蕎這玩意兒不需要太肥的地,長勢很好,產量也還可以,雖然收割起來麻煩了些,但不用讓人操太多的心,也不用施很多的肥,倒是很便利,也彌補了他們沒來得及種冬小麥的缺口。
聽她外婆說,他們已經把一背簍甘薯、地豆還有十斤玉高粱給育上種了。
溪江村是個寶地,村裏家家戶戶都有種甘薯、地豆和玉高粱,不過他們這地兒把甘薯叫紅苕,把地豆叫洋芋,把玉高粱叫苞穀,說是幾十年前遷居到溪江村的先祖帶來的,從那以後家家戶戶都有種植這幾種作物,就算有旱災,勒一勒褲腰帶,也是能活得下去的。
尤其是洋芋,是溪江村村民最愛種的,一年可以種兩到三茬,好好保存的話,也可以吃一年,也是高產了。
林秋緣聽見這些熟悉的稱呼,差點哭了出來,這才是她記憶中的名字啊!真的很難不懷疑這裏的先祖是穿越人士!
天氣回暖,一大家子也不敢歇息,又開始修整田埂,準備給水田蓄水。
得虧他們靠近河落,可以利用地勢,用竹筒引水,倒是方便了許多。
到驚蟄前,該早春種植的作物和菜,已經基本上搶種上了,水稻也撒種育上了苗。
一直忙碌到二月二龍抬頭,眾人才敢喘一口氣,歇息一天。
男人們全都去找村裏的剃發匠去剃發刮胡子,寓意新的一年從頭開始,除舊布新。
女人們則在家撒灰線,將灶灰從坡下一直撒向灶房內,形成彎曲如龍蛇的圖案,林秋緣聽她外婆說這叫“引龍回”,寓意引導龍神進入家中,帶來財富和吉祥,他們現在住在棚屋內,也隻能這樣簡單操作一下了。
二月二,為了避免刺傷龍眼或驚擾龍神,女人們在這一天不能用針和打掃衛生,以示尊敬。
村民們還自發在田間地頭祭拜龍神和土地神,祈求龍神帶來雨水,確保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感謝土地神以及祈求土地賜予豐收。
陳舅公和柳外公也帶著幾個舅舅們參與其中,進行了簡簡單單地祭祀活動。
林秋緣前世沒有見過這樣特殊的儀式,她對二月二的印象就隻停留在龍抬頭要剃頭上,所以見到村民們在田間地頭舞龍舞獅時,實在是大受震撼,激動得一直鼓掌,隻把兩隻手拍成豬蹄才作罷。
林秋緣還在這天晚上吃上了一碗簡簡單單的龍須麵,吃的非常滿足,就連麵湯都喝了個幹淨。
二月三是張三家上梁的日子,幾個舅舅也提了豬肉和紅燭前去幫忙,聽柳幺舅說那場麵可熱鬧了,勾的幾個小的心癢癢。
毫不意外,柳幺舅又被柳外公踹了一腳,打發他去山上找野菌子去,林秋緣這才真的被勾的心癢癢,很想跟著一起去。
沒過兩天,村長帶人來到了他們的小山坡。
原來是裏長來替知縣大人勸農耕桑,來給他們家幾戶送桑苗和蠶種,順帶還帶來知縣大人的口信,來問問林守義的腿的恢複情況。
裏長噓寒問暖了一波,又鼓勵大家勤懇勞作,話了會兒家常後,一家子畢恭畢敬地送走了裏長和村長,這才把桑苗種到了田埂上,又搭了個棚架,鋪上穀草,對蠶種進行保溫催種。
最後還是去趙大匠家的田埂上采摘了一背簍桑葉回來,放在了甕缸裏保存著,留著慢慢喂蠶,畢竟他們家的桑樹都還是小樹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