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嘴角微微上揚:


    “查,自然是要查個水落石出。”


    “但現在最要緊的事,是找個辦法讓他離那個位置遠遠的。”


    “要不然,這些將領串通起來鬧事,災禍就更大了。”


    “就算最後能平息,遼鎮也會元氣大傷。”


    “那些心懷不軌之人,死了也不可惜,就是那些無辜的士兵和老百姓,真是讓人心疼啊!”


    孫承宗和王尚書兩人已經被震驚得幾乎麻木了。


    如果這話是別人說的,他們一定會覺得那個人瘋了。


    但從皇上嘴裏說出來。


    雖然兩個人心裏千百個不願意相信,但理智告訴他們遼東可能真的有大麻煩,而且這麻煩不是一般的大。


    畢竟,除非皇上神誌不清,不然怎麽會隨便拿這種事亂說呢?


    看著朱由校一臉平靜,沒有任何異常。


    “陛下”


    兩個人一下子不知道該說什麽好了。


    朱由校語氣平和,接著說:


    “剛看到錦衣衛的秘密報告時,朕也很難相信。”


    “朕的遼東巡撫,遼鎮的總兵,文武將領,居然敢背著朝廷,背著朕,私下裏和建奴勾搭。”


    “真是忠心耿耿的好臣子,大明的頂梁柱啊。”


    雖然說得輕鬆,但孫承宗和王尚書還是從這些話裏感覺到了一種無形的殺意。


    他們很清楚,如果不是皇上擔心當前的形勢,怕引起遼鎮的動蕩,這兩個人估計早就被抓到京城來了。


    隻不過現在遼鎮的存在,讓皇上也不敢輕舉妄動。


    “會不會是錦衣衛那邊搞錯了?”


    有個人小心翼翼地問。


    朱由校搖搖頭:


    “不會,錦衣衛裏麵已經反複檢查過了,沒錯!”


    “況且,建奴的使者從總兵祖大壽家裏出來後就被錦衣衛抓住了,審完以後為了不打草驚蛇就秘密處理了。”


    “更讓人吃驚的是,幾天之後,竟然有人專門來收屍體,這個人是最早投降建奴的李永芳手下的人,早就投奔了建奴。”


    說到這裏,兩位大臣更加震驚,遼東的情況比他們想象的還要嚴重。


    朱由校接著說:


    “使者承認,這次隻是給袁崇煥送信。”


    “信使走了沒多久,祖大壽就借著巡視城防和商量糧草的名義去寧遠見袁崇煥,到現在遼東沒有正式的報告,隻催著要糧餉。”


    “供養一支忠誠不明的遼鎮,還不如加強京營。”


    “萬一情況有變化,京營還能是大明的最後一道防線。”


    孫承宗沉默了一會兒。


    “這該怎麽辦,遼東又該怎麽處理呢?”


    一時間,就連對遼東有很大影響力的孫承宗,也開始陷入深思。


    在這樣的情況下,連遼東巡撫袁崇煥都不能完全信任,遼東還有誰能讓人放心呢?


    小人物雖然可靠,但起不了什麽作用;能做事的,又讓人不敢太相信。


    朱由校安慰他們說:


    “二位愛卿別著急,遼東雖然亂,但朕猜袁崇煥他們也不會真心實意地歸順建奴,可能是背著朝廷搞些私人交易。”


    “就像孫大人說的,袁崇煥怎麽甘心放棄遼東巡撫的位置,去給建奴當奴隸?”


    “祖大壽這種人,兩麵三刀,既不敢得罪建奴,也不敢光明正大地背叛大明。”


    “所以他隻能偷偷摸摸幹點小勾當,比如私下和建奴交朋友,買賣糧食、鐵器這些物資。”


    “他們以為天高皇帝遠,做得隱蔽就能騙過朕,一邊拿著國家的錢糧,一邊克扣軍餉,再倒賣給敵人,這算計真是太精了。”


    “好像天下的好處,都得讓他們獨吞了!”


    顯然,朱由校的語氣加重了幾分。


    王尚書歎了一口氣說道:


    “唉,他們確實該受點教訓,但老這麽拖著也不是辦法啊。”


    朱由校分析著:


    “拖著的確不行,王尚書,你找個理由,再拖一段時間。”


    “孫大人,你給袁崇煥捎個口信,就說皇上對遼鎮那邊的表現不太滿意,讓他別著急行動。”


    “告訴他們,對於軍餉之事,你會在從中協調,讓他們先等等。”


    “朕看皇太極私底下聯係袁崇煥他們,肯定是憋著什麽大動作。”


    “皇上的意思是,皇太極想穩住遼西的局勢,以便騰出手來去別的地方惹事?”


    孫承宗在遼東待過,一聽就知道皇太極的打算了。


    “沒錯,那些建州人自視甚高,到處樹敵,皇太極恐怕是想對東江鎮動手,打朝鮮的主意了。”


    朱由校繼續說:“如果建州人攻打朝鮮,東江那邊,我們大明肯定得派兵支援,但是怎麽派兵,這裏麵的講究可就多了。”


    王尚書一下子明白了。


    “我們能從天津、登州那邊調兵增援東江,不過路太遠,遠水救不了近火。”


    “最快的方法,還是讓遼鎮的兵力直接幹預,直插遼東的心髒地帶。”


    孫承宗接話說:“要是把握好時機,在他們精銳深入朝鮮的時候,我們突襲建州的老窩,說不定能給他們重重一擊。”


    “就算結果不是特別理想,至少也能讓他們心神不寧,不得不分兵救援。”


    朱由校搖頭說道:“這樣做,咱們不是白費力氣?”


    “如果朕是皇太極,肯定會先穩住遼鎮,然後放手對付東江和朝鮮。”


    “等那邊擺平了,再回過頭來對付其他敵人,最後直逼我們大明。”


    孫承宗和王尚書想了想,確實言之有理。


    遼鎮那些人,很可能兩麵三刀,讓建州人得手。


    朱由校又說:“正因為如此,朕才特意扣下遼鎮的糧餉。”


    “等皇太極一有動作,大明的機會就來了。”


    “到時候,朕表麵上發發火,親自帶京營兵馬出關,當場拿下遼東的將領!”


    “一方麵通過殺敵立威,一方麵用豐厚的糧餉拉攏遼鎮的基層士兵,這樣就能掌控遼鎮,集中力量,直搗建州的老巢。”


    孫承宗說:“這計策聽起來可行,但是皇上親征太過危險,微臣願意代替皇上前往。”


    “皇上,千萬別忘了土木堡的教訓,親征風險太大,萬萬不可。”


    王尚書也反對親征,急得把土木堡的例子都搬出來了。


    “有什麽不行的?”


    “祖先皇帝多次親上戰場,太宗也是多次征討外敵。”


    “朕有禦馬監和京營兵馬保護,隻要計劃周全,就算情況不妙,也隻是和建州人拚資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冰冰橙汁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冰冰橙汁並收藏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