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什麽?皇上來了???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作者:冰冰橙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黃立極陷入了難堪,剛推薦的人選眨眼間就被皇上指責為無能,這不是間接質疑他的識人眼光嗎?
再深想一層,難道真的是自己老眼昏花了嗎?
沒辦法,他又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畢竟袁崇煥確實有過失,連眼皮底下的遼東都管理不善,大規模的走私活動都不知道。
除了糊塗無能,還能是什麽呢?
首輔隻能選擇沉默。
朱由校站起身來,義正言辭說道:
“這次出兵,朕打算派出京城主力軍,聯手遼鎮,幾十萬的精兵強將!”
“如果不是朕禦駕親征,還有誰能掌控,誰敢掌控!”
朱由校話一說完,孫承宗心裏暗暗苦笑起來。
除非是不讓這出兵的事成了泡影。
不然隻要出兵的話,皇上自己掛上元帥的頭銜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能指揮得來倒是另外一回事。
大明朝盡管文官勢力大得嚇人,但真要找個能帶兵打硬仗的武將,人選還是有幾個的。
問題就出在那句“誰敢掌控”上。
除非是真迷糊了,皇上這麽一問,誰還敢拍著胸脯說自己能掌控得了?
這可是集合了大明精華的十幾萬勇猛將士,敢接這燙手山芋,不就是明擺著心裏有自己的小算盤嗎?
就算一時之間你掌握了權力,那也等於在皇上心裏種下了刺,以後還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孫承宗雖然已經同意處置他一度看好的袁崇煥,但還是想最後掙紮一下,勸皇上打消親征的念頭。
“皇上,大軍在外,最怕的就是糧食和物資跟不上,保證後勤才是用兵的首要大事。”
“不如派一個能幹的大將,帶著京城的軍隊和遼東那邊一起戰鬥,皇上您坐鎮中央指揮全局,這樣誰也不敢在供應軍需上偷懶。”
不分兵真的不行嗎?
兩路進攻總行吧。
“臣等讚同!”
官員們趕緊表態,希望能讓情況反轉,讓皇上改變親征的想法。
朱由校反過來問:
“又說分路進攻,難道各位想讓薩爾滸的慘敗重演嗎?”
孫承宗等人無言以對,當年薩爾滸大敗就是因為多路進攻,被敵人逐一擊敗。
現在建虜比過去更強,京營和遼鎮的戰鬥力也不如從前。
這時候說分兵,就像是玩火。
贏了功勞歸誰還不一定,輸了後果更是不敢想象。
孫承宗悄悄示意王尚書,讓他提出軍需準備還沒到位,暫時勸皇上別親征,沒錢沒糧,看你怎麽辦親征。
沒想到王尚書跟沒看見似的,孫承宗心裏暗暗歎氣。
這老摳門除了死守銀子,別的啥也不會。
沒辦法,隻好接著說:“皇上,就算是親征,也得有足夠的糧餉才行。”
“現在國庫吃緊,籌集不容易啊。”
朱由校眼神銳利,直接看向王尚書。
王尚書站了出來,孫承宗心裏急催:老摳門,看你的了,把你的守財神功使出來,最好是分毫不給,一粒米也不出。
“戶部的確資金短缺,但因為之前準備遼餉,還留有一些物資,足夠應對初期需求,隻是戰爭不宜拖太久。”王尚書說。
孫承宗正要接口,聽完之後卻愣住了,說不出話來。
朱由校猛地站起來,大聲宣布:
“既然這樣,糧餉齊備,選個好日子就出征,討伐建奴。”
不等大臣們反應過來,朱由校已經轉身離開了大殿。
海大富尖聲宣布:
“散朝。”
孫承宗眼睛緊緊盯著王尚書,像是想從他的眼神裏看出點什麽來。
王尚書心裏苦笑,皇上的命令,他哪敢違抗?
又有哪來的本事去推辭呢?
……
袁崇煥乃是遼東的當家人!
心裏頭正翻江倒海的。
朝廷裏那股子風波,快如疾風似的刮到了他的耳邊。
皇上不分是非黑白,給他頭上扣上了“糊塗”、“無能”的大帽子。
他自己覺得冤枉,又不全冤枉。
冤的是,那些壞心眼的商人和外麵的建奴悄悄做買賣,皇上非說他被蒙在鼓裏,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嗎。
小打小鬧他或許真不知道,但動靜一大,就算真是聾了瞎了,也多少該聽說點風聲。
說他糊塗,真是冤枉了他。
可要說是沒本事,袁崇煥心裏也有幾分認同。
明擺著眼皮子底下的事情鬧得沸反盈天,他不僅不敢插手管,連分一點好處的膽量都沒有。
這也確實是能力有限。
可又能怎麽辦呢?
那些壞心眼的商人背後,站著的可是遼鎮一幫手握重兵的大人物,頭一號就是現在的總兵祖大壽。
想要在遼東這片地上混得開,少了這些人的點頭認可可不成。
不然,隨便哪一個給使個絆子,他這個巡撫的位子怕是坐不踏實。
祖大壽這座靠山立在那裏,他袁崇煥就算有千條妙計,也隻能藏心裏頭。
畢竟,他還打算和建奴那邊的皇太極談談和平,光憑遼鎮這點兵力,硬碰硬,那就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
袁崇煥心裏跟明鏡似的,大明朝現在哪裏有本事和建奴在外頭真刀真槍地幹一架,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
這樣下去,每天提心吊膽防著敵人打上門,還不如兩邊坐下來談一談,各自準備著,等以後有機會再一較高下。
可惜的是,這份苦心,京城裏的大官們看不見,也不敢讓他們知道,隻能自己暗地裏使勁。
誰能料到,建奴一轉頭就去找東江鎮、朝鮮的劉煩。
內閣那幫人最多就是嘴上念叨幾句,再派遼鎮的人去應付一下場麵。
偏偏這次動靜大得嚇人,皇上親自出馬。
也不知道朝廷裏那些大人物是怎麽想的,幾乎沒怎麽阻攔就答應了。
他們的骨氣呢?
不怕死地上諫呢?
跪在宮門口求情呢?
這時候怎麽都不見了?
可惜的是,滿朝的文武官員並沒有像袁崇煥期待的那樣,對皇上親自出征這件事,隻是在朝堂上嘟噥幾句就算完了。
現在皇上身邊圍著禦馬監的精銳士兵,帶領著京營的大軍,越過了山海關,直奔寧錦來了。
袁崇煥心裏開始打鼓,不清楚前方等待他的是什麽,是丟掉官帽,還是降職?
再深想一層,難道真的是自己老眼昏花了嗎?
沒辦法,他又找不到反駁的理由。
畢竟袁崇煥確實有過失,連眼皮底下的遼東都管理不善,大規模的走私活動都不知道。
除了糊塗無能,還能是什麽呢?
首輔隻能選擇沉默。
朱由校站起身來,義正言辭說道:
“這次出兵,朕打算派出京城主力軍,聯手遼鎮,幾十萬的精兵強將!”
“如果不是朕禦駕親征,還有誰能掌控,誰敢掌控!”
朱由校話一說完,孫承宗心裏暗暗苦笑起來。
除非是不讓這出兵的事成了泡影。
不然隻要出兵的話,皇上自己掛上元帥的頭銜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能指揮得來倒是另外一回事。
大明朝盡管文官勢力大得嚇人,但真要找個能帶兵打硬仗的武將,人選還是有幾個的。
問題就出在那句“誰敢掌控”上。
除非是真迷糊了,皇上這麽一問,誰還敢拍著胸脯說自己能掌控得了?
這可是集合了大明精華的十幾萬勇猛將士,敢接這燙手山芋,不就是明擺著心裏有自己的小算盤嗎?
就算一時之間你掌握了權力,那也等於在皇上心裏種下了刺,以後還想安安穩穩的過日子?
孫承宗雖然已經同意處置他一度看好的袁崇煥,但還是想最後掙紮一下,勸皇上打消親征的念頭。
“皇上,大軍在外,最怕的就是糧食和物資跟不上,保證後勤才是用兵的首要大事。”
“不如派一個能幹的大將,帶著京城的軍隊和遼東那邊一起戰鬥,皇上您坐鎮中央指揮全局,這樣誰也不敢在供應軍需上偷懶。”
不分兵真的不行嗎?
兩路進攻總行吧。
“臣等讚同!”
官員們趕緊表態,希望能讓情況反轉,讓皇上改變親征的想法。
朱由校反過來問:
“又說分路進攻,難道各位想讓薩爾滸的慘敗重演嗎?”
孫承宗等人無言以對,當年薩爾滸大敗就是因為多路進攻,被敵人逐一擊敗。
現在建虜比過去更強,京營和遼鎮的戰鬥力也不如從前。
這時候說分兵,就像是玩火。
贏了功勞歸誰還不一定,輸了後果更是不敢想象。
孫承宗悄悄示意王尚書,讓他提出軍需準備還沒到位,暫時勸皇上別親征,沒錢沒糧,看你怎麽辦親征。
沒想到王尚書跟沒看見似的,孫承宗心裏暗暗歎氣。
這老摳門除了死守銀子,別的啥也不會。
沒辦法,隻好接著說:“皇上,就算是親征,也得有足夠的糧餉才行。”
“現在國庫吃緊,籌集不容易啊。”
朱由校眼神銳利,直接看向王尚書。
王尚書站了出來,孫承宗心裏急催:老摳門,看你的了,把你的守財神功使出來,最好是分毫不給,一粒米也不出。
“戶部的確資金短缺,但因為之前準備遼餉,還留有一些物資,足夠應對初期需求,隻是戰爭不宜拖太久。”王尚書說。
孫承宗正要接口,聽完之後卻愣住了,說不出話來。
朱由校猛地站起來,大聲宣布:
“既然這樣,糧餉齊備,選個好日子就出征,討伐建奴。”
不等大臣們反應過來,朱由校已經轉身離開了大殿。
海大富尖聲宣布:
“散朝。”
孫承宗眼睛緊緊盯著王尚書,像是想從他的眼神裏看出點什麽來。
王尚書心裏苦笑,皇上的命令,他哪敢違抗?
又有哪來的本事去推辭呢?
……
袁崇煥乃是遼東的當家人!
心裏頭正翻江倒海的。
朝廷裏那股子風波,快如疾風似的刮到了他的耳邊。
皇上不分是非黑白,給他頭上扣上了“糊塗”、“無能”的大帽子。
他自己覺得冤枉,又不全冤枉。
冤的是,那些壞心眼的商人和外麵的建奴悄悄做買賣,皇上非說他被蒙在鼓裏,這不是明擺著的事嗎。
小打小鬧他或許真不知道,但動靜一大,就算真是聾了瞎了,也多少該聽說點風聲。
說他糊塗,真是冤枉了他。
可要說是沒本事,袁崇煥心裏也有幾分認同。
明擺著眼皮子底下的事情鬧得沸反盈天,他不僅不敢插手管,連分一點好處的膽量都沒有。
這也確實是能力有限。
可又能怎麽辦呢?
那些壞心眼的商人背後,站著的可是遼鎮一幫手握重兵的大人物,頭一號就是現在的總兵祖大壽。
想要在遼東這片地上混得開,少了這些人的點頭認可可不成。
不然,隨便哪一個給使個絆子,他這個巡撫的位子怕是坐不踏實。
祖大壽這座靠山立在那裏,他袁崇煥就算有千條妙計,也隻能藏心裏頭。
畢竟,他還打算和建奴那邊的皇太極談談和平,光憑遼鎮這點兵力,硬碰硬,那就是拿雞蛋往石頭上撞。
袁崇煥心裏跟明鏡似的,大明朝現在哪裏有本事和建奴在外頭真刀真槍地幹一架,一時半會兒解決不了。
這樣下去,每天提心吊膽防著敵人打上門,還不如兩邊坐下來談一談,各自準備著,等以後有機會再一較高下。
可惜的是,這份苦心,京城裏的大官們看不見,也不敢讓他們知道,隻能自己暗地裏使勁。
誰能料到,建奴一轉頭就去找東江鎮、朝鮮的劉煩。
內閣那幫人最多就是嘴上念叨幾句,再派遼鎮的人去應付一下場麵。
偏偏這次動靜大得嚇人,皇上親自出馬。
也不知道朝廷裏那些大人物是怎麽想的,幾乎沒怎麽阻攔就答應了。
他們的骨氣呢?
不怕死地上諫呢?
跪在宮門口求情呢?
這時候怎麽都不見了?
可惜的是,滿朝的文武官員並沒有像袁崇煥期待的那樣,對皇上親自出征這件事,隻是在朝堂上嘟噥幾句就算完了。
現在皇上身邊圍著禦馬監的精銳士兵,帶領著京營的大軍,越過了山海關,直奔寧錦來了。
袁崇煥心裏開始打鼓,不清楚前方等待他的是什麽,是丟掉官帽,還是降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