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民心?叛國的民也算民?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作者:冰冰橙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幾個老臣的眼睛一齊看向兩個世子。
兩個世子尷尬地笑了笑:“你們繼續,繼續。”
好吧,別看都是上了歲數的老頭,也不是能隨便招惹的,還是機靈點好。
兩個世子本想當個吃瓜群眾,朱由校一句話,也把他們扯了進來:
“說起來,許顯純殺人也是因為遷藩的事,你們也說說,該怎麽辦。”
靖江王世子回答:“臣覺得,應該深入調查。”
孫承宗則表示反對:“不管怎麽說,許顯純亂殺無辜,總得受罰。”
“孫大人,就算是犯人也得皇上點頭吧?下定論之前,難道不該先把原因查清楚?”
顧秉謙心裏盤算,別看你是我朝的帝師,該說的我還得說,拆台的事我也照幹不誤。
孫承宗狠狠瞪了顧秉謙一眼,連表麵上的客套都不想維持了:
“皇上,請您嚴懲許顯純,不然恐怕會失去民心。”
李國普跟著附和:“請皇上嚴懲許顯純。”
“民心嗎?”
朱由校反問道,“如果朕說不呢?”
孫承宗和李國普一聽這話,連忙跪下,孫承宗急呼:
“皇上!”
心裏滿是失落,治理國家怎能一味硬來。
“起來吧,朕這兒有份錦衣衛送來的參本,幾位大人先看看再說,怎麽樣?”朱由校吩咐雨化田:
“廠臣,你去把參本拿來。”
幾位大臣看完參本,朱由校說:“好一個按察使,真是公事公辦;好一個巡按禦史,為百姓奔走。”
“但朕倒想問問,在和荷蘭人打仗的關鍵時刻,他們跑到月港幹什麽?”
“那些所謂的‘民’是什麽樣的民?”
“是不是違反海禁,私自造船出海的民?”
“是不是在戰事緊張時還和荷蘭人勾搭的民?”
孫承宗解釋道:“皇上,巡按禦史他們即使有錯,也不至於和荷蘭人勾結。”
“他們可能沒直接勾結,但他們背後的商人鄉紳呢?”朱由校反問。
幾位大臣坐不住了,再次跪下:“臣等有罪。”
兩個世子見狀,也跟著跪下。
“起來吧,你們有什麽罪?”
朱由校說,“下旨,按察使、巡按禦史胡作非為,辜負皇恩,抄家,家屬發配到遼東邊疆,讓錦衣衛調查這件事。”
雨化田立刻提筆沾墨,開始寫聖旨,並蓋上了印。
“請皇上收回命令,召回錦衣衛,交給相關部門詳細調查。”孫承宗堅持自己的意見。
朱由校盯著孫承宗,兩人對視,孫承宗沒有退縮的意思。
此時他心裏暗想,皇上太依賴東廠西廠和錦衣衛了,如果勸不動,又何必貪戀權位,不如回家,家裏的老酒更香。
朱由校說:“就按大人的意思,交給相關部門處理,錦衣衛在一旁監督,既不冤枉好人,也不放過壞人。”
“謝皇上。”
“不用謝,先生,朕聽你的,把這事交給相關部門,但如果再有人營私舞弊,大明自有法律來管。”
孫承宗回答:“皇上放心,誰敢違法亂紀,臣一定嚴懲不貸。”
“這樣就好。”
朱由校說道,“錦衣衛的頭兒許顯純亂殺人,雖然有他的理由,但做法太狠,違背天理良心,就罰他半年俸祿吧,算是警告一下。”
幾個大臣互相看了看,心知肚明,皇上這是要保許顯純,半年俸祿算什麽懲罰?
到了他們這個位置,誰還在乎那點錢,這也能叫處罰?
朱由校接著看向兩位世子繼承人,“現在大明朝海軍打敗了荷蘭,是時候考慮讓藩王們去海外封地的事了。”
這話一出,兩位繼承人心中波瀾起伏,難道這事真的要開始了?
大臣們驚訝之後,又有些懷疑,皇上不是說著玩的,那些藩王也不是裝不知道,是真的要動真格,跑到海外去,自己當王?
“找個日子擺個宴席,邀請各位世子們一起來商量商量。”朱由校繼續說。
兩位繼承人一聽,連忙表忠心:“我們願意跟著陛下,到南洋開疆拓土,讓四海都敬畏。”
李國普趕緊勸阻:“陛下要三思啊,這麽做違反老規矩,可能會惹出亂子的。”
說完,深深地鞠了一躬。
沒等朱由校回答,旁邊的蜀王世子帶著諷刺的語氣說:“陛下都走了,李大人這禮行給空氣看嗎?”
李國普抬起頭,隻見龍椅空空,兩位世子的眼神冷冰冰的。
他知道,自己已經得罪了這兩位,還有其他的藩王繼承人,以後恐怕要受不少冷眼了。
不過,李國普並不太在乎,在大明,藩王看起來地位高,其實沒什麽權力。
別說和內閣比,就連地方小官都能看不起他們,畢竟監督藩王也是官員的責任之一。
李國普不理睬兩位世子,自顧自地走了,其他的大臣也跟著退出。
兩位世子交換了個眼神,皮笑肉不笑地告別。
京城就像個大火鍋,隨著大臣和世子們的散去,大明海軍勝利和藩王海外封地的消息迅速傳遍各地。
在如夢樓裏,一群書生正熱火朝天地討論,分享著最新的消息。
現在的書生,經曆了仕途的波折,不敢隨便評論朝廷的事。
但是點評時事,發表高見,還是敢的,特別是在如夢樓這種文藝的地方,麵子得撐住,吹吹牛就成了常事。
如夢樓的小二還是見人就笑,忙前忙後地倒茶送水,悄悄收集各方的消息。
“陛下,外麵都在熱議藩王海外封地的事,茶館酒樓,人人都在談論。”雨化田報告說。
朱由校問:“支持的人多,還是反對的人多?”
“有支持的,但反對的聲音更響。”雨化田回答。
“大部分人不過是看熱鬧吧?”朱由校笑著說道。
“對,陛下英明。”
“英不英明,朕心裏有數,咱們之間不用客氣。”朱由校擺擺手,“走吧,去監獄看看,有些賬該清算一下了。”
……
汪文言這些天除了偶爾被拉去‘鍛煉’一番,倒也還活著。
本以為肯定活不了,沒想到因為參與立世子的事被抓進監獄後,好像被遺忘了。
雖然日子難熬,但活著總比死了好,汪文言暗暗祈禱,最好永遠沒人記起他。
“汪文言,出來。”
兩個世子尷尬地笑了笑:“你們繼續,繼續。”
好吧,別看都是上了歲數的老頭,也不是能隨便招惹的,還是機靈點好。
兩個世子本想當個吃瓜群眾,朱由校一句話,也把他們扯了進來:
“說起來,許顯純殺人也是因為遷藩的事,你們也說說,該怎麽辦。”
靖江王世子回答:“臣覺得,應該深入調查。”
孫承宗則表示反對:“不管怎麽說,許顯純亂殺無辜,總得受罰。”
“孫大人,就算是犯人也得皇上點頭吧?下定論之前,難道不該先把原因查清楚?”
顧秉謙心裏盤算,別看你是我朝的帝師,該說的我還得說,拆台的事我也照幹不誤。
孫承宗狠狠瞪了顧秉謙一眼,連表麵上的客套都不想維持了:
“皇上,請您嚴懲許顯純,不然恐怕會失去民心。”
李國普跟著附和:“請皇上嚴懲許顯純。”
“民心嗎?”
朱由校反問道,“如果朕說不呢?”
孫承宗和李國普一聽這話,連忙跪下,孫承宗急呼:
“皇上!”
心裏滿是失落,治理國家怎能一味硬來。
“起來吧,朕這兒有份錦衣衛送來的參本,幾位大人先看看再說,怎麽樣?”朱由校吩咐雨化田:
“廠臣,你去把參本拿來。”
幾位大臣看完參本,朱由校說:“好一個按察使,真是公事公辦;好一個巡按禦史,為百姓奔走。”
“但朕倒想問問,在和荷蘭人打仗的關鍵時刻,他們跑到月港幹什麽?”
“那些所謂的‘民’是什麽樣的民?”
“是不是違反海禁,私自造船出海的民?”
“是不是在戰事緊張時還和荷蘭人勾搭的民?”
孫承宗解釋道:“皇上,巡按禦史他們即使有錯,也不至於和荷蘭人勾結。”
“他們可能沒直接勾結,但他們背後的商人鄉紳呢?”朱由校反問。
幾位大臣坐不住了,再次跪下:“臣等有罪。”
兩個世子見狀,也跟著跪下。
“起來吧,你們有什麽罪?”
朱由校說,“下旨,按察使、巡按禦史胡作非為,辜負皇恩,抄家,家屬發配到遼東邊疆,讓錦衣衛調查這件事。”
雨化田立刻提筆沾墨,開始寫聖旨,並蓋上了印。
“請皇上收回命令,召回錦衣衛,交給相關部門詳細調查。”孫承宗堅持自己的意見。
朱由校盯著孫承宗,兩人對視,孫承宗沒有退縮的意思。
此時他心裏暗想,皇上太依賴東廠西廠和錦衣衛了,如果勸不動,又何必貪戀權位,不如回家,家裏的老酒更香。
朱由校說:“就按大人的意思,交給相關部門處理,錦衣衛在一旁監督,既不冤枉好人,也不放過壞人。”
“謝皇上。”
“不用謝,先生,朕聽你的,把這事交給相關部門,但如果再有人營私舞弊,大明自有法律來管。”
孫承宗回答:“皇上放心,誰敢違法亂紀,臣一定嚴懲不貸。”
“這樣就好。”
朱由校說道,“錦衣衛的頭兒許顯純亂殺人,雖然有他的理由,但做法太狠,違背天理良心,就罰他半年俸祿吧,算是警告一下。”
幾個大臣互相看了看,心知肚明,皇上這是要保許顯純,半年俸祿算什麽懲罰?
到了他們這個位置,誰還在乎那點錢,這也能叫處罰?
朱由校接著看向兩位世子繼承人,“現在大明朝海軍打敗了荷蘭,是時候考慮讓藩王們去海外封地的事了。”
這話一出,兩位繼承人心中波瀾起伏,難道這事真的要開始了?
大臣們驚訝之後,又有些懷疑,皇上不是說著玩的,那些藩王也不是裝不知道,是真的要動真格,跑到海外去,自己當王?
“找個日子擺個宴席,邀請各位世子們一起來商量商量。”朱由校繼續說。
兩位繼承人一聽,連忙表忠心:“我們願意跟著陛下,到南洋開疆拓土,讓四海都敬畏。”
李國普趕緊勸阻:“陛下要三思啊,這麽做違反老規矩,可能會惹出亂子的。”
說完,深深地鞠了一躬。
沒等朱由校回答,旁邊的蜀王世子帶著諷刺的語氣說:“陛下都走了,李大人這禮行給空氣看嗎?”
李國普抬起頭,隻見龍椅空空,兩位世子的眼神冷冰冰的。
他知道,自己已經得罪了這兩位,還有其他的藩王繼承人,以後恐怕要受不少冷眼了。
不過,李國普並不太在乎,在大明,藩王看起來地位高,其實沒什麽權力。
別說和內閣比,就連地方小官都能看不起他們,畢竟監督藩王也是官員的責任之一。
李國普不理睬兩位世子,自顧自地走了,其他的大臣也跟著退出。
兩位世子交換了個眼神,皮笑肉不笑地告別。
京城就像個大火鍋,隨著大臣和世子們的散去,大明海軍勝利和藩王海外封地的消息迅速傳遍各地。
在如夢樓裏,一群書生正熱火朝天地討論,分享著最新的消息。
現在的書生,經曆了仕途的波折,不敢隨便評論朝廷的事。
但是點評時事,發表高見,還是敢的,特別是在如夢樓這種文藝的地方,麵子得撐住,吹吹牛就成了常事。
如夢樓的小二還是見人就笑,忙前忙後地倒茶送水,悄悄收集各方的消息。
“陛下,外麵都在熱議藩王海外封地的事,茶館酒樓,人人都在談論。”雨化田報告說。
朱由校問:“支持的人多,還是反對的人多?”
“有支持的,但反對的聲音更響。”雨化田回答。
“大部分人不過是看熱鬧吧?”朱由校笑著說道。
“對,陛下英明。”
“英不英明,朕心裏有數,咱們之間不用客氣。”朱由校擺擺手,“走吧,去監獄看看,有些賬該清算一下了。”
……
汪文言這些天除了偶爾被拉去‘鍛煉’一番,倒也還活著。
本以為肯定活不了,沒想到因為參與立世子的事被抓進監獄後,好像被遺忘了。
雖然日子難熬,但活著總比死了好,汪文言暗暗祈禱,最好永遠沒人記起他。
“汪文言,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