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孔家內部?如此囂張?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作者:冰冰橙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朱由校言辭尖銳,“至於信王,即使有二心,宗室也有辦法讓他歸順,表麵上的功夫,總是要做足的。”
“是,陛下英明。”
“當前最要緊的是控製運河的咽喉。”
“別人的手,朕放心不下。上百萬的漕運工人,一旦出亂子,大明就危險了。握在別人手裏,不如自己掌握,更不能讓心懷不軌的人得逞。”
“陛下放心,錦衣衛會密切監視運河的動態。”
許顯純表明決心,恰到好處地顯示了自己的存在感。
朱由校沒再多說,轉而提到:“山東除了魯王,還有一支勢力。朕南巡之時,希望他們能識相。識時務者,才能長久安穩。”
魏忠賢對此類言論不作評價,畢竟對大明來說,敢對陛下不敬的,肯定是愚蠢至極。
而許顯純心裏清楚,魯地孔府的傲氣,遠遠超過常人的想象。
傳言中,孔府自我評價極高,世間三大強家族,隻有朱家、張家和魯地孔氏。
之前被廢的,也隻是孔家外族!
而真正的孔家,則是龐然大物,憑借現在朱由校的手段,還撼動不了。
這裏麵,很多事情,人脈關係,盤綜錯雜!
朱家出身貧苦,驟然富貴而顯得有些失態;張家則是一副仙風道骨,消極避世,不思進取。這兩家都比不上孔府。
如此狂妄,如果不是錦衣衛的秘密報告,連許顯純都會以為隻是鄉野村夫的大話。
當然,許大人明白,這類秘聞不便向陛下詳細闡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的土地,誰敢有非分之想。”
朱由校笑著不說話:“世事無常,在別人眼裏,我們朱家或許隻是暴發戶,見識短淺。”
“臣失言了。”
許顯純驚恐不已,沒想到孔府的話居然傳到了陛下耳朵裏。是陛下在錦衣衛中安插了眼線,還是有別的隱情?
“對我們朱家,那些搖尾乞憐、陰險毒辣的家族,竟然也妄加評論?是看不起我們朱家,還是在嘲笑我朝的正統地位?”
魏忠賢和許顯純像被凍住了一樣沉默。
“錦衣衛對此沒有察覺,難道連朕身邊,也有輕視朱家、推崇孔家的人?”
“臣知罪!”
許顯純知道這次禍及自身,恐懼不已。
朱由校眼神明亮,沉穩地說:
“你以為他們在酒桌上說的話,朕就能當笑話聽嗎?”
趴在地上許顯純嚇得不敢出聲,像冬天的蟬一樣安靜。
“如果這話是從鄉下的老農民或者街頭小巷的老百姓嘴裏說出來的,就算說得再難聽,朕也就笑笑算了。”
朱由校的話裏多了幾分冰冷,“要是真有人罵朕,朕最多也就回他兩句,就當是鄉下的閑聊話題。”
“但他們,是不懂事的老農民嗎?是普通的市井小民嗎?說話這麽放肆,到底安的什麽心?”
他停了停,語氣更加嚴厲,“‘禍從口出’的道理,他們難道不懂?敢這樣大放厥詞,難道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沒人能治得了的嗎?”
“在曲阜,孔府的話比朝廷的法律還管用,他們的心裏恐怕隻知道有孔家,忘了上麵還有天子。”
朱由校的話鋒利如刀,“就連曲阜的縣令,都是孔家的人在控製,是不是這樣?”
許顯純小聲回答:“是的。”
“找一個受害者,拿著狀子去抓人,問問看,那個知縣敢說他沒有依靠孔家胡作非為嗎?”
朱由校嘴角露出一絲諷刺的笑容,在現在的大明朝,清官難得,如果孔縣令真的像水一樣清白,那曲阜怎麽就成了國中之國呢?
“這件事,你能辦好不?”朱由校轉而問。
“皇上放心,微臣已經悄悄布好了棋子。”許顯純回答。
朱由校沒想到,錦衣衛指揮使說的輕鬆事,其實並不簡單,但這又是後話,暫且不提。
“你辦的事,有進展沒?”朱由校接著問。
“皇上不用擔心,臣已經在裏麵埋下了線索。”許顯純保證道。
“這樣就好,雖然還不知道結果,但朕對此寄予厚望。”
“借助皇室的力量探路,沒有農民不穩,沒有商人不富,這話不無道理。”
朱由校緩緩地說,“要想穩定國家,必須減輕農民的負擔,不能再加稅,而是要讓商人來填補這個空缺。”
“商人的宴會開銷,可能超過一個農民家庭一年的生活,朕要是想征銀子,隻能從那些窮苦的農民身上榨取,要是想從富商那裏得到,大臣們就會指責朕和老百姓搶利益。”
“眼睛瞎了還能治,心眼瞎了就沒得救了。有些官員,眼睛雖然看著黑的,心裏也黑了,忘了他們的官職是怎麽來的,忘了要效忠大明。”
“他們隻記得是誰幫他們通過科舉考試的恩情,用國家的職位私下交易,讀書人的背信棄義,何必跟他們慪氣,不值得。”魏忠賢在一旁安慰。
“朕不是在賭氣,你想,要是滿朝都是這樣的讀書人,天下會成什麽樣?朕要建立自己的輿論陣地,不能讓他們隨便操控言論,需要有人為鄉村、市井傳播正道。”朱由校表情嚴肅。
魏忠賢雖然沒說話,心裏卻不讚同。
皇上在西山軍中教寫字,怎麽能指望那些士兵代替讀書人呢?別說進士老爺,就是秀才舉人,哪個不是讀了很多書才成才的?
朱由校根本不知道魏忠賢在擔心什麽,就算知道了,也不會在意。
他要的不是替換,而是忠誠、能幹、能穩固根基的人。
不一定非要精通經典,但要能識字斷句,明白常理就夠了。
這個時候,信王和其它皇族成員也在議論紛紛。
信王本來不想摻和這事兒,對向商人征銀、組建家族軍隊沒什麽興趣,甚至想拖著不辦。
他知道,一旦他帶頭幹這個,他在士紳中的好名聲就全完了。
就算這次能脫身,名聲受損,以後還能補救,但是伸手到商人的口袋裏拿銀子,誰願意幹這種事呢?
可惜的是,雖然信王想拖,但其他的皇族各有各的算盤的。
“是,陛下英明。”
“當前最要緊的是控製運河的咽喉。”
“別人的手,朕放心不下。上百萬的漕運工人,一旦出亂子,大明就危險了。握在別人手裏,不如自己掌握,更不能讓心懷不軌的人得逞。”
“陛下放心,錦衣衛會密切監視運河的動態。”
許顯純表明決心,恰到好處地顯示了自己的存在感。
朱由校沒再多說,轉而提到:“山東除了魯王,還有一支勢力。朕南巡之時,希望他們能識相。識時務者,才能長久安穩。”
魏忠賢對此類言論不作評價,畢竟對大明來說,敢對陛下不敬的,肯定是愚蠢至極。
而許顯純心裏清楚,魯地孔府的傲氣,遠遠超過常人的想象。
傳言中,孔府自我評價極高,世間三大強家族,隻有朱家、張家和魯地孔氏。
之前被廢的,也隻是孔家外族!
而真正的孔家,則是龐然大物,憑借現在朱由校的手段,還撼動不了。
這裏麵,很多事情,人脈關係,盤綜錯雜!
朱家出身貧苦,驟然富貴而顯得有些失態;張家則是一副仙風道骨,消極避世,不思進取。這兩家都比不上孔府。
如此狂妄,如果不是錦衣衛的秘密報告,連許顯純都會以為隻是鄉野村夫的大話。
當然,許大人明白,這類秘聞不便向陛下詳細闡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的土地,誰敢有非分之想。”
朱由校笑著不說話:“世事無常,在別人眼裏,我們朱家或許隻是暴發戶,見識短淺。”
“臣失言了。”
許顯純驚恐不已,沒想到孔府的話居然傳到了陛下耳朵裏。是陛下在錦衣衛中安插了眼線,還是有別的隱情?
“對我們朱家,那些搖尾乞憐、陰險毒辣的家族,竟然也妄加評論?是看不起我們朱家,還是在嘲笑我朝的正統地位?”
魏忠賢和許顯純像被凍住了一樣沉默。
“錦衣衛對此沒有察覺,難道連朕身邊,也有輕視朱家、推崇孔家的人?”
“臣知罪!”
許顯純知道這次禍及自身,恐懼不已。
朱由校眼神明亮,沉穩地說:
“你以為他們在酒桌上說的話,朕就能當笑話聽嗎?”
趴在地上許顯純嚇得不敢出聲,像冬天的蟬一樣安靜。
“如果這話是從鄉下的老農民或者街頭小巷的老百姓嘴裏說出來的,就算說得再難聽,朕也就笑笑算了。”
朱由校的話裏多了幾分冰冷,“要是真有人罵朕,朕最多也就回他兩句,就當是鄉下的閑聊話題。”
“但他們,是不懂事的老農民嗎?是普通的市井小民嗎?說話這麽放肆,到底安的什麽心?”
他停了停,語氣更加嚴厲,“‘禍從口出’的道理,他們難道不懂?敢這樣大放厥詞,難道覺得自己是天底下沒人能治得了的嗎?”
“在曲阜,孔府的話比朝廷的法律還管用,他們的心裏恐怕隻知道有孔家,忘了上麵還有天子。”
朱由校的話鋒利如刀,“就連曲阜的縣令,都是孔家的人在控製,是不是這樣?”
許顯純小聲回答:“是的。”
“找一個受害者,拿著狀子去抓人,問問看,那個知縣敢說他沒有依靠孔家胡作非為嗎?”
朱由校嘴角露出一絲諷刺的笑容,在現在的大明朝,清官難得,如果孔縣令真的像水一樣清白,那曲阜怎麽就成了國中之國呢?
“這件事,你能辦好不?”朱由校轉而問。
“皇上放心,微臣已經悄悄布好了棋子。”許顯純回答。
朱由校沒想到,錦衣衛指揮使說的輕鬆事,其實並不簡單,但這又是後話,暫且不提。
“你辦的事,有進展沒?”朱由校接著問。
“皇上不用擔心,臣已經在裏麵埋下了線索。”許顯純保證道。
“這樣就好,雖然還不知道結果,但朕對此寄予厚望。”
“借助皇室的力量探路,沒有農民不穩,沒有商人不富,這話不無道理。”
朱由校緩緩地說,“要想穩定國家,必須減輕農民的負擔,不能再加稅,而是要讓商人來填補這個空缺。”
“商人的宴會開銷,可能超過一個農民家庭一年的生活,朕要是想征銀子,隻能從那些窮苦的農民身上榨取,要是想從富商那裏得到,大臣們就會指責朕和老百姓搶利益。”
“眼睛瞎了還能治,心眼瞎了就沒得救了。有些官員,眼睛雖然看著黑的,心裏也黑了,忘了他們的官職是怎麽來的,忘了要效忠大明。”
“他們隻記得是誰幫他們通過科舉考試的恩情,用國家的職位私下交易,讀書人的背信棄義,何必跟他們慪氣,不值得。”魏忠賢在一旁安慰。
“朕不是在賭氣,你想,要是滿朝都是這樣的讀書人,天下會成什麽樣?朕要建立自己的輿論陣地,不能讓他們隨便操控言論,需要有人為鄉村、市井傳播正道。”朱由校表情嚴肅。
魏忠賢雖然沒說話,心裏卻不讚同。
皇上在西山軍中教寫字,怎麽能指望那些士兵代替讀書人呢?別說進士老爺,就是秀才舉人,哪個不是讀了很多書才成才的?
朱由校根本不知道魏忠賢在擔心什麽,就算知道了,也不會在意。
他要的不是替換,而是忠誠、能幹、能穩固根基的人。
不一定非要精通經典,但要能識字斷句,明白常理就夠了。
這個時候,信王和其它皇族成員也在議論紛紛。
信王本來不想摻和這事兒,對向商人征銀、組建家族軍隊沒什麽興趣,甚至想拖著不辦。
他知道,一旦他帶頭幹這個,他在士紳中的好名聲就全完了。
就算這次能脫身,名聲受損,以後還能補救,但是伸手到商人的口袋裏拿銀子,誰願意幹這種事呢?
可惜的是,雖然信王想拖,但其他的皇族各有各的算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