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與孔家對抗!?
大明:我,朱由校,溺水未死! 作者:冰冰橙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站在皇帝身邊的允賢也感到奇怪,因為他們隻是陪皇帝巡視了西山大營和通州的軍隊,沒想到會引起這樣的大聚會,讓滿朝的文武官員都趕來了。
“陛下,皇族裏如果有人鬧出亂子,後果會很嚴重。為了防患於未然,請陛下下旨,讓各地的皇親貴族回自己的領地去。”
經驗豐富的孫閣老直指問題核心,沒有廢話,直接觸動了皇上對那些可能惹事的皇親的憂慮。
一旦朱由校起了疑心,讓皇親貴族離開京城回到各自的領地,很多問題就會自然解決,至於已故的李家家主,隻要皇族內部願意,法律自會有定論。
李家主的去世,就當作是他為士紳階層做出的重大貢獻,以後提到他,人們會記得他的犧牲。
還沒等朱由校回答,朱以海急得跳出來,懇求說:“陛下,希望能網開一麵,給皇族一條活路。”
“孫閣老,並不是我不想讓皇族回去,而是他們回去後怎麽生活呢?”朱由校麵露難色。
孫承宗淡淡回答:“大明朝不是有俸祿製度嗎?”
朱由校反問道:“孫閣老,你是真的不明白,還是故意裝糊塗?現在的大明朝,還富裕到能夠發放俸祿的程度嗎?”
“那就增加收入,征收賦稅。”
“我現在就是在征稅,隻是沒有讓你們這些官員經手,而是交給皇族去辦。”
“孫先生,千萬不要提與百姓爭利的事,也不要再提給種地的農民增加賦稅的主意。”
“問問自己,商人的稅負重不重?你們口中的‘鄉巴佬’的負擔,是不是已經到了極限?還能不能再加重?”
“至於民眾生活的艱辛,現在不必再提了。”
“我現在想聽一句實話,我們大明商人的稅負,重不重?他們該不該交?又交了多少?”
朱由校話題一轉:“我為什麽讓皇族代替征稅,是因為我不相信你們。”
“聽說泉州府稅收出了怪事,府衙外放個箱子,任由商人自己投銀子,一年收的非常少,泉州府還得倒貼五兩銀子湊數,成了美談。本以為是鄉村閑話,沒想到是真的。孫閣老,這種‘美談’的好處在哪裏?”
孫閣老勉強解釋說:“泉州府不與民爭利,這算是美德。”
“是不爭,還是借機謀私以博取名聲?閣老真的不知道嗎?”
“許顯純。”
“臣在。”
“馬上派你的心腹去泉州,查查那位名聲在外的知府大人是不是真的清廉。”
“如果沒有問題,我就當他是一時書生氣,不嚴厲責備,隻免了他的官職,讓他回家讀讀書……”
“如果有貪汙,以前太祖時期貪六十兩就要剝皮實草,我不用這麽殘酷的刑罰,貪一千兩以上的就罷官免職。”
“超過一萬兩的,殺頭抄家。”
“涉及到十萬兩的,就株連九族,絕不寬恕。”
“遵命。”許顯純領了命令,一揮手,王千戶帶領精銳騎兵如閃電一般飛奔而去。
朱由校氣勢逼人,再次對孫閣老說:“孫閣老,如果你能確保商人該交的稅都征上來,我一定重重獎賞,封侯賜爵都沒問題。如果不行,株連九族,你懂了嗎?”
孫承宗大吃一驚,征稅的難題怎麽扯到他全家身上了?
孫承宗不敢答應,大明朝廷的人都知道,向商人征稅,哪有那麽容易。
見沒人接話,朱由校冷冷地說:“既然沒有人幫我,我讓皇族親戚來幫忙,有什麽不對?
“信王。”
“商稅司就交給你了,如果你濫用皇族身份胡來,我一定會廢了你;凡是該交的稅,誰敢不交,不管他是誰的後台,都要嚴懲,罰到再也不敢逃稅。
“如果有人暴力抗稅,抄家沒收財產。
“辦得好,我自然不會辜負你的努力;如果辦不好,別怪我心狠。作為我的弟弟,你肯定不會讓我失望吧?”
\"放心吧,我一定拚盡全力去做。\"
\"這並非隻是盡力就能辦到的事,它必須成功。我別無所求,隻想要銀兩。\"
朱由校說話時語氣異常堅決,\"如果你們沒法籌集到銀子,那我就隻能找你算賬了。\"
信王苦笑著,勉強答應下來。
朱由校沒有再多說什麽,轉而對曹公公冷冷命令:\"傳我的旨意,明天一早就拔營起程。\"
他的目光投向曲阜的方向,對許顯純吩咐道:\"去吧,確保一切準備就緒。\"
\"這世上三大望族,且看誰更能認清時局的變化。\"
孫承宗未曾想到,自己先是被唐藩的世子挫敗,接著又在那神秘力量的製約下陷入困境,眼下的局麵不僅藩王宗室如同脫韁野馬難以控製。
就連那股神秘力量的旨意也難以改變。
孫閣老已經預見到,在未來的日子裏,朱氏皇族與地方士紳、商人之間的矛盾將會愈演愈烈。
他對朱由校的失望日益加深,隻希望他能盡快南下,完成祭拜皇陵的儀式後迅速返回京城,免得在外麵招惹是非,給四方帶來災禍。
孫閣老內心滿是憂慮,萬一讓朱由校繼續胡鬧下去,大明王朝會不會四分五裂?
就算不至於瓦解,恐怕也會摧毀文臣們數百年來苦心經營的穩定局麵。
然而,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而且是一場驚天駭浪。
登萊的巡撫袁應泰與東廠的提督太監雨化田聯手,居然直接指控魯地的孔家與清朝勾結,私下運輸糧食、鐵器等違禁物品。
這個消息一傳出,孫閣老頓時心驚膽戰,這預示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波即將來臨。
袁應泰這樣做,實在是太瘋狂了,竟然和一個太監聯合,矛頭直指孔家,難道他沒有考慮過這樣做的後果嗎?
更讓孫閣老感到恐懼的是,雨化田作為東廠的督主,是那股神秘力量的心腹,這次親自出麵針對孔家,無疑透露出了神秘力量的意圖。
神秘力量對孔家的不滿,已經如此明顯。
這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家族爭端,而是朱姓皇族與千年以來的聖人孔家的對抗。
“陛下,皇族裏如果有人鬧出亂子,後果會很嚴重。為了防患於未然,請陛下下旨,讓各地的皇親貴族回自己的領地去。”
經驗豐富的孫閣老直指問題核心,沒有廢話,直接觸動了皇上對那些可能惹事的皇親的憂慮。
一旦朱由校起了疑心,讓皇親貴族離開京城回到各自的領地,很多問題就會自然解決,至於已故的李家家主,隻要皇族內部願意,法律自會有定論。
李家主的去世,就當作是他為士紳階層做出的重大貢獻,以後提到他,人們會記得他的犧牲。
還沒等朱由校回答,朱以海急得跳出來,懇求說:“陛下,希望能網開一麵,給皇族一條活路。”
“孫閣老,並不是我不想讓皇族回去,而是他們回去後怎麽生活呢?”朱由校麵露難色。
孫承宗淡淡回答:“大明朝不是有俸祿製度嗎?”
朱由校反問道:“孫閣老,你是真的不明白,還是故意裝糊塗?現在的大明朝,還富裕到能夠發放俸祿的程度嗎?”
“那就增加收入,征收賦稅。”
“我現在就是在征稅,隻是沒有讓你們這些官員經手,而是交給皇族去辦。”
“孫先生,千萬不要提與百姓爭利的事,也不要再提給種地的農民增加賦稅的主意。”
“問問自己,商人的稅負重不重?你們口中的‘鄉巴佬’的負擔,是不是已經到了極限?還能不能再加重?”
“至於民眾生活的艱辛,現在不必再提了。”
“我現在想聽一句實話,我們大明商人的稅負,重不重?他們該不該交?又交了多少?”
朱由校話題一轉:“我為什麽讓皇族代替征稅,是因為我不相信你們。”
“聽說泉州府稅收出了怪事,府衙外放個箱子,任由商人自己投銀子,一年收的非常少,泉州府還得倒貼五兩銀子湊數,成了美談。本以為是鄉村閑話,沒想到是真的。孫閣老,這種‘美談’的好處在哪裏?”
孫閣老勉強解釋說:“泉州府不與民爭利,這算是美德。”
“是不爭,還是借機謀私以博取名聲?閣老真的不知道嗎?”
“許顯純。”
“臣在。”
“馬上派你的心腹去泉州,查查那位名聲在外的知府大人是不是真的清廉。”
“如果沒有問題,我就當他是一時書生氣,不嚴厲責備,隻免了他的官職,讓他回家讀讀書……”
“如果有貪汙,以前太祖時期貪六十兩就要剝皮實草,我不用這麽殘酷的刑罰,貪一千兩以上的就罷官免職。”
“超過一萬兩的,殺頭抄家。”
“涉及到十萬兩的,就株連九族,絕不寬恕。”
“遵命。”許顯純領了命令,一揮手,王千戶帶領精銳騎兵如閃電一般飛奔而去。
朱由校氣勢逼人,再次對孫閣老說:“孫閣老,如果你能確保商人該交的稅都征上來,我一定重重獎賞,封侯賜爵都沒問題。如果不行,株連九族,你懂了嗎?”
孫承宗大吃一驚,征稅的難題怎麽扯到他全家身上了?
孫承宗不敢答應,大明朝廷的人都知道,向商人征稅,哪有那麽容易。
見沒人接話,朱由校冷冷地說:“既然沒有人幫我,我讓皇族親戚來幫忙,有什麽不對?
“信王。”
“商稅司就交給你了,如果你濫用皇族身份胡來,我一定會廢了你;凡是該交的稅,誰敢不交,不管他是誰的後台,都要嚴懲,罰到再也不敢逃稅。
“如果有人暴力抗稅,抄家沒收財產。
“辦得好,我自然不會辜負你的努力;如果辦不好,別怪我心狠。作為我的弟弟,你肯定不會讓我失望吧?”
\"放心吧,我一定拚盡全力去做。\"
\"這並非隻是盡力就能辦到的事,它必須成功。我別無所求,隻想要銀兩。\"
朱由校說話時語氣異常堅決,\"如果你們沒法籌集到銀子,那我就隻能找你算賬了。\"
信王苦笑著,勉強答應下來。
朱由校沒有再多說什麽,轉而對曹公公冷冷命令:\"傳我的旨意,明天一早就拔營起程。\"
他的目光投向曲阜的方向,對許顯純吩咐道:\"去吧,確保一切準備就緒。\"
\"這世上三大望族,且看誰更能認清時局的變化。\"
孫承宗未曾想到,自己先是被唐藩的世子挫敗,接著又在那神秘力量的製約下陷入困境,眼下的局麵不僅藩王宗室如同脫韁野馬難以控製。
就連那股神秘力量的旨意也難以改變。
孫閣老已經預見到,在未來的日子裏,朱氏皇族與地方士紳、商人之間的矛盾將會愈演愈烈。
他對朱由校的失望日益加深,隻希望他能盡快南下,完成祭拜皇陵的儀式後迅速返回京城,免得在外麵招惹是非,給四方帶來災禍。
孫閣老內心滿是憂慮,萬一讓朱由校繼續胡鬧下去,大明王朝會不會四分五裂?
就算不至於瓦解,恐怕也會摧毀文臣們數百年來苦心經營的穩定局麵。
然而,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而且是一場驚天駭浪。
登萊的巡撫袁應泰與東廠的提督太監雨化田聯手,居然直接指控魯地的孔家與清朝勾結,私下運輸糧食、鐵器等違禁物品。
這個消息一傳出,孫閣老頓時心驚膽戰,這預示著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波即將來臨。
袁應泰這樣做,實在是太瘋狂了,竟然和一個太監聯合,矛頭直指孔家,難道他沒有考慮過這樣做的後果嗎?
更讓孫閣老感到恐懼的是,雨化田作為東廠的督主,是那股神秘力量的心腹,這次親自出麵針對孔家,無疑透露出了神秘力量的意圖。
神秘力量對孔家的不滿,已經如此明顯。
這不僅僅是一場普通的家族爭端,而是朱姓皇族與千年以來的聖人孔家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