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嘉木忽然記起,那人麵鳥身獅爪人他見過。一個來自西域的蕃客在長安病故,他生前使用的一個銅壺送給了沈嘉木的一個朋友,那個銅壺上就有這種人麵鳥身獅爪人圖案,據說此人是拜火教徒,上麵的鳥人是拜火教的靈光神。
而葬禮抓破麵的乃是突厥人特有習俗,最早是在葬禮上以刀劃麵、破耳、割發。且拜火教在突厥帝國最強大時盛行一時,看來阿依族確有突厥血統,可是他們的語言卻不是突厥語。
阿奴聽聞沈嘉木的推測,連忙寫了一行字給他看,沈嘉木大奇:“這不是突厥文,這是梵文。”他催促阿奴多寫幾行,抓了跑去找阿波。
突厥?阿奴沒想到自己會跟草原大漠上的那個古老民族有聯係,現在好像西域已經沒有了突厥汗國,闊闊說要回故鄉,難道要遷移到茫茫大漠中去?之前自己提議搬遷,也隻是想遷出白瑪崗,找個安全一點的地層,蟲蛇少一點的地方而已。
梵文,那是古印度文,自己又成了印度人了?想起寶萊塢的鼻環美女,美則美矣,阿奴還是一陣惡寒,鼻子一陣發酸。
納達岩進來時,看見阿奴在揉鼻子,以為阿奴還在為她舅舅伽爾的無禮而難過,忙勸道:“畢竟他最疼你阿媽,想想他的心情,不要跟他計較。”
阿奴沒好氣:“那誰想過我呢?哪裏去變出那麽多金子給她塗身體。那個女人說自殺就自殺,一句話也不留,連剛生的兒子都不管了,哪裏像個母親!”
越說她的怨氣就越往上衝:“什麽女王?真真好笑,就算幾百年前的祖先真是尊貴的女王,女王最後的榮光也不屬於她,屬於那個倒黴亡國的祖宗。現在這個小寨子連一個國家都不是,她憑什麽叫女王,擱在中原,不過人家一個小村子,就是一戶富裕人家的人口也比這裏多些。”
納達岩無語,阿奴一心向往中原,從小就對阿依族的一切漠不關心。如今兩人已經繼任,這一族之人該何去何從?真要像闊闊說得那樣遷移回故鄉嗎?其實具體故鄉在哪,隻怕連闊闊也講不清楚。
他抱過阿奴,低聲安慰道:“過去就算了,想想今後怎辦,真要搬出白瑪崗?”畢竟阿依族已經在這裏生長了幾百年,對他們來說,白瑪崗就是故鄉,真要長途遷徙到陌生的北方草原上,隻怕大家都不知道怎麽生活。
阿奴也頭疼:“搬哪去呢?哪裏的土地沒有主人?誰能容得下我們?外麵都叫我們巫族,黑族,我還怕出去像老鼠一樣人人喊打呢,烏蠻人那塊倒是合適,大家都崇巫,可是他們地盤護的緊,排外的很,從不與人通婚,這次肯讓索瑪姐姐嫁給劉暢我都覺得奇怪。”
阿奴又將沈嘉木的想法說了一下,再給納達岩解釋突厥是草原大漠的一支剽悍民族,曾經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後來又消失了,具體飄蕩去到哪了她也不知道,畢竟那是遊牧民族。
搬到北方草原畢竟不現實,兩人一時無計,幹脆丟開了,剛剛遭了地震和洪災,要做的事情很多。
選定了吉日將闊闊和美蒂火化後。骨灰裝了起來,準備明年春天下葬。
阿錯等人臉上的血痕剛剛結痂,在火化的時候又被抓破一次。阿奴邊給他們邊上藥邊嘮叨,手指甲一定要洗幹淨,別不小心得了破傷風。阿錯他們不知道破傷風是什麽,阿奴隻好再解釋那是一種無法救治的病,得了會死人。
直忙到冬天,房子總算全部蓋好,其間達果又來過幾次,說金杜不願意讓道。阿奴現在也不知道要怎辦,對此無可無不可。
他們上山收集了很多達謝和達薺,這是一種棕櫚野生植物,澱粉含量很高,是白瑪崗的人渡過荒年的主要食物,也就是那些吐蕃人說的糌粑樹。達謝就是選擇粗壯結果的達謝樹,砍去根和梢,莖部去皮切片舂碎,經水浸泡去渣後製成澱粉。達薺也差不多,就是加工時間長些,待發酵後,再過濾沉澱。吃法有兩種,一是烙餅,二是做稠糊,還可以釀酒。
寨子裏的女人們還采集了很多樹皮以及咬人草,裏麵的纖維可以織布縫衣。
沈嘉木繼續著他的夫子生涯。因為大雪封山出不去,無事可做,向巴、羅桑和阿波也興致勃勃的當上了老師。這次阿奴把一些阿依族孩子扔給了他們,同時阿羅、阿都和阿坤三兄弟也被阿奴趕進了竹樓學堂。
這兩個野慣了的雙胞胎新鮮兩天就不幹了。兩隻小白虎被阿羅和阿都硬拗走,阿羅給老虎起名叫阿都,阿都給他那隻起名叫阿羅,兩人吵起來,最後阿奴被他們煩得頭疼,指著阿羅的那隻說叫‘羅羅’,再指著阿都的那隻說叫‘都都’。她威脅兩人馬上回去上課,再有異議,上次的癢癢粉還沒有用完。阿奴明顯心氣不好,兩人嚇得噤聲,那個癢癢粉厲害,他們背都快抓爛了,到了半夜才好起來。
阿坤才五歲,母親去世後,達瑪無心管他,他嘟著肥肥的小下巴天天粘著阿奴,阿奴對著他一通亂親,親的他咯咯笑,最後背著拉妲做的小書包,也被阿奴忽悠著去上學了。
忽然有一日,阿奴發現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想起闊闊去世前吩咐阿錯去找東西,最後阿錯拿來了一個牛皮革囊,因為太忙,擱在架子上都給忘記了。
這個牛皮革囊用火漆封得很嚴實,所以水沒有滲透進去。她用刀割開一看,是一些寫滿了字的羊皮紙,還有畫像,上麵的字她不認識。
她去找納達岩,納達岩正在和向巴談笑風生。阿奴皺眉,阿岩向來很少情緒外露,這麽高興真是難得。她不想攪了他的興致,轉身走了。
那些羊皮紙,納達岩看過了後說他也不認識上麵的字。至於畫像,四男三女有七張,大概是祖先的畫像。
阿奴拿了一張羊皮給沈嘉木看,沈嘉木和阿波搖頭,上次阿奴寫的的確是梵文,這上麵的他們就不認識了。
沈嘉木問道:“你梵文跟誰學的?”
阿奴看向納達岩,納達岩摸摸鼻子:“我天生就會這種文字。”
阿奴張大嘴,他還教了自己和阿錯梵文,這種文字居然不是阿依族的。阿奴知道納達岩跟自己一樣,有著前世的記憶殘片,隻是自己的記憶內容比他更多些。納達岩隻記得自己在一個茫茫草原的古舊寺廟裏修行的片段,這個他曾經告訴阿奴,所以阿奴很不願意他去寺廟,生恐他想起和尚生涯,拋下自己一去不回頭。但是他從沒有說過這種文字是他前世學過的。
阿奴越想越惶恐,眼淚一滴滴落下來。納達岩本沒在意,忽然發現阿奴垂淚,大驚失色,想破頭也不知道哪裏又惹到了阿奴,隻好陪著小心看阿奴臉色行事,哪知道阿奴這以後就再不肯理他。
直到晚上,納達岩哄了半天,阿奴才漏出口風,說納達岩隱瞞她文字的事。納達岩想起當年的事,那時候是阿奴說要學寫字,阿依族沒有文字,自己想起記憶深處裏有一種文字,就一點一點的回想起來融會貫通後再教給阿奴,沒想到今天她為了這個哭了半天。
阿奴聽他解釋完,覺得自己有點無理取鬧,摟著他的脖子撒嬌。納達岩隻要她不哭就好,哪裏敢真的生氣。
山中夜涼,兩人躺在火塘邊偎依著取暖,耳鬢廝磨,漸漸唇舌交纏,納達岩最後用了很大控製力才將自己和阿奴分開,阿奴‘吃吃’地壞笑,被納達岩打了一下,他頹喪地問道:“今年應該是二十七了吧。”
“嗯,長的真慢。”阿奴很抱歉。
兩人沒有秘密,她很早就告訴了納達岩自己也有前世的記憶,記憶裏的那些東西阿奴盡量轉換成他能理解的東西,然後再講解給他聽。阿奴的前世雖然是草根,但是生活富裕,吃穿不愁,轉生在這個蠻荒部落裏,若沒有阿岩這個同盟者,她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挨得下去。隻是奇怪的是,記憶裏沒有多餘的情感,沒有家人,沒有朋友,隻有每日重複的上學讀書,讀書上學,居然還記得幾個老師,同學的印象是幾乎都沒有了,最後的記憶終止在十六歲。而納達岩的記憶裏也是每日念經、打坐、撞鍾,生活比阿奴更單調,但是他過去的記憶在不停的增加中,阿奴總是害怕他有完全想起來的一天。
年終歲末,阿奴清閑下來,有時間開始看書畫畫,書自然是沈嘉木帶來的。她已經開始學畫畫,上次求劉仲畫地圖,現在連地圖的一根線也沒有看見,求人不如求己,阿奴幹脆自己學上了。
有時候人發懶,她就什麽也不做。
那天劉仲和雲丹來找她時,阿奴正捧著青檸檬蜂蜜茶倚在竹窗前發呆,窗外一樹繁花,落英滿地,見他們前來,阿奴恍然一笑,眼波流轉,兩青澀少年頓時心跳如鼓,劉仲驀地想起阿奴和自己已經十二歲了。
盡管發生了那麽多事,這一年還是轉眼就過了。(未完待續)
而葬禮抓破麵的乃是突厥人特有習俗,最早是在葬禮上以刀劃麵、破耳、割發。且拜火教在突厥帝國最強大時盛行一時,看來阿依族確有突厥血統,可是他們的語言卻不是突厥語。
阿奴聽聞沈嘉木的推測,連忙寫了一行字給他看,沈嘉木大奇:“這不是突厥文,這是梵文。”他催促阿奴多寫幾行,抓了跑去找阿波。
突厥?阿奴沒想到自己會跟草原大漠上的那個古老民族有聯係,現在好像西域已經沒有了突厥汗國,闊闊說要回故鄉,難道要遷移到茫茫大漠中去?之前自己提議搬遷,也隻是想遷出白瑪崗,找個安全一點的地層,蟲蛇少一點的地方而已。
梵文,那是古印度文,自己又成了印度人了?想起寶萊塢的鼻環美女,美則美矣,阿奴還是一陣惡寒,鼻子一陣發酸。
納達岩進來時,看見阿奴在揉鼻子,以為阿奴還在為她舅舅伽爾的無禮而難過,忙勸道:“畢竟他最疼你阿媽,想想他的心情,不要跟他計較。”
阿奴沒好氣:“那誰想過我呢?哪裏去變出那麽多金子給她塗身體。那個女人說自殺就自殺,一句話也不留,連剛生的兒子都不管了,哪裏像個母親!”
越說她的怨氣就越往上衝:“什麽女王?真真好笑,就算幾百年前的祖先真是尊貴的女王,女王最後的榮光也不屬於她,屬於那個倒黴亡國的祖宗。現在這個小寨子連一個國家都不是,她憑什麽叫女王,擱在中原,不過人家一個小村子,就是一戶富裕人家的人口也比這裏多些。”
納達岩無語,阿奴一心向往中原,從小就對阿依族的一切漠不關心。如今兩人已經繼任,這一族之人該何去何從?真要像闊闊說得那樣遷移回故鄉嗎?其實具體故鄉在哪,隻怕連闊闊也講不清楚。
他抱過阿奴,低聲安慰道:“過去就算了,想想今後怎辦,真要搬出白瑪崗?”畢竟阿依族已經在這裏生長了幾百年,對他們來說,白瑪崗就是故鄉,真要長途遷徙到陌生的北方草原上,隻怕大家都不知道怎麽生活。
阿奴也頭疼:“搬哪去呢?哪裏的土地沒有主人?誰能容得下我們?外麵都叫我們巫族,黑族,我還怕出去像老鼠一樣人人喊打呢,烏蠻人那塊倒是合適,大家都崇巫,可是他們地盤護的緊,排外的很,從不與人通婚,這次肯讓索瑪姐姐嫁給劉暢我都覺得奇怪。”
阿奴又將沈嘉木的想法說了一下,再給納達岩解釋突厥是草原大漠的一支剽悍民族,曾經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後來又消失了,具體飄蕩去到哪了她也不知道,畢竟那是遊牧民族。
搬到北方草原畢竟不現實,兩人一時無計,幹脆丟開了,剛剛遭了地震和洪災,要做的事情很多。
選定了吉日將闊闊和美蒂火化後。骨灰裝了起來,準備明年春天下葬。
阿錯等人臉上的血痕剛剛結痂,在火化的時候又被抓破一次。阿奴邊給他們邊上藥邊嘮叨,手指甲一定要洗幹淨,別不小心得了破傷風。阿錯他們不知道破傷風是什麽,阿奴隻好再解釋那是一種無法救治的病,得了會死人。
直忙到冬天,房子總算全部蓋好,其間達果又來過幾次,說金杜不願意讓道。阿奴現在也不知道要怎辦,對此無可無不可。
他們上山收集了很多達謝和達薺,這是一種棕櫚野生植物,澱粉含量很高,是白瑪崗的人渡過荒年的主要食物,也就是那些吐蕃人說的糌粑樹。達謝就是選擇粗壯結果的達謝樹,砍去根和梢,莖部去皮切片舂碎,經水浸泡去渣後製成澱粉。達薺也差不多,就是加工時間長些,待發酵後,再過濾沉澱。吃法有兩種,一是烙餅,二是做稠糊,還可以釀酒。
寨子裏的女人們還采集了很多樹皮以及咬人草,裏麵的纖維可以織布縫衣。
沈嘉木繼續著他的夫子生涯。因為大雪封山出不去,無事可做,向巴、羅桑和阿波也興致勃勃的當上了老師。這次阿奴把一些阿依族孩子扔給了他們,同時阿羅、阿都和阿坤三兄弟也被阿奴趕進了竹樓學堂。
這兩個野慣了的雙胞胎新鮮兩天就不幹了。兩隻小白虎被阿羅和阿都硬拗走,阿羅給老虎起名叫阿都,阿都給他那隻起名叫阿羅,兩人吵起來,最後阿奴被他們煩得頭疼,指著阿羅的那隻說叫‘羅羅’,再指著阿都的那隻說叫‘都都’。她威脅兩人馬上回去上課,再有異議,上次的癢癢粉還沒有用完。阿奴明顯心氣不好,兩人嚇得噤聲,那個癢癢粉厲害,他們背都快抓爛了,到了半夜才好起來。
阿坤才五歲,母親去世後,達瑪無心管他,他嘟著肥肥的小下巴天天粘著阿奴,阿奴對著他一通亂親,親的他咯咯笑,最後背著拉妲做的小書包,也被阿奴忽悠著去上學了。
忽然有一日,阿奴發現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想起闊闊去世前吩咐阿錯去找東西,最後阿錯拿來了一個牛皮革囊,因為太忙,擱在架子上都給忘記了。
這個牛皮革囊用火漆封得很嚴實,所以水沒有滲透進去。她用刀割開一看,是一些寫滿了字的羊皮紙,還有畫像,上麵的字她不認識。
她去找納達岩,納達岩正在和向巴談笑風生。阿奴皺眉,阿岩向來很少情緒外露,這麽高興真是難得。她不想攪了他的興致,轉身走了。
那些羊皮紙,納達岩看過了後說他也不認識上麵的字。至於畫像,四男三女有七張,大概是祖先的畫像。
阿奴拿了一張羊皮給沈嘉木看,沈嘉木和阿波搖頭,上次阿奴寫的的確是梵文,這上麵的他們就不認識了。
沈嘉木問道:“你梵文跟誰學的?”
阿奴看向納達岩,納達岩摸摸鼻子:“我天生就會這種文字。”
阿奴張大嘴,他還教了自己和阿錯梵文,這種文字居然不是阿依族的。阿奴知道納達岩跟自己一樣,有著前世的記憶殘片,隻是自己的記憶內容比他更多些。納達岩隻記得自己在一個茫茫草原的古舊寺廟裏修行的片段,這個他曾經告訴阿奴,所以阿奴很不願意他去寺廟,生恐他想起和尚生涯,拋下自己一去不回頭。但是他從沒有說過這種文字是他前世學過的。
阿奴越想越惶恐,眼淚一滴滴落下來。納達岩本沒在意,忽然發現阿奴垂淚,大驚失色,想破頭也不知道哪裏又惹到了阿奴,隻好陪著小心看阿奴臉色行事,哪知道阿奴這以後就再不肯理他。
直到晚上,納達岩哄了半天,阿奴才漏出口風,說納達岩隱瞞她文字的事。納達岩想起當年的事,那時候是阿奴說要學寫字,阿依族沒有文字,自己想起記憶深處裏有一種文字,就一點一點的回想起來融會貫通後再教給阿奴,沒想到今天她為了這個哭了半天。
阿奴聽他解釋完,覺得自己有點無理取鬧,摟著他的脖子撒嬌。納達岩隻要她不哭就好,哪裏敢真的生氣。
山中夜涼,兩人躺在火塘邊偎依著取暖,耳鬢廝磨,漸漸唇舌交纏,納達岩最後用了很大控製力才將自己和阿奴分開,阿奴‘吃吃’地壞笑,被納達岩打了一下,他頹喪地問道:“今年應該是二十七了吧。”
“嗯,長的真慢。”阿奴很抱歉。
兩人沒有秘密,她很早就告訴了納達岩自己也有前世的記憶,記憶裏的那些東西阿奴盡量轉換成他能理解的東西,然後再講解給他聽。阿奴的前世雖然是草根,但是生活富裕,吃穿不愁,轉生在這個蠻荒部落裏,若沒有阿岩這個同盟者,她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挨得下去。隻是奇怪的是,記憶裏沒有多餘的情感,沒有家人,沒有朋友,隻有每日重複的上學讀書,讀書上學,居然還記得幾個老師,同學的印象是幾乎都沒有了,最後的記憶終止在十六歲。而納達岩的記憶裏也是每日念經、打坐、撞鍾,生活比阿奴更單調,但是他過去的記憶在不停的增加中,阿奴總是害怕他有完全想起來的一天。
年終歲末,阿奴清閑下來,有時間開始看書畫畫,書自然是沈嘉木帶來的。她已經開始學畫畫,上次求劉仲畫地圖,現在連地圖的一根線也沒有看見,求人不如求己,阿奴幹脆自己學上了。
有時候人發懶,她就什麽也不做。
那天劉仲和雲丹來找她時,阿奴正捧著青檸檬蜂蜜茶倚在竹窗前發呆,窗外一樹繁花,落英滿地,見他們前來,阿奴恍然一笑,眼波流轉,兩青澀少年頓時心跳如鼓,劉仲驀地想起阿奴和自己已經十二歲了。
盡管發生了那麽多事,這一年還是轉眼就過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