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煙波湖,潘憲親自在岸邊迎接,笑道:“殿下如今已是端王,位高權重,我還擔心殿下不給我麵子呢。”
薑珣拱手:“首輔美意,我和內子怎能辜負?”
潘憲看沐芸正從馬車上下來,低聲對薑珣道:“別內子內子的稱呼她,騙得了別人,騙不了我。是不是梁熹帝不答應你娶沐芸?不然,她也不會以女官的麵目出現。嗬嗬,看來我潘憲還是有機會的。”
薑珣心中愕然,這個潘憲,死皮賴臉。都說烈女怕纏郎,沐芸但凡少點定性,說不定早就著了他的道了。
但是,想從我懷裏搶走沐芸,你純粹是在做春秋大夢。
沐芸上前與潘憲見禮,跟在薑珣身後上了畫舫,潘憲的幾位侍從也上了船。畫舫啟動,向著湖心悠悠駛去。早就候在船上的一位琴娘,撫動琴弦,一曲《雲水禪心》婉轉開來,躍然心間。
薑珣與潘憲相對而坐,侍從獻茶。沐芸悄然坐在了薑珣身後,不發一言,隻麵帶微笑地傾聽薑珣與潘憲的談話。
開始,這兩人聊的有些隨意,潘憲引出話頭,大談起曹植的《洛神賦》,說曹植對宓妃如何如何癡情。但沐芸聽得出來,他倆都在自比多情的曹植。沐芸心中不屑,切,人家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眼前這二位,偏偏都要把自己打扮成情聖。
畫舫中的這兩個男人,活像兩隻雄性孔雀,為了博得雌性孔雀的芳心,拚了老命振翅開屏,爭相展示自己絢爛的翎毛。
他倆是在談話嗎?這個眼中帶刀,那個話裏有話,唇槍舌劍,你來我往。茶香氤氳間,不知已經交手了多少個回合。
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酸味。
沐芸大開眼界,原來男人吃起醋來,不比女人輕省。
不過,兩位到底都是以家國為重的男人,談來談去,終歸還是回到了正題上,相互探討起征收梁國商稅的事。
無奈,各為其主,都想做到利益最大化。
潘憲毫不客氣地對薑珣道:“說實話,這次會盟,梁熹帝沒有親自前來,我大寧皇帝頗為不滿。你替父前來,商稅這樣的大事,你能當家嗎?能做主嗎?我看,你沒有退讓之意,是怕回去交不了差吧。”
薑珣淡然一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該當家時,我自然會當家。這次會盟,由我大梁發起,足見我大梁的誠意。請問,誰不想本國利益最大化?這些年來,三國間征戰不斷,一將功成萬骨枯,高高在上的,永遠是皇家貴胄、王公大臣,又有誰真正考慮過普通百姓的利益?你們寧國商稅少收一點,我梁國百姓的飯碗裏,就能多幾粒糙米。”
聽到薑珣發自肺腑的話語,沐芸感同身受,眼眶濕了。
潘憲顯然動了氣,雙手展開,大袖一抖,宛如大鵬展翅一般,做了個極其瀟灑的動作:“哦,你為了梁國百姓考慮,難道我就不該為了寧國百姓考慮嗎?真是豈有此理。”
眼看談話又要陷入僵局,沐芸起身,親自為二位斟滿香茶,笑道:“若是兩國百姓知道,您二位如此惦念著他們,不知道該有多高興。我呢,本是梁國人,又有個寧國縣主的封號,算是雙重身份。不如這樣,我來做個調停人如何?”
潘憲掂起桌上的折扇,“啪”地一聲展開,輕輕搖了兩下:“不知沐姑娘想要如何調停?潘某洗耳恭聽。”
薑珣則是端起茶盞,優雅地抿了一口香茶,然後,側臉向著湖麵,“噗”地吐出一根茶梗。
沐芸也不敢笑,低垂粉頸,向漆器托盤裏倒入一點茶水,伸出蔥管樣的纖纖玉指,蘸著茶水,在桌案上寫下了兩個字“開埠”。
潘憲和薑珣看著“開埠”二字,麵麵相覷,又同時看向沐芸。
沐芸解釋道:“這次會盟,三國一致同意在邊境開通互市,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可謂開了先例,可喜可賀。但寧國對梁國的絲綢和鹽業征收的商稅確實過高,有失公平。”
薑珣向潘憲投去一個不屑的眼神,意思是,你看,沐芸也說有失公平吧?
沐芸接著說道:“首輔大人應該知道,金州和陵州是梁國最為繁華的兩座城池,人口眾多,商業昌盛,天下商賈沒有不羨慕的。不如這樣,寧國少收些商稅,梁國特許寧國和戎國的商人常駐金、陵兩州經商。”
潘憲的折扇不搖了,靜默片刻,“唰”地一聲,將折扇合攏,大聲讚道:“好哇!”
薑珣當即回想起,寧京天香閣胭脂香粉店的彭掌櫃,曾經表露出,想到金州開設店鋪的心願。沐芸這一想法,大膽新奇,突破窠臼,倒是滿足了太多像彭掌櫃那樣的商賈。
潘憲緊盯著薑珣的眼睛,試探道:“寧梁兩國長期對立,嚴禁人員往來,更遑論常駐經商。殿下,沐芸姑娘這一提議,你敢答應嗎?”
薑珣朗聲大笑:“沐芸和我想到一塊去了,我早有此意。如果寧國答應減少商稅,我敢保證,隻要遵守梁國律法,梁國敞開懷抱,歡迎寧國商人到金州、陵州經商。既然說到這裏了,我也有一個提議,不知首輔大人願意聽否?”
潘憲心道,你們這對兒假夫妻,在本首輔麵前,還上演起夫唱婦隨的戲碼來了,我且聽聽你還有何提議。
“有話快講!”潘憲催促道。
薑珣清了清嗓子,說道:“我的提議,是在沐芸提議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三國由官家出麵,互設銀號,方便銀票兌換銀子,首輔大人以為如何?”
到了這個時候,潘憲不得不對薑珣和沐芸刮目相看了。士別三日,他們這是開掛了嗎?
沐芸的提議,薑珣的提議,恰好都說到了潘憲的心坎上。這才是徹底打破三國間的堅冰,助益各國民富國強的好辦法。可能某些懷有狹隘心理的人,總是不願看到別國富強,就像市井俗人,總是恨人有笑人無。
看得出,沐芸和薑珣都是具有大格局的人,這或許與他們在寧國兩年的人質經曆有關。薑珣閑暇時常去蘭台書院閱讀,真正做到了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如果薑珣在梁國繼承皇位,那可真是梁國百姓之福。
仿照沐芸的動作,潘憲也伸出手指,蘸著茶水,在桌案上寫下了兩個字“讚同”。
沐芸看向薑珣,紅唇微翹,笑了。
薑珣麵上欣喜,心裏卻將潘憲恨得牙根癢癢。這家夥,什麽時候才會徹底打消對沐芸的臆想?
薑珣拱手:“首輔美意,我和內子怎能辜負?”
潘憲看沐芸正從馬車上下來,低聲對薑珣道:“別內子內子的稱呼她,騙得了別人,騙不了我。是不是梁熹帝不答應你娶沐芸?不然,她也不會以女官的麵目出現。嗬嗬,看來我潘憲還是有機會的。”
薑珣心中愕然,這個潘憲,死皮賴臉。都說烈女怕纏郎,沐芸但凡少點定性,說不定早就著了他的道了。
但是,想從我懷裏搶走沐芸,你純粹是在做春秋大夢。
沐芸上前與潘憲見禮,跟在薑珣身後上了畫舫,潘憲的幾位侍從也上了船。畫舫啟動,向著湖心悠悠駛去。早就候在船上的一位琴娘,撫動琴弦,一曲《雲水禪心》婉轉開來,躍然心間。
薑珣與潘憲相對而坐,侍從獻茶。沐芸悄然坐在了薑珣身後,不發一言,隻麵帶微笑地傾聽薑珣與潘憲的談話。
開始,這兩人聊的有些隨意,潘憲引出話頭,大談起曹植的《洛神賦》,說曹植對宓妃如何如何癡情。但沐芸聽得出來,他倆都在自比多情的曹植。沐芸心中不屑,切,人家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眼前這二位,偏偏都要把自己打扮成情聖。
畫舫中的這兩個男人,活像兩隻雄性孔雀,為了博得雌性孔雀的芳心,拚了老命振翅開屏,爭相展示自己絢爛的翎毛。
他倆是在談話嗎?這個眼中帶刀,那個話裏有話,唇槍舌劍,你來我往。茶香氤氳間,不知已經交手了多少個回合。
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酸味。
沐芸大開眼界,原來男人吃起醋來,不比女人輕省。
不過,兩位到底都是以家國為重的男人,談來談去,終歸還是回到了正題上,相互探討起征收梁國商稅的事。
無奈,各為其主,都想做到利益最大化。
潘憲毫不客氣地對薑珣道:“說實話,這次會盟,梁熹帝沒有親自前來,我大寧皇帝頗為不滿。你替父前來,商稅這樣的大事,你能當家嗎?能做主嗎?我看,你沒有退讓之意,是怕回去交不了差吧。”
薑珣淡然一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該當家時,我自然會當家。這次會盟,由我大梁發起,足見我大梁的誠意。請問,誰不想本國利益最大化?這些年來,三國間征戰不斷,一將功成萬骨枯,高高在上的,永遠是皇家貴胄、王公大臣,又有誰真正考慮過普通百姓的利益?你們寧國商稅少收一點,我梁國百姓的飯碗裏,就能多幾粒糙米。”
聽到薑珣發自肺腑的話語,沐芸感同身受,眼眶濕了。
潘憲顯然動了氣,雙手展開,大袖一抖,宛如大鵬展翅一般,做了個極其瀟灑的動作:“哦,你為了梁國百姓考慮,難道我就不該為了寧國百姓考慮嗎?真是豈有此理。”
眼看談話又要陷入僵局,沐芸起身,親自為二位斟滿香茶,笑道:“若是兩國百姓知道,您二位如此惦念著他們,不知道該有多高興。我呢,本是梁國人,又有個寧國縣主的封號,算是雙重身份。不如這樣,我來做個調停人如何?”
潘憲掂起桌上的折扇,“啪”地一聲展開,輕輕搖了兩下:“不知沐姑娘想要如何調停?潘某洗耳恭聽。”
薑珣則是端起茶盞,優雅地抿了一口香茶,然後,側臉向著湖麵,“噗”地吐出一根茶梗。
沐芸也不敢笑,低垂粉頸,向漆器托盤裏倒入一點茶水,伸出蔥管樣的纖纖玉指,蘸著茶水,在桌案上寫下了兩個字“開埠”。
潘憲和薑珣看著“開埠”二字,麵麵相覷,又同時看向沐芸。
沐芸解釋道:“這次會盟,三國一致同意在邊境開通互市,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可謂開了先例,可喜可賀。但寧國對梁國的絲綢和鹽業征收的商稅確實過高,有失公平。”
薑珣向潘憲投去一個不屑的眼神,意思是,你看,沐芸也說有失公平吧?
沐芸接著說道:“首輔大人應該知道,金州和陵州是梁國最為繁華的兩座城池,人口眾多,商業昌盛,天下商賈沒有不羨慕的。不如這樣,寧國少收些商稅,梁國特許寧國和戎國的商人常駐金、陵兩州經商。”
潘憲的折扇不搖了,靜默片刻,“唰”地一聲,將折扇合攏,大聲讚道:“好哇!”
薑珣當即回想起,寧京天香閣胭脂香粉店的彭掌櫃,曾經表露出,想到金州開設店鋪的心願。沐芸這一想法,大膽新奇,突破窠臼,倒是滿足了太多像彭掌櫃那樣的商賈。
潘憲緊盯著薑珣的眼睛,試探道:“寧梁兩國長期對立,嚴禁人員往來,更遑論常駐經商。殿下,沐芸姑娘這一提議,你敢答應嗎?”
薑珣朗聲大笑:“沐芸和我想到一塊去了,我早有此意。如果寧國答應減少商稅,我敢保證,隻要遵守梁國律法,梁國敞開懷抱,歡迎寧國商人到金州、陵州經商。既然說到這裏了,我也有一個提議,不知首輔大人願意聽否?”
潘憲心道,你們這對兒假夫妻,在本首輔麵前,還上演起夫唱婦隨的戲碼來了,我且聽聽你還有何提議。
“有話快講!”潘憲催促道。
薑珣清了清嗓子,說道:“我的提議,是在沐芸提議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三國由官家出麵,互設銀號,方便銀票兌換銀子,首輔大人以為如何?”
到了這個時候,潘憲不得不對薑珣和沐芸刮目相看了。士別三日,他們這是開掛了嗎?
沐芸的提議,薑珣的提議,恰好都說到了潘憲的心坎上。這才是徹底打破三國間的堅冰,助益各國民富國強的好辦法。可能某些懷有狹隘心理的人,總是不願看到別國富強,就像市井俗人,總是恨人有笑人無。
看得出,沐芸和薑珣都是具有大格局的人,這或許與他們在寧國兩年的人質經曆有關。薑珣閑暇時常去蘭台書院閱讀,真正做到了行萬裏路、讀萬卷書。如果薑珣在梁國繼承皇位,那可真是梁國百姓之福。
仿照沐芸的動作,潘憲也伸出手指,蘸著茶水,在桌案上寫下了兩個字“讚同”。
沐芸看向薑珣,紅唇微翹,笑了。
薑珣麵上欣喜,心裏卻將潘憲恨得牙根癢癢。這家夥,什麽時候才會徹底打消對沐芸的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