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以身入局
空間:都抄家流放了,誰還當冤種 作者:白晝有夢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等陳媽給沈父披上鬥篷,四人便也下去官役區。
見到陳媽從馬車裏抱著幾匹絹布出來,沈父便道。
“怎又送東西來,如今這邊也不缺什麽,不用再破費了。”
朝廷來人的消息傳出時,沈父和沈母已經離開府衙,剛好和消息錯過。
沈婼一笑,“這些可不是我買的,是朝廷賞賜下來的。”
沈父腳步猛然一頓,扭頭驚愕,“什麽?誰賞賜?”
陳媽便笑道:“今兒朝廷來了一位宣旨公公,陛下因大娘子捐糧之事,可賞賜了好些東西,還誇咱大娘子仁德仁善呢。”
沈父和沈母立刻看向自家女兒。
沈婼含笑點頭。
兩人張了張口,一時間也不知該喜還是該憂。
他們畢竟不是什麽都不懂的平民百姓。
不管陛下千裏迢迢送賞賜原因為何,在這個節骨眼上,都難說是好是壞。
沈婼知道兩人憂心什麽,便道:“放心吧,也有可能是對大將軍的安撫,以及平衡東宮與其他皇子勢力。”
這些年鎮北大將軍幾乎都是在靠自個力量養著國家的軍隊。
每年伸手要錢要糧要礦,多半都會被卡死,運氣好也隻能要到個比預期還要低十倍的敷衍物資。
倒也不是說朝廷不重視邊境。
一部分是因為這幾年魏國天災頻繁,底下一窩蛀蟲又繁衍太快。
即便是魏帝也有心無力。
二來疑心重的魏帝也不想邊軍實力太強,隻要能抵擋對付一下邊敵就行。
若實力太強,他也睡不安穩。
所以這次賞賜,魏帝估摸也是想一箭三雕。
一邊給足鎮北大將軍麵子,對他表示‘朕能辦到的肯定不會拒絕愛卿’。
一邊通過毫無隔閡的褒獎賞賜沈婼,向朝臣們表明,‘朕並非是鳥盡弓藏之輩’。
一邊則通過態度上表現出對沈家的容忍與寬恕,正式表明‘朕還沒厭棄太子’。
沒被厭棄,廢儲君的可能性就不高。
讓因為太子一黨被壓製,從而抓住機會開始狂跳的皇子們收斂收斂。
沈父已經完全不意外女兒的政治嗅覺和洞察力。
再次遺憾女兒非男身,點點頭表示認同她的觀點。
一行人便不再說這事,改而聊起近況來。
這段時間因為沈婼刻意低調,不打算給父母引仇恨,所以雙方都沒見過麵。
都是青竹跑來送東西傳話。
夫妻倆在外表現得對女兒的做法很自豪,但心裏也不住的擔心。
對沈父來說,與邊軍合作,也無異於與虎謀皮。
倒不是邊軍不好,而是現在所有皇子,包括皇帝陛下都把邊軍當成拉攏對象或防備對象。
沈婼與邊軍聯係太深的話,難免會惹來更多關注和麻煩。
沈婼聞言,隻是無奈一笑。
“本也脫不開局,與其風中搖擺,隨時會被浪濤拍死,不如先尋個港灣,幸運的話,興許能避得過呢。”
這番話讓沈父愣了好幾秒,隨後露出濃濃的愧疚之色。
他們都清楚,即便他被流放到北疆來,也不意味著徹底脫離風暴中心。
反倒因為脫離權利中心,而隨時都可能淪為犧牲品。
他興許因為還有些利用價值,一時半會不會有事。
可女兒就未必了。
即便沒有那些暗波洶湧,她一個女子在混亂的邊城,想安穩生活也是危機四伏。
搶在被豺狼盯上之前,先找一個靠山庇護,無疑是最明智之舉。
而讓她如此勞心勞力,千裏奔波,還要以身入局,與弄權者虛與委蛇,則是他這個父親之過。
如今他無法幫得上她什麽,自然不能站在旁邊指點江山,幹涉她的決定。
沈母見氣氛有些沉悶,立刻轉移話題,問起她開荒種田的事。
這事城內早傳得沸沸揚揚,青竹也曾跟他們說過。
兩人是沒種過田,但也知道寒冬想種植東西需要暖房。
即便在冬天溫度不如北方冷的京城。
一到時候,戶外的花草都很難活下去,隻能在暖房中存活。
更別說能輕易凍死人的北方。
沈母倒不是擔心女兒浪費錢,隻是怕到時候種不出來,被群嘲的話心裏會受不住。
沈婼便又把糊弄慶和府那套說辭拿出來,把責任都推到那位農事大師身上。
“反正隻是舉手之勞,便算是報答大師的幫忙。”
兩人還是有些不放心,但種子已經種下了,也隻能這樣。
說話時已經行到大院。
大院是管役區的苦役們給這座新宅的統稱。
這會提前回來的人早就燒火起灶了。
不用張羅飯食的都爭分奪秒幹其他活計。
他們每日天沒亮就得出門,到天黑才回來。
隻能趁著吃飯點油燈這會,趕緊把雜活都幹了。
見沈婼過來,院裏忙活的人都紛紛熱情打招呼。
沈婼現在在朔關城名聲可響亮了,連他們這些苦役都知道。
即便跟著沈婼一起來北疆的人,也沒想到她能做到這個地步。
以平民之身,罪臣之女之名,在這麽短時間就能得兩府庇護,還在朔關城有了這麽好的名聲。
不懂其中關係的隻覺得她運氣好,人緣強,能力棒。
看懂的人則不得不佩服她步步為營,步步不落空,還能劍走偏鋒取勝的滿腹謀略。
像劉尚書這些官場老油子們,不止一次遺憾感慨沈婼不是男子。
若是男子,妥妥的將相之才。
沈婼也一一笑著跟他們打招呼。
陳媽拿了點心去給孩子們派發。
正在掃地的劉三小姐立刻抓著掃帚跑上來,雙眼亮晶晶。
“阿婼,你太厲害了!最近好多人都在誇你,新農具長啥樣啊?”
其餘人也聚過來,七嘴八舌開始問候。
謠言風波傳到官役區時,事情早就塵埃落地了,餘下的都是對沈婼的滿口稱讚。
所以他們並不知其中凶險,隻覺得沈婼厲害。
當然,他們並沒有想到這是不是對方的計劃。
畢竟沈婼的仁義良善和大方豁達,他們在流放的路上就充分感受到,還是這份仁義中的得利者。
便真信了沈婼此舉是為了邊城百姓。
如此仁德的人,自會有福報。
所以對於她能在短短時間就受兩府青睞,在邊城還有這般好名聲,不止沒有任何嫉妒或不平衡。
反而都覺得理所當然。
見到陳媽從馬車裏抱著幾匹絹布出來,沈父便道。
“怎又送東西來,如今這邊也不缺什麽,不用再破費了。”
朝廷來人的消息傳出時,沈父和沈母已經離開府衙,剛好和消息錯過。
沈婼一笑,“這些可不是我買的,是朝廷賞賜下來的。”
沈父腳步猛然一頓,扭頭驚愕,“什麽?誰賞賜?”
陳媽便笑道:“今兒朝廷來了一位宣旨公公,陛下因大娘子捐糧之事,可賞賜了好些東西,還誇咱大娘子仁德仁善呢。”
沈父和沈母立刻看向自家女兒。
沈婼含笑點頭。
兩人張了張口,一時間也不知該喜還是該憂。
他們畢竟不是什麽都不懂的平民百姓。
不管陛下千裏迢迢送賞賜原因為何,在這個節骨眼上,都難說是好是壞。
沈婼知道兩人憂心什麽,便道:“放心吧,也有可能是對大將軍的安撫,以及平衡東宮與其他皇子勢力。”
這些年鎮北大將軍幾乎都是在靠自個力量養著國家的軍隊。
每年伸手要錢要糧要礦,多半都會被卡死,運氣好也隻能要到個比預期還要低十倍的敷衍物資。
倒也不是說朝廷不重視邊境。
一部分是因為這幾年魏國天災頻繁,底下一窩蛀蟲又繁衍太快。
即便是魏帝也有心無力。
二來疑心重的魏帝也不想邊軍實力太強,隻要能抵擋對付一下邊敵就行。
若實力太強,他也睡不安穩。
所以這次賞賜,魏帝估摸也是想一箭三雕。
一邊給足鎮北大將軍麵子,對他表示‘朕能辦到的肯定不會拒絕愛卿’。
一邊通過毫無隔閡的褒獎賞賜沈婼,向朝臣們表明,‘朕並非是鳥盡弓藏之輩’。
一邊則通過態度上表現出對沈家的容忍與寬恕,正式表明‘朕還沒厭棄太子’。
沒被厭棄,廢儲君的可能性就不高。
讓因為太子一黨被壓製,從而抓住機會開始狂跳的皇子們收斂收斂。
沈父已經完全不意外女兒的政治嗅覺和洞察力。
再次遺憾女兒非男身,點點頭表示認同她的觀點。
一行人便不再說這事,改而聊起近況來。
這段時間因為沈婼刻意低調,不打算給父母引仇恨,所以雙方都沒見過麵。
都是青竹跑來送東西傳話。
夫妻倆在外表現得對女兒的做法很自豪,但心裏也不住的擔心。
對沈父來說,與邊軍合作,也無異於與虎謀皮。
倒不是邊軍不好,而是現在所有皇子,包括皇帝陛下都把邊軍當成拉攏對象或防備對象。
沈婼與邊軍聯係太深的話,難免會惹來更多關注和麻煩。
沈婼聞言,隻是無奈一笑。
“本也脫不開局,與其風中搖擺,隨時會被浪濤拍死,不如先尋個港灣,幸運的話,興許能避得過呢。”
這番話讓沈父愣了好幾秒,隨後露出濃濃的愧疚之色。
他們都清楚,即便他被流放到北疆來,也不意味著徹底脫離風暴中心。
反倒因為脫離權利中心,而隨時都可能淪為犧牲品。
他興許因為還有些利用價值,一時半會不會有事。
可女兒就未必了。
即便沒有那些暗波洶湧,她一個女子在混亂的邊城,想安穩生活也是危機四伏。
搶在被豺狼盯上之前,先找一個靠山庇護,無疑是最明智之舉。
而讓她如此勞心勞力,千裏奔波,還要以身入局,與弄權者虛與委蛇,則是他這個父親之過。
如今他無法幫得上她什麽,自然不能站在旁邊指點江山,幹涉她的決定。
沈母見氣氛有些沉悶,立刻轉移話題,問起她開荒種田的事。
這事城內早傳得沸沸揚揚,青竹也曾跟他們說過。
兩人是沒種過田,但也知道寒冬想種植東西需要暖房。
即便在冬天溫度不如北方冷的京城。
一到時候,戶外的花草都很難活下去,隻能在暖房中存活。
更別說能輕易凍死人的北方。
沈母倒不是擔心女兒浪費錢,隻是怕到時候種不出來,被群嘲的話心裏會受不住。
沈婼便又把糊弄慶和府那套說辭拿出來,把責任都推到那位農事大師身上。
“反正隻是舉手之勞,便算是報答大師的幫忙。”
兩人還是有些不放心,但種子已經種下了,也隻能這樣。
說話時已經行到大院。
大院是管役區的苦役們給這座新宅的統稱。
這會提前回來的人早就燒火起灶了。
不用張羅飯食的都爭分奪秒幹其他活計。
他們每日天沒亮就得出門,到天黑才回來。
隻能趁著吃飯點油燈這會,趕緊把雜活都幹了。
見沈婼過來,院裏忙活的人都紛紛熱情打招呼。
沈婼現在在朔關城名聲可響亮了,連他們這些苦役都知道。
即便跟著沈婼一起來北疆的人,也沒想到她能做到這個地步。
以平民之身,罪臣之女之名,在這麽短時間就能得兩府庇護,還在朔關城有了這麽好的名聲。
不懂其中關係的隻覺得她運氣好,人緣強,能力棒。
看懂的人則不得不佩服她步步為營,步步不落空,還能劍走偏鋒取勝的滿腹謀略。
像劉尚書這些官場老油子們,不止一次遺憾感慨沈婼不是男子。
若是男子,妥妥的將相之才。
沈婼也一一笑著跟他們打招呼。
陳媽拿了點心去給孩子們派發。
正在掃地的劉三小姐立刻抓著掃帚跑上來,雙眼亮晶晶。
“阿婼,你太厲害了!最近好多人都在誇你,新農具長啥樣啊?”
其餘人也聚過來,七嘴八舌開始問候。
謠言風波傳到官役區時,事情早就塵埃落地了,餘下的都是對沈婼的滿口稱讚。
所以他們並不知其中凶險,隻覺得沈婼厲害。
當然,他們並沒有想到這是不是對方的計劃。
畢竟沈婼的仁義良善和大方豁達,他們在流放的路上就充分感受到,還是這份仁義中的得利者。
便真信了沈婼此舉是為了邊城百姓。
如此仁德的人,自會有福報。
所以對於她能在短短時間就受兩府青睞,在邊城還有這般好名聲,不止沒有任何嫉妒或不平衡。
反而都覺得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