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學堂開業了
穿越逃荒,我鹹魚,子孫得努力 作者:芝麻要開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村長早早的就在村裏說了,學堂今天開課。
一大早各家的孩子都難得的不賴床,早早起來去準備去上學了。
看著孩子這麽積極,當家長的都很欣慰。
愛學習就是好孩子啊。
但是也不知道需要準備些什麽,就隻好給孩子穿的幹淨整齊的,準備去了學堂問問夫子。
到了學堂發現,好多人,好多孩子。
大家都是來送學生的。
村長看著一群孩子,高興的胡子都顫抖。
孩子多好啊,說明大家都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啊 。
隨後擺擺手,招呼大家安靜,他講幾句話。
“大家靜一靜,我說兩句,咱們村子托了青河家的福,這次逃難路途中賺了不少的銀子,也有錢蓋了學堂,讓娃娃們都認識認識字。我和村長的族老商量了,我們去請個夫子過來。
我去別的村打聽了,夫子一個月2兩銀子左右,這個錢呢,村裏出了。所以就不讓大家出束修了,但是這個學習用到的東西,筆墨紙硯書籍就得自己家準備了。
咱們村這個學堂,就是負責啟蒙和算術,以後想要更有出息,或者走科舉之路的,還得去京城。
因為馬上年底了,不好找夫子,張辛書就主動擔任了夫子,當然是暫任的,過了年,他也是要去學堂的,所以過了年,咱們就會換夫子。
現在咱們就點炮吧,我們張家村學堂正式接收學生了!”
隨後點了炮,大家激動的鼓著掌。
小孩更是激動的尖叫。
隨後大家開始過來登記,然後依次進入學堂。
張辛書按照身高給學生排了位置。
隨後開始正式上課。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夫子,張辛書,你們可以叫我張夫子,我們主要開設識字和算術兩門課。上午識字,下午算術。
這本三字經,是我們手抄的,發放給大家,作為我對你們學業的鼓勵,希望大家未來都能平步青雲。”
隨後抱著三字經,每人發了一本。
還真是,全村能讀書的都來了。
36本,全發完了,一本沒剩。
隨後開始講課,從朗讀開始。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他學著她娘給子衿啟蒙的樣子,中間穿插著各種故事和道理。
孩子們聽的津津有味,對讀書的興趣又濃厚了許多。
很多送孩子的家長,沒什麽事。也在門外、窗子下跟著聽一聽。
發現張辛書講的確實很好,連他們都覺得很有興趣,那群小蘿卜頭也是很老實,一個個認真的不行。
背書時搖頭晃腦的樣子很是可愛。
大家看到這樣就放心了,本來還擔心自己家的孩子,太頑皮,張辛書管不了呢。看他們這麽老實,不由得感歎,夫子就是不一樣啊!
就這樣張辛書帶著大家,一上午聽讀識字了12個字。
快中午放學的時候,又跟各中學子囑咐了一下。
“我前幾天,去京城各個書局打聽了一下,青雲齋書屋的筆墨紙硯是最便宜的,大家如果需要買可以去那裏,紙墨筆硯。
都買最普通便宜的就可以,你們屬於初學階段,這些完全夠用了,我們下午要開始上算術課,過幾天會用到算盤。
大家有條件的也可以買一個,買小一點的,便宜的就可以。或者去找木匠做一個也可以。”
“知道了,夫子。”
“嗯,好的,散學吧!”
隨後放學生回去了。
學生都走完了,嶽連雲趕緊跑過來幫著收拾。
“公子,你也太厲害了,你這講的真生動啊,我記得我那時候啟蒙,夫子嚴肅的很,就知道領著我們讀寫,都沒講過釋義和故事。”
“我這也是跟我娘學的。”
“老夫人這麽厲害啊!”
“對啊,我娘可是學富五車的大家閨秀。會的可多呢!”隨後就領著子衿和嶽連雲回家吃午飯去了。
下午村子好些家長都去了木工家裏,問會不會做算盤。
木匠是見過算盤的,但是具體的尺寸比例他不太清楚,想著找張辛書問問,就能製作了。
至於價錢,他也不知道,等她回頭去城裏看看,再決定多少錢,總歸肯定比城裏便宜。
大家都說好的,隨後在村子裏定了算盤。
然後就約著去買筆墨紙硯了。
中午孩子回家,問他都學了什麽?
那小嘴叭叭叭的,講了一中午。
說的頭頭是道。
這讓家長們都覺得自家孩子是讀書的料,不能耽誤了,趕緊去給孩子買筆墨紙硯。
就去張夫子說的那家,夫子是真的好,知道他們人生地不熟的,都幫他們打聽好了。
有的是自家趕馬車去的,有的是和別人一起去的。
一瞬間青雲齋門口馬車雲集。
掌櫃的一臉莫名,今天財神爺爺來了?
“掌櫃的,我們都是張家村的,我們夫子打聽了,說你家的筆墨紙硯最便宜,就過來買了,你可不能騙我們,我們夫子都知道價格的。”
“那肯定的,我們開店做生意,向來是童叟無欺的,各位想要點什麽?”
“我們家小孫子,今天剛入學堂,想買些筆墨紙硯!我們也不是很懂,掌櫃的你給看看。”
掌櫃的看著這麽多人。這得30多個啊!這張家村這麽厲害,一個村子30多個孩子同時入學啊。那自己可得好好招待,這可是大買賣。
不單單這次,維護好了,那就是長久的生意啊。
老板更加慶幸自己價格比別家公道了一些。
“你們如果是初學者,我覺得這最便宜普通的就夠用了,等以後字寫的熟練了,再換好一些的,不會浪費。
我推薦你們,
毛筆就用這種豬毛的就可以,450文一支。
墨條就選用這種2兩1200文一條的就行。
紙張選這種毛邊竹紙就行,這種便宜,100張240文,
硯台可以用這種120文一個的普通石硯。當然了,你們量大,我可以給你們便宜的。”
大家一聽,都嚇一跳,知道筆墨紙硯貴,但是沒想到這麽貴。
這幾樣加起來就是2兩多,這要是買米,都能買差不多200斤了,能夠全家吃一個月了。
不過想想為了孩子,咬牙買了。
孩子有出息,比什麽都強。
隨後大家就都買了掌櫃的推薦的這一套。
每個人是2010文,掌櫃的給摸了10文,還每人送了20張紙,算是拉個回頭客。
大家一算,20張紙能值48文錢呢,都很開心。
老板也很開心。這一波就是36x2000=。
雖然說筆墨紙硯貴,但是讀書人相對比還是少,這一波賣出去70多兩,這也是一筆很大的生意了。再說了,這以後不是還會來呢嘛!
隨後大家讓掌櫃的幫忙包好,又問了問算盤多少錢。
“算盤最便宜的這種,小木珠算盤是180一個。”
大家點點頭,心裏知道價格就行,隨後就走了。
下午學的是算術,張辛書先給他們,把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教會了。
隨後又講解了加法的概念。
什麽是加法,加號在計算中怎麽表示等等。
這些都是《九章算術》上有的,張辛書並沒有給他們講娘親教的阿拉伯數字,因為這些孩子,以後是要進入大梁朝的大環境下生活的。
孩子們從一個雞蛋加一個雞蛋,等於兩個雞蛋中,慢慢的熟悉了數字和加法。
等晚上下學的時候,還想著要給爹娘算一算,自己會算術了。
回到家發現,爹竟然給自己買好了筆墨紙硯,一個個激動的摸著,愛不釋手的模樣。
決定明天就帶去學校炫耀一番。
還纏著娘親,讓娘親給自己縫一個小書包,或者小書婁。
夫子的小書包就很好看。還是雙肩帶的。
趙遠珍也是發現,原來後世的雙肩書包,在古代竟然就有了,而且做工設計竟然跟現代對比,也絲毫不遜色。
果然古人隻是科技不發達,並不是傻,反而,他們多智慧更充足。
四大發明,就是最好的展示。
第二天大家去學堂,有的背著小書包,有的背著小背簍,看的沒有的小孩趕緊找娘親要。
大人一臉無奈的說,好好好,回家就做。
等上寫字課的時候,大家發現他們都筆墨紙硯,全部都一樣。
就像統一發放的一樣。
炫耀的熱情,直接降低了一半。
但是還是很開心。
夫子說了,這種就很好,適合他們現在使用。而且夫子還讓他們放好自己的筆墨紙硯,不要混亂了。
他們決定回去就讓爹給自己做個記號,混亂了怎麽辦呢。
雖然都一樣,但是肯定是自己的最好。
村裏的木匠昨日就找張辛書問過算盤的比例了,張辛書把自己的給木匠看,木匠拿過去好好的研究了一番,覺得不難。記好尺寸就回去做了。
張辛書的算盤,是小算盤,能放在袖口的,尺寸正適合這些村裏的孩子。
木匠回去以後,按照尺寸先把算盤框架做出了,中間就用竹簽字,就是這個珠子,打磨打磨起來有些費勁,但是這會正是冬天的時候,也沒什麽活計,不怕耽誤功夫。
他緊趕慢趕的,一天做了7個,昨天村裏人回來跟他講了,書齋裏是180文一個,那他就收80文。
總歸一天就是560文,已經很多了。
36x80=2880
差不多三兩銀子啊,這可是一筆巨款啊!
隨後又美滋滋的去磨珠子去了。
一大早各家的孩子都難得的不賴床,早早起來去準備去上學了。
看著孩子這麽積極,當家長的都很欣慰。
愛學習就是好孩子啊。
但是也不知道需要準備些什麽,就隻好給孩子穿的幹淨整齊的,準備去了學堂問問夫子。
到了學堂發現,好多人,好多孩子。
大家都是來送學生的。
村長看著一群孩子,高興的胡子都顫抖。
孩子多好啊,說明大家都注重孩子的教育問題啊 。
隨後擺擺手,招呼大家安靜,他講幾句話。
“大家靜一靜,我說兩句,咱們村子托了青河家的福,這次逃難路途中賺了不少的銀子,也有錢蓋了學堂,讓娃娃們都認識認識字。我和村長的族老商量了,我們去請個夫子過來。
我去別的村打聽了,夫子一個月2兩銀子左右,這個錢呢,村裏出了。所以就不讓大家出束修了,但是這個學習用到的東西,筆墨紙硯書籍就得自己家準備了。
咱們村這個學堂,就是負責啟蒙和算術,以後想要更有出息,或者走科舉之路的,還得去京城。
因為馬上年底了,不好找夫子,張辛書就主動擔任了夫子,當然是暫任的,過了年,他也是要去學堂的,所以過了年,咱們就會換夫子。
現在咱們就點炮吧,我們張家村學堂正式接收學生了!”
隨後點了炮,大家激動的鼓著掌。
小孩更是激動的尖叫。
隨後大家開始過來登記,然後依次進入學堂。
張辛書按照身高給學生排了位置。
隨後開始正式上課。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夫子,張辛書,你們可以叫我張夫子,我們主要開設識字和算術兩門課。上午識字,下午算術。
這本三字經,是我們手抄的,發放給大家,作為我對你們學業的鼓勵,希望大家未來都能平步青雲。”
隨後抱著三字經,每人發了一本。
還真是,全村能讀書的都來了。
36本,全發完了,一本沒剩。
隨後開始講課,從朗讀開始。
“人之初,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他學著她娘給子衿啟蒙的樣子,中間穿插著各種故事和道理。
孩子們聽的津津有味,對讀書的興趣又濃厚了許多。
很多送孩子的家長,沒什麽事。也在門外、窗子下跟著聽一聽。
發現張辛書講的確實很好,連他們都覺得很有興趣,那群小蘿卜頭也是很老實,一個個認真的不行。
背書時搖頭晃腦的樣子很是可愛。
大家看到這樣就放心了,本來還擔心自己家的孩子,太頑皮,張辛書管不了呢。看他們這麽老實,不由得感歎,夫子就是不一樣啊!
就這樣張辛書帶著大家,一上午聽讀識字了12個字。
快中午放學的時候,又跟各中學子囑咐了一下。
“我前幾天,去京城各個書局打聽了一下,青雲齋書屋的筆墨紙硯是最便宜的,大家如果需要買可以去那裏,紙墨筆硯。
都買最普通便宜的就可以,你們屬於初學階段,這些完全夠用了,我們下午要開始上算術課,過幾天會用到算盤。
大家有條件的也可以買一個,買小一點的,便宜的就可以。或者去找木匠做一個也可以。”
“知道了,夫子。”
“嗯,好的,散學吧!”
隨後放學生回去了。
學生都走完了,嶽連雲趕緊跑過來幫著收拾。
“公子,你也太厲害了,你這講的真生動啊,我記得我那時候啟蒙,夫子嚴肅的很,就知道領著我們讀寫,都沒講過釋義和故事。”
“我這也是跟我娘學的。”
“老夫人這麽厲害啊!”
“對啊,我娘可是學富五車的大家閨秀。會的可多呢!”隨後就領著子衿和嶽連雲回家吃午飯去了。
下午村子好些家長都去了木工家裏,問會不會做算盤。
木匠是見過算盤的,但是具體的尺寸比例他不太清楚,想著找張辛書問問,就能製作了。
至於價錢,他也不知道,等她回頭去城裏看看,再決定多少錢,總歸肯定比城裏便宜。
大家都說好的,隨後在村子裏定了算盤。
然後就約著去買筆墨紙硯了。
中午孩子回家,問他都學了什麽?
那小嘴叭叭叭的,講了一中午。
說的頭頭是道。
這讓家長們都覺得自家孩子是讀書的料,不能耽誤了,趕緊去給孩子買筆墨紙硯。
就去張夫子說的那家,夫子是真的好,知道他們人生地不熟的,都幫他們打聽好了。
有的是自家趕馬車去的,有的是和別人一起去的。
一瞬間青雲齋門口馬車雲集。
掌櫃的一臉莫名,今天財神爺爺來了?
“掌櫃的,我們都是張家村的,我們夫子打聽了,說你家的筆墨紙硯最便宜,就過來買了,你可不能騙我們,我們夫子都知道價格的。”
“那肯定的,我們開店做生意,向來是童叟無欺的,各位想要點什麽?”
“我們家小孫子,今天剛入學堂,想買些筆墨紙硯!我們也不是很懂,掌櫃的你給看看。”
掌櫃的看著這麽多人。這得30多個啊!這張家村這麽厲害,一個村子30多個孩子同時入學啊。那自己可得好好招待,這可是大買賣。
不單單這次,維護好了,那就是長久的生意啊。
老板更加慶幸自己價格比別家公道了一些。
“你們如果是初學者,我覺得這最便宜普通的就夠用了,等以後字寫的熟練了,再換好一些的,不會浪費。
我推薦你們,
毛筆就用這種豬毛的就可以,450文一支。
墨條就選用這種2兩1200文一條的就行。
紙張選這種毛邊竹紙就行,這種便宜,100張240文,
硯台可以用這種120文一個的普通石硯。當然了,你們量大,我可以給你們便宜的。”
大家一聽,都嚇一跳,知道筆墨紙硯貴,但是沒想到這麽貴。
這幾樣加起來就是2兩多,這要是買米,都能買差不多200斤了,能夠全家吃一個月了。
不過想想為了孩子,咬牙買了。
孩子有出息,比什麽都強。
隨後大家就都買了掌櫃的推薦的這一套。
每個人是2010文,掌櫃的給摸了10文,還每人送了20張紙,算是拉個回頭客。
大家一算,20張紙能值48文錢呢,都很開心。
老板也很開心。這一波就是36x2000=。
雖然說筆墨紙硯貴,但是讀書人相對比還是少,這一波賣出去70多兩,這也是一筆很大的生意了。再說了,這以後不是還會來呢嘛!
隨後大家讓掌櫃的幫忙包好,又問了問算盤多少錢。
“算盤最便宜的這種,小木珠算盤是180一個。”
大家點點頭,心裏知道價格就行,隨後就走了。
下午學的是算術,張辛書先給他們,把壹貳叁肆伍陸柒捌玖拾教會了。
隨後又講解了加法的概念。
什麽是加法,加號在計算中怎麽表示等等。
這些都是《九章算術》上有的,張辛書並沒有給他們講娘親教的阿拉伯數字,因為這些孩子,以後是要進入大梁朝的大環境下生活的。
孩子們從一個雞蛋加一個雞蛋,等於兩個雞蛋中,慢慢的熟悉了數字和加法。
等晚上下學的時候,還想著要給爹娘算一算,自己會算術了。
回到家發現,爹竟然給自己買好了筆墨紙硯,一個個激動的摸著,愛不釋手的模樣。
決定明天就帶去學校炫耀一番。
還纏著娘親,讓娘親給自己縫一個小書包,或者小書婁。
夫子的小書包就很好看。還是雙肩帶的。
趙遠珍也是發現,原來後世的雙肩書包,在古代竟然就有了,而且做工設計竟然跟現代對比,也絲毫不遜色。
果然古人隻是科技不發達,並不是傻,反而,他們多智慧更充足。
四大發明,就是最好的展示。
第二天大家去學堂,有的背著小書包,有的背著小背簍,看的沒有的小孩趕緊找娘親要。
大人一臉無奈的說,好好好,回家就做。
等上寫字課的時候,大家發現他們都筆墨紙硯,全部都一樣。
就像統一發放的一樣。
炫耀的熱情,直接降低了一半。
但是還是很開心。
夫子說了,這種就很好,適合他們現在使用。而且夫子還讓他們放好自己的筆墨紙硯,不要混亂了。
他們決定回去就讓爹給自己做個記號,混亂了怎麽辦呢。
雖然都一樣,但是肯定是自己的最好。
村裏的木匠昨日就找張辛書問過算盤的比例了,張辛書把自己的給木匠看,木匠拿過去好好的研究了一番,覺得不難。記好尺寸就回去做了。
張辛書的算盤,是小算盤,能放在袖口的,尺寸正適合這些村裏的孩子。
木匠回去以後,按照尺寸先把算盤框架做出了,中間就用竹簽字,就是這個珠子,打磨打磨起來有些費勁,但是這會正是冬天的時候,也沒什麽活計,不怕耽誤功夫。
他緊趕慢趕的,一天做了7個,昨天村裏人回來跟他講了,書齋裏是180文一個,那他就收80文。
總歸一天就是560文,已經很多了。
36x80=2880
差不多三兩銀子啊,這可是一筆巨款啊!
隨後又美滋滋的去磨珠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