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娃,炒茶第一步,要選好鍋,一定要選用鐵鍋,具體尺寸看需要,一般用我們平時做飯的大鐵鍋就行,但一定要清理幹淨,不能有一點的鏽跡和油腥。”
“我這裏有現成的,你就不需要準備了,你第一次炒茶,就先拿一斤鮮葉試一下吧。”
“好的,二爺爺,那我們就開始?”
點了點頭之後,老爺子又說道:“茶葉什麽時候放,這個是有講究的,一定要在鍋燒熱,達到200度左右的時候放入。”
“那怎麽知道鍋的溫度達到了呢?”
“一個是觀察鐵鍋的顏色,一般鐵鍋被燒到暗褐色的時候,說明溫度就差不多了,二是憑經驗和感覺,用手來感知。”
待鐵鍋呈現暗褐色時,老爺子將手背懸浮在鍋麵,感受了一下。
“你來感受一下,記住這時的感覺。”
張一峰伸手感受了一下,而後點頭說道:“記住了。”
“倒入茶葉。”
隨著二爺爺聲音落下,張一峰立即將準備好的一斤鮮茶葉倒入鍋中。
老爺子一邊上手操作,一邊講解。
“茶葉入鍋之後,需要用手不停的翻炒,但不是用手直接貼鍋炒,而是這樣,雙手掌控好力度,輕壓於茶葉上,來回360度滑動,務必保證每一片茶葉均勻受熱,這叫悶;而後,雙手快速抓起茶葉,再撒回鍋中,這叫抖,是為了迅速釋放茶葉中的水汽,防止......”
看著老爺子雙手不停的不停的在鍋中攪動,張一凡睜大了雙眼,看了看鐵鍋和二爺爺的手,又伸出自己的手,看了又看。
“我艸,這是練鐵砂掌嗎,那麽熱的鍋,還不給燙熟了啊。”
想到這,張一凡不由得打了個寒顫。
而此時的張一峰,卻是雙眼緊盯著二爺爺的每一個動作,將之銘記於心。
“看明白了嗎?”
“明白了。”
“來上手,試試。”
說完,老爺子直接退讓到一旁。
張一峰腦中雖回想著二爺爺剛才的動作,但手上卻一點也不慢,雙手輕按茶葉,左一圈,右一圈,而後雙手迅速抓起茶葉抖落......
疼,手指碰到鐵鍋,被燙的不是一般的疼。
但吃了幾次虧之後,張一峰也逐漸掌握了力度和技巧,一旁老爺子看的直點頭,學炒茶哪有不被燙的,但張一峰僅被燙了幾次就能掌握技巧,還是很有悟性的。
“燙,肯定是會被燙的,但想要避免,就需要掌握好炒製時的力度和技巧,一般第一次殺青,大概需要不停翻炒五分鍾左右,但這個時間,是長、是短,需要靠你的雙手、雙眼,還有鼻子綜合來判斷。”
看了看茶葉的變化,老爺子繼續說道:“通常在這個時候,葉質會暗綠,稍微發白,出現白毫,空氣中彌漫草青味和生澀味,雙手觸碰茶葉時,手感柔軟,有些類似棉花,捧起茶葉,可以聞到茶葉散發的內質香氣,你好好體會一下。”
聽了二爺爺的話,張一峰仔細用眼觀察,用手去體會,而後又捧起茶葉湊到鼻子底下聞了聞。
“二爺爺,我聞到茶葉那特有的香氣了,其它也附和您描述,是不是該出鍋了。”
老爺子盯著鍋裏的茶葉看了看,而後說道:“我來。”
說完,就拿起一旁的掃茶帚,將鍋內的茶葉飛速的掃到簸箕裏。
“在掃茶的時候,要注意,掃茶帚不要按壓茶葉,要在茶葉外貼著鍋,迅速的將茶葉掃入簸箕。”
看到茶葉出鍋,張一峰終於有機會擦拭額頭的汗水,但這不是累的,而是熱的。
茶葉在殺青過程中,會散發大量的水汽,再加上溫度本來就高,所有的熱汽全都蒸到臉上,怎麽可能會不出汗。
張一凡這時也湊了過來,抓起堂哥的雙手,翻來覆去的查看,明顯能發現,手指上有好幾處被燙的發紅,甚至還有焦黃的地方。
“疼嗎?”
“不疼。”
“怎麽可能不疼?”
“那你還問,疼不疼,一會兒你自己嚐試一下就知道了。”
剛開始,張一凡聽到那麽高的收入,確實心動,但看到炒製過程後,他算是徹底熄了學炒茶的心思。
“還學不學了?”
“學。”
“不學。”
老爺子問完,也沒有搭理二人,繼續講解。
“茶葉經過第一次殺青之後,需要簸茶,就是用簸箕直接上下篩,一來可以加速茶葉降溫、散熱,二來也可以篩出茶葉的餘葉、碎葉和輕葉,而後就可以進行第一次揉撚了,來,你過來體驗一下簸茶的感覺。”
這個簡單,很容易上手,就跟剝好炒熟的花生,篩出其內衣的過程差不多,隻不過,茶葉會相對輕一些。
“簸茶之後,待茶葉冷卻,就可以進行第一次揉撚,常見的有兩種手法,一種是團揉,一種是直揉,我先操作一遍,你看一下,然後你再嚐試。”
看過之後,張一峰上手嚐試,二爺爺在一旁講解技巧。
“無論是哪一種手法,在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控力度、四指伸直,靠著手掌的力度去推進,避免過力擠壓和破壞茶葉的完整性,茶葉就好像是部隊一樣,完全聽命於你的手掌......”
“頭撚,當主芽和主葉有分離的情況,茶葉形成破口為主,這個時候就可以了。”
說完,老爺子又捏起一顆茶葉,為張一峰展示,而後又繼續說道:“在二次殺青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充分揉撚茶葉,不要力度太大,讓它們充分散開,保證它們不團積就好......”
“第二次炒製,手法與第一次類似,但此時鍋的溫度要略低,所以力度相應也要大一些......”
“第二次揉撚到位的標準是,子葉第一片葉片完全剝離開......”
“第三次炒製的時候,炒製和揉撚需要同時進行,這樣的好處是,借助濕熱的條件,可以更好的為茶葉塑形......”
“烘幹時,溫度要控製在120度,每隔2-3分鍾需要翻烘一次......”
......
就這樣,張一峰一邊學習著二爺爺的動作,記憶要點,一邊嚐試著上手......
看到最終成果展現在眼前,張一峰特別有成就感,而老爺子則是欣慰,在炒茶方麵,張一峰還是非常有天賦的。
“別發呆了,難道你不想品嚐一下,自己親手炒的茶?”
聽到二爺爺的話,張一峰才回過神,急忙說道:“二爺爺,您坐下休息一會兒,我這就去燒水。”
“我這裏有現成的,你就不需要準備了,你第一次炒茶,就先拿一斤鮮葉試一下吧。”
“好的,二爺爺,那我們就開始?”
點了點頭之後,老爺子又說道:“茶葉什麽時候放,這個是有講究的,一定要在鍋燒熱,達到200度左右的時候放入。”
“那怎麽知道鍋的溫度達到了呢?”
“一個是觀察鐵鍋的顏色,一般鐵鍋被燒到暗褐色的時候,說明溫度就差不多了,二是憑經驗和感覺,用手來感知。”
待鐵鍋呈現暗褐色時,老爺子將手背懸浮在鍋麵,感受了一下。
“你來感受一下,記住這時的感覺。”
張一峰伸手感受了一下,而後點頭說道:“記住了。”
“倒入茶葉。”
隨著二爺爺聲音落下,張一峰立即將準備好的一斤鮮茶葉倒入鍋中。
老爺子一邊上手操作,一邊講解。
“茶葉入鍋之後,需要用手不停的翻炒,但不是用手直接貼鍋炒,而是這樣,雙手掌控好力度,輕壓於茶葉上,來回360度滑動,務必保證每一片茶葉均勻受熱,這叫悶;而後,雙手快速抓起茶葉,再撒回鍋中,這叫抖,是為了迅速釋放茶葉中的水汽,防止......”
看著老爺子雙手不停的不停的在鍋中攪動,張一凡睜大了雙眼,看了看鐵鍋和二爺爺的手,又伸出自己的手,看了又看。
“我艸,這是練鐵砂掌嗎,那麽熱的鍋,還不給燙熟了啊。”
想到這,張一凡不由得打了個寒顫。
而此時的張一峰,卻是雙眼緊盯著二爺爺的每一個動作,將之銘記於心。
“看明白了嗎?”
“明白了。”
“來上手,試試。”
說完,老爺子直接退讓到一旁。
張一峰腦中雖回想著二爺爺剛才的動作,但手上卻一點也不慢,雙手輕按茶葉,左一圈,右一圈,而後雙手迅速抓起茶葉抖落......
疼,手指碰到鐵鍋,被燙的不是一般的疼。
但吃了幾次虧之後,張一峰也逐漸掌握了力度和技巧,一旁老爺子看的直點頭,學炒茶哪有不被燙的,但張一峰僅被燙了幾次就能掌握技巧,還是很有悟性的。
“燙,肯定是會被燙的,但想要避免,就需要掌握好炒製時的力度和技巧,一般第一次殺青,大概需要不停翻炒五分鍾左右,但這個時間,是長、是短,需要靠你的雙手、雙眼,還有鼻子綜合來判斷。”
看了看茶葉的變化,老爺子繼續說道:“通常在這個時候,葉質會暗綠,稍微發白,出現白毫,空氣中彌漫草青味和生澀味,雙手觸碰茶葉時,手感柔軟,有些類似棉花,捧起茶葉,可以聞到茶葉散發的內質香氣,你好好體會一下。”
聽了二爺爺的話,張一峰仔細用眼觀察,用手去體會,而後又捧起茶葉湊到鼻子底下聞了聞。
“二爺爺,我聞到茶葉那特有的香氣了,其它也附和您描述,是不是該出鍋了。”
老爺子盯著鍋裏的茶葉看了看,而後說道:“我來。”
說完,就拿起一旁的掃茶帚,將鍋內的茶葉飛速的掃到簸箕裏。
“在掃茶的時候,要注意,掃茶帚不要按壓茶葉,要在茶葉外貼著鍋,迅速的將茶葉掃入簸箕。”
看到茶葉出鍋,張一峰終於有機會擦拭額頭的汗水,但這不是累的,而是熱的。
茶葉在殺青過程中,會散發大量的水汽,再加上溫度本來就高,所有的熱汽全都蒸到臉上,怎麽可能會不出汗。
張一凡這時也湊了過來,抓起堂哥的雙手,翻來覆去的查看,明顯能發現,手指上有好幾處被燙的發紅,甚至還有焦黃的地方。
“疼嗎?”
“不疼。”
“怎麽可能不疼?”
“那你還問,疼不疼,一會兒你自己嚐試一下就知道了。”
剛開始,張一凡聽到那麽高的收入,確實心動,但看到炒製過程後,他算是徹底熄了學炒茶的心思。
“還學不學了?”
“學。”
“不學。”
老爺子問完,也沒有搭理二人,繼續講解。
“茶葉經過第一次殺青之後,需要簸茶,就是用簸箕直接上下篩,一來可以加速茶葉降溫、散熱,二來也可以篩出茶葉的餘葉、碎葉和輕葉,而後就可以進行第一次揉撚了,來,你過來體驗一下簸茶的感覺。”
這個簡單,很容易上手,就跟剝好炒熟的花生,篩出其內衣的過程差不多,隻不過,茶葉會相對輕一些。
“簸茶之後,待茶葉冷卻,就可以進行第一次揉撚,常見的有兩種手法,一種是團揉,一種是直揉,我先操作一遍,你看一下,然後你再嚐試。”
看過之後,張一峰上手嚐試,二爺爺在一旁講解技巧。
“無論是哪一種手法,在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把控力度、四指伸直,靠著手掌的力度去推進,避免過力擠壓和破壞茶葉的完整性,茶葉就好像是部隊一樣,完全聽命於你的手掌......”
“頭撚,當主芽和主葉有分離的情況,茶葉形成破口為主,這個時候就可以了。”
說完,老爺子又捏起一顆茶葉,為張一峰展示,而後又繼續說道:“在二次殺青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充分揉撚茶葉,不要力度太大,讓它們充分散開,保證它們不團積就好......”
“第二次炒製,手法與第一次類似,但此時鍋的溫度要略低,所以力度相應也要大一些......”
“第二次揉撚到位的標準是,子葉第一片葉片完全剝離開......”
“第三次炒製的時候,炒製和揉撚需要同時進行,這樣的好處是,借助濕熱的條件,可以更好的為茶葉塑形......”
“烘幹時,溫度要控製在120度,每隔2-3分鍾需要翻烘一次......”
......
就這樣,張一峰一邊學習著二爺爺的動作,記憶要點,一邊嚐試著上手......
看到最終成果展現在眼前,張一峰特別有成就感,而老爺子則是欣慰,在炒茶方麵,張一峰還是非常有天賦的。
“別發呆了,難道你不想品嚐一下,自己親手炒的茶?”
聽到二爺爺的話,張一峰才回過神,急忙說道:“二爺爺,您坐下休息一會兒,我這就去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