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拉糧食
瘋了!逃荒路上清貧首輔以身相許 作者:諸葛檸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田家鎮時舒婉已經展示了她的實力,舒婉這時候再教這些人拳腳功夫基本沒人懷疑她的本事。
如今縣衙班子還未正式成立,有些事做起來也忙亂,田家鎮的青壯年有一些跟著黃彪,有一些跟著謝懷謙歸來,舒婉便是教他們本事,也不能全都拉來,隻能幾個人一起。
然而到前堂時,謝懷謙還在忙著,因為龐地主的幾個堂兄堂弟也來了,狀告龐地主搶奪他們的土地。
謝懷謙得審理,還得調查此事,恰在這時候,黃彪帶著一群人回來,後頭的馬車上拉了不少東西。
“大人,龐家的賬冊都帶來了,另外一些貴重的物品已經封箱拉回來一些,其他糧食之類的東西都已經在龐家封存,留了二十人在那邊守著了。”
謝懷謙頓時高興起來,當即道,“現在你立即帶著人去將龐家的糧食等物拉回來,充盈縣裏的糧倉。”
來這裏時謝懷謙便問過,即墨縣糧倉糧食並不充盈。
一問才說去年冬天即墨縣發生雪災,因縣令身亡,主簿和縣丞直接抱病一直未來縣衙,所以高程便自作主張在經過知府大人許可的情況下開倉放糧。
因今年還未到收糧之際,糧倉中隻剩下一些陳糧。
龐家在田家鎮光在冊土地隻有五百畝良田,可根據查賬,實際上龐家占有一千三百畝良田,這八百畝良田可沒有交稅。
如此光偷稅這一項便夠高家吃一壺了。
舒婉來了精神,“我帶人去拉回來吧,你不是還得叫黃彪給你跑腿?”
謝懷謙看了她一眼並沒有猶豫,“好,你帶著人找縣裏的人或者農戶借車,將糧食拉回來,全都入庫,在入庫前要記錄清楚。”
舒婉應了,當即領了二十個田家鎮青壯年出門,縣衙裏統共沒幾輛車,出去縣衙,瞧見有人探頭探腦,舒婉幹脆大聲道,“我是謝縣令的妻子,因縣衙人手不夠,替他前去龐家拉糧食,現在缺人缺車,可有忠勇之家願意借車?縣令大人答應,借車之家每戶給五斤糧食作為報答。另外還需要幾十青壯年前去幫忙搬糧食,每人十斤糧食作為報答。”
如此一說當即不少人願意。
但有一人道,“謝太太,我為縣城鐵匠,家裏有兩輛車,我將車子還有四個兒子都借給您,不要糧食。”
有這人開口,便有其他人道,“我家也是開店的,借出倆兒子兩輛車,不要糧食。”
其他人也紛紛開口。
舒婉瞧著即墨縣百姓,心裏為謝懷謙高興。
前路難行又如何,有再多壞人想要他們的命又如何,可更多的是善良的百姓。
舒婉很受鼓舞,她笑了起來,“謝縣令說了,不能占百姓便宜,說給就給,現在前去參加的回家將車子拉過來,再登記一下名字,咱們就出發。”
如此一說,眾人紛紛回去。
顏餘琦出來瞧了一眼,回去與謝懷謙道,“太太真是了不得。”
謝懷謙得意,“那當然。”
顏餘琦奇怪看她,“她當真是鄉下姑娘出身?”
謝懷謙點頭,“自然,說起來,她讀書識字還是我教的她,學習能力比我都強,隻可惜世道對女子不公,不然但凡開個女科,我娘子定能考上狀元。”
在與舒婉有關的事情上,謝懷謙向來謹慎。
即便他知曉舒婉身上有秘密,在與舒婉相處時他也不會提及,更何況他娘子可是仙女,此等大事自然不能叫人知曉。
隻不過謝懷謙話音一落,就瞧見顏餘琦神色怪異,“怎麽?”
顏餘琦搖頭,“無事,我去忙了。”
如今能用之人太少,謝懷謙恨不得將自己掰成兩瓣兒,便是顏餘琦也是如此。
外頭熱熱鬧鬧。
不多時縣城裏的百姓便趕著騾車或者拉著板車過來了。
舒婉現場選了一書生幫忙將來人姓名住處登記在冊,這才揮手道,“出發。”
從縣裏到田家鎮也得三十多裏地,這會兒已經過了午時,需得加快速度才是。
舒婉隻消一說,眾人也都明白,忙不迭的加快速度。
出城時難免碰上不少來往百姓,都不用舒婉解釋,便有幫忙的百姓說了此事。
舒婉大聲道,“人手還是不夠,若有人願意幫忙,便可帶著車子和人跟上,到龐家時再做登記。”
於是隊伍更壯大一些。
舒婉坐在第一輛馬車上,遙望著東南方向。
在即墨縣東南二十餘裏地,便是鼇山衛,在那裏有萊州府衛所駐軍,鼇山衛下有三個千戶所,下轄駐軍共計三千多人。
這三千多人原本是守衛此處安寧的保護神,卻屢屢上報倭寇入境無法抵擋。
究竟是抵抗不得,還是不抵抗?
而龐家所在田家鎮在即墨西南三十裏,距離鼇山衛也不過四十餘裏,卻能攢下這樣大的家產。
若說中間沒有貓膩,舒婉是不信的。
過去的路上舒婉便與同行之人閑聊。
畢竟有田家鎮中人,也有縣城中人,更有縣城周邊之人。
車隊龐大,人也多。
舒婉像閑話家常,這些人因著這兩日之事,對他們夫妻格外信任,幾乎問什麽答什麽。
到達龐家時舒婉已經知曉不少此地的事情。
一直跟在她旁邊的一青年問道,“太太,大人此次任知縣,可是要擊打倭寇?那倭寇每年夏天便要順風前來,便是衛所也不能抵抗,還是叫大人小心些為好。”
舒婉問,“每年夏天都來?”
“是,幾乎每年都要來上幾回,夏日海風吹的時候順風而來,秋天收糧之時也會來。所以即墨縣百姓才會窮困潦倒。”
說起這些,青年麵露苦澀,“本靠著海也能捕魚為生,卻因倭寇無法靠近海域,便是我等吃鹽都得往其他地方花大價錢去買。”
舒婉聽出不對,“鹽也要花大價錢去買?”
靠著海邊,便能捕魚曬鹽,沿海之地多有鹽場,當地百姓便是吃不到潔白晶瑩的鹽,也能吃的上粗糙的海鹽,結果吃不上?
“你也說了,每年夏天和秋天倭寇才來,那其他時間為何不能捕魚?”
如今縣衙班子還未正式成立,有些事做起來也忙亂,田家鎮的青壯年有一些跟著黃彪,有一些跟著謝懷謙歸來,舒婉便是教他們本事,也不能全都拉來,隻能幾個人一起。
然而到前堂時,謝懷謙還在忙著,因為龐地主的幾個堂兄堂弟也來了,狀告龐地主搶奪他們的土地。
謝懷謙得審理,還得調查此事,恰在這時候,黃彪帶著一群人回來,後頭的馬車上拉了不少東西。
“大人,龐家的賬冊都帶來了,另外一些貴重的物品已經封箱拉回來一些,其他糧食之類的東西都已經在龐家封存,留了二十人在那邊守著了。”
謝懷謙頓時高興起來,當即道,“現在你立即帶著人去將龐家的糧食等物拉回來,充盈縣裏的糧倉。”
來這裏時謝懷謙便問過,即墨縣糧倉糧食並不充盈。
一問才說去年冬天即墨縣發生雪災,因縣令身亡,主簿和縣丞直接抱病一直未來縣衙,所以高程便自作主張在經過知府大人許可的情況下開倉放糧。
因今年還未到收糧之際,糧倉中隻剩下一些陳糧。
龐家在田家鎮光在冊土地隻有五百畝良田,可根據查賬,實際上龐家占有一千三百畝良田,這八百畝良田可沒有交稅。
如此光偷稅這一項便夠高家吃一壺了。
舒婉來了精神,“我帶人去拉回來吧,你不是還得叫黃彪給你跑腿?”
謝懷謙看了她一眼並沒有猶豫,“好,你帶著人找縣裏的人或者農戶借車,將糧食拉回來,全都入庫,在入庫前要記錄清楚。”
舒婉應了,當即領了二十個田家鎮青壯年出門,縣衙裏統共沒幾輛車,出去縣衙,瞧見有人探頭探腦,舒婉幹脆大聲道,“我是謝縣令的妻子,因縣衙人手不夠,替他前去龐家拉糧食,現在缺人缺車,可有忠勇之家願意借車?縣令大人答應,借車之家每戶給五斤糧食作為報答。另外還需要幾十青壯年前去幫忙搬糧食,每人十斤糧食作為報答。”
如此一說當即不少人願意。
但有一人道,“謝太太,我為縣城鐵匠,家裏有兩輛車,我將車子還有四個兒子都借給您,不要糧食。”
有這人開口,便有其他人道,“我家也是開店的,借出倆兒子兩輛車,不要糧食。”
其他人也紛紛開口。
舒婉瞧著即墨縣百姓,心裏為謝懷謙高興。
前路難行又如何,有再多壞人想要他們的命又如何,可更多的是善良的百姓。
舒婉很受鼓舞,她笑了起來,“謝縣令說了,不能占百姓便宜,說給就給,現在前去參加的回家將車子拉過來,再登記一下名字,咱們就出發。”
如此一說,眾人紛紛回去。
顏餘琦出來瞧了一眼,回去與謝懷謙道,“太太真是了不得。”
謝懷謙得意,“那當然。”
顏餘琦奇怪看她,“她當真是鄉下姑娘出身?”
謝懷謙點頭,“自然,說起來,她讀書識字還是我教的她,學習能力比我都強,隻可惜世道對女子不公,不然但凡開個女科,我娘子定能考上狀元。”
在與舒婉有關的事情上,謝懷謙向來謹慎。
即便他知曉舒婉身上有秘密,在與舒婉相處時他也不會提及,更何況他娘子可是仙女,此等大事自然不能叫人知曉。
隻不過謝懷謙話音一落,就瞧見顏餘琦神色怪異,“怎麽?”
顏餘琦搖頭,“無事,我去忙了。”
如今能用之人太少,謝懷謙恨不得將自己掰成兩瓣兒,便是顏餘琦也是如此。
外頭熱熱鬧鬧。
不多時縣城裏的百姓便趕著騾車或者拉著板車過來了。
舒婉現場選了一書生幫忙將來人姓名住處登記在冊,這才揮手道,“出發。”
從縣裏到田家鎮也得三十多裏地,這會兒已經過了午時,需得加快速度才是。
舒婉隻消一說,眾人也都明白,忙不迭的加快速度。
出城時難免碰上不少來往百姓,都不用舒婉解釋,便有幫忙的百姓說了此事。
舒婉大聲道,“人手還是不夠,若有人願意幫忙,便可帶著車子和人跟上,到龐家時再做登記。”
於是隊伍更壯大一些。
舒婉坐在第一輛馬車上,遙望著東南方向。
在即墨縣東南二十餘裏地,便是鼇山衛,在那裏有萊州府衛所駐軍,鼇山衛下有三個千戶所,下轄駐軍共計三千多人。
這三千多人原本是守衛此處安寧的保護神,卻屢屢上報倭寇入境無法抵擋。
究竟是抵抗不得,還是不抵抗?
而龐家所在田家鎮在即墨西南三十裏,距離鼇山衛也不過四十餘裏,卻能攢下這樣大的家產。
若說中間沒有貓膩,舒婉是不信的。
過去的路上舒婉便與同行之人閑聊。
畢竟有田家鎮中人,也有縣城中人,更有縣城周邊之人。
車隊龐大,人也多。
舒婉像閑話家常,這些人因著這兩日之事,對他們夫妻格外信任,幾乎問什麽答什麽。
到達龐家時舒婉已經知曉不少此地的事情。
一直跟在她旁邊的一青年問道,“太太,大人此次任知縣,可是要擊打倭寇?那倭寇每年夏天便要順風前來,便是衛所也不能抵抗,還是叫大人小心些為好。”
舒婉問,“每年夏天都來?”
“是,幾乎每年都要來上幾回,夏日海風吹的時候順風而來,秋天收糧之時也會來。所以即墨縣百姓才會窮困潦倒。”
說起這些,青年麵露苦澀,“本靠著海也能捕魚為生,卻因倭寇無法靠近海域,便是我等吃鹽都得往其他地方花大價錢去買。”
舒婉聽出不對,“鹽也要花大價錢去買?”
靠著海邊,便能捕魚曬鹽,沿海之地多有鹽場,當地百姓便是吃不到潔白晶瑩的鹽,也能吃的上粗糙的海鹽,結果吃不上?
“你也說了,每年夏天和秋天倭寇才來,那其他時間為何不能捕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