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地方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很快,官府張貼了告示,府衙裏的小吏集體出動,在街頭巷尾宣傳皇帝的敕令。
“以往未曾傷過人,因為戰亂而躲避進深山謀生的百姓,隻要現在離開山裏,重新在官府登記造冊,都會重新成為咱們大唐的百姓,官府會做好安置的事情,給分地,大家和以前一樣,還是以種地謀生,或者是做些別的,養家糊口。”
“總而言之,還請鄉親父老們將這個消息幫忙擴散出去,讓原先躲進山中的人趕快出來,隻要以往沒殺過人,官府既往不咎,搶過別人錢財的,以勞役贖罪,總比躲在山中一輩子要強。”
街頭巷尾,官府的小吏賣力的張羅著,來往百姓也都駐足,仔細的聽著小吏們的講解。
官府的人應當也知道,躲在山裏的人,還是會偶爾下山來城中,至少要置辦東西回去,在山裏他們可以靠著自食其力,讓自己不挨餓,可是吃穿用具,多數還是要出來采購的。
因此,這些告示,他們是能夠看到的。
至於說領兵攻打山上的山匪,告示中卻是沒有再提。
那些手上沾人命的,不能放過,而且,他們也不會舍棄現在威風凜凜的生活,重新以種地養活自己的。
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就回不去了。
有些開關,一旦打開,就關不上了。
李複將自己的護衛們化整為零,暗中守在告示周圍,也要觀察來看告示的人,是否有表現異常的。
在告示放了兩日之後,陸陸續續的便有人下山,到徽州城來找上官府,訴說自己等人當年是如何因為躲避戰亂而藏匿在深山之中的,也表明了自己這些年在山中都是過著清苦的日子,並沒有謀財害命。
是因為聽說來了官府的告示,陛下的敕令,又重新出來,想著官府能給他們分配一些土地。
但凡有辦法,他們都不想做沒有土地房屋的流民。
李複和刺史先前也研究過,若是這些百姓從深山裏出來之後,應當到何處安身立命。
研究了半天,都沒有合適的地方,本來徽州這邊能耕種的土地就很少。
到最後,李複也沒辦法了,指著地圖上的休寧縣說。
“刺史你看休寧縣如何,這周圍,還有能分配的土地嗎?”李複問道。
前隋的時候,江南一帶也是被禍禍的不成樣子,連年打仗之下,人口也並不多,休寧縣便是如此,李複之前去的時候,買地倒是挺方便的,他買的都是荒地。
若是其他的荒地還無主的話,直接分配給那些人,讓他們開墾出來種地就是了。
而且去了休寧縣,掙錢的買賣也不僅僅是開墾土地種糧食,李複的茶莊在那邊,若是尋常用工,自然也會用到他們,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不過,李複這也是實在沒辦法了,其他的地方,他也不明白啊,提起來,刺史就支支吾吾的說不合適。
李複先前所提出來的有好幾個地方,都是沒有多少高山,地勢緩平,適合耕種的地方,但是刺史說,那些地方已經是有人在耕種了。
說的次數多了,李複自然也就回過味兒來了。
這下明白了,為什麽在這邊刺史的事情辦不成,這才唐朝初年,在人口稀缺的情況下,土地都不一定是在百姓手裏。
大唐承襲前隋,世家官員也是直接從前隋搬到了大唐,南方富庶之地,必然有他們的影子。
李世民對付他們,還真是沒錯。
一鯨落而萬物生,看來前隋這頭鯨魚落的不夠幹淨了。
還剩下不少東西呢。
如今已經是貞觀年了,李世民要慢慢的清理這些東西了。
很好。
“休寧縣的話.......”刺史略微沉吟。
“據我所知,休寧縣好像沒有什麽重要的人物吧?如果刺史認為,本王算的話。”
李複說這話的時候,麵色平淡的端起眼前的茶杯。
若是刺史還說不行的話,那李複就不得不跟李世民好好討論討論了,這剛打下來的江山,到底是誰家的?
“殿下說笑了,殿下自然是大人物,那就定在休寧縣了。”刺史連忙說道。
聽話聽音,他已經聽出來,李複的不耐煩,還有.......幾分危險的意味。
這位可不是個好惹的,他能上達天聽,人家快馬加鞭的回長安城要敕令,一要一個準。
萬不能將這位殿下得罪死了。
至於其他的地方,他已經盡力維護了,將來涇陽王要是拿著那些地方在陛下麵前做文章,那他這個刺史也就無能為力了。
別看是刺史,他得罪得起誰啊?
做官難,做清官更難。
“次年會,那就休寧縣吧。”李複說道:“正好,本王對休寧縣的情況,還算熟悉,既然已經敲定了,刺史大人,接下來登記造冊的事情,就交給府衙了,茲事體大,可莫要再出什麽問題了,不然的話,讓本王也不好辦啊。”
“是是是,殿下放心,這件事,府衙一定全力以赴。”刺史連忙拱手應聲。
李複點點頭,而後給了小桃一個顏色。
“那日在客棧的時候,刺史不是覺得我那裏衝泡的茶葉味道不錯嗎?今日給刺史帶了一些。”李複說著。
小桃將三包油紙包包裹著的茶葉,放在了刺史麵前的書案上。
“小小禮物,不成敬意,往後但凡刺史在徽州城,便不會短了刺史的茶葉。”李複笑道。
刺史一下子愣住了。
涇陽王這又是話裏有話了。
但是,他還是收下了李複的禮物,認真的答應為山中出來的百姓登記造冊的事。
涇陽王已經做到這個地步了,他也不能不識抬舉。
長安城,李世民回想起李複信中的內容,也是對李複如此處理問題而感到滿意。
唯一一點不好的就是,在長安城內,李複去了徽州的消息,已經瞞不住了,朝中的人都知道,涇陽王離開長安城,是往徽州去了。
而且,涇陽王還奉了陛下的旨意,順帶著去徽州剿匪了。
“以往未曾傷過人,因為戰亂而躲避進深山謀生的百姓,隻要現在離開山裏,重新在官府登記造冊,都會重新成為咱們大唐的百姓,官府會做好安置的事情,給分地,大家和以前一樣,還是以種地謀生,或者是做些別的,養家糊口。”
“總而言之,還請鄉親父老們將這個消息幫忙擴散出去,讓原先躲進山中的人趕快出來,隻要以往沒殺過人,官府既往不咎,搶過別人錢財的,以勞役贖罪,總比躲在山中一輩子要強。”
街頭巷尾,官府的小吏賣力的張羅著,來往百姓也都駐足,仔細的聽著小吏們的講解。
官府的人應當也知道,躲在山裏的人,還是會偶爾下山來城中,至少要置辦東西回去,在山裏他們可以靠著自食其力,讓自己不挨餓,可是吃穿用具,多數還是要出來采購的。
因此,這些告示,他們是能夠看到的。
至於說領兵攻打山上的山匪,告示中卻是沒有再提。
那些手上沾人命的,不能放過,而且,他們也不會舍棄現在威風凜凜的生活,重新以種地養活自己的。
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就回不去了。
有些開關,一旦打開,就關不上了。
李複將自己的護衛們化整為零,暗中守在告示周圍,也要觀察來看告示的人,是否有表現異常的。
在告示放了兩日之後,陸陸續續的便有人下山,到徽州城來找上官府,訴說自己等人當年是如何因為躲避戰亂而藏匿在深山之中的,也表明了自己這些年在山中都是過著清苦的日子,並沒有謀財害命。
是因為聽說來了官府的告示,陛下的敕令,又重新出來,想著官府能給他們分配一些土地。
但凡有辦法,他們都不想做沒有土地房屋的流民。
李複和刺史先前也研究過,若是這些百姓從深山裏出來之後,應當到何處安身立命。
研究了半天,都沒有合適的地方,本來徽州這邊能耕種的土地就很少。
到最後,李複也沒辦法了,指著地圖上的休寧縣說。
“刺史你看休寧縣如何,這周圍,還有能分配的土地嗎?”李複問道。
前隋的時候,江南一帶也是被禍禍的不成樣子,連年打仗之下,人口也並不多,休寧縣便是如此,李複之前去的時候,買地倒是挺方便的,他買的都是荒地。
若是其他的荒地還無主的話,直接分配給那些人,讓他們開墾出來種地就是了。
而且去了休寧縣,掙錢的買賣也不僅僅是開墾土地種糧食,李複的茶莊在那邊,若是尋常用工,自然也會用到他們,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有好處的。
不過,李複這也是實在沒辦法了,其他的地方,他也不明白啊,提起來,刺史就支支吾吾的說不合適。
李複先前所提出來的有好幾個地方,都是沒有多少高山,地勢緩平,適合耕種的地方,但是刺史說,那些地方已經是有人在耕種了。
說的次數多了,李複自然也就回過味兒來了。
這下明白了,為什麽在這邊刺史的事情辦不成,這才唐朝初年,在人口稀缺的情況下,土地都不一定是在百姓手裏。
大唐承襲前隋,世家官員也是直接從前隋搬到了大唐,南方富庶之地,必然有他們的影子。
李世民對付他們,還真是沒錯。
一鯨落而萬物生,看來前隋這頭鯨魚落的不夠幹淨了。
還剩下不少東西呢。
如今已經是貞觀年了,李世民要慢慢的清理這些東西了。
很好。
“休寧縣的話.......”刺史略微沉吟。
“據我所知,休寧縣好像沒有什麽重要的人物吧?如果刺史認為,本王算的話。”
李複說這話的時候,麵色平淡的端起眼前的茶杯。
若是刺史還說不行的話,那李複就不得不跟李世民好好討論討論了,這剛打下來的江山,到底是誰家的?
“殿下說笑了,殿下自然是大人物,那就定在休寧縣了。”刺史連忙說道。
聽話聽音,他已經聽出來,李複的不耐煩,還有.......幾分危險的意味。
這位可不是個好惹的,他能上達天聽,人家快馬加鞭的回長安城要敕令,一要一個準。
萬不能將這位殿下得罪死了。
至於其他的地方,他已經盡力維護了,將來涇陽王要是拿著那些地方在陛下麵前做文章,那他這個刺史也就無能為力了。
別看是刺史,他得罪得起誰啊?
做官難,做清官更難。
“次年會,那就休寧縣吧。”李複說道:“正好,本王對休寧縣的情況,還算熟悉,既然已經敲定了,刺史大人,接下來登記造冊的事情,就交給府衙了,茲事體大,可莫要再出什麽問題了,不然的話,讓本王也不好辦啊。”
“是是是,殿下放心,這件事,府衙一定全力以赴。”刺史連忙拱手應聲。
李複點點頭,而後給了小桃一個顏色。
“那日在客棧的時候,刺史不是覺得我那裏衝泡的茶葉味道不錯嗎?今日給刺史帶了一些。”李複說著。
小桃將三包油紙包包裹著的茶葉,放在了刺史麵前的書案上。
“小小禮物,不成敬意,往後但凡刺史在徽州城,便不會短了刺史的茶葉。”李複笑道。
刺史一下子愣住了。
涇陽王這又是話裏有話了。
但是,他還是收下了李複的禮物,認真的答應為山中出來的百姓登記造冊的事。
涇陽王已經做到這個地步了,他也不能不識抬舉。
長安城,李世民回想起李複信中的內容,也是對李複如此處理問題而感到滿意。
唯一一點不好的就是,在長安城內,李複去了徽州的消息,已經瞞不住了,朝中的人都知道,涇陽王離開長安城,是往徽州去了。
而且,涇陽王還奉了陛下的旨意,順帶著去徽州剿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