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看開點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數額會越來越大,少收的多了,恩賞出去的也多了,國庫如何能支撐?
往後,課戶會想方設法的成為“免課戶”。
取功名,有個一官半職的,或者是直接出家,這兩種,都能變成免課戶。
土地雖然不能隨意買賣,但是一旦底層的老百姓實在是混不下去了,迫於無奈,於是私自將田產讓給免課戶,朝廷也很難監管。
於是,曆史性的難題就出現了,那便是土地兼並。
朝廷不斷的做出調整,做出改革,這是必須要進行的,從上到下,但凡是變革,就會有犧牲。
今天是犧牲大唐的勳貴,明日是犧牲一些朝臣的利益,後天說不定就要對世家大族動手了。
朝廷之中,舊勳貴退場,隨之而來的就是新貴。
新貴時間久了,也會成為舊勳貴,也會不斷的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如今的長孫無忌,是朝廷新貴,維護的是皇帝的利益,可是二三十年之後呢?
他也成了老臣,也會被權利和利益所腐蝕,成為今日裴寂之流。
所以朝廷要有調整,要有變化,這是大勢所趨。
大唐立國之初分封出去的爵位太多了,一邊打一邊封,各種許諾。
武德年間,不斷的封賞,再加上北邊突厥人總是來打秋風。
國庫裏空的都能跑耗子,耗子來了都能餓三天。
稅收年年有,年年留不下。
大唐人口再少,也比北方草原上的多,為什麽不跟突厥人打?
不是找不到他們的主力,也不是打不過,是打仗太燒錢了。
比給突厥送禮物都燒錢,一旦戰爭的機器發動起來,怕不是連百姓家裏的口糧都要征上來,一口飯都不留給百姓吃。
這才不想跟草原上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的。
真要是緩兩年,讓朝廷喘過氣來,就李世民那暴脾氣,還能忍?
沒瞅見去年給李複結賬,要了他十三萬貫,那咬牙切齒的,拿著這事兒埋汰了他好幾次,一提就激惱,一提就激惱。
弄得李複都不敢在李世民跟前提錢的事兒了。
這不今年給內廷找點買賣,給他掙點錢。
總不能真讓嫂子在宮裏穿個衣裳都蓋不住腳丫子。
“那對於朝廷現在的新政,你怎麽看呢?”李淵好奇的問道。
其他老臣來找李淵聊這個事兒,給李淵煩的不要不要的。
但是李複在這兒,他們叔侄倆,往一塊一坐,喝喝茶,聊聊天,就當是自己家裏頭閑聊了,也不會影響什麽。
“但凡是要改正的,那說明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是有弊端的,發現了弊端,改正了弊端,對朝廷好,對百姓也好,隻是,對朝中的舊臣有些不太友好,但是影響沒有人們想的那麽大,真要是有能耐了,現在被削去了,往後又不是掙不回來。
除非真的事心存了幾代人都想躺在功勞簿上啃食,依附著國庫和內廷的賞賜過日子,您說是不是這麽個道理。”
“以前隋朝的時候,朝廷要是想要削減給朝臣的賞賜,當初您是唐國公,朝廷不給您發錢,影響唐國公府的收入嗎?”
“影響倒是不大,世家高門,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會完全指望著朝廷的賞賜過日子。”李淵笑著說道。
李複說的對,真正慌亂的,該是那些沒有什麽本事,隻是靠著運氣混了個從龍之功的人,因為他們的確是靠著賞賜過日子,沒有那麽深厚的底蘊。
“正經本事沒有,還想要身居高位,上躥下跳的對朝政指手畫腳,大唐要是交到這樣的人手裏,將來百姓們不罵官員,而是罵咱們老李家啊。”李複說道:“咱們還得擔著罵名,這何苦來著。”
“你看的倒挺明白啊。”
“能不明白嗎?莫要說天下百姓了,邊說長安周圍,誰知道朝中什麽尚書,什麽大夫,誰是誰?但是都知道,皇帝叫李世民,父母官是誰,但是父母官是朝廷認命的,是皇帝挑選出來的,要是老百姓日子過的不好了,私底下指名道姓的議論,議論誰去?”
“小侄以前,也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員啊。”李複說道:“站在什麽樣的位置上,用什麽樣的眼光看待事情,看的多了,也就明白的多了,總不能這些年,日子都白過了,現在日子過好了,就忘記以前是吃了多少苦了。”
“是啊,不能現在日子過好了,就忘記以前的艱難了。”李淵說道:“做勳貴,跟做皇室,真是大不一樣啊,都這麽些年了,有些人,心裏還是不清楚,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還想守著過去,去過往後的日子,這一套,是行不通了。
以後啊,這大安宮,也別什麽人都往這來了,這弄得朕這心裏啊,總是七上八下的,真要是眼睜睜的看著以前的老熟人,落得不好的下場,心裏也難過啊。”
“可是,這又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朕幫不了他們了。”
“小侄倒是覺得,錯又不在您。”李複笑道:“您現在都看開了,都在這邊頤養天年了,他們還看不開,還想扯著您一塊去做點什麽,那就是他們的不對了,眼下養老的好日子,您享受著,他們不想享受,就非得強著,梗著脖子跟二哥作對,還牽連著一大幫人,拔出蘿卜帶出泥的,何苦呢。”
“是啊,何苦呢,大勢不可違啊,反正啊,我現在是老了,不想折騰了,他們啊,找我沒用。”李淵端起茶,再次細細的品味茶香:“眼下的日子,挺好的,聽聽曲,喝喝茶,什麽樣的歲數,就該做什麽樣的事情,含飴弄孫,人這一輩子,活到最後,不就是圖這個嘛。”
“叔,若是咱們李家的親戚.......也不服二哥的話......”
“長樂王不就是例子嗎?”李淵說道:“怎麽,又有宗室出來鬧騰了?”
“也說不準啊。”李複感慨。
“你這是話裏有話啊。”李淵說道:“咱們二人,你在我麵前,還藏著掖著作甚。”
往後,課戶會想方設法的成為“免課戶”。
取功名,有個一官半職的,或者是直接出家,這兩種,都能變成免課戶。
土地雖然不能隨意買賣,但是一旦底層的老百姓實在是混不下去了,迫於無奈,於是私自將田產讓給免課戶,朝廷也很難監管。
於是,曆史性的難題就出現了,那便是土地兼並。
朝廷不斷的做出調整,做出改革,這是必須要進行的,從上到下,但凡是變革,就會有犧牲。
今天是犧牲大唐的勳貴,明日是犧牲一些朝臣的利益,後天說不定就要對世家大族動手了。
朝廷之中,舊勳貴退場,隨之而來的就是新貴。
新貴時間久了,也會成為舊勳貴,也會不斷的想要維護自己的利益。
如今的長孫無忌,是朝廷新貴,維護的是皇帝的利益,可是二三十年之後呢?
他也成了老臣,也會被權利和利益所腐蝕,成為今日裴寂之流。
所以朝廷要有調整,要有變化,這是大勢所趨。
大唐立國之初分封出去的爵位太多了,一邊打一邊封,各種許諾。
武德年間,不斷的封賞,再加上北邊突厥人總是來打秋風。
國庫裏空的都能跑耗子,耗子來了都能餓三天。
稅收年年有,年年留不下。
大唐人口再少,也比北方草原上的多,為什麽不跟突厥人打?
不是找不到他們的主力,也不是打不過,是打仗太燒錢了。
比給突厥送禮物都燒錢,一旦戰爭的機器發動起來,怕不是連百姓家裏的口糧都要征上來,一口飯都不留給百姓吃。
這才不想跟草原上發生大規模的戰爭的。
真要是緩兩年,讓朝廷喘過氣來,就李世民那暴脾氣,還能忍?
沒瞅見去年給李複結賬,要了他十三萬貫,那咬牙切齒的,拿著這事兒埋汰了他好幾次,一提就激惱,一提就激惱。
弄得李複都不敢在李世民跟前提錢的事兒了。
這不今年給內廷找點買賣,給他掙點錢。
總不能真讓嫂子在宮裏穿個衣裳都蓋不住腳丫子。
“那對於朝廷現在的新政,你怎麽看呢?”李淵好奇的問道。
其他老臣來找李淵聊這個事兒,給李淵煩的不要不要的。
但是李複在這兒,他們叔侄倆,往一塊一坐,喝喝茶,聊聊天,就當是自己家裏頭閑聊了,也不會影響什麽。
“但凡是要改正的,那說明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是有弊端的,發現了弊端,改正了弊端,對朝廷好,對百姓也好,隻是,對朝中的舊臣有些不太友好,但是影響沒有人們想的那麽大,真要是有能耐了,現在被削去了,往後又不是掙不回來。
除非真的事心存了幾代人都想躺在功勞簿上啃食,依附著國庫和內廷的賞賜過日子,您說是不是這麽個道理。”
“以前隋朝的時候,朝廷要是想要削減給朝臣的賞賜,當初您是唐國公,朝廷不給您發錢,影響唐國公府的收入嗎?”
“影響倒是不大,世家高門,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會完全指望著朝廷的賞賜過日子。”李淵笑著說道。
李複說的對,真正慌亂的,該是那些沒有什麽本事,隻是靠著運氣混了個從龍之功的人,因為他們的確是靠著賞賜過日子,沒有那麽深厚的底蘊。
“正經本事沒有,還想要身居高位,上躥下跳的對朝政指手畫腳,大唐要是交到這樣的人手裏,將來百姓們不罵官員,而是罵咱們老李家啊。”李複說道:“咱們還得擔著罵名,這何苦來著。”
“你看的倒挺明白啊。”
“能不明白嗎?莫要說天下百姓了,邊說長安周圍,誰知道朝中什麽尚書,什麽大夫,誰是誰?但是都知道,皇帝叫李世民,父母官是誰,但是父母官是朝廷認命的,是皇帝挑選出來的,要是老百姓日子過的不好了,私底下指名道姓的議論,議論誰去?”
“小侄以前,也是平民百姓中的一員啊。”李複說道:“站在什麽樣的位置上,用什麽樣的眼光看待事情,看的多了,也就明白的多了,總不能這些年,日子都白過了,現在日子過好了,就忘記以前是吃了多少苦了。”
“是啊,不能現在日子過好了,就忘記以前的艱難了。”李淵說道:“做勳貴,跟做皇室,真是大不一樣啊,都這麽些年了,有些人,心裏還是不清楚,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還想守著過去,去過往後的日子,這一套,是行不通了。
以後啊,這大安宮,也別什麽人都往這來了,這弄得朕這心裏啊,總是七上八下的,真要是眼睜睜的看著以前的老熟人,落得不好的下場,心裏也難過啊。”
“可是,這又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朕幫不了他們了。”
“小侄倒是覺得,錯又不在您。”李複笑道:“您現在都看開了,都在這邊頤養天年了,他們還看不開,還想扯著您一塊去做點什麽,那就是他們的不對了,眼下養老的好日子,您享受著,他們不想享受,就非得強著,梗著脖子跟二哥作對,還牽連著一大幫人,拔出蘿卜帶出泥的,何苦呢。”
“是啊,何苦呢,大勢不可違啊,反正啊,我現在是老了,不想折騰了,他們啊,找我沒用。”李淵端起茶,再次細細的品味茶香:“眼下的日子,挺好的,聽聽曲,喝喝茶,什麽樣的歲數,就該做什麽樣的事情,含飴弄孫,人這一輩子,活到最後,不就是圖這個嘛。”
“叔,若是咱們李家的親戚.......也不服二哥的話......”
“長樂王不就是例子嗎?”李淵說道:“怎麽,又有宗室出來鬧騰了?”
“也說不準啊。”李複感慨。
“你這是話裏有話啊。”李淵說道:“咱們二人,你在我麵前,還藏著掖著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