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5章 扣帽子
大唐:天上掉下個銅板都得姓李 作者:錢富貴er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次就是不用製作繁雜的整體雕版,不管是什麽內容,需要改變的,也隻是框架中的漢字的排序而已。”
李複一番講解,這三個工匠的眼神是越聽越亮。
印刷竟然還能這樣搞?
以前怎麽就沒想到呢?
“這玩意兒,就叫活字印刷。”李複說道:“期初要做實驗,因此,我需要你們用陶土做原料,燒製出一套甚至是多套字來。”
“等到一切都萬無一失了,陶土字換成鉛字,這件事大差不差的也就做成了。”李複說道。
“事情跟你們講清楚了,我還是那句話,我讓你們做的這件事,斷然不能傳出去,印刷代表著什麽?將來這書院,會有更多的書籍供孩子們讀書,一旦傳揚出去,在朝廷無法保護的情況下,你們的性命堪憂,甚至這件事也會夭折,你們斬斷的,就是所有窮苦人家的孩子讀書的路。”
李複要將事情說的嚴重一些,也能將人嚇唬住。
不過,聽上去是嚴重,現實,也挺嚴重的。
李複並沒有撒謊。
降低窮苦人家孩子讀書的成本,就是動搖世家的根基。
世家靠著什麽把持上升的通道?
讀書是其中之一,也是重中之重。
三名工匠麵色嚴肅,認真點頭。
若是之前隻是為了自己的性命著想的話,那麽現在,他們心裏對這件事就更加在意了。
所有窮苦人家孩子的讀書路,不能因為自己三人,就這麽給斷了。
他們在莊子上這兩天,書院的消息,也聽過一點。
這書院裏招收的,大多都是莊子上和十裏八村的普通莊戶家的孩子,都不是什麽富貴人家出身。
能夠有機會讀書,說句誇張的,那真是祖墳上冒青煙了。
書院對於貧窮的學生,還有各種各樣的補貼。
涇陽王殿下都已經做到這個地步了,若是在自己三人這邊出了點什麽問題,那真就是千古的罪人了,死了被人掘墓都是活該的。
“你們接下來要幹活兒的地方不在這邊。”李複說道:“我在別的地方,還有一處作坊,裏麵是專門燒窯的,做陶土字的話,你們去到那裏更方便一些,放心,到了那邊之後也會有人安排,一樣的管吃管住。”
“一切聽從殿下的吩咐。”
三個工匠異口同聲的表態。
突然覺得,自己將來要做的事情,充滿了光輝。
李複在想,如今自己在這邊,有封地,連隔壁的莊子都在自己手裏了,要不要將那燒窯的作坊,挪到這邊來。
但是仔細想想往後的規劃,覺得還是先不要動了。
那燒窯的作坊在那邊,取材也方便,能挖別的地方,何必要挖自家莊子呢?
反正離著也就一個時辰的路,忍忍吧。
前兩天宮中送來的那些書,數量也不少,等到謄抄完了之後,送到這邊來,暫且安置在書院裏,還不會公開給學生借閱,那畢竟都是手抄版,目前還是十分珍貴的,更何況,眼下入學的孩子,三分之二,都是在啟蒙班上課,就算是給他們看這些書,他們也夠嗆能看懂。
字認不認得全,都是個問題。
別說那些學生了,有的書,還是古書,自己能看不看的明白都兩說。
自己在大唐,也算是半個正兒八經的讀書人了。
讓工匠趕緊去弄活字印刷,相信很快就能夠有結果了。
等到活字印刷出來了,一本書,印個幾百本,放在書院裏,搞好編號,到時候就能往外借閱了。
還有給孩子們的教材,到時候還是用得上雕版印刷的。
在到年底的這一段時間裏,李複閑著沒事兒,就要開始和陸德明一起,整理編寫書院的教材了。
有的是要用現成的書本,有的需要他們來調整或者是重新編寫。
最讓李複頭疼的,還是自己要給他們出教材。
就比如學數學的時候,現有的數讀,看起來有點麻煩了,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們學習阿拉伯數字,九九乘法表。
九九乘法表這玩意兒,早就有了,稍微改改就能用。
九九乘法表也叫九九歌,春秋戰國時期有的,出自《算法大成》。
這書,將來印個幾百本,也是要給學生當做教材發下去的。
而這裏麵的九九歌,是從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如四止,總共三十六句口訣,也是朗朗上口。
不過李複也是習慣了自己從小學到的九九乘法表,到時候征集一下老師和學生們的意見,看看是用自己學的版本,還是用《算法大成》的版本。
李複不由得感慨,這接下來,全是費心費力動腦子的活兒啊。
本來就不樂意上班,結果到了大唐,還是要上班。
隻不過在自己莊子上“上班”,時間不固定,隨便遲到早退,想摸魚的時候全看自己的心情。
誰讓自己是整個莊子上最大的地主呢?
當地主也得有點當地主的福利才是。
重生前,朝九晚五。
重生後,我在大唐朝九晚五。
那我重生個錘子,你給我送回去得了。
入了秋,又下過了好幾場大雨。
莊子上的人對這幾場秋雨來的也是滿心的歡喜。
涇河的水位高漲,連帶著莊子上的水渠當中,都蓄滿了水。
年前,眼見著就到了李複要送聘禮的時候了,冬至臘八節前,李複回到了長安城,老趙小桃和柳娘他們,這一大家子,都一塊回了涇陽王府。
自家郎君下聘可是件大事,那是要光明正大的走過長安城的大街,風風光光的送到英國公府去的。
讓長安城裏也看看,涇陽王府的排場。
再者就是,成親送聘禮,哪兒有偷偷摸摸低調行事的。
涇陽王是要娶王妃,又不是納小妾,就是要風光,就是要高調。
反正涇陽王府有錢。
老趙,小桃,石頭,柳娘,甚至是鐵柱都到長安城來了。
自家郎君的人生大事,他們想要親眼見證著。
去往長安城的路上的時候,大家夥就是一陣唏噓。
當年老趙還在頭疼,怎麽給自家郎君找個合適的人家的姑娘,成親,傳宗接代。
李複一番講解,這三個工匠的眼神是越聽越亮。
印刷竟然還能這樣搞?
以前怎麽就沒想到呢?
“這玩意兒,就叫活字印刷。”李複說道:“期初要做實驗,因此,我需要你們用陶土做原料,燒製出一套甚至是多套字來。”
“等到一切都萬無一失了,陶土字換成鉛字,這件事大差不差的也就做成了。”李複說道。
“事情跟你們講清楚了,我還是那句話,我讓你們做的這件事,斷然不能傳出去,印刷代表著什麽?將來這書院,會有更多的書籍供孩子們讀書,一旦傳揚出去,在朝廷無法保護的情況下,你們的性命堪憂,甚至這件事也會夭折,你們斬斷的,就是所有窮苦人家的孩子讀書的路。”
李複要將事情說的嚴重一些,也能將人嚇唬住。
不過,聽上去是嚴重,現實,也挺嚴重的。
李複並沒有撒謊。
降低窮苦人家孩子讀書的成本,就是動搖世家的根基。
世家靠著什麽把持上升的通道?
讀書是其中之一,也是重中之重。
三名工匠麵色嚴肅,認真點頭。
若是之前隻是為了自己的性命著想的話,那麽現在,他們心裏對這件事就更加在意了。
所有窮苦人家孩子的讀書路,不能因為自己三人,就這麽給斷了。
他們在莊子上這兩天,書院的消息,也聽過一點。
這書院裏招收的,大多都是莊子上和十裏八村的普通莊戶家的孩子,都不是什麽富貴人家出身。
能夠有機會讀書,說句誇張的,那真是祖墳上冒青煙了。
書院對於貧窮的學生,還有各種各樣的補貼。
涇陽王殿下都已經做到這個地步了,若是在自己三人這邊出了點什麽問題,那真就是千古的罪人了,死了被人掘墓都是活該的。
“你們接下來要幹活兒的地方不在這邊。”李複說道:“我在別的地方,還有一處作坊,裏麵是專門燒窯的,做陶土字的話,你們去到那裏更方便一些,放心,到了那邊之後也會有人安排,一樣的管吃管住。”
“一切聽從殿下的吩咐。”
三個工匠異口同聲的表態。
突然覺得,自己將來要做的事情,充滿了光輝。
李複在想,如今自己在這邊,有封地,連隔壁的莊子都在自己手裏了,要不要將那燒窯的作坊,挪到這邊來。
但是仔細想想往後的規劃,覺得還是先不要動了。
那燒窯的作坊在那邊,取材也方便,能挖別的地方,何必要挖自家莊子呢?
反正離著也就一個時辰的路,忍忍吧。
前兩天宮中送來的那些書,數量也不少,等到謄抄完了之後,送到這邊來,暫且安置在書院裏,還不會公開給學生借閱,那畢竟都是手抄版,目前還是十分珍貴的,更何況,眼下入學的孩子,三分之二,都是在啟蒙班上課,就算是給他們看這些書,他們也夠嗆能看懂。
字認不認得全,都是個問題。
別說那些學生了,有的書,還是古書,自己能看不看的明白都兩說。
自己在大唐,也算是半個正兒八經的讀書人了。
讓工匠趕緊去弄活字印刷,相信很快就能夠有結果了。
等到活字印刷出來了,一本書,印個幾百本,放在書院裏,搞好編號,到時候就能往外借閱了。
還有給孩子們的教材,到時候還是用得上雕版印刷的。
在到年底的這一段時間裏,李複閑著沒事兒,就要開始和陸德明一起,整理編寫書院的教材了。
有的是要用現成的書本,有的需要他們來調整或者是重新編寫。
最讓李複頭疼的,還是自己要給他們出教材。
就比如學數學的時候,現有的數讀,看起來有點麻煩了,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們學習阿拉伯數字,九九乘法表。
九九乘法表這玩意兒,早就有了,稍微改改就能用。
九九乘法表也叫九九歌,春秋戰國時期有的,出自《算法大成》。
這書,將來印個幾百本,也是要給學生當做教材發下去的。
而這裏麵的九九歌,是從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如四止,總共三十六句口訣,也是朗朗上口。
不過李複也是習慣了自己從小學到的九九乘法表,到時候征集一下老師和學生們的意見,看看是用自己學的版本,還是用《算法大成》的版本。
李複不由得感慨,這接下來,全是費心費力動腦子的活兒啊。
本來就不樂意上班,結果到了大唐,還是要上班。
隻不過在自己莊子上“上班”,時間不固定,隨便遲到早退,想摸魚的時候全看自己的心情。
誰讓自己是整個莊子上最大的地主呢?
當地主也得有點當地主的福利才是。
重生前,朝九晚五。
重生後,我在大唐朝九晚五。
那我重生個錘子,你給我送回去得了。
入了秋,又下過了好幾場大雨。
莊子上的人對這幾場秋雨來的也是滿心的歡喜。
涇河的水位高漲,連帶著莊子上的水渠當中,都蓄滿了水。
年前,眼見著就到了李複要送聘禮的時候了,冬至臘八節前,李複回到了長安城,老趙小桃和柳娘他們,這一大家子,都一塊回了涇陽王府。
自家郎君下聘可是件大事,那是要光明正大的走過長安城的大街,風風光光的送到英國公府去的。
讓長安城裏也看看,涇陽王府的排場。
再者就是,成親送聘禮,哪兒有偷偷摸摸低調行事的。
涇陽王是要娶王妃,又不是納小妾,就是要風光,就是要高調。
反正涇陽王府有錢。
老趙,小桃,石頭,柳娘,甚至是鐵柱都到長安城來了。
自家郎君的人生大事,他們想要親眼見證著。
去往長安城的路上的時候,大家夥就是一陣唏噓。
當年老趙還在頭疼,怎麽給自家郎君找個合適的人家的姑娘,成親,傳宗接代。